「變態」這個好詞,是怎麼被用「壞」的?

“變態”這個好詞,是怎麼被用“壞”的?

變態”這個詞,今天很多時候都被當成了貶義詞來用。比如我們說:“他是個變態!”這是名詞形式;而說:“他好變態!”“他真變態!”則是形容詞形式。不管怎麼用吧,都是說這個人在精神上或行為上不正常,且尤指性方面的不正常,即“性變態”!

“變態”這個好詞,是怎麼被用“壞”的?

然而,在傳統漢語中,“變態”卻極少用作這個意思;古文中的“變態”,更多是指事物變化的情狀,或事物的情狀發生變化

比如《荀子·君道》說:“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並遇變態而不窮,審之禮也。”意思是,貧窮而不卑屈,富貴卻不驕縱,同時遇到各種事變也能應付自如,這都是因為弄明白了禮義的緣故。

“變態”這個好詞,是怎麼被用“壞”的?

這裡的“變態”,指事情發生變化,是個中性詞。不過,我國傳統文化崇尚變化,變化就不會刻板呆滯,不會是一潭死水,才能源源不斷,生生不息,所以很多時候,事物要“變態”才好——

山要“變態”才好:“好山如佳人,變態百種好。陰晴朝暮間,可愛不可道。”(宋·錢紳《九月十五日濟川諸公同遊因成長韻》)

“變態”這個好詞,是怎麼被用“壞”的?

花要“變態”才好:“滿園紅共紫,變態從今始。爭看綠衣郎。思為並蒂芳。”(明末·李漁《笠翁詩餘·菩薩蠻》)

音樂要“變態”才好:“嗟姣妙以弘麗,何變態之無窮!”(三國·嵇康《琴賦》)

舞蹈要“變態”才好:“梁溪六旦、八旦之舞,分行山立,進退開闔,參錯亦極變態,最為美觀。”(明·潘之恆《鸞嘯小品》)

“變態”這個好詞,是怎麼被用“壞”的?

詩文要“變態”才好:“薛許昌答書生贈詩云:“百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終。”譏其不能變態也……乃知文章變態,初無窮盡,惟能者得之。”(宋·蔡絛《西清詩話》)

書畫要“變態”才好:“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唐·孫過庭《書譜》)

……

“變態”這個好詞,是怎麼被用“壞”的?

可見,在古代,尤其是對美學和藝術作品,“變態”往往是一個誇讚之詞

那麼,“變態”是怎麼變成我們今天這種意思的呢?這大概跟西方文化的輸入有關。近代以來,西方學者關於心理變態、性變態的學說影響很大,在翻譯成中文時,這種意思被譯為了“變態”,這就為這個詞注入了新的含義。隨著其約定俗成,使用越來越多,逐漸乃成為了“變態”一詞的主要義涵。而“變態”的傳統本義,人們倒逐漸淡忘了

“變態”這個好詞,是怎麼被用“壞”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幽默”一詞,在古漢語中是形容安靜的,屈原《九章·懷沙》中有“煦兮杳杳,孔靜幽默”句;而我們今天使用的“幽默”,則是英語humour的音譯,原來的意思基本已被丟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