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原因促使梭子蟹產量連年增加 魚類資源爲何越來越少?

  青島9月1日開海,但整個8月變成了梭子蟹的天下,從舟山群島到海州灣的大量梭子蟹北上青島,極大地豐富了島城市民的餐桌。9月,完成最後一次退換殼的青島本地梭子蟹將浮出水面,完美上市。根據海洋與漁業部門的調查,最近五年來,梭子蟹產量連年增加,價格逐年走低,每斤價格從早市10多元到商超四五十元不等,家家戶戶吃梭子蟹,成為城市一景。但是市民還會發現,漁民們帶回來的海貨大多是小海鮮和小魚小蝦、梭子蟹,個頭大點的牙鮃魚都成了“稀罕物”。這背後到底有哪些原因呢?

海鮮市場成了梭子蟹天下

記者採訪瞭解到,從八月開始,南方梭子蟹就開始大批量北上,大部分來自江蘇連雲港、浙江舟山等地。“八月份開始南方梭子蟹就大批量來了,每天出貨量最大的也是梭子蟹。 ”海鮮商戶曲先生說。“現在不就是吃蟹子的時候麼,螃蟹開始肥了,關鍵是價格也便宜了,可以讓一家人解解饞了。 ”家住嶗山的市民呂女士告訴記者,這陣子螃蟹價格降低,讓愛吃螃蟹的家人大飽口福。在麥島海鮮市場,攤主周女士告訴記者,今年螃蟹價格便宜,尤其是最近半個多月以來,螃蟹價格一降再降,“估計也沒什麼降頭了,都快過中秋了,差不多就這個價格了。 ”記者看到,周女士攤位上擺了8個玻璃水缸,其中4個水缸都是梭子蟹,“現在正是賣螃蟹的時候,每天至少能出100多斤吧。 ”

在市區的早市上,中等個頭的鮮活梭子蟹價格已經降至20元/斤左右。部分農貿市場海鮮攤位上,銷售梭子蟹的攤位佔了一半,滿市場的梭子蟹。由於上市量太大,部分批發商不再固守市場,開始進入小區組織團購,送貨上門,價格更為便宜。四兩重的梭子蟹價格每斤一度降至20元以下。

三大原因增產梭子蟹

近年來,我國沿海各地梭子蟹連年豐收,但大型魚類等漁業資源的恢復卻尚待觀察。寧波大學教授崔朝霞認為我國沿海梭子蟹豐收主要有三大原因:越來越嚴格的休漁政策;海水溫度升高適宜梭子蟹生長繁殖;增殖放流帶來的梭子蟹種群擴大。

近年來梭子蟹增產的原因主要歸功於休漁期延長以及漁業資源嚴格保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梭子蟹的成年生長期可以達到3年。但近年來,隨著捕撈船隻捕撈量增大,梭子蟹生長期縮短至1年半。五六月正是海洋生物成長最快、最好的時期,而伏季休漁給予了這些漁業資源最好的養護。特別是今年休漁期提前了一個月,給了籽蟹、小蟹更長的保護期,小蟹保護好了,才有了現在大蟹的產量連年增加。

全國海捕梭子蟹主產地主要分佈舟山漁場、海州灣漁場(連雲港和日照交匯處)、山東半島和遼寧近海。自8月1日起,東海海域桁杆拖蝦、籠壺類、刺網類和燈光圍(敷)網等作業漁船結束伏季休漁,使得海州灣、舟山的梭子蟹解禁。進入8月後,青島海鮮上市量最大的就是海捕梭子蟹。連雲港位於蘇北,灘塗面積很大,當地漁民將大片的灘塗圍起來投入蟹苗,到了開漁時節的收穫季直接捕撈就行。因為灘塗面積大,連雲港的梭子蟹產量往往比較大,這也是價格相對便宜的原因。

其次從生態角度來看,梭子蟹增產可能和水溫環境有關,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梭子蟹生長速度的快慢,由於今年的持續高溫,致使水溫基本保持在非常適宜梭子蟹生長的溫度。在這樣的海洋環境下,梭子蟹不僅產量大,還呈現越來越肥的特點。

最後,梭子蟹的增產與政府有計劃地增殖放流有密切的關係。海州灣海域是黃海南北較為明顯的生態分佈線,根據海州灣的特點並結合全市多年實施海洋增殖放流的實踐和增殖效果跟蹤評估,梭子蟹投苗的投入產出比可以達到1:10。青島近海的梭子蟹放流活動持續了近十年,生態收益也非常客觀。從8月1日起,江蘇浙江已經允許部分漁船下海作業,其中就包括了專門捕撈梭子蟹、馬鮫魚、鯧魚的流刺網漁船。流刺網漁船的主要捕撈對象就是梭子蟹,連雲港有一半的海洋捕撈漁船都是流刺網作業類型。每天都有一船船滿載海捕梭子蟹的漁船靠岸,再通過陸運北上到青島銷售。而進入9月,青島本地梭子蟹開始放量,但價格也會小幅上漲。

專家分析

漁業資源種群結構改變

雖然梭子蟹連年增產,但無論是寧波大學教授崔朝霞,還是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在高興之餘又表示了擔憂。崔朝霞認為隨著海水溫度逐漸增高,海洋中浮游生物、植物總量下降,“海中的浮游動植物是魚類和梭子蟹的餌料,而且梭子蟹在海洋中處於食物鏈的頂層。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梭子蟹會與同處食物鏈上游的大型魚類 “爭食”,餌料越少,越不利於大型魚類的生存。另外,從人為因素來看,近年來沿海各大省市均加大了梭子蟹的增殖放流,每年休漁期開始前放流入海帶來的巨大增量也是沿海梭子蟹豐收的原因之一。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是漁場千百年來不變的規律。在漁民們看來,梭子蟹連年豐收、在海中“橫行”,正預示著“蝦兵蟹將稱大王”的來臨,沿海少魚的狀況短期內難以看到改變。專家們不無擔憂地表示,梭子蟹的增長也從側面反映了黃海和東海魚類資源的匱乏。我們可以將黃海和東海海域看作一個典型的生態環境,那麼它的容積就是固定的,一旦某種生物特別多了,那就意味著另一些生物就相對少了。

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告訴記者,帶魚、大黃魚、銀鯧、半滑舌鰨、中國對蝦等都是黃渤海海域20年前多見的優質資源,但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如今大黃魚、野生中國對蝦等傳統資源瀕於衰竭,中國對蝦等各類傳統優質海洋品種資源量大幅衰退,難以形成漁汛。而從漁業資源種群結構來看,短生命週期、低營養級的小型中上層魚類、頭足類和小型蝦、蟹類逐漸取代原有的大型優質經濟種類。黃海水產研究所大量研究數據顯示,曾被譽為“漁業搖籃”和“天然魚倉”的黃渤海,上世紀60年代的優質魚種為帶魚和小黃魚。到了80年代則以黃鯽、棘頭梅童魚和孔鰩為主。上世紀90年代初以鯷魚、赤鼻稜鯷和斑鰶為主,如今則以鰕虎魚為主。黃海海域如今以細紋獅子魚、鮟鱇魚為主,小黃魚和鮁魚還有一定的產量,但遠不及當年。我國近海水域海洋生物資源嚴重衰退,捕撈對象頻繁更替,高營養層次營養級下降速度高於全球水平。用最通俗的話解釋就是,上世紀60年代黃渤海優質魚類大都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高級魚類,然而隨著捕撈強度加大,黃渤海海域優質主體魚類在食物鏈層級上逐漸下移,到現在看來就多剩下小魚小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