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樂隊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是英國搖滾樂隊,他們最初以迷幻與太空搖滾音樂贏得知名度,而後逐漸發展為前衛搖滾音樂。平克·弗洛伊德以哲學的歌詞、音速實驗、創新的專輯封面藝術與精緻的現場表演聞名。他們名列最成功的搖滾樂隊之一,並在全球坐擁超過二億的唱片銷售量,其中美國就包辦了7,450萬。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 平克·弗洛伊德
  • 外文名稱
  • Pink Floyd
  • 國籍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樂隊

  • 英國
  • 音樂風格
  • 迷幻搖滾,太空搖滾,前衛搖滾
  • 類型
  • 組合
  • 出道時間
  • 1967年
  • 代表作品
  • Time,Wish you were here
  • 唱片銷量
  • 2億

目錄

1樂隊簡介

2樂隊介紹

3至2005年所有專集列表

摺疊

樂隊簡介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樂隊

Pink Floyd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是一支英國搖滾樂隊,成立於1965年。風格偏電子和迷幻搖滾,他們不斷的演化成一支先鋒搖滾樂隊。他們哲學化的歌詞、聲音實驗、不斷創新的CD封面藝術和精心設計的現場表演都聞名於世。作為樂隊最成功和最具影響力的一件事情是,他們的專輯在全世界範圍售出有2.5億張,全美國範圍有7千3百萬張。 平克·弗洛伊德於60年代晚期在Syd Barrett的帶領下在迷幻搖滾方面已經比較成功,但是Syd Barrett的古怪行為迫使他的同伴們不得不用吉他手兼歌手David Gilmour來替換了他。在Syd Barrett離開之後歌手兼貝司手Roger Waters逐漸成為了樂隊的領導者和主創者。在Roger Waters的領導下樂隊錄製了數張唱片,並且以1973年的《月之暗面》、1975年的《希望你在此》、1977年的《動物》和1979年的《迷牆》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1985年Roger Waters宣佈平克·弗洛伊德解散,但是樂隊其他的成員在Gilmour的帶領下繼續用原本樂隊的名字錄音、巡迴演出,同時也享受著巨大的商業成功。最終和Roger Waters達成協議繼續使用平克·弗洛伊德這個名字。

組建時間: 1965 國籍: 英國

風格類型:

Album Rock(專輯搖滾) British Invasion(英國入侵) British Psychedelia(英國迷幻) Hard Rock(硬搖滾) Prog-Rock/Art Rock(前衛/藝術搖滾) Psychedelic(迷幻音樂)

摺疊

樂隊介紹

六十年代英國產生了不少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樂隊,我們已作過回憶的有披頭士樂隊、The Rolling Stones、The Who、Yes樂隊,而能與 披頭士樂隊和The Rolling Stones樂隊抗衡,並稱三大樂隊的就屬今天要介紹的Pink Floyd樂隊了。Pink Floyd與Yes 樂隊都屬於藝術搖滾,二者都對"太空搖滾(space rock)"做出了探索。但這不等於說它們是兩支雷同或部分雷同的樂隊,Pink Floyd在許多方面表現出的特色為它投下了耀目的不朽的光環。Pink Floyd樂隊的幾位樂手:吉他手Syd Barrett(席德·波瑞特)、貝司手 Roger Waters(羅格·沃特斯)、鼓手Nick Mason(尼克·曼森)、鍵盤手Rick Wright (瑞克·瑞特)聚首在該樂隊名下開始演出時,適逢1965年,天才青年、21歲的Syd Barrett掌握著這個年輕樂隊的大部分職權(其餘成員均不超於20歲),他能文能武,寫歌、彈唱樣樣拿手。Pink Floyd這個隊名是他將兩位古老的布魯斯藝人的名字Pink Anderson和Floyd Council結合起來組成的。起初,他們演奏那種司空見慣的節奏布魯斯,在多如牛毛的樂隊中間還顯得相當平庸。

不過這種狀況第二年即得到初步改觀,Pink Floyd挖空心思在吉他和效果器上大作文章。尖叫的吉他經過效果器混響延時處理再經過放大器放大雖然還處在實驗階段,但已為樂隊招來一小批歌迷。更為可喜的是Syd Barrett寫出了一系列讓人易於接受的迷幻樂段,配上迷幻的吉他和神聖的風琴(有靈魂入天堂的作用)實踐起來效果不俗。Syd Barrett詞作筆鋒犀利、曲式閒雅,其作品流露出詩人的敏感和孩子般的好奇心。

1967年Pink Floyd簽約EMI公司,一路暢行,首張單曲和首張專輯輕鬆上榜。首張專輯《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黎明之門前的風笛手)可與披頭士樂隊的《Sgt.Pepper'S》(帕波軍士)一爭高下。要評出英國迷幻專輯之最佳,《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當仁不讓,一定要與《Sgt.Pepper's》比肩同行。這張專輯既是首張也是Pink Floyd 最後一張類似的專輯。

1967年後半年,Syd Barrett的天才頭腦終於碰到了最大的敵人。他患上了進行性的精神緊張症,一上臺他的症狀就發作,這位吉他手剛一開始是跟不上趟兒,再後來簡直就不知道該演奏些什麼。一場美國之行也因吉他手的職能癱瘓而草草結束。

1968年樂隊收吉他手Dave Gilmour為第五位成員,讓他在演出中擔任Barrett 的角色,Barrett仍堅持寫作和參加錄音,這樣維持了幾個月後、他徹底離隊了。Barrett,樂隊的吉他手、歌手、詞曲作者和領袖的離去將Pink Floyd的藝術生涯分成了明顯的兩個階段。Barrett帶走了輕鬆閒雅、友好幽默的視角,樂隊再也沒有創作出一個類似〈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的專輯。處住這樣一種不可逾越的窘界,百分之百的樂隊都束手無策,制定遊戲規則的人走了,遊戲還能持續下力嗎?彷彿只有奇蹟才能拯救Pink Floyd。

種種難以至信的事實適時適地地巧合在一起,也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奇蹟。Royer Waters--貝司手兼主唱,Pink Floyd具有雄才偉略的新舵手以及新上任不久的吉他手Dave Gilmour構成了Pink Floyd再生之後的創作陣線。Roger Waters寫出的作品不辱Syd Barrett先前奠定下的水準,很快將Syd Barrett驅出英國人的記憶,佔據了歌迷心中第-偶像的位置。其時樂隊在美國尚不知名、這倒使Pink Floyd因禍得福,美國聽眾對Syd Barrett不存在先入為主的印象。

往後的若干年裡Pink Floyd潛心打磨著他們實驗搖滾的招牌。實驗搖滾為迷幻風格與音樂歌劇聯姻的產物,那玄妙的布魯斯帶著討巧的流行風味在吉他與風琴的掩映下變得非常容易為人接受,再加上Pink Floyd領領什返於歐洲勺北艾各地參與地下演出活動,這些因素使Pink Floyd的聽眾群無形中擴大了不少。這一點Pink Floyd樂隊在1973年發行專輯《Dark Side of the Moon》時並沒有完整的認識。

《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亮的暗面)初次從Roger Waters手中脫搞時,包括作曲家在內的樂隊成員即使作最大膽的猜想也無法想象出它未來的份量,起初它只不過是Waters寫出的一組諷喻現代生活陰暗之處的歌曲。當它經過仔細的配器和效果處理之後,逐建射出難以至信的影響力。迷幻的不落風塵的吉他講述著最真的事實,從容不迫的旋律正帶你滑向最深的恐懼。《Dark Side of the Moon》塑造了Pink Floyd超級巨星的形像。它在公告牌排行榜冠軍的位置上不可思議的停留了741周。從誕生那天起到現在它一直都是全世界範圍內流行最廣的搖滾專輯之一。

超越《Dark Side of the Moon》的成功是極端的事,Pink Floyd卻及時跟進,於1975年發行了專輯《Wish You Were Here》(希望你在這兒),再度奪下專輯榜冠軍,其中"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映著你--瘋狂的鑽石閃光)專為獻給離隊已久、已遭淡忘的樂隊締造者前吉他手Syd Barrett。如果說《Dark Side of the Moon》在表達現實的可怕、不安全和令人絕望時還帶有某些掩飾,那麼《Wish You Were Here》和1977年專輯《Animals》(動物)則將這陰鬱的主題毫無保留地和盤托出。Roger Waters的思想和音樂正在逐步控制Pink Floyd樂隊,這一作用由於1979年專輯《The Wall》(牆)而進一步加強了。

《The Wall》,一套兩張的概念唱片,意境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牆用來諷喻現存生活環境中的種種困難--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就如建築在我們周圍的高牆一樣使人隔絕,使人像囚徒一樣痛苦。《The Wall》取得的成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即便有《Dark Side of the Moon》在前,仍可以這麼說,部分原因在於這次他們除去了電子樂的成分。《The Wall》的主題曲"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牆上的另一塊磚)作為單曲單獨發行。該曲由Roger Waters寫成,分為三部分,帶有自傳體三部曲的形式。第一部寫童年慘缺不全的親情留下的永久的創痛,第二部控訴不良的教育制度對少年心靈的摧殘,第三部描述虛妄的愛情無休止的捉弄著青年絕望的心。Rick Wright感人至深的鍵盤,Nick Mason從容不迫的鼓韻,David Gilmour如泣如訴的吉他深深驗證了他們對Roger Waters作品的理解程度,他們的表現也為他們自身贏得了閃光的榮譽。

Pink Floyd早期就很重視視聽效果,他們在這方面的不少創舉到了九十年代仍不能被超越。《The Wall》就能證明這一點,兩首歌之間立體聲效果極強的直升機螺旋槳似的轟鳴、近距離的槍聲、女性的和聲以及歌曲起始處情緒化的獨白等等,這些均被當作模式延用至今。在《The Wall》發行前後的巡演中,Pink Floyd在每場的舞臺上都搭建一堵高牆,這種聲情並茂的表演形式也走在了歷史的前頭。

八十年代早期Roger Waters對Pink Floyd的控制終於引起其他成員的反感,從而成為樂隊解散的主要因素。樂隊的部分成員於八、九十年代仍不時推出一些專輯,均獲得了滿意的商業成就,不少歌迷指責Pink Floyd的成員滿足於商業目的而未繼續他們六七十年代的那種藝術創造。畢竟是歲月不饒人啊!

.

Pink Floyd是60年代幻覺派音樂的副產品。1965年,Syd Barret加入Rick Wright、Nick Mason和Roger Waters的三人樂隊。Syd說服他們放棄正在嘗試的節奏與布魯斯風格。

Syd將新成立的4人樂隊命名為Pink Floyd--據說是取自於兩位布魯斯樂手Pink Anderson和Floyd Council。

他們初期階段開設的音樂會較早的運用旋轉的燈光系統和產生恍惚效應的實驗性手段,這在60年代後期是一種時髦,他們的音樂會革新之舉吸引了不少英國藝術學校的學生。不久,英國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的EMI與他們簽了合同。1966年底,他們在UFO俱樂部演出,試用了音響與燈光的同步效果,十分成功。從此人們稱他們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幻覺派搖滾樂隊"。 Pink怪誕風格的真正體現,是他們在英國所出的第一張單曲唱片《Arnold Layne》(1967)。這首由Barrte創作的歌曲是寫有關一位變性人的,結果遭到BBC乃至私營電臺的播放禁令。其結果便是幫助這首歌進入英國十佳行列。同年8月,他們的第一張專輯《破曉的笛手》問世。

此時的Barrte已經過度地沉湎於毒品,不能自拔。他的意識也漸漸地進入混亂狀態。在"Pink Floyd"舉辦第一次巡美演唱會時,他已經是竭盡全力硬挺著。在他們的第二張專輯問世前,他只得請他的老同學David Gilmur出來接替他的位置。

一捱到著位神志不清的領隊離開,Pink便重新調整了一番,使其走上正規的道路。儘管他們仍採用"太空式"搖滾風格,《一碟秘密》表明他們還是屬於可接受的音樂範疇之內。樂隊重整旗鼓後,David任吉他手,Leak任鍵盤手,Roger彈電貝司,Nick敲鼓。他們為藝術片配音並出版了幾張唱片。然而,樂隊那種超現實主義的風格並沒有贏得大批的追隨者。

1971年的專輯《Meddle》(干預)開始顯示出變化:器樂部分不那麼零亂,旋律也好聽起來。雖然歌詞依然那麼複雜,聲樂部分已顯示出威力。樂隊在富有傳奇色彩的"寺院路"錄音棚內灌製了下一張專輯,用九個月的時間錄製幻想中的外層空間旅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亮的黑暗面)。

這部1973年出品的鉅作為Pink在搖滾樂史上找到"藝術搖滾樂隊"的地位。這一專輯編排尤為緊湊,是關於偏執狂和精神分裂的吶喊聲集大成碟但專輯具有獨特而完整的構思,使的聲嘶力竭的喊聲頗具音樂美感,是有內涵的藝術品。這張專輯一進入排行榜就留在那裡不走了,他在那裡至少停留了15年,至盡仍不時看到他的蹤影。毫無疑問,該專輯是有史以來上榜時間最久的。

至此,Pink已經順利通過了Syd缺席、Davie替補的過渡時期。Davie已經成為主唱,Roger擔負起創作的重任。自然而然,Roger的人生觀--厭世、宿命等觀念融進了他的創作之中,成為"Pink Floyd"向更高的山峰攀登的潛能。

他們奪取的另一高峰便是1979年出品的《The Wall》(牆)。這是Roger創作的傑出產品,是他耗費大半年

時間的結晶。他不幸的童年生活和後來對整個社會的批判成為了該專輯的創作主線。在其中,強制教育的壞處、搖滾樂明星制的危險性以及官僚主義的非人性一概批露無疑,專輯一問世,其中的單曲《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牆上的另一塊磚)連續奪得四周的冠軍。Roger那種反傳統、反束縛的觀念在廣大青少年聽眾中找到了知音。以《The Wall》為主題的音樂會經樂隊的精心準備變成了一臺龐大的佈景裝置。其規模及其複雜的技術使得樂隊最後決定在倫敦、曼哈頓和洛杉磯三個地方舉辦演唱會。舞臺上最大的道具是一堵巨大的白牆。隨著音樂的展開和深入,大牆慢慢升起,猶如由一塊塊磚堆砌而成,直到樂隊被全部擋住。到最後演唱會進入高潮時,大牆徒然崩塌,樂手們踩著磚礫出現在臺前。

這一張專輯也引起了美國電影名導演Alan Parker的興趣。1982年,他將此專輯搬上銀幕,用畫面闡述了Roger的創作觀念。影片主角由鮑勃.蓋爾多夫扮演。這部影片被稱為音樂電影的典範之作。這也使"Pink Floyd"的聲譽更隆。他們成為當時最熱門的現場音樂會樂隊,他們巡迴演出的行李中包括11噸重的聲光系統。他們始終要向人們表明,他們是一支不懈地追求新意、追求特技效果的樂隊。1977年的"Animals(動物)"巡迴音樂會,他們向觀眾頭上放出一隻巨大的、兩眼發光的充氣豬。"Pink Floyd"不愧為是實驗性音樂與商業性完美結合的成功產物,他們在錄音中運用的回聲、反饋、變聲以及震盪等效果為今後的錄音製作開闢了新的途徑。

80年代初,Roger和Davie之間出現了裂痕,Roger終於1985年離開樂隊,Leak在次之前已離隊,"Pink Floyd"名存實亡。然而,Davie仍不死心,於1987年招回Leak,錄製了專輯《A Momentery Lapse Of Thunder》(瞬間失誤的原因),反響極好。之後舉行的兩次巡迴演出成為當時收效最高的音樂會。

1990年7月21日,"Pink Floyd"的在野成員Roger在德國柏林牆舊址波茨坦地段舉行了一次規模空前的音樂會。演唱會上,樂隊的另外三位成員沒有出席。他們正打算舉辦復出的演唱會,他們自信沒有Roger,人們照樣能象過去那樣歡迎這支三人"Pink Floyd"。

PINK FLOYD原成員 Syd Barret PINK FLOYD的締造者、團長、主音吉他、主唱、迷幻大師、繪畫者、嗜毒者、神經質、精神病患者、胃潰瘍及糖尿病患者。。。這些所有的一切集合在一個人身上,就是Syd Barrett,終於在2006年7月7日,結束了這世間六十年的旅程。

敏感、孤獨、自省、自負、狂妄、分裂、瘋狂、古怪、遁世、自我囚禁。。。

正是1967年,他一手締造的《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成就了PINK FLOYD,而也正是他在次年的離開之後,成就了Roger Waters,後者以《Darkside Of The Moon》和《The Wall》將PINK FLOYD推向了顛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