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過這些東西,說明你該被叫叔叔阿姨了

每個人都有美好的童年記憶,玩,是我們這一代人最難忘的童年記憶。看看現在的孩子們繁重的學習,僅有的一點時間也成了“低頭一族”。對比一下,我倒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是幸福的。那時,雖然物質條件不好,但精神充實,作業很少,沒有壓力,天天有時間玩。我們那時候玩的雖然簡單,但健康、生態,有意義。

玩過這些東西,說明你該被叫叔叔阿姨了

推鐵圈

推鐵圈是男同學的專利,偶爾也有女同學參與。這種由鐵環和鐵鉤組成的玩具製作起來很簡單,找一段有足夠強度的廢棄的鐵絲或鋼筋,截成60釐米長,一頭彎成U形,一頭彎成70度把手。然後用同樣的鐵絲或鋼筋旋成一個直徑60-70釐米的圓圈。玩耍時,把鐵環嵌入U形勾中,推動鐵勾,鐵環就可以在大地上垂直滾動了。人跑得快,鐵環就滾得快,同時還發出“咣啷啷”的響聲。這種玩法,練體力、練眼力、手腳配合,玩得好的一口氣可跑幾百米,鐵環不倒。

玩過這些東西,說明你該被叫叔叔阿姨了

踢毽子

踢毽子這個項目,男女同學都愛玩。毽子大都自己動手做,上面是雞毛,下面是銅錢,也有買的,5分錢一個。毽子便於攜帶,裝在兜裡和書包裡,想踢就踢,非常方便。踢毽子女同學踢得好,學校舉行踢毽子比賽都是女同學拿冠軍。踢毽子對腿部肌肉和關節鍛鍊最好,對頸椎也好。我們玩主要是在課間,大操場上有踢毽子的、有跳皮筋的、有跳繩的,不要老師組織,都是自發的,那真是“全民健身”。

玩過這些東西,說明你該被叫叔叔阿姨了

跳繩

當年跳繩和現在跳繩有所區別,這個區別主要是“錢”。那時的繩子自己做,現在的繩子花錢買。繩有大繩和小繩,小繩是一個人跳,大繩十幾米長大家一起跳。兩頭甩繩子的同學要有力氣,繩子甩得要均勻,不得有私心。跳大繩有原地起跳的,有繩子甩起來後往裡鑽的,十幾個同學一起跳,男女同學激情飛揚,“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玩過這些東西,說明你該被叫叔叔阿姨了

打陀螺

現在有不少老年人打陀螺,陀螺有一公斤重,大鞭子一甩啪啪響,這種鍛鍊對治療骨質增生和肩周炎有奇效。可我們小時候打陀螺還沒有上升到體育鍛煉的層次,純粹是為了好玩。

陀螺都是自己做的,選一根5至8釐米粗的圓木,鋸成10釐米一段,然後用斧子把一頭劈尖,再用刀子削圓,最後在尖部楔進一個彈子。與陀螺配套的是鞭子,鞭子也是自己做的。打陀螺對場地有要求,越平整的地方越好打。冬天在冰面上打陀螺最過癮,幾鞭子抽下去,陀螺能轉上幾分鐘不倒。

玩過這些東西,說明你該被叫叔叔阿姨了

跳皮筋

“小皮球,香蕉梨,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這是女同學跳皮筋時的歌謠。聽到這熟悉的聲音,那久遠年代的歡笑就像琴聲在耳邊響起。

跳皮筋是女同學最愛玩的項目,這種玩法至少要3人以上。跳皮筋是有難度的,開始皮筋在腳踝處,此時很好跳。隨著高度的遞增,難度越來越大。從膝蓋開始,到腰到胸到肩頭,再到耳朵,最後雙手“小舉”、“大舉”。此時跳者用腳勾皮筋,高抬腿不亞於跳“芭蕾舞”。跳皮筋腿部的基本動作概括起來有挑、勾、踩、跨、擺、碰、繞、掏、壓、踢。

玩過這些東西,說明你該被叫叔叔阿姨了

彈玻璃球

彈玻璃球是我們無數玩法中唯一要花錢買的東西,一般困難的學生玩不起。玻璃球整體透明,但又有顏色,這個顏色取決於“貓眼”,“貓眼”有紅色、黃色、黑色、綠色、藍色、白色等。彈玻璃球的玩法比較簡單,先劃一條起始線,然後距起始線10米左右挖一個小坑,看誰先把玻璃球彈進小坑,這類似於高爾夫球。還有一種玩法是雙方互打,打中對方玻璃球即為勝者。彈玻璃球要用大拇指彈,不能扔,否則違例。

打彈弓

打彈弓是比較“危險”的項目,男同學最喜歡,女同學避而遠之。製作彈弓不復雜,一般用兩種材料,一種是樹杈,一種是鐵絲。用兩根相同長度的皮筋固定在彈弓上,皮筋的結合部縫上一塊較寬的人造皮子,用來包裹彈丸。彈弓玩法多種多樣、五花八門。玩這玩意兒老師不提倡,家裡反對。玩彈弓經常惹禍,不是打傷人,就是打碎玻璃,常有人找到家裡告狀。不過,玩彈弓的學生也因此有口福,打幾隻野味嚐嚐鮮,也是常有的事。

冉守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