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十還在大量生產,殲二十爲何不大量生產?


【殲-20造價昂貴,少量裝備作為踹門利器,大量製造殲-10性價比高!】

殲-20的性能、戰鬥力、戰場生存能力,在中國空軍的現役戰機中是首屈一指的。對於中國空軍來說,先進戰機的數量肯定是越多越好,但是殲-20造價十分昂貴,不可能裝備太多。考慮到F-22的單價在2億美元左右,先期量產的殲-20至少也要10億人民幣。所以,殲-20最終的裝備數量,大約在150架到200架是比較合適的。

最先進的隱形戰機,執行的一定是最重要的任務,或者是最危險的任務。比如,摧毀對手的防空系統和預警機,為後面的三代、三代半戰鬥機營造更有利、更安全的作戰環境。與軍事強國作戰時,殲-20也是必不可少的致勝法寶。但在和平的大背景下,製造過多高端隱形戰機,白白消耗資源,也是不明智的選擇。所以,殲-20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綜合需求、成本等因素考慮其數量。

為什麼要大批量建造殲-10呢?因為,殲-6、殲-7、殲-8退役後,中國空軍需要很多性價比高的多功能戰機彌補數量缺口。另外,殲-10不斷改進完善後,空戰和對地、對海攻擊能力大幅度提升,很可能發展出具備一定隱身性能的型號。在國產單發(或雙發輕型)隱形戰機服役之前,殲-10可能會成為裝備數量最多的戰機。未來,在作戰行動中,殲-20和殲-10也可以構成高低搭配!





軍事觀察員東旭


殲10是我國國產第三代戰機,目前已經出現了A,B,C三型,並且還在大量生產中。殲20作為我國國產第四代隱形戰機,性能比殲10先進是肯定的。之所以殲20不進行大規模生產,主要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國產殲20戰機

其一,發動機限制。殲20目前使用的是國產渦扇10B型發動機,最大推力介於13~14噸之間,但這並不是殲20目標型號發動機,只是過渡型號而已。殲二零的配套發動機應該是WS-15,設計最大推力18噸,超過美國的F-119,基本達到F-135的水平,但目前尚未證實,WS-15發動機已經列裝。正是因為發動機研製進展滯後,導致殲20不能投入大規模生產。
ws-15發動機

其二,成本高昂。殲20產量不會多,這是殲20自身特性所決定的,作為新一代重型隱身戰機,殲20在性能突出的同時,造價同樣突出,沒有一億美金的成本,絕對是量產不出來的。要知道,即使是中型單發的f35,美國國內採購價就已經超過一億美金,出口價更是高達數億。更別說f22了。如此高昂的採購價格對每年國防軍費超過6000億的美國而言尚且吃力,對國防支出只有一千多億的中國,更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美國空軍採購f22,單價超過3億美金

其三,定位限制。殲20定位於空優戰機,主要任務是奪取制空權,雖然同樣可以掛載空地,反艦導彈等,但畢竟不是專職。這些任務交給更加專業的戰機去完成,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都是更加划算的。在中國空軍的戰略規劃中,只有最艱險的任務才會交給殲20去完成。



兵者詭道也


殲20現在正處於小批量產階段,也可以看作是“邊造邊改”。根據央視等媒體的報道,殲20在與三代半(我軍方劃代標準)戰機的對抗演練中,打出了10:0的戰績。毫不誇張的說,殲20在面對三代半、三代戰機時,擁有壓倒性的優勢。殲20飛行員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表示:一進入超音速狀態,就是殲20的天下。


很多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殲20這麼厲害,那麼為何不大量生產殲20?還在大量生產殲10C幹嘛?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殲20的配套發動機渦扇15還沒有到位。目前,殲20使用的是國產的渦扇10B型發動機,儘管其比渦扇10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還無法達到,或者說是無法滿足殲20的動力需求。渦扇10B型發動機單臺推力達到了14噸,而第四代隱身戰鬥機對發動機的推力要求更高,儘管渦扇10B型發動機已經讓殲20擁有了超音速巡航能力、高機動性,但這是在殲20的優異氣動外型、較輕的自重條件下才實現的,而不是僅憑發動機的推力。

有很多人說殲20是“動力不足,在氣動外型上找”,其實說的一點都沒錯:我們在發動機領域確實與美、俄等傳統航空大國還有很大差距。這是現實,我們必需有清醒的認識。渦扇10B型發動機,限制了殲20很大一部分性能,換句話說就是:殲20的設計性能根本沒有全部達到。渦扇15將讓殲20擁有“讓人羨慕的優異性能”,在超音速巡航、高機動性上會有很大提升。


其次,殲20採用的是“邊造邊改”的策略,在保證服役的同時,儘可能的提高其性能。殲20應用了大量的高新技術、新設備,既然是新的東西,有些技術不成熟,或者說是還有提高的空間,這是可以肯定的,也是在所難免的。現在的殲20,嚴格來說就是試驗、改進、服役同時進行——部隊在訓練過程中發現問題,將問題反饋給廠家,廠家在及時做出改進,將問題徹底解決。

這麼做的好處就是能夠將風險降到最低,缺點就是生產速度慢。殲20是我國的第一款四代機,剛剛加入部隊的時候,它最重要的任務是編寫飛行大綱,讓飛行員能夠熟悉並且掌握四代機的特點,之後才是在訓練中發現問題,演練各種戰法,編寫作戰手冊等等,最後才是在訓練中形成戰鬥力。小批量產的好處就是能夠讓部隊的飛行員先掌握這些東西,等到大批服役後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戰鬥力。


再者,殲20這種高科技的裝備,造價相當高,在其技術等還未足夠成熟的時候,絕不會大批量生產。根據公開的消息,推測其造價在8500——9500萬美元之間,相當於2架殲15的價格了。這麼貴的裝備當然要確保其“成熟、可靠”,儘可能的使殲20達到它的設計要求,解決它可能存在的所有問題。裝備的研製可不是說造出來了就沒問題了,就拿F35來說,已經裝備了好幾個國家,包括美、英、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亞等,但是F35仍在改進之中,已經由BlockⅠ升到了BlockⅢ版本,還是沒有解決問題——無法進行空戰。

洛馬公司也是一邊生產,一邊想辦法解決問題:待問題解決,這些戰機再回去升級。我們當然不能學洛馬公司,穩步前進才是最好的辦法,能夠將損失、風險降到最低。即便是殲20的所有問題都得以解決,也絕對不會造五、六百架那麼多,一個原因是造價太高,另一個就是夠用就好。個人的看法是,我國的殲20的生產數量在200—300架之間,既能保證足夠用,也不會花費太高。


第四,殲20與殲10C的定位不同,作戰任務不同。先說一點:目前,我國大量生產的殲10系列戰機的型號是殲10C,殲10A、B均已停產。這沒什麼可說的,不同的作戰任務由不同的戰機去執行,高效、經濟。殲20再如何厲害,也不可能替換所有戰機。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執行對地、對海攻擊任務時,殲16這種戰鬥轟炸機明顯就比殲20更有優勢:載彈量、作戰半徑、航程等都比殲20要高很多。在執行日常巡邏、警戒、驅離等日常任務時,殲10C明顯要比殲20更為划算。

再有一點就是,現代戰爭更是信息化條件下的體系作戰,殲20只是這個體系中的一環,而不是全部。殲20擔當的角色是“踹門的一腳”,負責打掉敵預警、通信、指揮網的“節點”,癱瘓敵預警指揮網,為後續進攻打開大門,協助其它戰機奪取制空權。而殲10C屬於多功能中型戰鬥機,前身屬於空優戰機,殲10既可執行對空作戰,奪取制空權,又可執行對地、對海攻擊作戰任務。兩者雖然都屬於戰鬥機,但是其作戰任務不同。



儒道之主


自殲-20問世以來,關於它的話題一直熱度不減,作為一款隱身性能良好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的各種性能都很優秀但是一直未能大批量生產。但是殲-10戰鬥機目前卻還在大量生產,並且有數據顯示,其生產速度還在進一步提升。那麼究其原因導致更先進的殲-20遲遲不能量產而殲10這款老將還在進一步提生產能呢?

相關專家指出,儘管殲-20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我國軍隊的需求,但是殲-10的量產仍然是很具有科學性的。首先,該戰鬥機裝備了渦扇10-IPE以及其他各種先進設備都使它的綜合實力水平處在一個較高的位置,作戰能力也是比較強的。尤其是對於改裝後的殲10D來說,它的性能甚至趕超了美國軍隊的F16E戰機。

至於大量生產殲-10戰鬥機的目的,要說是為了拉高我國戰機最高水平根本站不住腳也經不起推敲,要知道殲20隱身戰機的性能優勢完全可以碾壓任何三代戰機,更何況我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隱身戰機F35,似乎殲20才是空軍最需要的記性才對。那麼作為一款性能優秀但不是最強的戰機殲10為什麼還在量產呢?其實,它主要用途是替代比它更弱一些的殲8、殲7戰機以充實空軍的整體實力。

為了滿足我國的戰機需求,目前我國空軍的戰機總數量達到了2200架,其中三代機殲轟7只有240架,而大部分都是上一代的比較落後的戰機,比如殲-8、殲-7等。這種戰機的作戰能力要遠遠落後於美國的F35和F22,甚至對抗一些其他較高水平的戰機都是很困難的。所以說,殲-10的量產剛好可以改善這一現狀。

在擁有相當於俄羅斯米格29水平的綜合能力的同時,殲-10還有一種優勢就是造價實惠,一架戰機的單價在2億元左右,跟殲-20相比可以說是便宜了很多。這樣看來,殲-10的量產也的確存在很多科學性。


利刃巨透社


“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為您解答,殲十大量生產,而殲二十還是小批量生產,可以肯定地說,決不是錢的問題,原因很簡單,殲十技術上日臻成熟,而殲20從技術上看,還不成熟,並不適合大批量生產。

殲十服役多年,從技術到材料,都已經吃透,是完全國產化的機型,並發展到最新的殲十C多用途戰機,傳說殲十C可以作為艦載機使用,已經在做上艦的試驗,像這樣的成熟機型,當然要大量生產,以替代老舊的飛機,加快我國空軍的現代化步伐。

摺疊機翼的殲十C

殲20則完全不同,首先,它剛剛服役不久,處於還在繼續完善的階段,傳說其飛控軟件、雷達等方面還有一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其次為其訂製的渦扇-15發動機還沒有服役,至少在兩三年只能,渦扇15無法完成全部的研發和試驗工作,因此,嚴格來說,殲20屬於還沒有研發完成的機型,並不具備大量生產的條件。

傳說中的渦扇15

所以,殲20的狀態是提前服役,目的一是讓空軍儘快熟悉隱身戰機的飛行性能,儘快形成戰鬥力,二是摸清打隱形飛機的戰術戰法,三是空軍在飛行訓練的時候,找出殲20的不足,以便後續進一步改進。

一旦殲20的技術研發工作全部完成,裝備渦扇15矢量發動機,成為完成版的狀態,相信我們要大批量生產,以抗衡和壓制我們周邊的其他隱形戰機。


麻辣戰爭


殲20貴啊,一架超過1億美元,保障更是需要一大筆開銷,美軍也才維持不到200架的F-22戰鬥機,顯然殲20的數量肯定不會太多。維持200至300架算是比較可靠的說法,因為一個國家的空軍也差不多這麼多的主力戰機。你看當今世界空軍,除了美俄中之外,一般都維持300架左右的三代機,這是一個瓶頸。

300架高性能的戰鬥機如果單價按6000萬美元算,採購費用就超過180億美元,年維護費用單機幾百萬也是板上釘釘的,別以為戰鬥機買回來就能隨便開,每小時飛行費用在數萬美元至數十萬美元不等。每小時飛行也需要數個小時的地面保養時間,不然出現故障就划不來了。摔一架可是幾千萬美元的事,如果飛行員再損失,那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高性能戰鬥機需要大量的地面維護時間,保證了那1至2小時的巡航時間,以及2至3分鐘的格鬥時間。一般近距格鬥和空戰不超過5分鐘,F-14的標準格鬥時間是2分鐘,就是2分鐘要決定勝負。為了這2分鐘,你需要大量的地面保障,大量的飛行訓練,就為了2分鐘內幹掉對方。

殲20當然是定位高端角色,而一般空情我們交給殲10來處理,不需要殲20出馬。這就是為什麼殲10還在造的原因,相對便宜,而且還能保證一定的數量,以量取勝。殲20以質量取勝,兩者的定位是不一樣的。如果殲20也造1000架,那麼投入1000億美元,當然如果不差錢也行。


軍情瞭望臺


殲10,作為三代機,目前已有A、b、c等多種機型加入人民空軍的行列。

曾幾何時,由於軍方認知上的問題,造成國內殲6包打天下的局面,該型機產量竟達驚人的4500餘架,殲7都很少,且質量不穩定,航程近,跑不遠,是短腿先生。

當時,國外已普遍裝備了以美製f16、蘇制蘇27為典型代表的三代機。

80年代中末期,殲10才開始研製,歷經十餘年的努力,才陸續裝備部隊,但項目很艱難,由於質量等問題,生產速度就慢了。

21世紀中期,殲10生產才提速,除了原型機,改型接二連三出現,大量生產該型機,是為了取代空軍將近千架的殲7、殲8等落後的二代機。

作為論壇軍迷,個人判斷殲10起碼需生產千架,才能滿足國內空軍的換裝需求,然後才能供出口,打開三代機的國際市場。

至於殲20,國內最先進的四代機,它的橫空出世,預示著空軍有了媲美美軍f22的隱身空優戰鬥機,對空軍意義重大,敵對勢力得掂掂份量了。

但殲20,由於研發費用大,未形成大規模量產,所以生產成本極高,一架起碼數億人民幣。

目前,殲20只是解決了有無隱身四代機的問題,限於軍費的制約,高昂的製造費用,還不可能大批量生產,大規模地裝備,只能儘可能加速生產。

通俗地講,隱身四代機,是個燒錢的傢伙,即使財大氣粗的老美,在生產了100餘架後,也停止了生產。

現在,受到國內殲20量產並服役的刺激,軍方想重啟f22戰鬥機生產線,但軍工廠沒得錢,軍方也缺美元,然後然後重啟生產線就沒了下文。


請關注本文作者,悟空問答包括頭條號推文,都是作者原創,歡迎參與討論,發表您的高論,噴子就免了,有種自己發文,讓讀者來評判,謝謝拜閱!

2018年2月18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這麼幾個因素吧,一是殲20屬於第四代隱身戰鬥機,要比殲10先進整整一代,現在還處於剛剛列裝時期,技術成熟度還需要部隊進一步使用反饋。也就是說,現在的殲20還不是最佳狀態(特別是受限於發動機性能)。出於穩妥考慮,現在也不是大批量生產的時候。

二是殲20屬於重型隱身機,技術複雜、造價高,不會像殲10這種中型戰機一樣生產那麼快。其實,別說殲20,就是殲11B系列、殲16這些重型三代機,產量也不是很大。

題主也提到,殲10還在大量生產,特別是最新的殲10C性能有了大幅提升,屬於三代半戰機的佼佼者。既然殲10在進行大量生產,說明該機是能夠滿足現在已經未來較長時間的很多作戰任務需求的,這在相當程度上減輕了殲20大批量投產的緊迫性,可以比較從容地進行後續改進發展。(S)


聯合防務


要因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來看一下兩款機型殲10和殲20的定位。

殲10屬於我國完全自研的純國產第三代戰機,對於中國戰機的自主研發有著歷史性的突破意義,因為不管是殲7,殲8,還是殲11,殲15,殲16等等,都是借鑑了外國的戰機進行研發的,甚至是進行仿製的,而殲10就不一樣了,殲10開創了我國自研國產戰機的先河,也有人說殲10仿自以色列幼獅戰機,這個有點兒不靠譜,因為中國在當時是得不到這款戰機的任何資料的,而要說你憑著看一眼就能研發出來一款戰機,這在2000年左右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的計算機發展還沒有厲害到那個程度,大部分情況下中國的科學家還是通過用筆來計算的,所以,殲10是結合我國的國情,完全自研的一款純國產三代機。這在當時解決的是國產三代機有無的問題,是解決是否被人卡脖子的問題,而且也解決了性價比的問題,殲11系列是重型雙發,是先進,但是,也貴呀,裝備數量過多,承受不起呀,所以,一款中型戰機殲10的研製是必不可少的。

而殲20屬於我們在三代機的基礎上,追趕國際最新戰機技術的產物,取名黑絲帶,也是名符其實的,殲20的研製已經不是那麼緊張了,而且殲20亮相的2011年前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是非常厲害了,已經不是在殲10那個時代捉襟見肘了,所以,相對於殲20來講,殲10的研發成功更加顯得彌足珍貴,因為我們沒有殲10等先進戰機來保衛我們,祖國人民還經受了99年的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件,別不承認,這就是因為我們當時不夠強大導致的外敵屈辱,而在殲20出現之後,我們的南海和東海已經相對平靜多了,至少現在我們所聽的消息,已經不再是我們被炸了。

所以,要分析兩款機型為什麼殲10生產的多,殲20生產的少,這是要根據定位和經濟性來的,殲10在常規巡邏的時候,可以多一些,經濟性更好一些,而同樣數量的殲20去巡邏,是不是有點兒大財小用了?所以,我們的殲10生產數量多一些,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但具備了實戰實力,而且可以大量生產,這樣的機型是必不可少的,而殲20成本高,平時的巡邏根本用不上,而是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的,更重要的是,它對生產技術要求上也比較高,所以,數量少一些也是可以的,滿足日常訓練需求就可以了。

不過,去年開始西飛也開始使用了脈動生產線來生產殲20,以後殲20的生產速度也不會慢了,等到渦扇15服役的時候,殲20也可以參加一下南海巡羅之類的,想必它的力量也會被一些搗亂分子所領教的,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世界軍事武器大全


並不是因為錢不夠,也不是因為產能不足,那是因為還沒到大量生產的時候。

殲20是我國研製的第四代隱身重型戰鬥機,殲20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軍迷,甚至是全國人民的心。隨著周邊形勢和國際形勢的吃緊,特別是韓國和日本引進的f35戰鬥機已經到位的情況下,對殲20需求的迫切性也越來越強。全國人民都希望成飛能開足馬力,製造殲20,至少也得像殲16那樣,一年裝備一個團。




但是目前殲20確實沒有達到大規模量產的時候。

首先這並不是錢的原因。殲20雖然貴但遠沒有達到造不起的程度,根據網上推測,殲20的造價大概在1億美金一架,往貴了算,也不會超過10億一架。這點錢,以當今中國之實力,遠遠算不了什麼,航空母艦這種上千億的傢伙,我們一次都可以造兩三艘,百億級的055大驅,一口氣我們可以同時開工五艘。10億一架的殲20,根本算不了什麼,造一百架也就相當於一艘航母。



至於產能不足,也不是主要原因。

殲20雖然製造技術要求再高,即使不批量生產,月產一架那是根本沒有問題的。殲10的產能每年2~3個團50架,殲16每年一個團30架,殲20從試飛到現在媒體披露的也就試驗部隊裝備了小批量的一批,基本可以確定這不是批量生產的節奏。

主要原因,是按計劃辦事。

我軍主要裝備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方式一直是小步快跑,從殲10A到殲10C,中間的殲10B雖然改進非常多,但是並沒有大批量生產,只生產了一批就停產了,之後有了更成熟的殲10C才開足馬力生產。沈飛從國產化的殲11到殲16,中間的殲11B和殲11BS都沒有大批量列裝,等技術發展到殲16才開始大量生產。

海軍的艦艇也是這樣052級中的052A、052B、052C都沒有大批生產,一型也就2條船,到052D技術成熟後兩年時間一口氣造了十來艘,讓質疑中國造艦速度的人啞口無言。

殲20的發展道路也是這樣,原型機出來之後開始迅速的技術更新,一面發展問題一面解決問題,編號從2001到2004應該是一批;2011到2018應該是另一批;去年又新出了一架2021號,網上圖片顯示確信2021號已換裝國產渦扇10發動機;2016年曝出編號2101到2103的一批,另有經常見面的78271到78278號的藍軍部隊。短短几年時間已經有5批殲20出來。


從網上曝光的圖片來看,基本每一批殲20都能從外表發現較大的不同和更改,從外面看如此,飛機內部各個系統的改變肯定更大,有的批次甚至換裝了新式國產渦扇10發動機,甚至同一批飛機都有不同的兩種塗裝。

從以上分析來看,殲20正在進行快速的升級和技術迭代,每一架飛機都有新的升級進步,技術狀態還很不穩定。沒有達到量產型的技術凍結狀態,所以不能定型。不能定型,生產線就定不下來。



一條生產線開動起來,不可能今天是一個生產狀態明天是另外一個生產狀態。

據網絡消息,成飛已經有4條生產線已為量產型殲20準備好,隨著換裝新發動機工作的完成估計殲20也將定型批量生產。以中國速度而言,只要國家下達批量生產任務,4條生產線全部開動,一年換裝2個團生產50架殲20絕對不是問題。

讓我們靜候這一天儘快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