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九年的兒子終於出現在垂死母親病榻旁,給高考狀元們帶來怎樣的啓示?

登西麥瑞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而行千里母擔憂。2003年楊仁榮以宜黃高考理科第一名考取北航,09年留下短信突然失聯。9年時間父母多方尋找未果,因母親查出患癌,父親求助記者,兒子看到新聞後才聯繫家人,稱自己在西安上班,現母親開始接受治療。



據息,楊仁榮向來成績優秀只是性格較為內向,照理考取北京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並選了自己所喜愛的專業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前途一片光明。可在畢業前因一門學科缺考導致楊仁榮只拿到北航肆業證(有學籍但未按未定完成所修課程中途退學或被開除所發的畢業證)。父親說雖然知道兒子的情緒不好但知道2008-2013多次被銀行催款,才恍然兒子生活困難。

我們常說家是一個人的避風港灣,也許快樂你不會全部在家中分享,但是受傷第一時間一定會回家。特別像在外漂泊的年輕人,很多父母也會說,孩子出去闖吧,哪怕失敗也沒關係,你還有家,還有爸媽在,所以家是暖的。



可往往很多時候我們在父母身邊並體會不到這些,當我們距他們於千里之外時無論工作還是學習,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生活,那一刻你會明白很多父母的不容易。人家常說養兒才知父母恩一個道理一樣。我現在周圍有很多這樣的朋友,類似楊仁榮這樣的事情太多,只不過楊仁榮是狀元而他們不是。



前段時間我單位的一個姐姐過生日,一起到她家吃飯慶祝,談到她的親弟和父母她潸然淚下。她說她最早到廣州打工的時候還算可以每月都會給家裡寄生活費,可後來工作不順,自己的生活都沒了著落,那時起她沒辦法再給家裡寄錢,自己也不敢在打電話回家一過就是好多年,直到後來知道弟弟出事才趕回家,她覺得很對不起家裡人。這是我身邊的真人真事是不是和楊仁榮的很類似。後來這位姐姐談到,她家雖然在農村但家庭條件還不錯,以前在家不覺得什麼,後來出來打工才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她並非是那種不孝順的人,而是不想讓父母擔心,自己也習慣了報喜不報憂。



報喜不報憂,這是很多人都存在問題,很多人從小開始就養成的習慣。就像我小時候考試考得好就和爸媽說,不好就不說,那是因為怕捱打。等工作了我也一樣工作順利的時候就和家裡分享,而不順的時候打掉牙往肚裡咽。我相信在外漂泊的很多人都能明白也能體會這種心情。



我看到網絡上很多都在批評楊仁榮不懂事、不孝順,雖然他的做法的確不對,可如果換到自己身上,你又會怎麼做呢。他曾是全縣人的驕傲可最終卻以落寞收場,現在人盡皆知。我相信在外的9年他一定是想家的,但他可能為了面子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我們就把不孝子的大帽子扣在他的頭上,一個滿身傷橫的人不應該在揹負著輿論的壓力,我想他的父母也是經歷了多年失子之痛也才開始明白兒子的苦衷,不然早在之前楊仁榮就表現出過情緒低落,父親能夠提早察覺、預防、開導也不會兒子失蹤9年。

其實無論是楊仁榮也好,其他高考狀元也罷,成績好壞並不能決定未來發展前景怎樣。早幾年清華畢業的還賣豬肉呢。所以狀元是光榮的,值得表揚的,但絕不能讓一個頭銜變成他們必須要揹負的壓力和負擔。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家庭教育不一樣所以性格成長也不一樣。



回來就好,給楊仁榮一個認錯的機會,給他父母一份與兒子在重逢的喜悅,不要讓輿論再去打擾這份9年風波後的溫暖。我想9年時間楊仁榮也成長了,其父母也試著走入了兒子的內心,這就是最大的收穫。而我們從這件事也應該明白,生活中多一些的換位思考,也才能多一分的包容、體諒。


小烏龜20180822


這個事件是個案,但很值得深思,尤其值得學子們深思:你們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你們學習的目標是什麼?

就這個學習目的目標的事情我問過不少孩子,從小學生到高中生,他們大多數的回答是:考大學,上一個好大學!

“上完大學之後呢?”

“工作。”

“做什麼工作呢?”

“沒想過。”這樣的回答並不鮮見,尤其是中小城市和鄉村的學子。

為什麼孩子們把大學做為自己學習的目標呢?這和社會的發展乃至形勢不可分,更和家長的觀念和思想不可分。

龍應臺對兒子安德烈說: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那麼對於那些懵懂的學子來說,如何才能靠近這個目標呢?需要規劃自己的人生,當然如果父母獨自做主為孩子規劃未來的人生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每個人的人生是自己走出來,不是他人規劃出來的,但是可以自己有一個提前的“規劃”,這個“規劃”不是一個簡單的我想達到一個什麼目標,而是要求學子能接地氣、有志氣、有行動地一步步地朝向自己的目標去努力,讓自己所做事情都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帶來一定的正能量。

所以奉勸那些把目光緊盯在大學二字的學子和家長,一定要看到大學後面的生活,一定要越過大學看到更寬廣的社會天地。


快樂庭院


教育孩子,培養好了,應該是你為國家作了貢獻,是國家的人。沒有培養好,就是垃圾。還是讓我們每個家長,把自己孩子當著普通人來教育,讓他們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人民大眾中的一員。


手機用戶11215748541


這是個悲劇,同樣,這也是個喜劇。

作為一個狀元,最後成為飯店打工仔,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也許這句話本身就很有可能引起很多網絡暴民的亂噴。

但認真想想,作為一個個體而言,成功又有什麼可值得驕傲?所謂失敗又有什麼可以令人蔑視的呢?

前段時間,關於北大清華畢業的很多狀元未來發展路徑的一個討論,最後大家都比較認同的是,有很多人也許上了北大清華或許就已經是他本人一生的一個巔峰狀態了!

如此,畢業之後,他變成一個普通的飯店服務員或者她變成一個賣衣服的少婦,這都並沒有什麼可以值得驚訝的。

他不選擇面對父母,是因為內心深處的自卑?是因為自我的窘迫?是因為渾渾噩噩的生活?因為我們不是他,所以一切這都不可知了。

但,誰也別肆意枉議別人的人生,正如我們誰也不想有成群的陌生人來枉議我們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