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發力道北華麗轉身變新城

棚改发力道北华丽转身变新城

高鐵新城。記者 崔 坤 攝

棚改发力道北华丽转身变新城

凱旋路立交橋。記者 石 松 攝

棚改发力道北华丽转身变新城

楊柳依依的包河風光。記者 單保良 攝

棚改发力道北华丽转身变新城

核心提示

在道北,傳說著一個美麗的神話,高鐵新城與高鐵在說悄悄話。

高鐵新城:“你在我的眼前往返穿梭,我每天都能看到你匆忙的身影,聽到你呼嘯的聲音。”

高鐵:“你在我的眼前成長,我看著你一天一天長大,沒有我,你還是一副百年滄桑的模樣,還要盤踞在燈不明路不平的古城裡。沒有我,前幾天的大暴雨肯定會給你點顏色看看。”

……

聆聽一座新城與高鐵的對話,梁園人民感慨頗多,沒有梁園幹群5年多來嘔心瀝血的拼搏和奮鬥,哪有你們今天的驕傲和自豪!

梁園人民話裡有話。的確,商丘邁進“高鐵時代”,梁園立下汗馬之功。高鐵新城悄然崛起,梁園各級領導幹部付出了血與汗的代價。一幕幕動人的情景,一串串感人的故事,一個個鋼鐵般的英雄,在他們腦海裡凝結成一部攻山的戰鬥影視劇,戰鼓雷動,紅旗獵獵,炮火連天……

秋意正濃。站在林海與故道環繞的包河南岸,站在高鐵站房放眼北望的視野裡,聽到的是機聲轟鳴,看見的是塔吊飛轉,似有“勇士衝鋒”的決戰之勢!

眼前,是梁園區決戰“大棚改”的主戰場,是安置區建設的前沿陣地,看不見硝煙瀰漫,卻令人感受到鏖戰正酣!

和諧徵收

讓群眾利益最大化

負責大棚改工作的區委副書記崔振華曾告訴記者:“幾年來,梁園區科學運用‘木桶理論’指導大棚改工作整體推進,各個環節力求無短板。”

在8月31日梁園區召開的重點工作推進會上,區委副書記、區長薛鳳林的一段話讓記者悟出了“木桶理論”運用到大棚戶區改造的實際意義,就是在城市設計、建築設計、手續辦理、資金運作、徵地拆遷、功能配套、施工環境等各個環節準時跟進,不能出現因某一項工作的落後耽誤全盤進度。就像一隻木桶,一塊板短缺就盛不滿水一樣。

為此,他們成立了以區委副書記崔振華任組長、紀委書記趙玉振為常務副組長的聯席辦公室,從公安、檢察、紀委、財政、審計、環保、國土、規劃、電力等17個單位中抽調精幹力量聯席辦公,按照每個項目合同規定的時間,進行督促施工進展。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聯席會診、聯合決議,及時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確保小事不過夜、大事不隔天。

大棚戶區改造、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實現和諧、按時、順利建設,是擺在梁園區領導集體面前的一道難題。困難當頭,梁園區充分發揮領導集體智慧,謀思路想辦法,大戰來臨指揮若定,凝聚力量迎難而上,他們堅定推陳出新必須在“破”字上下功夫做文章,不破不立、大破大立、早破早立。

據介紹,2013年6月至2015年年底,高鐵建設拆遷共完成1.4萬戶152萬平方米,涉遷群眾主要安置在高鐵新城C區和康城花園,共18223套257萬平方米。目前康城花園和C9地塊7052套78萬平方米已全部建成,已交付4400套。C7、C8地塊4160套72萬平方米已建成正陸續交房。2017年大棚戶區改造項目共10個,涉及徵收戶3.42萬戶620.8萬平方米。目前,已簽訂徵收協議2.8萬戶495萬平方米,已完成拆遷2.6萬戶460萬平方米,拆除率76%。2018年棚戶區改造項目共5個,涉及徵收戶7197戶116萬平方米。

在房屋徵收過程中,他們堅持依法依規、公平公正、陽光徵遷,群眾利益最大化,贏得了工作的順利進展。他們對信息採集結果進行張榜公示,對徵收補償方案公開徵求意見,切實增強了徵收工作的透明度。同時,他們運用多種媒體,層層宣傳、全面動員,營造了“人人支持大棚改”的濃郁氛圍。

加快建設

讓群眾早日搬新家

房子拆了,群眾住哪裡?安置區建設成了聚焦點,萬眾矚目。

快速建設安置區,指揮戰令從市委、市政府發出,迅速在梁園區化為行動!區委副書記、區長薛鳳林在傳達市委書記王戰營和市長張建慧的指示精神時對幹部反覆強調,要以“馬上辦抓落實”工作態度,扛起務實為民的政治責任,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好安置區,倒排工期,壓實責任,督導前移,問責跟進,確保群眾按時入住,給市委、市政府一個交代,給涉遷群眾一個交代。

記者在大棚改一線瞭解到,道北涉及的大棚戶區改造項目分別為東風社區、八八社區、機引社區、四平社區、袁莊社區、徐堂社區、田莊社區7個社區。在道南,涉及大棚戶區改造的3個項目分別為清涼寺社區、侯莊社區和老君臺社區,涉及徵收戶3759戶,需實物安置1466戶。

目前,規劃10平方公里的高鐵新城風姿初顯,蔚為壯觀。在加快推進高鐵新城安置房建設的同時,他們統籌跟進配套設施建設,安置區內11條道路已全部建成,體育場館、文化設施、養老中心、公交站、消防、環衛、供電、供水、供暖、供氣等配套設施正在加緊推進。

在整個工作過程中,薛鳳林堅持一線指揮運籌全盤,在項目立項、環評、規劃選址、土地預審、資金保障等各個環節都親自過問,多次召集專題會,要求快速做好資金保障工作,快速完成土地手續辦理工作,快速做好各種規劃設計工作,打出組合拳,亮出了撒手鐧。”

謀劃早、建設快、保障硬、環境優,這是記者對這幾年梁園區強力推進大棚改工作的總體認識。在與群眾的交談中,記者聽到最多的是理解與支持的話語。站在凱旋路立交橋上放眼北望,不禁感嘆,一座新城儼然群山的巔峰,在高鐵的正前方,展現出“高大上”的霸氣!

路通水暢

讓群眾共享改革成果

路通了,老百姓的心就通了,老百姓的心就暢亮了。十多年來,梁園區可謂是在高質量建設城市上加足了馬力,下足了功夫。

梁園城區共有城市道路62條,其中主城區31條,產業集聚區20條,高鐵安置區11條,道路總長220公里,建成區城市道路框架業已形成。

這些年,梁園區藉助市級“以獎代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對城區市政道路和背街小巷進行升級改造,每年投入資金不少於5000萬元。高標準拓寬改造了平原路、金橋路、君臺路、歸德路、建設路、紅旗路、站前路、八一路等20餘段市政道路,高標準完成了火車站南廣場升級改造。僅2017年就投資48.7億元,建設、升級改造37條城市道路,總長度43.5公里;投資14億元,完成了“一口三園六塊綠地”建設、完成了15條道路綠化、15處加油站綠地和53處街頭綠地建設,新增綠化面積310萬平方米,完成後城區綠地總面積將超過600萬平方米。

凱旋路和歸德路是連通道南道北的兩條大動脈,藉助鄭徐高鐵建設機遇,兩條道路立交橋全部建成通車,把道南道北連為一體,打造了南北貫通的10分鐘交通圈,兩座立交橋成了商丘人民心中的豐碑。

這幾年,梁園區致力於“海綿城市”建設,加大了城區河道及雨水管道和汙水管網建設力度,對流經梁園的5條河流進行疏浚清淤,確保活水進城。2016年投資2.08億元,完成了轄區內康林河、忠民河等河流兩側汙水管網及綠化、硬化、亮化、橋樑工程。高質量建成了康林河運動健康主題公園,公園林水相依、曲徑通幽,已成為市民健身運動的好去處。

一河清水進城,兩岸綠蔭相伴。暢通的河流沖刷了汙水,給城市帶來一片清新的空氣,給市民帶來無限的樂趣,康林河畔又見釣魚翁。

城市建設,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秩序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梁園區在城市管理上打造了很多亮點。

實施城市網格化管理成為亮點。從2015年以來,梁園區就建立了城市管理數字化指揮平臺,設置了8個二級網格、52個三級網格、246個基礎單元網格,把各項管理職能與網格化管理有機結合。目前,梁園區數字化城市管理案件處置數量全市第一,回覆率全市最高。

立體式全方位多角度環境治理成為亮點。在全面實施大氣汙染治理中,梁園區對環境衛生、馬路市場、涉汙企業及飯店、燃煤鍋爐、建築工地、黃標車、老舊車、黃土裸露等進行了專項整治。實現了空氣汙染指數大幅下降,優良天數明顯增加,城市生活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為商丘實現碧水藍天作出了貢獻。

均衡發展

讓群眾獲得幸福感

發展才是硬道理。近年來,梁園區在一手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堅持以招商引資為手段,以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為載體,按照 “三位一體,錯位發展”的一盤棋思想,培育壯大城區經濟,走產城融合發展之路,讓老百姓有了獲得感,有了幸福感!

在西部城區發展工業,成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在中心城區發展商貿物流和新興服務業,鞏固了“商貿老大”地位巋然不動。 在北部城區發展生態旅遊業,打造了一個瓜果飄香的“城市後花園”。

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5年裡,他們積極推進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民就近就業轉移,培育了一批工業型鄉鎮、商貿型鄉鎮、旅遊型鄉鎮、特色農業型鄉鎮,使其成為了推進城鄉均衡發展的重要力量。比如以隴海鐵路運輸為依託快速壯大商貿物流的謝集鎮,以毛主席、胡錦濤兩任中央領導視察“三農”工作的雙八鎮,以黃河故道沿線開發旅遊經濟的孫福集鄉、李莊鄉和劉口鄉,以圍繞軍民兩用機場建設打造航空港經濟的水池鋪鄉、觀堂鄉和王樓鄉。

農民紛紛“跳出農門”進城打工經商,是梁園區城市反哺農村的一大特色。眼下,6萬多農民走進城市,打工種地兩不誤,靠著勞動力轉移實現了精準脫貧。

回顧過去,梁園區城市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輝煌業績;展望未來,梁園區的明天更加美好!目前,他們凝聚全區之智,科學謀劃城建工作3年規劃,建設大梁園,打造新形象,努力實現道南道北、城市農村“均衡發展”,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改革開放的豐收果實。

今日的梁園,正在實施一個宏大的規劃,他們以大棚改為契機,奮力打造“疊城”格局。舉全區之力,對鐵路以北、中州路以西、包河以南、梁園路以東25平方公里的區域全部實施拆遷改建。計劃3到5年內固定資產投資2000億元發展城區經濟,圍繞高鐵廣場打造10分鐘交通圈、半小時經濟圈、宜居宜業生活圈。屆時,一座嶄新的梁園城市將展現在市民眼前。

區委副書記、區長薛鳳林表示,下一步,梁園區持續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加快城市建設步伐,科學理清發展思路,在提高城市形象和檔次上下功夫,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發展城區經濟上下功夫,在推進大棚戶區改造上下功夫,讓城市更美麗,讓環境更宜居,讓人民群眾更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