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戰爭史爲什麼只有中國人講究策略和謀略,而外國大多數都是正面硬剛?

夢醉紅顏48111714


這正是文明與野蠻的表現,也是人類在社會文明發展中體現的差距,就好比說人類初始吃生肉,後來用火烤來吃烤肉熟肉。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在世界戰爭史上,外國人大多數正面硬剛與中國人講究策略和謀略,差不多就是跟野人吃生肉和文明人什麼吃熟肉差不多,表面來看只是“生熟”的區別,實質上是人類生產實踐方面的差距,是文明與野蠻的分界線。

就歷史上來說,中國做為四大文明古國,在很多方面的確是西方文明的楷模和學習的榜樣,如果翻看西方歷史可以發現,即使歐美人在打仗方面搞些陰謀,在中國人看來也不過是可以一眼被看穿的陽謀。

就比如聞名西方世界的“特洛伊戰爭”,弄的什麼特洛伊木馬,就那玩意,比中國古代的登雲梯(一種攻城器械,是工程部對的隨軍必備之物)都大氣都皮實,動動腳趾頭想想裡面都可能出么蛾子。

還不說藏了多少人多少頭豬,就裡面放上火油,派個細作點燃了都夠對方喝一壺的了,可就是這樣粗糙的“詭計”,卻被古希臘人拿來應用,還成功的騙過了特洛伊人。


在古中國的眼裡,簡直都要滿臉黑線,傻傻看不懂這操作套路到底“妙”在哪裡,就以三國時期“周瑜打黃蓋”的例子來說,當時的背景是蜀吳聯合抗曹,怎樣打敗戰船相連的曹操大軍,成為了當時戰爭勝負的關鍵。

最堅強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蜀吳決定演一出反間計,利用黃蓋假投降真抗操,周瑜把黃蓋暴打一頓,演戲演全套,然後黃蓋氣不過,就暗地裡與曹操所部接觸,假意投降。

黃蓋若真投降,蜀吳也就交代了,等到黃蓋帶領的降兵到達曹操的連鎖戰船時,滿載火油的大船起火,藉著諸葛亮從天上討來的東風,殺的曹操片甲不留。

是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赤壁之戰。

這才叫謀略和策略,西方的特洛伊木馬與之相比簡直弱爆了。當然,也不能嘲笑他們套路太生硬,在文明發展方面來說,沒有永遠的巨人,也不會有永遠的矮子,只是各領風騷數百年罷了!

咱們只是比西方文明早發展了一些,在人類文明歷史上從來沒有常勝將軍、長盛文明,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遭遇,不就表明了這一點嗎?


歷史三日談




美國人嘲笑中國人在巴基斯坦費心費力投錢投物,認為巴基斯坦內政是一團漿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及部落組織之間爭奪剪不斷理還亂,中國人是不是傻啊!

但是,實際上一個中國人來到伊斯坦布爾的大街,後面跟了六個端著AK大槍的大兵,他們分別屬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部落組織。美國人很奇怪你們不是有仇嗎?為什麼還能一致行動?三夥人馬回覆:中國人過來修橋補路搞電站,我們都受益,中國是我們共同朋友。儘管其他兩夥人都不是玩意兒。

世界就像一個冰塊,美國人喜歡用大板牙咔嘣脆,那麼牙齒碎了冰,要麼冰脆了牙。而中國人則是用舌頭舔,讓冰塊感受到了濃濃的愛意滿滿的溫暖。

美國人作為西方傑出代表,代表了西方思維方式,他們喜歡用肌肉拯救世界,用牙齒來征服世界。美國好萊塢是西方文化輸出重要陣地,我們熟悉的速度與激情繫列,第一滴血系列,虎膽龍威系列,復仇者聯盟系列等等如果沒有個人英雄主義,在外星人入侵地球恐怖主義威脅世界時候,所有政府天羅地網都失效了,那麼後果是無法想象的。在東方電影裡,你會看到權謀策略發揮作用,如軍事聯盟系列,大秦帝國系列,王朝系列等等。



人類從東非大草原出發,經過了漫長的採集時代,人類老祖母蘇菲沒有想到子孫萬代五大洲八大洋會血緣分佈如此豐富多彩。進入了農業革命時代,中國成為世界的中心,農耕文明的黃帝與遊牧民族的炎帝的涿鹿之戰,以黃帝取勝結束。在這場奴隸世界戰爭中,巫術與戰術,野蠻與文明,正面與迂迴都發揮的淋漓盡致。

同時期的奧林匹克眾神們也在開戰,宙斯的雷電,海神波塞冬的洪水,地獄之神哈迪斯的地獄火焰,都是刀刀絞心拳拳到肉。



如果換成中國,故事是這樣的戰神刑天不滿天帝坐天庭,於是就打到了靈霄寶殿,眾神不能抵禦,天帝使出殺手鐧欲擒故縱技巧讓刑天放鬆一下心情,然後賜給了玉酒醉了,最後掛了。然後刑天被削了腦袋,壓在不周山山下,被三千弱水環繞,永世不得翻身。只等到了一天,共工路過不周山,聽到了刑天的哀嘆,於是策劃了新的陰謀詭計,刑天被忽悠開始復仇雙乳為眼,肚臍眼為嘴,重新殺入天庭幹掉了天帝,玉帝哥哥又在共工協助下主持了正義滅了刑天,眾神推舉為新天帝。玉帝又為刑天翻案,幹掉了幫助自己的共工,共工憤怒撞斷了不周山,玉帝向太清天尊求助,太清天尊請來了女媧補天,玉帝得到了眾神的進一步尊崇,女媧娘娘補天時候漏了五色神石落到了東勝神洲孕育了石猴,石猴大鬧天宮被收服,玉帝藉此重新調整人事,安排眾仙到凡間渡劫,空出了位置。


唐俊龍55398571


事實上“只有中國人講究策略和謀略”是一種文化幻覺,就跟”中華武術天下無敵“是一樣的。


世界歷史上歐洲和中國是經歷戰爭最頻繁的兩個地區,都誕生了不少偉大的軍事學著作,在謀略和欺敵水平上,歐亞大陸文明的水準是高於美洲或者非洲原生文明的。當然要特別說明一下:


三十六計不是真正兵法,只是明朝出的在民間流行的雞湯理論書。



歐亞大陸文明在謀略方面世界其他地區。其中一個例子是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的第一戰--卡哈馬卡戰役


西班牙冒險家皮澤洛旗下有168人,當中106人是步兵,62人是騎兵。皮澤洛邀請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與他會面。


次日早晨,皮澤洛用自己的士兵包圍雙方見面的廣場。阿塔瓦爾帕與7,000名士兵、隨行人員一起步入廣場後,稍加交談後,西班牙士兵立即向印加人群一齊射擊,然後,他們又一致衝向印加人。皮澤洛發起的突襲威力巨大,印加人毫無還手之力。有2,000名印加人在事件中喪生,而皮澤洛一方僅有五人陣亡。


在這個例子中,印加人對西班牙人的奇襲毫無防備,中國人和歐洲人都明白,以少數人面對兵力佔據優勢的敵人,最好的致勝辦法就是“擒賊先擒王”,所以中國和歐洲的戰爭史越來越表現為努力掩蓋自己的指揮機關,儘量把主將隱藏到對方攻擊不到的地方。

中國上一次發生會盟時國君親自出馬而被捕獲,恐怕是戰國時期的楚懷王了。之後的歷史中基本看不到例子,而而印加人卻對於這個戰爭常識卻缺乏理解,


以上說的是謀略的例子,兵法例子也有: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軍隊包括日本,對擊敗中國軍隊的方法總結都很一致“如果不動用重炮,只進行正面射擊戰,那麼即使火器落後,清軍也往往能夠堅持,但只要從側翼或者背後分兵,清軍的戰線就崩潰了。


原因是清兵往往不會留預備隊,說句實話,就連馮子材在鎮南關戰勝法國人,原因也就是因為法軍派去迂迴的分隊迷路,結果正面戰場上2000法軍仰攻有地形的優勢的2萬清軍,才會失敗。


甚至一直到民國內戰時期,外國人對中國內戰中的軍閥軍隊,評價仍然是不懂得留預備隊。


從整個近代歷史上來看,找不出中國軍隊比西方軍隊更會用謀略的例子。


閉家鎖的紅楓


題主既然“縱觀世界戰爭史”,就應該知道,策略和謀略不僅僅是中國獨有的,外國又哪裡都是正面硬剛。

對於只讀中國史書的人來說,中國古代戰爭方式高明得不得了,有孫臏的“減灶”計,白起的長平大合圍,田單的火牛陣,韓信的背水一戰,諸如此類,但由於中國歷史記載的主題是文人士大夫,誇張的成分多,反過來讀比如西方職業軍事家和政治家的歷史,比如凱撒的《高盧戰記》,反而更接近所謂的戰場真實性,而且讀過一點國外軍事史的人也知道,類似的奇計詭謀人家也有,亞歷山大在高加米拉的迂迴突破戰術,普拉提亞戰役中希臘盟軍的臨場機動,凱撒在阿萊西亞之戰中的雙環圍困/防禦工事,再到漢尼拔在坎尼的佈陣,以及諾曼公爵威廉在黑斯廷戰役中成功的佯攻戰術等等。

讀《劍橋戰爭史》,主編傑佛裡.帕克說,中國和希臘一樣,都進行過類似的“軍事革命”,似乎只有在希臘和古代中國,才有系統性的步兵操典,希臘有色諾芬,中國有孫子,16世紀,荷蘭共和國出了拿騷的莫里斯,進行軍事現代化革命,發明了近代線式戰術的雛形“莫里斯橫隊”,東方也有戚繼光在做類似的努力。

西方軍事理論也有自己的一條傳統,中國傳統兵法,好處在於高屋建瓴,以抽象理論提綱挈領,在前工業時代武器,指揮,通信技術發展比較緩慢的時代,不容易過時,缺點是不接地氣,從這些抽象到近乎哲思的原則,到具體戰術戰略,再到實戰,中間缺失的環節太多,沒有給閱讀/學習的軍人以具體落腳點。西方則相反,對於戰爭本質的思辨性著作出現得晚,現存早期的軍事著作多以戰史和指揮官/統帥的個人回憶錄為主,優點是沒有花拳繡腿,就事論事,老老實實講如何讓對方死,而避免讓自己死。

按照《劍橋戰爭史》的說法,如今佔據統治地位的西方戰爭方式,歸根溯源,也要回到希臘羅馬時代。它把色諾芬寫《遠征記》的年代,也就是公元前5世紀到4世紀,作為“戰略理論的開端”,講羅馬,則推重埃利亞的《戰術》(約作於106年),以及維吉提烏斯的《關於軍事問題》(約作於383年),這兩本書算是傳世的西方軍事理論著作中最早的例子,其他多已散亡,另外一些就是前面提到的戰史與個人回憶類,比如希羅多德的《希波戰史》,修昔底德斯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色諾芬的《遠征記》和凱撒的《高盧戰記》。多講戰役經過,部分涉及兵制,戰術。

在這裡,作者要夾帶一點私貨,推薦一本好書,英國人西蒙.安格里姆主編的《圖解世界戰爭戰法》系列,以編年史,跨地域文明的形式,講述了人類軍事史上的進化和革命。需要指出的是,決定戰爭結果的,兵法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他同樣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包括軍事技術,組織制度和後勤供應能力,最後還有一個超越戰術的大戰略。中國兵法早熟,老說“先計而後戰”,一個附帶出來的負面後果就是忽略硬實力:在中國傳統政治社會結構裡,軍隊受士大夫官僚政府和皇帝節制,不同於西方貴族分封制度下,由貴族武士指揮組建的軍隊,也沒有相應的“武士道德”,制度漏洞大,承平日久之後,除了常備軍,還要兼顧地方治安,乃至政府公共事業(比如運輸),戰鬥能力以應付地方性叛亂和犯罪為下限,結果一遇到外來挑戰,就一觸即潰,所謂“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另外,在軍事技術上,不要說中國,整個東亞也屬於“窪地”,戰車來自中東,馬的馴養使用來自歐亞草原,短劍和馬鐙來自北方草原騎馬民族,所以在所謂“火藥革命”前,草原騎馬民族對於軍事技術制度的推進,相當於今天的西方。

總之,脫離了其他種種條件,空談謀略,就變成了空中樓閣的智力遊戲,然而戰爭之道遠不止於此。


晴天有時下豬


這個應該是一個誤解。實際上世界史上大軍事家,大謀略家層出不窮,燦如繁星,有很多軍事奇才不亞於中國古代的“軍神”“兵聖”。

就說漢尼拔,就不亞於中國古代任何一個著名的軍事將領。而亞歷山大大帝又比漢尼拔更加厲害。一直就有歐洲四大軍事奇才的說法,就是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愷撒大帝、拿破崙,這四個人在世界軍事史上的地位要高於中國的白起,王翦,吳起,郭子儀。孫武雖然有名氣,但是沒有很大的戰場給他實踐,所以戰績不彰顯。

唯一可以與歐洲四大軍事奇才相提並論的,也就是成吉思汗,然後就是潤之先生。凡是軍事家,必然精通各種的謀略,而不是硬打硬衝。說西方人不講究謀略,而是隻會正面硬剛,那是被好萊塢古代戰爭電影欺騙了。

就說說漢尼拔這個人,這個人是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他指揮的軍隊,最多不超過6萬人,而他毅然帶領著他的軍隊,翻越了阿爾卑斯山脈,孤軍深入到古羅馬帝國的心腹地帶,與古羅馬帝國強大的軍隊戰鬥。古羅馬帝國是什麼樣的概念,那是一個世界超級大國,相當於今天的美國,而迦太基的國力最多就相當於韓國。而即使這樣,漢尼拔也沒有獲得任何來自迦太基的支援,而是在古羅馬帝國境內浴血奮鬥了十六年之久。古羅馬為了剿滅這支孤軍,動用了源源不絕的軍隊,前後加起來超過80萬人。漢尼拔在沒有兵力補充的情況下,與古羅馬帝國的大軍展開血戰,四次大的戰役都獲得了全勝,硬是把一個超過千萬人口的超級大國打得雞飛狗跳。如果他只會硬剛,不懂任何軍事謀略,那可能嗎?之所以有外國軍隊只能硬剛的誤解,是因為外國戰爭電影的渲染,那樣的場景看起來比較好看,並不是外國軍人都是木頭只會送死。


懷疑探索者


我粗略看了一下幾位作者的回答,給我的感覺是要麼太過謙虛,要麼就是自卑,要麼就是不懂裝懂!

大家所說的西方的那幾位謀略家(還真名不副實),無非就是漢尼拔、亞歷山大之流,要我說他們可以稱之為出色的戰術家,而絕稱不上戰略家,此二人都犯有一個通病,就是劫掠式戰爭,無固定後方的流寇式作戰,這就很像我們唐朝時期的黃巢和明末的李自成了,大家縱觀歷史,有誰會稱這二位為謀略家嗎?稱呼他們最多的就是兩個字——“流寇”!所以,漢尼拔和亞歷山大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他們再怎麼了得還是脫不開正面硬剛的老套路,就這點來講,他們還不如黃巢和李自成!

中國上下5000年,百家爭鳴中又專門的單列一家——“兵家”!名將猶如浩瀚夜空中的點點繁星數不勝數,所做之兵書也是以萬千計,那可是西方可比的?中國從來就不崇尚正面硬剛,一直推崇以謀略勝,這樣既可以取得勝利,又可以減少損失。俗話說:兩者相遇,勇者勝;兩強相遇,智者勝!西方喜歡奪地滅城,刀來槍往,而中國一直喜歡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西方國家到處佔領殖民地進行掠奪,而中國卻形成了特有的朝貢體系。

近代,西方國家之間的摩擦都是以硬剛決出勝負而告終的,其中包括早就脫亞入歐的日本,結果都是被更強的打得偏體鱗傷、鼻青臉腫!而我國在外交事務上卻很講究謀略,俗稱打太極,美國想要硬剛,卻屢屢重拳打在棉胎上,吃不上力,這讓他很惱火,卻又無可奈何!


弄伐裡奇


中國的軍事思想還認為,最牛的戰爭不是攻城拔寨,而是用謀略,所以,孫子又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所以,中國人的戰爭,往往是動腦子耍心眼用謀略的戰爭,這也和中國博大精深的軍事思想文化有關!


好玩的國學


這是一個誤會,提這種問題的人一般是沉浸在戰爭小說中不能自拔的中二小青年。實際上無論哪裡,戰爭都是既有正面硬鋼也有迂迴策略,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傻子。

中國為什麼給人感覺更重謀略呢,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戰爭到底是打什麼。這種問題現代軍事早有結論,“大型戰爭比拼的是兩國國力”,而一場戰役,比拼的是作戰雙方對於“天時地利人和”的把控。軍事聖經孫子兵法,雖然提到了戰爭的方方面面,但是最主要的是《計篇》,這篇不是說的“三十六計”一類的策略,而是告知如何計算雙方的作戰實力,如果實力不如對方,孫子兵法是不建議打仗的。對於戰爭,實力雙方是陽謀,是戰爭的道;而策略詭計是陰謀,只是戰爭的術。

中國人總是重術而輕道,陰謀詭計這種東西在小說裡可以寫得情節曲折,對於塑造人物很有幫助,但是對於天時地利的計算,一般人看不懂,也無法顯露主角的英明神武。拿《赤壁》戰役為例,人們對於總總陰謀,草船借箭 借東風 黃蓋詐降總是津津樂道,但赤壁勝利的實質是:天時“孫吳方面舊居江東 對於天氣熟知,草船借箭的大霧,冬季的東南風,無不是表現”;地利“曹魏多青徐陸軍,不識水戰”,人和“曹操人生得意,此時剛愎自用,這才有離間計的施展空間”。孫吳正是分析計算,才得出赤壁戰可以打的結論。

提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沒讀過什麼外國小說,在任何戰爭小說裡,陰謀詭計都是首要的表現方式,而中國古代軍事比外國先進的地方恰恰不是陰謀詭計,而是對於戰爭事態的把控。這個原因就是外國太分裂了 沒那麼多大型戰爭給外國軍事家分析。


悠閒的西瓜刀


題主應該多看看世界歷史,其實在世界戰爭史上,還是有不少經典的策略與謀略大放異彩的戰役的,其精彩程度不亞於中華上下五千年那些著名的戰役。

今天咱就說一個為我們帶來了一項奧運運動的馬拉松戰役吧。也是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奇蹟戰役。

這場戰役發生在公元前490年,是雅典對戰侵略者波斯的一場奇蹟戰爭。對戰雙方的兵力是:玻璃帝國10萬人對戰雅典11000人,是的,你沒看錯,10:1的兵力差異。但是就是如此懸殊的差異,雅典以192人的微小代價殲滅了波斯侵略者6400人,從而創造了戰爭奇蹟。

指揮這場戰爭的是米提亞德,一個古老家族的後裔,他在審視了雙方懸殊的兵力以及對戰戰場馬拉松之後,提出了利用地理優勢將可憐的兵力分散為三部分,削弱中央對戰方針力量,加強兩側延伸戰鬥力,這是一種在簡單平行戰鬥序列的基礎上,加強兩翼兵力的戰鬥序列,同時藉助了地利,讓兩邊的泥沼成為自己的天然屏障,然後衝鋒共計敵軍側翼。

波斯軍看到兵力懸殊,而且沒有任何騎兵掩護的雅典步兵瘋了一般的衝上來,興奮的大叫,這無疑是飛往撲火自取滅亡。當步兵衝擊到300米左右的適合,命令弓箭齊發,頓時萬箭齊射,沒想到的是這弓箭都被對方厚厚的盾牌給擋住了,幾輪射擊下來,卻發現並沒有給這些步兵造成什麼傷害,更關鍵的是他們已經衝到了跟前。

他們帶著長矛,猛烈衝擊著波斯的盾牌,在一片喊殺聲中,波斯人的兩翼防線居然輕易被攻破了,更可怕的是,很多波斯兵居然被長矛給連排穿透,這也太可怕了,波斯士兵戰鬥意志開始動搖,波斯兩翼部隊紛紛潰逃。然後雅典的中央軍、兩翼軍對波斯中央軍進行包圍,在地理優勢的掩護下,奮勇直殺,波斯主帥達提斯看到大勢已去,只得下令撤退。

當然,這個故事還有後續,就是戰鬥勝利後,指揮官安排一個叫做費裡皮德斯的士兵由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報捷,全程約42.195公里。這個士兵飛一般的向雅典跑去,中途未做任何停頓,他跑到雅典城中,大喊了一句:我們勝利了!然後,驟然倒下,力竭而死。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雄,在1896年舉行了第一次馬拉松賽跑大會,後來馬拉松長跑項目稱為奧運會上固定比賽項目。


說明:本文原創老麥,圖片來源於網絡,首發今日頭條,如需轉載請聯繫老麥。敬請關注:老麥說說,與老麥一起去探尋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麥說說


1.首先這不是錯覺...抗美援朝中中國成功的用戰術策略彌補了武器劣勢...中國的戰略策略是要遠比歐美要強很多很多...就以諾曼底登陸來說...就是把所有人圈上A過去麼..一點不像智慧生命在指揮...

2.你可能忽視了中國是世界上非常少數的非宗教國家...歐美都是宗教國家...宗教國家就相信死後會清算惡行...所以古代一些戰略戰術他們不會去用...而中國也有神.也信神.但人和神的關係很微妙.屬於買家賣家關係.並且還是貨到付款.“XXX神.如果您幫我實現這個願望.我將為您重修廟宇再鍍金身”.不好使就交易失敗.好使就去還願付款...

3.硬剛多數情況真的好使...簡單粗暴...硬剛打擊的是戰鬥意志和信心...會使對方錯誤判斷形勢從而投降...比如二戰中日本就在美國的硬剛下放棄了抵抗選擇投降...其實日本當時的局面並不算差...比越南的局面強多了...逆風翻盤不是沒有希望...就是日本戰鬥力低於越南...

4.確實有的情況不好使.硬剛主要打擊的是戰鬥意志和信心...但確實有的國家越打戰鬥意志越強...戰鬥意志不滅就無法戰勝...那麼硬剛就毫無效果...只能採用智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