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韵·映山红第46期|留藏在记忆深处的情结

蜀韵·映山红第46期|留藏在记忆深处的情结

“蜀山文学之星”征文每周末与你相约!《今日蜀山报》的《蜀韵·映山红》文学专版第四十六期佳作出炉啦!

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总有一些人一些事,

让我们魂牵梦绕,

他们珍藏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每当打开记忆的闸门,

这些珍贵的片段便如泉涌般涌现

……

蜀韵·映山红第46期|留藏在记忆深处的情结

母亲的味道

何春燕

母亲有四个孙女,四个孙女统统由她带大,当然她们都毫无例外地吃到了母亲做的各种面食。在她们眼里,姥姥无所不能,虽然不识字,但比识字的爷爷要能干许多。尤其女儿,自小在姥姥身边长大,几乎一日三餐全由姥姥包揽的她,更是深信没有姥姥做不出来的面食。我偶而为她蒸个鸡蛋或者下个面条,她对我最高的评价就是:“嗯,和姥姥做的味道差不多。”

我是个似乎在做饭上永远也无法开窍的人。其实,我非常羡慕能做一手好菜的女人。常常在书中或者电视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暮色四合,夕阳西下,下班归来的女人拎着满满一袋菜,进家,换上家居服,系上围裙,便一头扎进厨房忙碌起来,洗菜、切菜,而后便是或煮,或炒,或煎,或炸,菜放在滚热的油锅里“嗞啦”的响声,锅铲翻炒碰撞锅壁地“当当”声,锅里沸腾的米饭不时地“扑扑”声,菜饭的香味缕缕飘出,引得放学归来的孩子像个馋猫似的欲先尝为快。没有多大功夫,麻利的女人就做好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柔和的灯光下,一家人边吃边聊天,家常里短,琐琐碎碎。此时,外面已是夜色沉沉,而家里,却因为这一桌美味的饭菜充盈着幸福与快乐。

母亲是北方人,会做各种各样的面食:馒头、包子、饺子、馄饨、煎饼、油饼、面条、面鱼等等。在南方人看来,包饺子不啻为一项大工程,须得提前备好各种所需材料,即使原料备足,包也是须耗费大半天时间的。可是,包饺子在母亲看来只是随时可以准备就绪的一道普通饭菜。如果哪个子女想吃饺子了,母亲便会吩咐早上出门的父亲采买肉、素菜等原料。原料买来,该切的切,该剁的剁,很快,一盆馅料备好,母亲便一个人又擀又包起来。待中午归家,厨房里已弥漫着热气腾腾的白雾,锅里的饺子在沸腾的水里飘着,像一个个白色的小船,饺子的香味也由厨房飘散到家里的角角落落。不一会儿,一盘盘鼓鼓的饺子便上了桌,桌上,散放着蒜瓣,谁吃谁拿。特别是每年大年初一的那顿饺子,吃得特别幸福。老式的取暖炉把客厅烧得暖暖的,刚从锅里盛出的饺子香味四溢,全家围坐在桌前,边吃边聊,而母亲依然在厨房忙着煮下一锅饺子,饺子熟了,大嗓门一喊:“快来端哦!”我们便放下手中的筷子,迅即地跑入厨房,又一盘盘的饺子上了桌。此时,新年的第一天因为母亲的这顿饺子而更显年味。

每次爱人出差,我便带着女儿住在了母亲家。于是,幸福的生活便开始了。早上,我不必起早,因为我和女儿的早餐全由母亲大包大揽起来。平时在家里,我给女儿准备的早餐不是超市买的包子就是馒头,不是面包就是鸡蛋饼。在母亲家,早餐很少出去买,几乎都是自己做。想吃啥,晚上告诉她,第二天早上,她便会在我们起床时准备好:或是黄澄澄的鸡蛋饼,或是几乎透明的里面包裹着豆芽的油饼,或是一咬又脆又香的煎馍片,或是一碗香气四溢的面疙瘩,或是碗底卧着金灿灿的荷包蛋,上面漂着碧绿香菜的面条。

在我的眼里,母亲就像一个魔术师,普普通通的面粉,在她的手下,竟可以做出许多的面食来,就是田埂上长的野菜,诸如马兰头、蒲公英,或者树上开的洋槐花、榆钱叶,甚至炒菜不用的芹菜叶,母亲都可以把它们与面粉和在一起,做出全家人百吃不厌的蒸菜来。母亲做面食时,我也曾经在边上看过,试图也想做出与母亲一样的美味来,可是待实践起来,手忙脚乱不说,勉强做出来的味道也与母亲做的差之十万八千里。

平时,家常的炒菜一般都是由父亲代劳,只是遇到母亲认为的大菜,须得她亲自上场不可,譬如红烧鸡、红烧牛肉、红烧猪蹄等等这些颇费些功夫,也颇讲究烧制方法的菜肴,只有母亲才能烧出我们爱吃的绵软可口,又辣又香的味道。母亲做的红烧大龙虾、红烧螺丝比街上售卖的味道还要好。

前段时间母亲兴致盎然地学做酒酿,她听了别人介绍的方法,让父亲从超市买来酒曲,用若干斤糯米,做出了满满一大瓷盆酒酿。起初,我对她的手艺持怀疑态度,但是吃了一碗,不禁叹服,其味其香比超市的还正宗,还绵柔。最近,她又开始学做草莓酱,当然,又是一做成功。女儿每次吃起来都是欲罢不能。我常想:她怎么就有那么大的精力,而且从不甘于落后,新鲜的东西、事物她都能很快接受。

也许,在每一个人心中,美食纵有千千万,但唯独只有自己母亲做的食物甘之如饴。因为,母亲的美食浸染了浓浓的爱,把爱作为主料,食物作为辅料,其味又怎能不美?又怎能不让人留恋呢?舌尖上的美味,它只属于母亲。

父 亲

合肥八一学校 鹿伦琼

父亲是位退休校长,已经八十岁了,看他说话、走路的神态,还像个六十多岁的人,逢着喜事一高兴,喝掉一斤酒也不醉。母亲说他天天去打“独路客”牌,牌技不错,赢的多,输得少。

父亲爱看书。我呱呱落地了,奶奶慌忙去叫他,他看书看得入迷,一分钟没理奶奶,奶奶夺走他手中书,大声告诉他生了儿子,他才醒悟过来。原来他在看《隋唐演义》,被书中秦琼的人格力量震撼了:秦琼骁勇彪悍,而且志向远大,品德高尚!当时一激动,他取个“琼”字给我做了名字。

父亲不光爱看书,而且乐意把书中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正月里父亲讲评书的场面。舅舅在上楼郢,那是个大村庄,我们刚刚在村头出现,村子里人就兴奋起来,手舞足蹈,奔走相告——会讲评书的老师来了,马上可以听精彩的故事了!有人一“宣传”,男女老少跟随着我们,一会儿功夫,二舅家两间屋子挤得满满的,凳子上,椅子上,门坎上,床边上,坐满了人,锅台四周,大桌四周站着人,来得迟的,进不了屋子里的,就站在窗户外面听。记得父亲讲的是《龙山游击队》。内容大意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吕梁山区的龙山游击队队长许方,依靠地方群众,带领游击健儿,与日伪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故事……情节惊险曲折,人物生动可爱,栩栩如生。

我躲在父亲身后津津有味听着,满屋子人聚精会神,生怕漏掉一句,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命运,随着父亲的喜怒哀乐而变换着面部表情。一瞬间,触动了我的心灵,父亲多么可敬啊!时至今日,当我拿起课本要敷衍了事讲课时,就想起父亲的绘声绘色与妙语连珠的情景,我就十分认真地,激情饱满地去上好每一节课。这,就是父亲给予我的宝贵财富之一吧!

父亲的字写得很好。前年,带一卷宣纸回老家,要求父亲写几幅书法作品。父亲立即挥笔龙飞凤舞一番,我站在一旁看得如痴如醉。这些作品被我带到城里装裱店里“升级”,恰好遇到一位书法家,这位书界名人赞叹不已:这字领略了赵孟頫的真谛!其实,父亲没有习过字帖,那手好字,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规章制度,做宣传专栏,写春联,练就出来的吧。想起童年时,父亲写春联我给他拉纸的事,就不寒而栗。那时腊月二十几,村里人送来一卷卷红纸,要父亲给他们家写春联。父亲一丝不苟地裁纸、折格子、书写,他要我帮他拉纸、晾春联。那时家里穷,晚上是不吃晚饭的,我也没有棉鞋。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他那里却写得全神贯注,潇洒自如,可我这边是冻得脚像针扎一样疼,饿得恨不得吃了一卷卷红纸。

父亲不光是字写的好,还会创作门歌,编写土剧本。大队里要搞文艺演出,总要找父亲编写一出乡土剧本,他创作的剧本贴近现实,幽默风趣,群众喜闻乐见。村子里有个姓陶的盲人,本来靠他父母养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冬天,父亲每晚在生产队里看牛,叫来盲人,一句一句地教这个盲人唱门歌,唱词都是即兴创作的,很押韵,很工整,有情节,有故事。盲人不太聪明,父亲经常教到公鸡打鸣,那真叫诲人不倦。我记得那些门歌,诙谐而又朗朗上口,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小三姐看鸡》《学大寨》《戒赌》《三女儿嫁母》等等。一贯瞌睡大的我,听父亲教唱,是睡意全无,那婉转浑厚的声音,让我陶醉。盲人终于学会了这些门歌,挨村挨户去唱,每天能挣个三块两块的。那时父亲当教师,一个月才十几元工资。盲人家父母万分感激,就买来一条“光明”牌香烟送给父亲,父亲没有要。

大前年,堂哥为孙子办满月酒,父亲前去祝贺,满心欢喜,喜酒喝了大半瓶,丝毫没有醉意。回来时乘坐邻居的电瓶车,爬坡时,电瓶车翻倒,父亲摔伤了腿。在医院病床上,父亲不准母亲打电话告诉我们,一怕我们替他担忧,二怕影响我们工作。当我从别人那里知道这一切时,瞬间潸然泪下,呜咽着说不出话来。父亲,为了五个儿女上学呕心沥血、隐忍克制,家里没米下锅,他去借贷,他还是鼓励我们好好读书。可是今天,我在寄宿制学校做班主任,无法抽身去服侍受伤的父亲,怎能不惭愧?父亲,给了我们一个父亲应给的所有的爱,甚至更多,但,我们给了他什么呢?

开在心里的花儿

习友路小学 王田军

每每清晨醒来立在窗前,清亮亮的阳光洒在窗台上,我便拥有了一个斑斓的世界——芦荟和杜鹃花儿惬意舒展,她们在窗台这个小小的世界里各自安然。窗外的风儿轻轻吹拂,仿若在跟柳枝儿道别;柳枝儿摇曳在风里,引得杜鹃花张大了眼睛张望,开得正艳的花儿如灿烂的笑脸,盈盈有意。那一抹新绿、一个小花苞,不禁让我忆起孩提时代的美好往事。

小时候,住的老房子是什么样子几乎不记得了,但门前屋后几种花儿的样子和香味儿却一直萦绕在心底。妈妈是个会侍弄花草的人,那株硕大的月季从我有记忆一直开到我们搬离老家,好几年的光阴,那红彤彤的花儿在每一个春天绽放笑颜。还有屋后小渠旁那丛金银花,淡淡的香味儿弥漫着童年的纯真。去年回老家经过那里,还看到那些经年的藤蔓依然顽强地附在水边的荆条上。

每天早上,我和弟弟洗漱完毕,妈妈递给我们一人一张小凳子。于是,一个在月季花前,一个在金银花旁,朗朗的书声伴着花香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春日清晨。晚放后,我和弟弟都会带几个被我们家的花儿吸引的同学回来。胆大的男孩子们当然是到渠旁摘金银花,女孩子们则围着妈妈学着怎么插枝或者移栽月季。然后,我们一起玩耍,任由春风裹挟着花香和我们的笑声,吹过整个童年,留下快乐。印象最深的是老家四周那种不知名的小花儿,因为花儿是蓝色的,所以我们就把它叫蓝花儿。那些星星般的蓝花儿把老屋包围在中央,伙伴们都喜欢一脚踏进花丛,任由花儿没了膝,疯闹累了便躺下来,风儿一吹,感觉自己像荡漾在一片蓝色的花海中,自由自在。

长大以后,偶尔听妈妈提及在老家住着的那几年,日子过得并不怎么好。然而,每当回忆起来,却没有分毫的辛酸或者苦涩:等待桃子、梨子成熟一天看几遍的心急;收获柿子、葡萄时的大大满足;特别是各种花儿的芬芳,给了我一个丰富而单纯、平淡而多彩的童年。

时光如水,妈妈渐渐老去,岁月之河滤去了她的风华。可是,庭前屋后的总是开着的花草,给了妈妈一份如花的心情。妈妈又用那如花的心情,给了我和生活在她身边的人无限的温情和爱意。

如今,我也试着在花草之间播撒爱与温暖,让我的心里也开出许许多多的花儿……

那片竹园

合肥八一学校 魏兴付

老屋后院宅基地上有一片竹园,我记不清是何时长成的,听母亲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年轻时正遇上闹饥荒,为了糊口,自学了篾匠手艺,农闲时,做点竹器出卖赚点微博收入。为了节约材料成本,他从朋友家要来一些"竹都“当作种苗,移栽至自家后院宅基地上,年复一年,由少增多,渐渐地长成了一片小竹园了。

儿时(上世纪七十年代),兄弟几个曾在竹园里捉迷藏,玩游戏,尤其每到暑假,竹园成了我们纳凉的好地方,那时,没有电扇,生活条件艰苦,我们大热天几乎呆在竹园里看书、写作业,或是邀请邻居老人给孩子们讲讲故事,竹园成了夏季我们必不可少的活动小天地,生活得很充实。

随着年龄的增长,兄弟几个陆续学业有成,一个个从老屋外出工作,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最后留守老屋的是年迈的父母。逢年过节,兄弟相约携妻带小探望老人,忙乎一阵,也免不了去竹园转转,或是以竹园为背景照个全家福留念。

日子如水在平静的岁月之河中匆匆流淌着,但总有让人夜不能寐的不寻常之日,一九八九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传来噩耗,辛苦劳累的母亲因患胃窦癌医治无效离世。兄弟几人叩首在母亲的遗体旁,哭得撕心裂肺,安葬好母亲,我们商议,将父亲接至儿子家轮流居住赡养,可老人就是不愿意。理由简单:习惯了老屋生活,舍不得离开那片竹园,城里再好他也不去。

父亲仍旧守着老屋和那片竹园,闲时用自家竹材编制竹器送给晚辈或亲戚,就这样生活着,直至寿终93岁。遵照老人生前遗愿,火化后,要端好他的骨灰盒绕竹园走一圈才可入土下葬,烧冥屋(农村旧习俗,老人死后,用纸扎屋,说是人去阴间有屋住)的地方设在竹园旁边,我们照着做了,似乎圆了老人的梦。

后来,因新建长江大桥(望东大桥)引桥工程施工途经老屋旁边,老屋被征拆,唯一留存的是那片竹园。

又是一年春节至,老屋不见了踪影,父母的遗像被复制分挂在五个儿子家的正厅中,再度相约回老家,目睹那片竹园,物是人非,老泪纵横,思绪万千……

如今,大哥已教书退休在老家,二哥远在南美洲巴西里约大使馆工作,我在合肥教书,两个弟弟在北京开文化传媒公司,虽然相距甚远,但那片竹园已深深烙进我们一家人的心里。

竹园啊,竹园!您已成了我们梦牵魂萦的圣地,您浓缩了我们家族共同对故土的热恋!

书韵飘香

绿怡小学 王元忠

书于我,有着说不清的缘分。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了离不开书的生活。手捧素卷一页,桌上清茶一盏,日子就这样在书香茶韵中悄然而逝,不知归年,不问世事。

书中有静。年少时的轻狂孤傲,世事纷扰的现实残酷,让每个人都形色匆匆,身不由己。只有在书中,才能够找到那份清宁与安详。丢弃身边琐事,忘记身心烦恼,在书中寻找一方净土。不是想“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只是心中有梦,撑篙追寻而已。潇湘馆里的冷月清秋,竹韵诗情;怡红院内的海棠依旧,滴漏缠绵;落梅书院的梅韵悠远,清香怡人;秦论汉赋的铺排张扬,一气呵成;唐诗宋词的大气磅礴,轻歌曼舞……都从文字中扑面而来。带着油墨清香的纸张,散发诱人魅力的文字,承载着多少人憧憬理想的欢愉,追求梦想的执着!独坐一隅,享受与书本交流的清幽,感念和作者融汇的境界。生命,在这一刻有了崭新的意蕴,人生在一瞬间被华章铺满。静中的唯美,只有文字能够讲述,只有书本可以描摹。

书中有梦。人不相同,梦亦各异。一个平凡的女人,通过阅读来书写自己崭新的人生。普通的农村女教师,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省城梦。生命不息,阅读不止。当最终实现落根合肥,认真执教的梦想时,再次看着手中的卷帙,才明白阅读于我,已经是知己朋友,再也难分彼此。随身携带书一本,不管是闹市街头,或是清静家中,只要沉寂其中,就可以做到物我两忘。终于明白了陶潜的那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深意。不是他孤高自傲,而是一种真情流露。菊的清幽净远,是陶潜一生的追寻;荷的洁身自好,是周敦颐一世的情缘……在阅读中寻梦,那是一段笙歌绵绵、意蕴悠远的浪漫之旅;在阅读中撑篙,那是一船文字为桨,纸张为帆的诗意人生。

书中有爱。阅读,让我的心变得柔软轻灵,让我的世界变得诗意融融,爱意悠悠。为宝黛的生离死别,错过今生而啼泣;为安娜的葬身车底,香消玉殒而堪怜;为逝去的青春而轻叹不已,感慨良深;为匆匆那年而浅笑不语,眉似弯月;为三毛的跋涉万里,醉倒沙漠而沉吟;为张小娴的爱恨情仇,痴男怨女而迷醉……书本中的分合人生,文字里的悲喜幽怨,都在随着纸张缓缓翻动,去了再来,来了还走。谁没有为那些醉生情海,永不醒来的才子佳人而赞叹吟咏?谁不曾在少年时光书写情深,泛舟爱河?

书中有情。“人生自古谁无情,情到深处天地动。”这首《千古绝唱》唱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曲,打动了多少人间儿女的心扉。书本中的感情更是缠绵悱恻,动人心魄。每每读起,总是忍不住泪水连连,涕泣淋淋。简·奥斯丁的一生孤苦,成全爱人书写了一世不朽的诗篇;仓央嘉措“人生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不能双全的无奈感动了所有人间的男女;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说出了每个人的一生追求;元稹“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生离死别,阴阳相隔的凄婉涕泣;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缠绵凄绝……文字中的情深意切,文人墨客的感情故事,是他们书写华章、成就诗歌的最好动力。读文字,叹人生。烟火人生,平头百姓如此;著作等身,作品如云的才子也是如此。人生情为贵,人生爱为珍。

书中有理。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锋芒毕露,光芒四射。可总是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面目全非。阅读可以让我们明理懂道,少出差错。古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说法是有着深刻道理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帝王将相所做作为对后世影响的经典之作。里面的道理通俗易懂,读来受益匪浅。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史家的经典之作,值得好好研读。通过读史可以让我看清自己,不犯前人之错。诗歌中的道理更是层出不穷,比比皆是。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明白了跳出当局、总览全局的重要;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懂得只有不断注入新的知识能力,才能够永葆清流,不会枯拙的必要;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了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欢愉……阅读史书和诗歌,让我们在前人总结的哲理中保持清醒,明白事理。不会被浊流所玷污,不会被腐化所埋没。清新一片独占鳌头,唯美一生别具风格。

书中有雅。典雅不俗,脱群独立。这是读书者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入世时气华脱俗,隐居时自得其乐。不管是在喧闹街头,还是在深山幽林,总是能够独善其身,卓尔不群。“腹有诗书气自华”应该是对读书人最好的赞美。文雅恰当的举止,妙趣横生的谈吐,诗意浪漫的家居,手不释卷的耕读……好像都成了我最喜欢的生活方式。静坐书房,观日落西山的唯美,听鸟鸣虫嘶的天籁,品清茶缥缈的香韵,读一篮春光的诗书……这样的生活,何乐不为?远离手机的骚扰,摒弃电视的杂乱,告别俗物的侵袭,静享阅读之乐,独品书中雅致。

书中有乐。“好读书不求甚解”是陶潜读书的境界,我也如此。大量的阅读,让我感受到文字的和乐唯美,前人的真乐大乐。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收复失地,预想重返故乡的快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之乐;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豪迈大笑,个性张扬的快意;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的进士及第,欢乐快意……都随着文字喷涌而出,势不可当。读这些快意人生凝结的诗章,想象千百年前这些诗人的酣畅淋漓,怎不是对当今生活的一种鞭策!

就这样,在书中行走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日子就鸟语花香,翠色欲流,碧空千里,云朵漂游……独居一隅而不孤清,独处一室而不烦躁。寂静中稍显喧闹,繁华后再现清幽。书,我之挚友;我,书之知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