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過三聯生活周刊、周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導——烏弟滷鵝

汕頭美食之最滷鵝

似乎在一夜之間,潮汕美食突然火了,北京、上海,江南塞北,隨處可見“潮汕”兩字開頭的飯館。繼“潮汕牛肉”之後,“潮汕滷鵝”又被各地餐飲人斷言為下一個風口。

潮汕美食有許多標籤,滷鵝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潮汕滷味中的精華部分。古人婚嫁聘禮中有“奠雁禮”,雁在人們心目中是一種“貞禽”,但雁畢竟難尋,潮人娶妻便送一對白鵝。如今,潮汕人對鵝的情感依舊,當地有“無鵝不成宴”一說,意思是隻要宴請賓客,不管多少山珍海味,鵝肉必備一盤,可見滷鵝在潮菜中的突出地位。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城區已難覓蹤影的柴火土灶。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烏弟鵝肉店一到中午飯點就人滿為患。由於室內面積有限,小編當天拍照的桌子很快就被人佔用了。

烏弟:汕頭最紅的滷鵝人

在汕頭滷鵝界,如今紅到發紫的是一家名喚“烏弟滷鵝”的侷促小店。

這家位於汕頭外砂、緊靠馬路的小檔口,現在已成為各路老饕的新據點,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大董、張新民等國內頂尖美食家頻頻光顧,更有無數老饕心甘情願為他驅車幾百公里。

老闆名叫林烏弟,專注滷鵝27年,他沒拜過什麼正經的師傅,18歲開始自己摸索著入行,手藝在大鐵鍋前經過千錘百煉,以一鍋原始老滷稱霸江湖。

烏弟的行事頗有匠人風範:親自選鵝、滷鵝、砍鵝,每天早上只煮兩到三鍋,工作6小時即收工,沽清的時間只早不晚;堅持使用城市裡早已難得一見的柴火大灶,二十平米左右的店面,還要給木柴專門闢出一個小單間;烏弟稱鵝,用的還是帶準星、秤砣的原始小秤,因為“用順手了”;雖然各地美食家頻頻光顧,他卻只知他們是老主顧而不識其身份,不善言辭、性格低調,只管賣鵝、不辨買家。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這杆小秤,烏弟已經用了二十年。面對外界已臻瘋狂的“滷鵝熱”,烏弟羞澀一笑:“外面那些加盟啊、模式啊我搞不懂,所以我也沒去摻和,還是本本分分把我自己的小店管好吧。”

烏弟的時間表:

每天下午一點半到兩點,是“烏弟鵝肉店”的收檔時間,烏弟騎上他的小摩托車,趕去鵝廠選鵝;

當天晚上,選好的鵝被運到屠宰場;

第二天凌晨兩三點,由烏弟僱的小工負責宰殺;

清晨6點左右,第一批殺好的鵝到店;

鵝要分三批滷製:6點到8點、8點到10點、10點到12點各出一鍋。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小編探店當日是個雨天,下午兩點,烏弟照常騎著小摩托去選鵝了。

烏弟滷鵝的四大秘訣

汕頭的滷鵝店挨肩接踵,同一個菜市場裡的滷鵝檔至少就有五六家,如此不起眼的“烏弟滷鵝”為何會受追捧?老闆烏弟寡言少語,性格特別執拗,在滷鵝這件事上,他所堅持的細節二十幾年都不曾改。

其一,烏弟家的滷鵝,只選用饒平原產獅頭鵝,鵝頭如獅,體形碩大,被稱為“世界鵝王”。獅頭鵝喜水,每天都要游水一兩次,因此多臨水而飼、餵食雜魚、小蝦,由於經常遊動,此鵝周身都是“活肉”,緊緻堅實,尤其是鵝掌、鵝翅,更是筋道強韌。家禽類有個共同點:體格長大到一定程度而又未發情之前,皮滑、肉厚、脂肪多,是其風味最足、肉質最佳的時段,烏弟選用的就是這個年齡段的鵝,毛重在14-16斤之間,生長期約120天,每隻進價約兩百多元。

其二,烏弟沒有跟其他滷鵝檔的小老闆一樣,直接選擇在養鵝場宰殺,而是在郊外找了個空曠無人之處作為自己專用的“屠宰場”,每月花七八千塊錢僱了個小夥子專門殺鵝。為什麼要找這個麻煩?烏弟有他的挑剔:屠宰場用機器殺鵝,雖然效率高,但鵝身容易破損、鵝毛拔不乾淨,而人工殺鵝,放血更徹底,絨毛也能一根根拔淨。

其三,雖然每天只營業六小時,但烏弟對於“現殺現滷”有強迫症般的執念,他給殺鵝小弟規定:每天要分兩批殺,第一批在早上六點前送到,第二批在十點左右送達,以保證從活鵝到入鍋不超過五小時,這樣滷出的鵝肉質地嫩而味鮮甜。

其四,鵝體大而笨重,需大鍋煮上兩三個小時才能入味,滷製過程中,肥鵝體內不斷溢出的油脂,就形成了滷水表面厚厚的鵝油,用來拌飯最是美味。

烏弟滷鵝製作流程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1、自己宰殺的鵝更乾淨。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2、運到店裡後斬下鵝翅、鵝掌。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3、鵝下鍋後先使其腹部朝上、灌入滷湯。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4、鵝滷好後用鉤子勾住脖子。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5、掛在鐵鍋上方控淨腹內滷湯。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6、控淨滷湯後即可掛在窗口售賣。

幾位配角,都與鵝有關

在汕頭,一般送人或者祭拜時才會買整鵝,如果是自己食用,多數是斬件購買。一隻滷鵝,除了每隻售價高達百元的鵝頭最為搶手以外,其他的“零部件”(比如鵝肝、鵝掌、鵝翅、鵝胗等)也各有特色,滷鵝肝口感細嫩、餘味無窮;鵝肉的不同部位滋味也有所不同,肉多的部位微甜,脂多的部位更香。

“烏弟滷鵝”主要由烏弟和妻子兩人操持,一共僱了三個小工,因此產品結構極為簡單,除滷鵝外只售賣米飯、素面和炒青菜,而這幾樣配角,又都跟滷鵝脫不開干係:米飯出鍋後,趁熱澆上一勺融合了多味香料和無數只鵝肉香氣的滷汁+鵝油,由客人自己動手拌勻,配上剛剛出鍋的鵝肉,滋味美妙;素面條上蓋幾根青菜,切點碎鵝肉、澆一勺鵝肉湯,就拼成了一碗鵝肉面;最特別的是炒青菜,直接從大滷鍋裡撇一勺浮油,炒出的菜濃香撲鼻。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1、滷鵝店就靠兩口子操持。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2、提前擺好鵝肉拼盤,應付即將到來的高峰。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3、鵝腸單獨下鍋,十秒左右即熟。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4、撇出一盆鵝油,用來澆米飯和炒青菜。

初始滷水:多添兩味香料

烏弟的滷水經過多年“熬煉”,每日添湯續料,循環滷製,鵝油的香氣、鵝肉的鮮甜、香料的融合、醬油的滋味,在這鍋滷水中真正達到了“五味調和”。

烏弟平時添加的香料只有四種:八角、白蔻、草果、桂皮,而在調製初始滷水時,因為香度不足,所以“初料”的用量要重一些,而且需另加兩味香料——乾花椒和羅漢果來增香加甜。

初始滷水調製

香料:八角200克,白蔻150克,乾花椒130克,桂皮90克,草果7-8顆,羅漢果2個。

醬油:揭陽產的本地醬油3桶(每桶1.6升)、味事達醬油3桶(每桶1.6升)。前者的作用是增色,後者的作用是增味。

其餘用料:清水80斤,南姜一塊約250克,切成大塊的五花肉1斤。

製作流程:鍋內添清水,倒入醬油,放入五花肉塊,撒入所有香料,放入洗淨的整鵝,大火煮制半小時,轉小火再煮一個半小時,此時用手按一下鵝的胸部,如果手感軟軟的,那就說明已成熟,撈起掛在大鐵鍋上方,控淨鵝腹中的水分即可售賣。

注:初始滷水調好,先滷一鍋鵝,然後清理料渣,“浸潤”一夜。

從第二天起,當天的第一鍋滷湯中所加的用料調整如下:

八角、白蔻、草果、桂皮四種香料的用量減半;花椒和羅漢果不必再放;兩種醬油各放一桶;南姜200克。

烏弟在正常營業的情況下,每天要滷三鍋鵝,滷當天的第二鍋、第三鍋時還要適當續料,此時只加八角15克、南姜200克、醬油少許(嘗過口味後按鹹淡和顏色添加)。

當天的鵝全部滷完後,將滷湯內的料渣全部清理乾淨,再次燒開後放涼保存即可。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鵝多數斬件出售。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登過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被各大媒體輪番報道——烏弟滷鵝

鵝翅和鵝掌需分別滷製。

神秘匿名者 數萬學配方

四川一位滷水師傅曾花了五六萬元的學費來找林烏弟拜師學藝,這也是烏弟迄今為止收的唯一徒弟。一週的時間裡,徒弟每天跟烏弟的作息時間保持同步,守在灶臺邊看他添料、滷鵝、晾鵝、斬鵝。在汕頭學藝期間,他去嘗試過近十家滷鵝檔,感覺還是烏弟的鵝好吃,一是選材嚴苛、材料新鮮,二是滷湯用得久了,香料味“不衝”,醬油味“不寡”。他透露給小編,烏弟下料確實並不複雜,平時只放四種香料,而且並無任何浸泡、烤制等處理,直接撒在湯中,不必裝入料包。他學成回店後,用了一週時間,滷製十批大鵝、積攢滷水香氣,就已滷出了跟烏弟家滋味相仿的鵝肉。

用料太少?不必懷疑!

李建輝(中國大廚滷水培訓班金牌講師):

烏弟這款配方看似太過簡單、令人生疑,但我一看就敢斷言:這配方沒問題!我以前在店裡推過一款醬牛肉,只加醬油和幾味簡單的香料,連鹽都不放,就滷出了肉香味最足的醬牛肉。禽類食材按照香度來分,是以雞、鴨、鵝的順序來遞增的,換句話說,鵝是禽類中腥味較小、香味最足、肉質最接近畜類的,所以增香的香料無需過多,否則香氣過重、入口太膩。我建議烏弟滷鵝的配方中還可以加入少許白芷,為滷湯增加回口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