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12天打卡共读《梁家河》

Day1,12天打卡共读《梁家河》

Day1,12天打卡共读《梁家河》

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习近平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从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第一集 近平回来了

2015年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上午11时许,三辆中巴车远远地停在梁家河村口外。车上下来几个人,健步向村里走去。

“近平回来了!”一声惊呼,村民都向村口外跑去。

习近平回到了梁家河——这个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算起来,他离开梁家河已经整整40年了。

踏上这片曾经劳动、生活过七年的土地,见到这些曾经朝夕相处、始终不能忘记的乡亲,习近平难掩激动的心情。

“哎,随娃!”习近平老远就认出了跑在人群中的石春阳。一声亲切的呼唤,话音未落,两个人的手已紧紧握在了一起。

“迎儿,你老了!”

“向前,你上次可去过我家呢!”习近平和昔日的“小伙伴”们挨个儿握手,双方的手都不愿意放开。

春娃、迎春、成儿……岁月虽然沧桑了当年“小伙伴”们的脸庞,习近平却仍能亲切地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小名。

陪伴习近平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夫人彭丽媛。他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这是我婆姨,今儿领回来让大家见一见。”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张卫庞,你还没有变!”正与“小伙伴”们热情寒暄的习近平,一扭头看到了张卫庞,便伸出右手“狠劲儿”地拍在张卫庞的肩上。有力的大手上传递的深情,让张卫庞感受到“近平的心跟咱们还是那样亲”。握着张卫庞的手,习近平向彭丽媛介绍:“这是梁玉明的‘挑担’哩。”(“挑担”:陕北方言,称“连襟”为“挑担”。)

“随娃,还有几个不认识,介绍一下。”习近平转向石春阳说。

石春阳连忙把身边的人向习近平挨个儿介绍。当介绍到巩保雄时,习近平握着这个年轻人的手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

“这是会彦的儿子。”石春阳说。

“你爸可是个老实人。”习近平亲切地说。

人们簇拥着习近平,一路走,一路拉话。到了村委会大门口,更多的人拥了上来,激动地围在习近平身边,一步也不肯挪开。

石春阳急了:“亲人回来了,快迎进家,让站在大门外算啥啊!”大家这才让出一条路。

不少当年曾在一起劳动、生活的乡亲,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并亲切地叫出了他们的名字。

“根民,赤脚医生。爱学习,看的书也多。”

“争气儿,家里都好吗?”

“张儿,你‘有肚子没嘴嘴’。”(“有肚子没嘴嘴”:陕北方言,意为肚子里有话但说不出来。)

……

亲切的小名脱口而出,亲切的往事也历历在目。

68岁的巩政富小名叫“开伙”,习近平笑着对他说:“你当年劲大,摔跤是村里最好的,不过,你可摔不过我啊。”大家听了,欢笑一片。

巩政富患有眼疾,一只眼睛已失明。习近平关切地问:“你年轻时眼睛就不好,现在咋成这样了嘛!”这事他还记在心上,记得这么清楚。巩政富闻言,直抹热泪。

当年的老支书梁玉明来晚了,好不容易挤到跟前。习近平边叫着“王栓”(梁玉明的小名),边与他热情地握手寒暄。梁玉明高兴地说“你先忙着,我给咱们回家准备饭去,一会儿到家里吃饭。”

习近平和“小伙伴”们拉着家常:收入靠什么?平时吃些什么?老人好吗?孩子们都在做什么?日子过得怎样?能吃上大米吗?常有肉吃吗?……

习近平问得非常亲切、细致。

“小伙伴”们告诉习近平:“现在光景过好了,平时吃的是白馍、白面,大米和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

习近平听了露出舒心的微笑,满意地说:“那就好,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就放心了。”

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立春后的阳光暖融融地酒在人们的身上。远处的山上,冰雪正在消融。

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习近平深情地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暖暖的。

85岁的梁有昌一个劲儿地拍手,脸上挂着泪珠。看着梁有昌,习近平动情地对在场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说:“老梁是这儿的长辈了,老梁的儿子都有了孙子。咱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你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曾与我一起生活、战斗。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

习近平接着说:“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

情真意切的话语,如春风阵阵,拂过乡亲们的心田,赢来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场的很多人都流下了热泪……

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这已是他第二次回来。

乡亲们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回来是在1993年。

1993年9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时隔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了乡亲们,并和大家“约定”,下次回来一定带着婆姨。

他叮嘱大家:“山上要治理,沟里要打坝,山上要种经济林,还要种果树,既要解决肚子吃饱问题,还要解决文化问题…。”他还特意为每家每户送了一个电子时钟,让孩子们上学用,希望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那天中午吃的是羊肉,习近平吃了两大碗,说:“离开梁家河后,再也没吃过这么香的羊肉。”

他后来回忆起这一次回梁家河时的情景,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习近平牵挂着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1993年回来,他给乡亲们带了茶叶等礼物。2015年春节前这次回来,他又自己出钱给乡亲们采办了米、面、油、肉、春联、年画等年货,家家都有,并送上祝福:“全村父老乡亲羊年大吉、喜气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窑洞,我温暖的家

回家了!习近平带着彭丽媛去看他在梁家河的“家”。

村民张青远家,是习近平当年到梁家河的第一个住处。在这里,习近平等六位知青一直住到张青远和刘金莲有了孩子后才搬出去。

眼前的小院干净整洁,围墙全部用插片石垒成,院子一侧放着一个大石碾子,窑洞门口挂着金黄的玉米棒和红辣椒串子。

一跨进院门,64岁的刘金莲激动地迎上来说:“还认得我不?”

“太平(张青远的小名)家婆姨嘛!……那年你们两口子新婚,我们几个知青还来闹过洞房哩!”习近平风趣地说。他又指着另外两孔窑洞说:“你大(陕北方言,对父亲的称呼)你妈住这间,你们住在那个边上的窑洞。”

“对呀,这么多年你都没忘。”刘金莲感叹道。

“那怎能忘呢!”习近平笑呵呵地说。

一线3孔窑洞,最右边的是插队知青当年的住处。走进窑洞,看到窑掌(陕北方言,指窑洞最里面的墙)里放红薯的窑,习近平说:“这个当年没有啊。”炕上放着一排铺盖,墙上用报纸糊着墙围子,挂着一盏马灯。数了数被子,习近平说:“不是五块,是六块,当时住我们六个。”谁挨着谁,他记得非常清楚。“雷平生抢了炕头,褥子被烤黄了。”习近平说,“我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1993年,习近平回梁家河时,张青远还与他开玩笑:“近平,你咋不把家里的(陕北方言,指妻子)带回来?”2015年,习近平再回梁家河,没想到张青远已去世。习近平很难过,问:“是得啥病走的?”

刘金莲说:“哮喘病,肺气肿。”

习近平叹了口气,说:“也不是很严重的病,怎么没治好呢?”

走进刘金莲住的窑洞,掀起饭桌上的笼布,白生生的馒头和金黄的油馍馍格外诱人。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这种用软黄米面炸成的圆圈形油馍馍,说:“好,这是年茶饭嘛。”又问:“现在生活好了吧?”

刘金莲说:“我现在生活可好了。吃的、穿的、用的,啥都够,我身体也挺好。”

习近平握着刘金莲的手,叮嘱她要保重身体,说:“等我有空、有时间,还会来看你们的。”

刘金莲家隔壁是张卫庞家。习近平他们刚来插队时,住在刘金莲家,吃饭在张卫庞家。走进张卫庞家的院子,习近平说:“随娃,你还记得吧,你大那会儿经常到这边来给我们做饭,再后来就是成儿(村民王新成)给我们做饭。那时候最好吃的就是‘黄元帅’(指玉米团子)就酸菜。”指着院子里的石磨,习近平说:“这个还在,那时我经常来这里磨面。”

吕侯生家与刘金莲家隔着一条小河沟,相距不远。这里是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第二个住处,大家一起往那里走去。

吕侯生迎了上来。习近平笑着说:“侯生,你这衣服还挺洋气啊!”

旁边的张卫庞笑着插话:“侯生是老板嘛!”

吕侯生有些不好意思,赶紧回了句:“三轮车老板。”

风趣的话语,欢快的场面,习近平开怀大笑。他指着吕侯生对彭丽媛说:“侯生当年才十二三岁,是我的小跟班。”在场的人都笑起来。

习近平问吕侯生:“你哥呢?”

吕侯生说:“在你后边哩!”

习近平回头在人群中看到了吕侯生的哥哥吕立斌,叫着他的小名,话语里饱含关切:“卫生,你那会儿当了几年兵,现在做啥哩?有几个娃?”

吕立斌说:“你来的第二年我就当兵走了,我有四个娃娃,现在连孙子都抱上了。”

谈笑间已到了吕侯生家院子里,看到吕侯生家人丁兴旺,习近平说:“侯生,你们是个大家庭。”他又转头给彭丽媛介绍:“最边上的这孔土窑就是我住过的窑洞。我和侯生年纪相仿,常住在一起。他从小就会做饭,我主动向他学习,他还经常给我做饭呢。那时候没油,侯生办法多,捣上几个杏仁,在锅里一炒一擦,就有了一点油花,再倒进土豆、南瓜,还挺香的。”

习近平和吕侯生并肩坐在窑洞的土炕上,回忆他们一起吃饭、共同劳动的场景。习近平紧紧握住吕侯生的手,关切地询问他戴着义肢行动是否方便,家里生活怎么样。吕侯生说:“平地走路还行,就是干不了重活,现在开三轮车了。”

从当年住过的窑洞出来,吕侯生对习近平说:“累了吧?回窑里喝点水。”

习近平说:“水就不喝了,到你的新窑看看生活怎么样。”

吕侯生家的窑洞装修一新,宽敞明亮。习近平高兴地说:“你生活还可以啊!”看着墙上的照片,习近平一一询问吕侯生家人的近况。

告别了吕侯生一家人,习近平一行继续向村里走去。途中路过的窑洞,习近平都能准确说出当年居住的是哪一家。他指着两孔破旧不堪的窑洞说:“这地方还是这个样子啊!这是张志明的窑,他那几年搬到县城里去了。”又指着上面的一个院子说:“这个院子是随娃家的吧?”

石春阳说:“是。”

在新修的老年活动中心前,虽然房子已经变了样,但是习近平一眼就认出来了,说:“这里以前是铁锁家”。他指着老年活动中心对面的窑洞对彭丽媛说:“那边是薛大家,大名叫薛玉斌,当过兵,打过仗。”

“薛玉成、薛玉斌哪儿去了?”习近平问。乡亲们说薛玉成已去世,薛玉斌现在住在延安八一敬老院,虽说已87岁,但身体健康。习近平点点头说:“薛玉斌常给我们讲他在部队上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

顺着小河转了个弯,到了习近平住过五年多的知青院。院子里六孔窑洞,是1970年生产队专门给知青修建的。修好后,习近平就住到了这里,直到1975年离开。

站在知青院前,习近平指着前面的一个地方说:“那边是印堂(李印堂,梁家河人)家的地方,我们常端上碗到他家窑畔上吃饭。”

走进知青院,习近平把每一孔窑洞都看了一遍。在当年住过的窑洞里,他指着窗户下面说:“那时候,这里摆着一张绿色的长条桌,那边还有个架子,我们装行李用的皮箱就放在上面。”

墙上挂的镜框里装着一张手写文件的影印件,内容是:

梁家河大队党支部:

经公社党委1974年元月10日会议研究决定(,)接(收)你队石玉新、石风兰、习近平三同志为中共党员。党令(龄)即日起计算,特此函告。

此致

敬礼 74.元.10日

第六孔窑洞是当年生产队的磨房,一台旧磨面机静静地立在那里。文安驿镇党委书记刘小勇说:“这台磨面机就是拿上面当年奖励您的偏斗三轮换的。”习近平纠正说:“是三轮摩托车。那个不实用,这个实用啊。”

知青院外的沼气池,是习近平当年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沼气池旁窑洞的外墙上,有一幅手绘的宣传画,两边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红色大字。习近平感慨道:“这幅画也40年了!”

学习路上

体验激发情感,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从听开始,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为生活添彩!

12天,跟随“云警党建”,共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用声音回顾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追寻人民领袖的初心,感受激发砥砺前行的信心与力量!

Day1,12天打卡共读《梁家河》

长按上方二维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