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備課,是把要點寫在課本上實用,還是抄教案範例更實用?

逢時而生


二十多年前,我從師專畢業回到本鄉中學,第一年沒有教語文,而是教地理和生物。

那時候我玩心重,少不更事,教副科真是毫無壓力,快活得不要不要的。每天都是上課前才翻一翻教參和課本,隨便在書上畫幾處重點,就到班上即興發揮去了。

期中考試剛過,孫老師就找我談話了。他是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語文老師,年近退休的老教師,我是他當年教過的得意弟子,所以說話毫不客氣。他狠狠地訓了我一頓,說我是在混光陰。我嘴上很誠懇,心裡可不大買賬,什麼呀?都是同事了,還這麼兇巴巴的!不高興根本不甩你!

孫老師看出了我的不快,說:“別不高興,我明年退休,你肯定要接手教語文了。你這一年不多準備準備,用點心,語文怎麼能教好?我這裡有些材料,你有空多翻翻,憑你的悟性,應該能看出點名堂。”

孫老師走後,我打開包裹,裡面是初一到初三的六本語文課本和六本教學筆記。書和筆記都已經舊了,卻很平整。隨意翻開課本來,我頓時傻了眼!

只見課本上的所有空白處,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了蠅頭小楷,字是用不同顏色的筆寫就的,有些墨跡已經很淡,一看就是幾年前寫的;有的色澤還很鮮豔,寫的時間還不長。

我便挑了幾處細細地看,驚出一頭冷汗!

課本上的每一個重點、一處疑問都作了詳細的備註,很明顯,每一次有了不同的體會和感悟孫老師都會把它記在書上,為了區分,他使用了不同的顏色和字體。

看得出來,對於某些知識點,他是經過不斷的“相信—否定—相信—否定”循環過程的,而每一次相較前一次都是一種修改和完善,這才叫常教常新啊!課文內容不變,而教者的認識、經驗、體會在變,思考在變,切入點在變,與教學有關的突破方式、案例統統在變,這不就是與時俱進?

我趕緊打開教學筆記來,每一課都是兩個組成部分:前半部分是教學設計,包括重難點及其突破(備教材)、學情分析(備學生)、導入過渡互動小結等教學流程(備教法)、作業設計含解答(備作業);後半部分是教學思考與總結,前面寫對課本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不止一種,還不斷更新),後面寫教學過程覆盤和得失反思。

我的天!難怪聽他講課如沐春風!我掩卷長嘆,瘦小的孫老師在我心中立即高大起來,真是慚愧啊,還腹誹學校50歲以上老教師不用寫教案呢,人家比我們那種不動腦筋應付檢查的抄用心何止百倍啊!

後來我教語文很快上手,在學校裡脫穎而出,當了教研組長,真心得益於孫老師的無私提攜、不吝賜教,再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謝!

與他相比,我還是很有欠缺,少了“板凳需坐十年冷”的勤勉與踏實,教學上靈動有餘、沉穩不足,近兩年開始學習捨棄,逐漸往簡潔的路子上走了。

不懂教學的管理者才看重教師一絲不苟的手抄教案,教育行家更尊重教師切合心性的創造精神!


劍客談教育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明確兩點:

其一,抄教案除了應付檢查,一點意義都沒有,純粹浪費時間和精力!

題主的問題本身也是存在問題的,拿“把重點寫在課本上”與“抄教案”比較,這很不妥,如果要比較,應該是拿“把重點寫在課本上”與“寫教案”比較,寫教案是教師自己在備課,而“抄教案”不是!

其二,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寫教案只是備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備課除了寫教案外,還要備學生,某知識點,哪些學生可能有難度,哪些學生需要多給一點才能吃飽,都是備課的內容。

明確了以上兩點,我們就可以得出哪種方法更實用一點的答案了。哪種方法更實用一點呢?應該是因人而異,因習慣而異。

一般的,年輕教師,對教材的知識體系把握不夠,在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方面還沒有什麼經驗,應該寫教案,寫的詳細一點,注意的地方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一下,起到上課時提醒自己的作用。這是一個新教師教學成長的必經之路,沒有捷徑可走。

你讓一個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把需要注意的地方寫在課本的空白處,結果是密密麻麻,不上課在那裡看都吃力,還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嗎?還能讓他很好的實施這一課的計劃嗎?能完成教學任務嗎?都是不可能的。

而對於成熟的教師,對教材體系瞭然於心,對需要突出的重點和突破的難點,都有豐富的經驗,他們需要的,是上課時不要因為管理學生等其它因素忘記了,所以寫在課本空白處作為提醒。他們寫的不僅僅是上課內容,還有學生情況。

如一位教師在空白處寫:王1、李3、趙3簡算4,張3、趙4、王2應2,這樣的文字別人看不懂,但是老師很清楚,1組的王同學、3組的李同學、3組的趙同學、簡便運算的第四題重點關注,可能有難度,3組的張同學、4組的趙同學、2組的王同學應用題的第二題要關注一下。等等,你能說這個不實用嗎?恐怕比抄一百遍教案都實用吧!

在備課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教學管理者一直沒有解決好,檢查把教案抄寫是否工整、環節是否齊全作為重要的評判標準,而不是把實用實效作為重要標準,導致把備課庸俗化成為抄教案,目的純粹變成了應付檢查。

此風不可長,此風可休矣!


教師妹子一枝花


關於教師備課,必需旗幟鮮明,就是要把教案工工整整地寫好,不要相信那些說把要點記在書上,實用性強,這純粹是誤導。

必需寫好教案,自己寫或者抄倒是無所謂,但是最好要字跡工整,書寫整齊,做到這樣,好處多多。

好處之一,不怕檢查。檢查教師工作,教案是必查項目,書上記要點能算教案嗎?老教師也不能例外吧。老老實實寫上幾大本才是正事,書寫乾淨整齊的會是優秀教案。

好處之二,可以提前做好職稱晉升的準備工作。職稱晉升,需要準備的資料非常多,教案是其中必備的一項 最少也需要一學年的吧,至多就難說了,三年五年不等。如果只是把要點記在書上,到時候要三學年的教案,誰可以補夠?書上記幾點要點,能算教案嗎?

好處之三,練字。如果認真書寫的話,鋼筆字肯定會越來越好的,用公家的筆,公家的紙,練自己的字,為什麼還有意見呢?如果一不小心,成了硬筆書法家,豈不美哉?

作為教師,寫好教案,那是本分,為了檢查,為了職稱,為了成為書法家,那是捎帶的好處。


雨一直在下滴滴答答


教師真正用心的備課不是簡單的把要點寫在課本上,或是抄教案範例,這樣的教案是用來應付檢查的,日用心的教案需要考慮很多方面的,我是教數學的,就從數學角度看備課需要考慮哪些方面?

備教材:教材要傳授的知識點是什麼?應該以什麼形式導入能吸引學生興趣?用什麼知識做鋪墊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從中考角度看還可以做哪些延伸?



備學生:自己所教的學生基礎怎樣?接受能力怎樣?選擇什麼樣的習題來做?讓哪些學生做哪些問題?用什麼樣的方式容易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備課標:課標要求學生對本部分的知識達到什麼程度?

媒體準備: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接受知識,要適時採用多種形式來教學,比如:操作、課件、模型等方式,都要課前準備好。



課後作業要求:數學是培養學生抽象能力的學科,學生能力是不同的,要因材施教,分層次留作業。老師選擇習題要典型,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培養思維能力。


清風細雨梧桐


教師備課,教案寫在哪裡更實用呢?這與個人的教學經驗和教材熟悉程度有關。

一,年輕教師應該認真書寫教案,理由是

年輕教師教學經驗相對不足,需要考慮怎樣把本節課的知識有效的銜接起來,將知識系統化,使課堂知識有機的連成一個整體。

各知識點間的銜接或者新知識點的引入,需要用生活實例、精彩的語言描述、故事趣聞等,將新舊知識自然的連接起來。這些方法課本上是沒有的,是自己備課過程中反覆思考,對比選擇出來的,是自己獨特的方式方法,對自己提高教學能力非常重要,需要一點點積累起來。這些方法因為字數多,不適合記在課本上,需要在備課本上記下來,並把備課本保存好。

也就是說,年輕教師應該認真書寫教案,並做為資料保存起來,同時也要把學到的別人的好的經驗及時記錄下來。

備課本即是年輕教師的勞動成果之一,也是教學的財富。

二,老教師教案可以少寫,理由是:

工作多年以後,教材非常熟悉了,能夠熟練的駕馭課堂了。以前的備課本也留了不少,且年年改進,需要在備課本上寫的東西逐漸減少了。把課堂重點,思維的亮點,寫在課本上更方便一些。

這樣可以把有限的經歷用在查閱資料,提高教學經驗上。

如果遇到教材變更,我認為老教師也要在備課本上寫教案,課本上寫字的地方不足以把該記的東西都寫下來。

這是我教學中的做法,不知是否適應別人。


青草悠悠666


回答這個問題很容易:肯定是把要點寫在課本上實用,畢竟在講課時我們翻開的主要是課本。


從小到大什麼時候見過一個老師捧著備課本上課,難道上課時老師手上的課本與備課本隨意切換??顯然不合理。如果把備課內容寫在課本上又會怎樣呢?當老師在拿著課本講課時又能有心無意地看到寫在上面的教案,這樣不是更便於老師按備課時的流程走,更好的把控課堂使課堂教學更有條理性嗎?

然而如此簡單的道理實施起來卻真的很難!為什麼呢?因為每個學校都有教學常規檢查,教學常規檢查就是要做到“教學六認真,其中第一條就是“認真備課”。你總不能說,我的教案寫在書本上了吧?所以備課本上抄一遍這個程序必須有,不為別的只為應付上級檢查。

所以說哪種情況實用應該很明顯了吧!


雨果劍蘭


要點的要寫錯了。

你這是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問題啊!備課就備課,跟抄教案有什麼關係?

一般教師備課前都會參考教參,教參上會提供本課中的重點,或者說要點,這些重點其實說白了,老師不看教參,單看教材也應當知道,因此在課本上進行標註,會對上課更加適用,這是針對上課拿書的老師的。


還有些老師,上課都不喜歡參照書本的,比如說我,英語課一般一節課重點也就那麼幾個,備課的時候研究教材,參考教參,重點已經爛熟於心了,制定學習目標,然後寫教案,教師的心中早已經有一套上課流程了,最多就是上課時如果卡殼了就瞄一眼備課本,你說寫在書上實用還是備課本上實用?

還有一些科目的老師,經驗非常豐富,比如說文科歷史老師,他們都是帶著故事來上課的,不用書不用備課本,用他們的故事征服學生,你說要點該寫哪裡?

另一個問題,抄教案範例,這個我不發表意見,因為很多老師對手寫教案都很排斥,我自己的想法就是,備好課是對學生的尊重,如果對自己上課沒有把握,在備課本上寫一下教學流程即是對學生的負責,也是對老師本身負責,而且流程這種東西,完全可以簡要寫,每節課都寫一次,積少成多也不必等到檢查時猛補,對不對?


因此,你得轉變觀念,老老實實備課,假以時日,一定會對這方面更熟練的!

祝你成功!


shagua1011


我是一名在一線工作多年的老教師,我感覺把重點寫在課本上比抄在教案上更實用。現在老師的備課有兩種,一是真真實實的備課,就是把教材吃透,哪是重點,哪是難點在課本上都顯現出來。另一種備課,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抄錄別人的現成教案。很明顯這兩種備課,第一種備課才是真正的備課,第二種備課為了上級檢查而進行的備課,所以不可取。把教學重點寫在課本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翻閱方便非常便於查看,無論是教學,複習只要一打開課本,就一目瞭然,非常便於教學。所以我的主張是重點寫在課本上不是隻圖形式的寫在教案上。同時我也主張取消教師寫教案的這個只講形式不講實際的無謂工作,讓教師把精力真正



在教學研究上。


四清園丁


教師備課,多數討厭每天寫教案。

我個人覺得把要點寫在課本上比較實用,寫在教案上沒多大用處,對於老教師而言教案多數是為了應付檢查。


不過新教師不同,新教師五年內必須寫詳細教案,堅持寫詳細教案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像我備課,都是把本節課的重點用紅筆劃起來,並且標註如何突破,或者學生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或者考試中會如何考。反正我基本不寫在教案內。


再有,我上課很少看課本,基本在備課時就把這節課的教材記在腦海中,打開課本只是為了給學生展示今天要學得是哪些美容而已。


賓哥數學


教師備課,到底寫在哪裡,這不能一概而論,這與老師的教學經驗,教學能力有莫大的關係。

一節課的教案就像是一個策劃,如果沒有寫,沒有策劃,在上課時教學重點及教學目標不能很好的把握和明確體現,學生的課堂活動安排存在很大的隨意性,條理不清、輕重不分,教者思緒不明,學者一頭霧水如果策劃的好,目標明確、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那麼在教案的實施過程即上課時就能得心應手、有條不紊、中心明確。

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無論你準備的多麼充分,教學過程都不一定按照預設的程序進行(除非你自導自演,不讓學生活動),可能靈光一現,有更好的辦法處理某一環節,或者某知識點處理失誤,課後要記下來,進行反思,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寫教案可詳寫,可略寫,但必須要寫,這是有教學經驗及水平決定的,

學校在教學管理中,每學期都要檢查教案。這主要是杜絕無教案上課。這樣還有個別人無教案,使用舊教案,抄教案,或者說寫在書上。

對於敬業的老師來說,教案寫在哪裡都可以,而對於責任心較差的老師,教案還是寫在教案本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