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消失的股市庄家

神秘消失的股市庄家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2000年的世纪婚礼上,为了给新婚妻子讨个好彩头,K先生让手下在前一个交易日收盘时把中科创业股价做成了72.88。至少在这样的时刻,K先生以为自己可以是王,掌握命运。

K先生1996年开办工作室,以战略投资基金名义,在媒体上发表股评文章。K有两层含义,一是股票K线,二是KING,王。K先生的文章热情洋溢、富有思辨,常让人心生崇拜,也因他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愈加得到外界欣赏。

1999年的《证券市场周刊》上,K先生发表以下文章,《关于世纪末中国资本市场的对话》、《理念嬗变》、《操作更新》、《道指冲万点与新兴市场对策》及《战略投资、摆脱颓势、创造双赢》,只需要浏览标题,就可以看出K先生从理论迈向实践的深思熟虑。

最后一篇文章发表在1999年5月8日,当时股票市场处于看不见任何光明的漫漫熊市,即使K先生没有明确预言牛市到来,沪深股市5月19日毫无征兆转向大牛市后,在当时略显沉闷的股票市场,人们还是欣然把他封为“预言家”。

K先生不像那些粗枝大叶的人容易给人留下把柄,而是把欲意操纵的股票小心翼翼地植入宏观大论中,先在某处提示“风险投资”,又在文后呼应具体方向,比如农业和高科技。最后一篇文章中,K先生开门见山,钦点了三只股票,“它们的走势完全摆脱了大市下跌的纠缠,构成了对传统市场分析方法的嘲笑”。

其中一只康达尔,仅到年底,股价上涨超过110%。K先生如自己所愿,成功登顶“第一股评家”宝座,他将自己的文章加上读者反应、资料等编辑成册,在圈子里散发,他的理论大行其道,追捧他的人,也赚到了自己想要的,只是这样的时刻持续时间并不长。

事情得从K先生的一位深圳读者说起。

读者名字叫朱焕良,早年是一位装卸车司机,1992年在“百万股民炒深圳”中赚到第一桶金,因其是位炒股大户,绰号“朱大户”。1996年,财富欲望膨胀的他相中了位于深圳宝安区的养鸡企业康达尔,开始坐庄,仅半年时间,便从二级市场囤积了康达尔占据总流通股90%的股票。

坐庄之前,朱大户打听到,康达尔虽然规模不大,效益却很稳定,如果不出意外,控股之后,有理由实现自己的坐庄计划。不过,他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1997年,香港突发禽流感,康达尔股价断崖式下跌,市值蒸发大半,朱大户深陷其中。外部环境突遭不测时,朱大户发现康达尔还有4亿元假账、官司缠身等难以解决的内部危机。坐庄康达尔所用2亿元资金,有一部分是高利贷,那段时间,放贷人天天催债,如果不能按时还款,朱大户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比起那些死在禽流感中的鸡,朱大户不知道谁更不幸。

谁能帮自己解套?朱大户想到了自己欣赏的股评作者K先生。1998年秋天,买上机票飞往北京。

股神巴菲特是K先生偶像,要在中国复制巴菲特传奇,K先生觉得自己就差一家类似康达尔这样的投融资平台。虽然K先生对朱大户背信弃义等种种劣迹早有耳闻,利益面前,两人还是一拍即合。K先生受让朱大户50%康达尔流通股,朱大户则承诺5年内不能抛售手中股票。双方合作的两个关键词是“长期投资”与“改造国企”,也就是把康达尔从养鸡企业改成生物制药与高科技公司。长线持仓重组与高科技也成为后来K先生坚持认为康达尔是“善庄”的理由。

K先生首先以其绝妙文笔写成项目建议书,声称“将长期投资,长线持仓,引入美国做市商的理念,甘做善庄,与中小股民共赢”,接下来借助一些在金融圈人脉深厚的老板,与证券营业部洽谈委托理财业务,给K先生工作室介绍资金,工作室则将股票抵押给资金方。以高息融资等严重违法行为渠道,K先生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控制了康达尔董事会,进而利用全国1500多个个人账户的自买自卖,绘出了康达尔的美妙K线。

由此,K先生实现由媒体操纵者向“庄家吕梁”的身份转换。

康达尔股价连续飙涨后,吕梁炮制中科系概念,假借科技部背景,继续在证券市场呼风唤雨。吕梁走向了自己的巅峰时刻,只要他看上的股票,都会疯涨,送钱的人排出长队,以至千万以下投资者都被拒之门外。

1999年12月,康达尔更名为“中科创业”。

是吕梁眼中“扶不起的阿斗”也好,是朱大户自认的玩的太疯狂早晚会出事也好,2000年5月,朱大户违背两人契约,抛售股票。3个月后,用一艘名为“大飞”的快艇,将数十箱现金运送处境。吕梁推测,这笔钱至少有4亿。

“中科系”之中,像吕梁、朱大户这样利用职务之便操纵股市的“老鼠仓”问题十分普遍,为了防止“老鼠仓”像朱大户那样抛盘,吕梁开始组织有序撤离,越发如此,越发刺激他们更加疯狂地抛盘,一连串连锁反应后,2000年底,中科系大规模雪崩,股民损失超过50亿元。对此,吕梁早有预感,他曾私下称,自己原本打算元旦之后拉抬出货,谁知已没有机会。

2001年元旦,吕梁在中科创业股价连续5个跌停之后,向《财经时报》总编辑杨浪以及《财经》记者讲述了自己作为庄家操纵康达尔最终导致危机的故事。从当时的媒体报道中,公众确切得知将中科系炒得热火朝天的策划者正是吕梁,而吕梁又正是股评家“K先生”。

位于北京亚运村黄金地段的北辰花园5号楼是吕梁坐庄之后花费千万给自己购置的豪宅,正是在这里,吕梁约见了媒体。按照吕梁的说法,1999年初初步接触康达尔后,就发现了朱大户坐庄后期发现的财务混乱、资金去向不明、黑幕交易等重重黑洞,“感觉落入一帮犯罪分子中间”,但此时的吕梁不敢将之公之于众,而是将错就错。

中科事件败局后,他的合作伙伴与炒股造成损失的人,都成了“追杀”他的人。吕梁准备把他与合作伙伴的坐庄丑事全部抖出来。他向媒体揭露了“不忠不义”的朱大户,宣称与他合作的金融机构超过400多家,所有券商都有涉及,这些机构的代表人物,也大多是董事长、总经理级别的头面人物。虽然打着“私募基金”旗号,吕梁承认,这在中国是违法违规的,“那合同要拿出来,连见证并签了字的律师都会判刑。”

事件曝光后,吕梁成为证券市场最受关注的新闻人物。《财经》为吕梁定位,称其是位“从组织资金进入企业筹划重组,到在二级市场控盘指挥,再到直接通过新闻舆论为自己造势”的中国股票市场上三位一体的“超级庄家”。

比起金融市场的血腥,吕梁早年经历相对简单,有其优雅一面。吕梁原名吕新建,职业生涯早期是名自由撰稿人。80年代末期,曾在《收获》、《东方纪事》等著名刊物发表文章,前者巴金曾任主编,后者有汪曾祺等一批著名作家坐镇。

90年代初,吕梁投身财经创作,1992年8月那场让朱大户一夜暴富的“百万股民炒深圳”狂潮,也让吕梁一篇题为《百万股民“炒深圳”》的特稿轰动一时。加上这一年创作的《1990~1991年中国“股市狂潮”实录》一书,吕梁初步奠定了在股评市场中的地位。

对于吕梁操纵的这起堪比“327国债”的中科系事件,监管机构和司法部门开始展开调查。原本希望通过媒体与公权力消解恐惧的他,也在约见媒体2个月后,被警方监视居住。2月9日,吕梁穿着一件军大衣,消失在北京的料峭春风中。声称将写一本“庄家自述”的吕梁,从此人间蒸发。生死存亡之际,K先生没能救得了他,他的1500多个马甲也没能救得了他。

在其消失之后,康达尔依旧没能摆脱“恶庄”命运。后来的股权争夺中,董事长陈枫光天化日之下被砍,罗爱华女士接盘十余年后,股权争夺战再次重演。这场争夺随着8月13日一则有关罗爱华“涉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被深圳公安局采取刑事拘留”公告的发布,以京基集团大获全胜告终。

恶斗之下,康达尔退市危机未现转机。

华商韬略《庄家吕梁》

财经杂志《庄家吕梁》

*头图购自视觉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