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有:牛郎織女故事發源地在南陽的依據

七有:牛郎織女故事發源地在南陽的依據

( 作家夏廷獻先生眾多著作之一 )

提要:

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發源地在河南南陽,主要依據是“七有”:

一、有經濟基礎;

二、有思想文化基礎;

三、有“漢畫像石”作證;

四、有“活化石”作證;

五、有優越的傳播條件;

六、有古詩文記載;

七、有真實故事背景。

媒體報道,近年來河南南陽、河北邢臺、山東沂源、山西和順、陝西興平等多地爭奪牛郎織女發源地,紛紛舉辦以“七夕”為主題的文化節。

“多地爭奪牛郎織女故事發源地”,不管出於什麼動因,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依據。但這些“依據”是否經得起“評判”,是另外一回事。

筆者認為,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發源地在河南南陽,主要依據是“七有”。敬請有識之士教正。

一、 有經濟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574頁)。這就是說,藝術、科學等是從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自然也應當由經濟基礎來解釋。結合到這個問題來說,吃、喝、住、穿的生活條件,是創作牛郎織女神話的經濟基礎。

根據現有的文史資料,公認的看法是,完整的牛郎織女故事形成在東漢。眾所周知,南陽在東漢時是“帝鄉”,是僅次於首都洛陽的“南都”, 白河兩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發達。冶鐵、絲織、玉雕、交通、農業、養殖等業十分興旺。人們在解決了吃、喝、住、穿之後,自然就有藝術創作的精神需求。特別值得一說的是,當地從春秋時期就開始飼養黃牛、養蠶抽絲紡織,到了東漢更為普遍,放牛郎、紡織女很多——幾乎是男女青少年的“職業”。由此生髮出牛郎織女故事順理成章。牛郎織女故事中,“黃牛”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沒有“他”,牛郎織女難以成親,織女被天兵抓走後,牛郎也難以追上天去。在“南陽黃牛”、“南陽絲綢”聞名於世的地方,在古城南陽白河兩岸,產生牛郎織女神話,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完全符合來自生活高於生活的創作原則。其他——在漢代相對貧窮、沒有黃牛或黃牛不多、沒有或絲織業不發達——放牛郎、紡織女沒有成為“職業”的地區,創作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可能性不大。

二、 有思想文化基礎

南陽在東漢時作為“南都”,在經濟力的推動下,科技、文化也都很發達,人們的思想相當解放超前。其代表人物“科聖”張衡(公元78——139年,今臥龍區石橋鎮人)之所以能夠精通天文、歷算,兩度擔任執管天文的太史令,撰寫了一部闡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們的運動的天文理論著作《靈憲》,第一次正確地解釋了月蝕形成的原因,肯定了宇宙的物質性和無限性,把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哲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成為我國古代宇宙結構學說之一—渾天說的代表人物,在天體空間研究上獨領風騷,是與南陽深厚的文化背景——當地人民對天體的探索、認識和崇拜分不開的。這實際上就是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骨幹情節”——織女下凡、牛郎上天、銀河相隔、鵲橋相會得以產生的思想文化基礎。

據學者考證,盤古開天、嫦娥奔月的神話發源地也在南陽,這說明南陽具有創作神話故事的濃厚文化氛圍。南陽以外的地方,沒有出現像張衡這樣把眼睛望到太空的偉人代表,創造出牛郎織女悽美故事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說不具備把天上人間勾連起來創作仙凡戀愛故事的思想文化基礎。東漢時代還是“文化沙漠”的地方——今日可以招攬遊客旅遊的山水勝地,說故事發源地在他那裡,是沒有什麼說服力的。

三、 有 “漢畫像石”作證

千年的石頭會說話,千年的石頭可作證。南陽漢畫館館藏的漢畫像石,有牛郎織女的生動圖像。這說明東漢時代的南陽人不僅創作了牛郎織女的“口頭文學”,還用“鐵筆”把自己心目中的牛郎織女形象畫在石頭上,這是最重要的物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古人的“鐵筆”留下的“鐵證”。

南陽具有的這些石頭物證,是其它方少有或沒有的。據一位研究發源地的學者講,爭奪發源地的“某地”,在電子媒體上宣傳說自己的地方是“發源地”,用的物證卻是南陽漢畫館館藏的牛郎織女畫像石。這種“移花接木”“混淆視聽”的“爭奪”,已經脫離了學術研究的範圍。

四、 有“活化石”作證

人名(方言)、地名,是探究歷史文化現象源頭的“活化石”。

各地方言對女孩(姑娘)的叫法不同。“爭奪”故事發源地的一些地方,大都以“女娃”“小嫚”“大嫚”“丫頭”等稱呼女孩。只有南陽城附近地區用“女兒”(兒化音)稱呼女孩。例如,姓張稱“張女兒”。排行老大,稱“大女兒”等。從對女孩(姑娘)的稱呼上看,“織女兒”之稱,是南陽源遠流長的方言稱呼,是當地的“專利”。

南陽市郊區有“牛家莊”“牛王廟”地名,更有一直延伸至今的“牛郎莊”。該莊一直流傳著牛郎織女的故事,牛郎的宅基地也一直保留著。南陽民俗中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有關“七夕”的內容,例如農曆七月七日晚上在茶豆架下看牛郎星織女星如何在銀河相會等。

據說,有的地方也有類似地名,但要具體分析,綜合考慮。不能說地名叫“牛郎村”“織女洞”,故事發源地就在這裡。因為故事流傳開來後,後人是可以把當地的地名以牛郎、織女相稱呼的。

五、有優越的傳播條件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在東漢時代形成完整“版本”後,由於故事情節符合男耕女織的小康理想,貼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牽動男女青年渴望圓滿婚姻的神經,加之在“悲劇性”中蘊含著希望,因而得以大面積傳播,達到了家喻戶曉。

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是怎樣傳遍全國的?在沒有平面和電子媒體的時代,主要是口頭傳播。也就是說,主要是流動人口把它傳播了開來。上面已經說到,南陽在東漢時代,是經濟、文化、商業、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把牛郎織女的傳奇故事傳播開來,南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一是來來往往的商賈把這個故事傳播到全國各地;二是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28個高幹(民間稱之為“28宿”)及幕僚多出生於南陽,他們在視察全國各地的過程中,在接觸各地晉京朝拜的官員時,茶餘飯後把牛郎織女的故事傳播到了四面八方;三是通過說唱等文藝形式把這個故事傳播開來。爭奪發源地的其他一些地方,如果當年的經濟、文化、交通等都不發達,沒有熙熙攘攘的人來人往,沒有那麼多權傾朝野的王公貴族及幕僚走遍大江南北,怎麼可能把當地創作的故事傳遍全國呢?

六、有古詩文記載

·《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記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睕彼牽牛,不以報箱。上述詩句這是公認的關於織女、牽牛最早出處。是作為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之中,為傳說的生成準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這首詩涉及的地名人名屬於楚文化範疇,而南陽——古稱宛城,屬於楚文化圈。

·《古詩十九首》中《迢迢牽牛星》有記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灌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問,脈脈不得語。普遍認為:這首詩首先演繹了牛郎織女故事。作者不詳。但從詩句的內容——涉及到的事物,語句、口氣等方面看,是南陽人或到過南陽的人寫的。

·東漢人應邵編撰的《風俗通義》中有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東漢人應邵,字仲遠(或作仲援、仲璦),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西南)人。靈帝時(公元168——188年)任過太守,足跡到過南陽。

以上引用的古詩文,雖不具備“漢畫像石”那樣的鐵證性質,但作為“旁證”應該是可以的。

七、有真實故事背景

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勾振西先生整理的“《牛郎織女傳說》的淵源”中,闡述了“牛郎莊”的來歷、演變以及和牛郎有關的石榴河、飲牛坑、神牛冢,和織女有關的織女莊、月牙湖,和牛郎織女都有關的鵲橋。在“牛郎的悲劇”一章中,記述了當地流傳的“真實故事”:很早的時候,和哥哥嫂子生活在一起的牛郎,經常沿著石榴河畔放牛,有一天在河邊偶然認識了採桑的姑娘織女,自此開始交往,從相識到相愛,河上的小石橋(後稱鵲橋)成了他倆約會的地方。時間一長,雙方家長知道了。織女父母打聽到牛郎家很窮,就給織女選了一個富裕人家。織女約牛郎在小石橋相會,決定私奔。倆人來到城西北一個地方(牛家莊)

住下,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並生下一雙兒女。織女的父母得知情況後,來到牛家莊,毀了牛郎織女的家,拉走了織女,並要她改嫁。織女不從,鬱悶而亡故。牛郎也回到了牛郎莊,在織女未死之前,兩人還曾經在小石橋相會過。因為牛郎和織女的婚姻是個悲劇,所以當地兩個自然村,留下“有女不嫁牛郎男”的風俗。

兩個村莊歷來不通婚的風俗,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牛郎織女故事的真實性。當地既然發生過這麼個“真實故事”,人們把它演繹成神話,可以認為是“事出有因”“事出有據”。

牛郎織女的神話是人創作的,這一點沒有疑問。但不是每個地方的人,都能創作出這個美麗神話。換句話說,牛郎織女神話的產生,必須有當地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基礎作支撐,作者必須有黃牛、放牛郎、紡織女、阻礙交通的河流等實際生活依據和馳騁太空的想象力。故事創出來後,必然會想方設法將其“紀錄”下來(例如刻在石頭上),傳播出去。綜合考慮之後,筆者認為,中國四大神話故事之一的牛郎織女發源地在南陽,是沒有疑問的。河南省已經批准南陽把牛郎織女傳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附錄: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基本情節

古時候,一個小鄉村裡,有個放牛的孤兒,沒名沒姓,人們就叫他牛郎。牛郎心地善良,勤勞樸實,因家境貧寒,尚未婚配。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在天庭用彩雲織錦。一天,織女來到小鄉村邊的河水裡沐浴。牛郎家在河邊吃草的一頭老牛,為報答牛郎平時對它的關愛,見織女十分美麗,就說服織女與牛郎結為夫妻。牛郎織女成家後,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美滿幸福。天帝聞訊大怒,派天兵天將將織女押解回天宮。牛郎和一雙兒女哭得死去活來。老牛於心不忍,就告訴牛郎,你披上我的衣服上天吧,說完倒地而死。牛郎含淚披上老牛皮,帶上兒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從頭上拔下金簪,劃出一條天河,把牛郎織女隔在了兩邊。老牛飛過河去,到了天宮,說服天帝,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河上相會一次。但不能搭木橋也不能坐木船。老牛把這一消息告訴牛郎後,牛郎感到要想與織女相見,比登天還難。老牛讓牛郎放心。到了七月七日這一天,老牛事先動員的喜鵲鋪天蓋地而來,很快搭成了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終於在鵲橋上相會了。

(作者注:本文得到了南陽民俗文化學者白萬獻、王明軍、杜全山等先生的指正。杜全山先生還提供了有關資料,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2007年8月撰寫

(此文為2007年8月撰寫發表,今日——2018年8月17日重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