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小鴨華麗蛻變白天鵝 再生資源回收跨過低谷期

醜小鴨華麗蛻變白天鵝 再生資源回收跨過低谷期

對於再生資源回收產業的崛起,很多人表示不解,為什麼是它?為什麼是這個當初“三腳踹不出一個屁”的小透明?不管怎麼說,從醜小鴨變成白天鵝,再生資源回收靠的不但有先天的稟賦,還有後天的苦心經營發展。

再生資源回收產業的先天稟賦註定了它不可能永遠默默無聞。生態文明建設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綠色低碳發展的循環經濟體系成為必然要求。除了大氣汙染和水汙染,固體廢棄物正呈現出“當仁不讓之勢”,變成國家環保工作推動過程中的一大掣肘。

因為兼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且作為綠色循環經濟重要環節之一的再生資源回收無疑是破除固廢處理掣肘的絕佳選擇,因此被寄以厚望,備受關注和推崇。

數據顯示,過去幾年裡,我國再生資源回收的年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0%,2010年時產業規模不過2200億左右,到了2016年已經接近4000億元。也正是在2016年,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受關注程度倍增,開啟了華麗蛻變之路,並迎來被稱為“再生資源回收元年”的2017年。

所以在2016——2017年兩年時間裡,社會資本大動作不斷,行業內的併購重組可謂風起雲湧。譬如以17億元收購東江環保旗下兩項再生資源資產的啟迪桑德,收購全球最大金屬回收公司全部股份的齊合天地,以及以74億元高價收購中聯重科環境產業集團的盈峰環境,都將這一浪潮推至極致。

一系列的國家扶持政策接連出臺,一大批的企業跑馬圈地落子佈局,把2017年銘刻在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的豐碑上。據悉,這一年,我國十大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值為7550.7億元;這一年,我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數量逼近10萬家;這一年,我國再生資源回收從業人員達到1200萬人。

根據國家層面的規劃,到202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54.6%左右,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實現3萬億元的大突圍。這樣一個目標,會達成嗎?在2017年之前抱有懷疑的人,相比經過2017年的衝擊,已經改變了看法。

在大多數的行業專家看來,過去10%的年複合增長率只能說明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有一定的衝勁,但表現的並不亮眼。“隨著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的大動作頻頻,市場交易頻率大幅提升,當初再生資源回收量與市場規模緩慢增長的態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可以說,現如今的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已經走過低谷期,迎來高峰期。”一位行業專家如是說。

除了行業內部環境的變化,再生資源回收的外部環境也正日益優化。在中央環保督察與地方督察的雙重夾擊下,許多小亂散汙型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或作坊被大量關閉,這大大驅動了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轉型升級,進而刺激新模式與新技術的產生於普及。

所以進入2018年以來,我國再生資源回收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從小散亂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向集約化、規範化、標準化邁進。按照一些分析機構的預測,經過2018——2020年的迅速發酵醞釀,從“十四五”時期開始,我國再生資源回收產業的年複合增長率可以達到15%——20%,趕上甚至超過整個環保產業的增長速度。

而在此過程中,具備豐富健康的現金流、政府補貼、全備的資質及多重銷售渠道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並發展成行業巨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