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璜之美

在古玩市場上,大大小小、林林總總誤假為真和誤真為假的事說來不計其數。實際上,古玩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它好比一所大學,進去了但永遠不會畢業,即使是行家、專家也難免有走眼的時候。因此,古玩的真贗問題,始終在挑戰著買家的眼力,同時,也使得許多人對此望而卻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藝術品的價格無一例外地都呈上升趨勢,雖然有些領域有過短暫的低谷,但藝術品總體增值現象顯而易見,並沒有其他投資行為常見的風險。

在良渚文化中,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每當進行宗教禮儀活動時,巫師就戴上它。璜是種弧形的玉器,玉璜的形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半圓形片狀,圓心處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種是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兩端打孔,亦繫繩佩戴。

古代玉璜之美

西周時期盛行一套佩玉中出現 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這一習俗影響延至春秋、戰國時,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處的位置更為突出。在韓城梁代村兩週遺址的發掘中,也出土了精美的玉璜掛件。

商代開始,玉璜已成為不同層次人們流行的佩物,在飾紋和式樣上也多樣化,滿足不同喜好,出現了人形璜、鳥形璜、魚形璜、獸形璜等類型。戰國時,出現了鏤雕玉璜,多為變龍紋,唐代玉璜漸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玉佩飾品。

古玩兩字源於清代,在這之前稱為“骨董”。所謂“骨”取肉腐而骨存之義,意思是保存過去之精華,所謂“董”,即知道、瞭解。“骨董”即明曉古人所遺之精華也。改革開放後,隨著人民物資水平和藝術鑑賞水平的提高,涉足古玩集藏的人與日俱增。

在市場上,很多大企業家、富翁往往不惜巨資收購古今中外的古玩文物。如英國的漢斯·斯尤、伯利爾,美國的古油大王納爾遜、洛克菲勒,香港的徐展堂、張宗憲、陳建文,臺灣的蔡萬霖等,他們中有的人還建立了私人的博物館。今天,像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頻頻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出現,著實讓人們感受到古玩的魅力和魔力。

古代玉璜之美

今天,稀有的古玉璜在收藏市場上難得一遇,然而做工粗糙的贗品玉璜則隨處可見。因此,收藏玉器,具備基本的辨偽技巧尤為必要。要了解歷代玉器的紋飾及特點,熟悉歷代玉器的形狀和加工特徵,通過綜合因素特點來斷代。特別要注意開片、鑽孔、紋飾雕琢等加工特徵。

玉璜已有七千餘年歷史,且歷代都有或多或少的發現。唐代以前是玉璜的原創期,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物。唐以後,玉璜的製作轉人仿古偽古期,基本上無新型玉璜的創作,幾乎都是仿其前朝的作品。

古代玉璜之美

有些專家甚至幾十年只接觸研究一個坑出的文物,而且只是研究這些文物的修復,養護,加工方法,工藝特徵,所反映的古代各類文化信息等,並不研究這些文物的真偽問題,博物館也沒有要求去研究這些文物的真偽。他們能對真偽鑑定問題有多少感悟呢?認為他們說真就真,說假就假豈不是彌天大謊?猶如請真的名校歷史教授教你高等物理,化學教授教你民族舞蹈,你還信服嗎?

千年以上的器物傳世,必然是少之又少的,但由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和文化傳承,厚葬之風和窖藏之風是一種社會文化習俗,也是一種文明傳承的方式,幾千年來歷代帝王將相總是把一個時代精髓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出於不同的原因和目的帶入地下世界,秘密保存,然後在一定的時候通過不同的方式重現於世。如果是國家層面的考古發掘,出土的器物是國家財富,來歷明晰,傳承清楚,自然是作為國家寶藏被妥善保存。但如果在民間被有意或者無意的發現或盜掘,那這些器物必然大多是流入民間,而且實際情況的確是數量可觀。對這些器物的鑑別,在現如今的主流機構面前,由於可說和不可說,可知和不可知的原因,目前是不被承認的,但這類器物有別於傳世器物,多有用料考究,工藝精絕,器物如新的外在特徵,藝術審美高價值而吸引了一批眼光獨到的民間藏家的收藏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