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民窯中的珍品!

磁州窯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是古代民間陶瓷的傑出代表。因其窯廠主要位於古磁州而得名。 磁州窯的燒陶製瓷歷史源遠流長。古代磁州地域即今河北邯鄲的峰峰礦區、磁縣和武安等地,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們就已經能夠燒製陶器,這一地區曾多有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及商周的灰陶和戰國印紋硬陶;並已出現了製陶作坊,標誌著製陶的生產已初具規模。漢代磁州的釉陶臻於成熟,魏晉和南北朝時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轉化,開始燒製白瓷。隋唐五代的化妝白瓷在工藝技術上更趨成熟,胎釉蔚為大觀。宋代磁州窯進入鼎盛,並躍然成為中國最大的民間窯系。這時直系窯口生產主要分佈在以峰峰礦區臨水、彭城為主的滏陽河流域和以磁縣觀臺為主的漳河流域。觀臺窯與元代幾近衰落;臨水、彭城窯口則薪傳於今,生產規模日益壯大,遂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


磁州窯——民窯中的珍品!




磁州窯瓷器面向大眾而品相紛華,在宋元眾多瓷窯中風騷獨領。它以施用化妝土為基本特徵,創造了豐富的裝飾技法,即有各類色釉裝飾、刻劃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繪劃花,又有紅綠彩、低溫鉛釉三彩和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種;尤其是 鐵鏽花技法突破了五大官窯單色釉的侷限,具有傳統水墨畫的藝術效果並把中國的傳統繪畫、書法技藝與制瓷工藝結合起來,創造了新的綜合藝術,開拓了古代陶瓷美學的新境界;為以後青花和五彩瓷器的發展開闢了道路。磁州窯的裝飾題材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畫師們以極其瀟灑的手法和高妙的畫技,將民間喜聞樂見的花鳥魚蟲、珍禽瑞獸、山水人物、戲曲故事、詩詞曲賦、格言民諺、嬰戲雜劇等繪於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間繪畫、書法及反映民俗民風的實物資料,形成了質樸、灑脫、明快、豪放的藝術風格及濃郁的民間色彩和鮮明的民族特色, 對國內乃至世界陶瓷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磁州窯瓷器的特徵 由於磁州當地的瓷土含有少量的鐵成分,經過高溫燒成後胎體容易形成灰白或灰黃色。這對於持有“以白為美”審美觀點的北方民眾來講,感到美中不足。磁州窯陶工們便巧妙地使用了白化妝的技法,使胎體形成白色的表面,製成了化妝白瓷。白化妝是一種古老的裝飾技法,北朝的青瓷以及唐代黃釉瓷均使用了白化妝土。不過,利用白化妝技法生產化妝白瓷,磁州窯卻是首次。磁州窯應用白化妝土並不僅侷限於只是把胎體表面白化妝這一目的。而是作出胎體色與白化妝土的對比,將眾多的裝飾紋樣表現在產品表面。在灰白色或灰黃色的胎體上施一層白化妝土,再以各種技法賦以紋樣,施一層透明釉後燒成,這是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特徵與技法。並由此產生出以黑白對比的白地黑剔花、白地黑花、黑地白花等裝飾瓷器。磁州窯以簡潔的黑白對比來表現世間的萬物萬象,其獨特的裝飾美同我國其他名窯如鈞窯、汝窯、官窯、哥窯等主要以釉色裝飾表現出的美不同,也有別於著名的定窯白瓷印花及耀州窯的青瓷刻花,其雄健豪放的裝飾美唯磁州窯所獨佔鰲頭。

磁州窯——民窯中的珍品!



磁州窯瓷器一直使用當地出產的大青土等原料制胎,各種原料經過加工後,再以陶輪手拉坯、印坯、粘接、或手捏等方法成型,再以各種技法裝飾後,在饅頭窯內一次燒製而成。歷史上,磁州窯瓷器為達到使瓷器表面變白的效果,使用了當地出產的白化妝土把瓷胎遮蓋起來,製成獨特的化妝白瓷。現在彭城的一些仿古瓷作坊有的則使用了二青土製胎,雖然也進行白化妝,但是燒成後胎骨呈現深灰胎,與古代磁州窯作品相去甚遠。另外,由於優質白化妝土開採使用殆盡,現在生產的化妝白瓷的白度已不及宋金磁州窯的瓷器白。 磁州窯化妝白瓷使用的透明釉,是當地出產的水冶釉。宋金時代的透明釉內,可能加入有一定植物秸稈燒成後的灰分,而使釉面潤澤。現在仿佔瓷一般僅使用水冶釉,而未添加草木灰,因此,仿古瓷的釉而外觀與古磁州窯瓷器是有區別的,釉色單薄而缺乏厚重感。 磁州窯裝飾顏料使用的是當地出產的一種貧鐵礦顏料,稱之為斑花,主要用作白地黑剔花、白地黑花裝飾,或加入在黑釉內增黑。 磁州窯也生產宋三彩、紅綠彩及翠藍釉,則需要第一次素燒後,再裝飾後進行第二次彩燒。低溫彩瓷的胎骨由於採用較低溫素燒,故多呈現紅褐色,與高溫燒成的化妝白瓷胎骨色澤不同。現代仿古瓷的低溫釉配方與古代磁州窯存有差距,特別是綠釉釉面已不如古代的鮮豔。

磁州窯——民窯中的珍品!



金代磁州窯紅綠彩產品,紅色紋飾使用了天然礬紅描繪。古時的色料經過煅燒、反覆淘洗、細磨製作而成。現在的仿古紅綠彩則使用了現代化學顏料彩繪,因此,稍作化驗即可辨別出真偽。 在燒成方法方面,古代磁州窯使用饅頭窯,採用煤炭燒製瓷器,通常需要燒成三天以上,才能完成。而現代許多作坊採用梭式窯,使用液化氣燒製仿古瓷,燒成時間也就是十幾個小時。這樣在古代慢火燒成的瓷器與現代快速燒成的瓷器,在胎質、釉色、色料的表現方面出現了很多差距。如現代仿古瓷的產品一般存在著胎骨密度大,敲起來宛如金屬音;釉面寡薄,缺乏潤澤,亮度太高;色料方面也是這樣,成色缺乏深沉感。另外,就是現代仿古瓷的重量感遠遠比古瓷重。除了掌握對新舊瓷器的造型、紋樣、手工感覺等鑑定標準外,如果再掌握了以上常識,基本上可以對磁州窯瓷器胎釉的真贗做出判斷。

磁州窯——民窯中的珍品!



磁州窯的裝飾 磁州窯瓷器非常重視裝飾美,注重表現方法。宋金元時期的磁州窯瓷器是其最突出的代表,開創的代表性裝飾技法如下: 白化妝:在坯體上施一層白化妝土,再施透明釉後進行燒成,即為化妝白瓷。北宋與金代的施化妝土的陶瓷製品所代表的化妝白瓷同定窯白瓷、景德鎮的青白瓷同屬於白瓷系列。但又各具不同風格。磁州窯的化妝白瓷製品有碗、盤、盆、缽、燈、壺、瓶、枕等。由於燒成氣氛的影響,釉色中常白中泛象牙黃或冷灰調。化妝白瓷是中國北方民眾使用最普遍的陶瓷製品,是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產品。 白地刻花:在呈灰白色的坯體上施化妝土後,再以尖銳的竹刀刻劃出紋樣,然後再施一層透明釉燒製而成。白地刻花技法表現的裝飾效果為灰色地上的白色紋樣,有一種刺繡的美感。此技法常用於碗、盤、缽、瓶等產品上。磁州窯白地刻花紋樣有蓮花、牡丹、卷草、水波紋等。 白地剔花:在坯體上施化妝土後,以刻線刻出紋樣的輪廓,然後再將紋樣以外的白化妝土全部剔去,留出灰白或灰黃色的胎地。這樣白色的紋樣很清晰地浮現在灰色胎地上,有一種浮雕的感覺,白地剔花的刀工力感非常強,多裝飾在梅瓶、執壺等產品上。 白地黑剔花:在坯體上施白化妝土後,在欲做出紋樣的部位部分或全部施一層黑釉,在半乾燥狀時以剔刻技法繪出紋樣,僅留下黑色紋樣,而將其他空間部分的黑釉輕輕剔去露出下地的白化妝土。這樣中間突起的黑色紋樣與周圍凹下的白地形成黑與白、高與低的強烈對比。這是一種技藝高超、表現方法獨特的裝飾方法。現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陳列的一件白地黑剔單枝牡丹卷草紋梅瓶,以及白鶴美術館收藏的白地黑剔花龍紋梅瓶都是磁州窯白地黑剔技法制作的優秀作品。

磁州窯——民窯中的珍品!



珍珠地紋:坯體經過白化妝後,以刻線刻出主題紋樣,然後以小圓圈密密麻麻填滿其他空間。使用的工具是鐵或竹製的圓鑿。此技法模仿了唐代金銀器雕刻工藝。珍珠地紋樣大量使用於五代 北宋時期的磁州窯產品。產品有碗、瓶、瓷枕等。其後逐漸變為以梳篦紋、刀刻紋、平行線取代了珍珠地紋樣。 白地黑花: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磁州窯的白地黑花技法是由北宋末期開始興起,成為直至金、元及以後均很流行的代表性裝飾技法。也是磁州窯最典型的裝飾技法。其工藝為在坯體上施一層白化妝土後,使用毛筆以磁州當地產出的一種斑化石(含鐵顏料)繪出紋樣,然後再施透明釉、燒製而成。實際上是一種釉下彩技法。 由於調製的白地黑花顏料含鐵量不同及燒成中火焰的變化(俗稱窯變),白地黑花紋樣的色調也會發生改變。北宋金代的白地黑花色調多呈漆黑色;金末一元代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紋樣色調多呈灰黑,有的呈褐紅、茶褐色。磁卅』窯的畫工均有詳細分工,根據製品的器型設計、繪製紋樣。有時一件瓷枕的紋樣中,主題紋樣與邊飾紋樣往往出於不同人之手。白地黑花裝飾技法的出現是磁州窯陶藝歷史發展的結果。北宋時期中原文化藝術高度發達,書法、山水花鳥畫等姐妹藝術非常流行,也促進了磁州窯白地黑花裝飾技法的誕生。這樣白地黑花裝飾越發普及。磁州窯白地黑花裝飾時間,由北宋一直持續生產至今。

本文由浩哲之經典 發佈,2018年9月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