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社會創新企業,在公益與商業之間

觀點|社會創新企業,在公益與商業之間

友導讀

一家普通企業從存活、發展、盈利再到上市,都尚屬不易,社會創新企業要把理想轉變為現實,實現商業與公益的互補、平衡,又需要經歷哪些考驗和蛻變?

越來越多專業的商業機構、商界知名人士,也在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和專業能力,推動公益與商業邊界的融合。

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間,有一群人正在試圖創造一個商業和公益相融互利的世界

(本文首發於2018年7月12日《南方週末》,作者: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汪徐秋林)

本文長度約4437字,閱讀全文大概需要6分鐘

觀點|社會創新企業,在公益與商業之間

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間,有一群人正在試圖創造一個商業和公益相融互利的世界。

一個世紀前,英國作家毛姆用月亮和六便士作隱喻,描寫了在商業社會的運行邏輯下,個人理想面對經濟現實難以為繼的悲劇;現在,面對種種待解的社會問題,一群人正在嘗試推翻商業與公益理想難以並存的成見——堅持向上向善的理念,通過商業運作和創新手段,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收穫經濟回報,實現義利並舉。這類企業,現在有了一個更為人所知的名字——社會創新企業。

觀點|社會創新企業,在公益與商業之間

陸俊和侯昊分別是兩家社會創新企業的首席運營官(COO)和創始人。他們所在的這兩家企業,行業不同,規模不一,但在目標設定上卻有相同之處:除盈利外,還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賦能服務對象,並解決現實中存在的社會痛點。

但九死一生的商業競爭裡,一家普通企業從存活、發展、盈利再到上市,都尚屬不易,社會創新企業要把理想轉變為現實,實現商業與公益的互補、平衡,又需要經歷哪些考驗和蛻變?

一位在風險投資領域深耕多年的投資人總結創業的過程,是將項目和創始人的缺點不斷放大的過程,許多項目到最後都會因為這些短板走向死亡。因此,發現高成長性的社會創新企業,幫助他們找到、並補齊其中的短板,讓一顆種子有機會成長為一株大樹、甚至森林,對於立志促進商業與公益融合的人來說,同樣重要。

“發現並培育社會創新企業,讓它們從早期就適應資本運作的通道,為創始人們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加強項目商業競爭實力,對整個商業環境和社會整體的進步,都十分有意義。儘管這個過程很難,但是

這些企業一旦發展壯大,就可以向大家證明,除了製造讓人沉迷、給人精神造成傷害的產品,商業上的成功,還有一種更美好的選擇。”社會價值投資聯盟秘書長白虹對南方週末這樣總結道。

為更好的世界,出發

2012年,曾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研讀EMBA的陸樂遭遇了同學在比賽中因為心臟驟停、周圍人缺乏急救知識、最終逝世的悲劇。平時喜愛各項戶外運動的他突然意識到,人的生命竟然如此脆弱。

據美國心臟協會官網的數據顯示,當一個人心臟驟停後,如果沒有采取任何急救措施,每過一分鐘,他被重新救活的概率就會下降7%-10%,4分鐘後,他的大腦就會因沒有供氧被不可逆轉地傷害,因此,患者倒下開始的第一個4分鐘,被稱為急救中的“黃金4分鐘”

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死於心臟驟停的總人數約為54.4萬

人,居全球之首,這其中又有六成以上的猝死者發生在醫院之外。心臟驟停發生時,救護車能在“黃金4分鐘”內趕到患者身邊的概率微乎其微,這時離他們最近的,只可能是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陌生人,因此,對身邊人進行及時有效的施救,讓意外不再奪走生命,就成為陸樂創立第一反應的初衷。

觀點|社會創新企業,在公益與商業之間

戈壁徒步、城市馬拉松,都是第一反應提供急救的重要場景。(受訪者供圖)

同樣是陸樂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校友,陸俊最開始時是作為一名兼職的志願者接觸第一反應的。當時的第一反應是一家只有兩到三人的公益組織,陸樂和其他幾十名志願者,會在每場賽事開始前的兩個星期,參加第一反應組織的應急培訓課程。在培訓2-3次後,為在上海地區舉辦的馬拉松賽事提供公益性質的急救服務。

2015年,創始人陸樂跟小夥伴們開了一個會,討論能不能將這個公益行為作為一項事業,讓其常態化、規模化地持續下去。探討的結果是需要成立一家公司,要專門的人去運營,同時將這個救助行動產品化地推動開來。為了這個目標、也看到了未來急救領域的發展潛力,陸俊就從原來的公司中辭職,與同一批的五六名同事一起,加入第一反應,並在隨後擔任了公司的COO(首席運營官)。

商業之翼,公益之心

與第一反應由公益組織變為企業的過程不同,2013年侯昊在創立SKT思珂特教育時,就對它有著清晰的定位——一家企業,但又遠不止能夠實現盈利,在更深層面上,“讓教育生動起來,讓生命綻放”才是他對這家公司的目標。

“我們一直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對人性的關懷,學生們在獲取知識之外,還應當更注重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但學生和家長們只願意關注和接受書本與課堂中的應試教育。所以起步那時候,真的很難。”侯昊對南方週末這樣說。

當時,侯昊拿著10萬塊啟動資金,和創業團隊試圖從銀行的高級客戶中尋找目標對象,給他們和他們的孩子傳授一個啟發人心智的課程,但沒有一個人報名。

緊接著,他們又在長沙給家長和孩子們設計了一個名叫“卓越人生論壇”的課程,但幾堂課程下來,結果也很類似——報名人數仍然為零。

觀點|社會創新企業,在公益與商業之間

在啟動資金只剩2萬時,侯昊回到他媽媽所在的教育機構,開始憑“一技之長”,給小學生上英語和數學的輔導課。但上完課後,侯昊發現,這樣的應試教育不是他追求的結果,他就又回到了原來的項目中。

公司創辦第八個月時,SKT思珂特終於憑藉帶孩子去歐洲遊學的項目,給兩位成員發出了第一筆工資——2000元;公司創辦一年多後,侯昊說服了美國USAD教育賽事的工作人員,讓SKT思珂特成為了中國地區的獨家合作伙伴,項目才終於逐漸朝著“讓教育生動起來”的方向推進。

“讓每一個學生有機會和視野去探索自己喜愛的領域,當他們發現自己的想法後也有勇氣去追求,我們要做的,就是為他們的這些追求提供途徑。幫一個人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對我們而言,是莫大的社會價值。”侯昊說道。

而在陸俊看來,第一反應在不斷通過參與各種行動,逐漸找到了能夠維持企業運轉的途徑。

我們先為各項體育賽事保障提供服務,慢慢發現企業這個市場也有應急救援的需求;隨著名氣和口碑的擴散,現在也有不少個人逐漸找上門來。

這一過程,也是我們不斷將服務產品化、標準化的一個過程。例如我們首先在上海馬拉松競賽中嘗試了一種應急保障體系,在隨後的無錫馬拉松賽事上,這套體系就被應用了起來,最後結合了互聯網和IOT技術,成功提高了這套體系的運行效率。”陸俊對南方週末介紹。

近些年馬拉松市場快速發展,參與人員自我保護意識也在提升,第一反應已經為國內三百多場馬拉松提供了從人力、設備到響應系統的保障服務,實現了收入的翻倍增長。更重要的是,這些行動成功挽救了13個人的生命

尚需補齊的短板

目前,商業向善、義利並舉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創業者們認同的價值取向。可以成為佐證的一則數據是,2017年12月,全球公益金融論壇暨2017社會影響力投資峰會公佈了106家經過機構認證的、成為社會企業的公司名單。相比於2015、2016年認證的23家機構,數量翻了數倍。

但是,公眾對這家企業的關注度提升,也不意味著這家企業可以成功。

從萌芽,到天使輪,到A輪,到B輪……再到上市,有數據表明,創業途中能夠活到下一輪融資的企業不到五分之一。無論是普通企業還是社會創新企業,居高不下的項目死亡率,是所有參與者都必須面對的現實。

2018年年初,SKT思珂特拿到了清科集團旗下數支基金的pre-A輪融資,估值數億元。同樣,第一反應也得到了騰訊、魚躍科技的投資。社會創新型企業這個年輕群體,需要逐漸探索出合適的商業模式,在一輪一輪的融資中,找到實現規模增長的合理渠道。

觀點|社會創新企業,在公益與商業之間

對於社會創新企業家們,還面臨著更多現實困境:儘管有著美好初心和積極願景,但由於投資人對此類投資的不瞭解和項目運作者對社會效益的最優先考慮,社會創新的項目往往難以獲得專業投資人的垂青。

“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目前國內急救培訓的市場較小,這既是一個問題,也是潛在的機會。因此我們在對人員急救知識的培訓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去挖掘、喚醒他們的急救意識,因此目前看來,經濟回報,是排在服務質量提升和公眾認知度之後的、第二考慮的問題。

陸俊這樣說道。

“投資人看一個項目時,會更多關注投資項目中的人和事,包括項目願景、團隊能力、潛在市場、技術壁壘、項目增長潛力等等。社會創新項目本身已經有了很好的初心,但在投資屬性和商業運作模式上,還需進行強化。

社會創新企業的本質還是企業,在它們的初創期,最應該考慮的還是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在具備自我造血的能力後,才能在發展中實現解決社會問題、義利並舉的最終目標。

天使投資人、雲石資本合夥人郭旭升對南方週末這樣解釋。

社會價值投資聯盟秘書長白虹分析認為,社會創新企業在科技應用和商業認知上,會稍顯欠缺。讓他們在創業的過程中,將科技之翼、商業之身、資本之手和公益之心結合起來,是幫助他們補齊短板,實現未來大規模發展的關鍵一步。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

社會創新和商業向善的價值取向,正在國內各個範圍的圈子中激起了陣陣漣漪。

2006年,美國“共益實驗室(B-lab)”推出了一套覆蓋員工社區環境治理以及影響力商業模式等五個板塊、

滿分為200分的測評系統,成為評價企業在社會與環境影響力、公信力和透明度、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的審核標準。符合這一套評價體系的企業,被稱為“共益企業(B-Corp)”。在《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美國百年公益發展的啟示》一書中,作者對“共益企業”這一概念作了介紹,其涵義就是企業需要有追求商業利益與社會影響力的雙重使命。

觀點|社會創新企業,在公益與商業之間

通過層層考核,目前,全球共有包括達能、星巴克、聯合利華等在內的兩千多家企業被評為“共益企業”。2016年,“共益企業”的概念和評價標準被引入國內,第一反應成為了國內第一家符合該項標準的企業;SKT思珂特在2018年年初,也通過了認證審核。

在政府層面,地方政府在推動社會創新型企業的發展上,也作出了不同的嘗試。2018年6月,成都宣佈啟動社會企業的評審認定工作,通過工商局、專家評審委員會、第三方機構共同努力,對“協助解決社會問題、改善社會治理、服務於弱勢和特殊群體或社區利益為宗旨和首要目標,以創新商業模式、市場化運作為主要手段,所得盈利按照其社會目標再投入自身業務、所在社區或公益事業,且社會目標持續穩定的特定企業類型”予以認證和公佈。

深圳市政府在過去幾年中,在推動商業與公益相結合上,同樣走在了前列。如成立深圳市社會公益基金會、舉辦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論壇,將福田區打造成為社會影響力投資高地等等。

在大公司層面,像阿里巴巴、騰訊、中國平安、萬科等具有一定行業影響力的企業,在其商業模式和經營板塊中,也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了考核的評價體系,同時,他們也深度參與到了諸如扶貧、賦能弱勢群體的工作中去。

越來越多專業的商業機構、商界知名人士,也在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和專業能力,推動公益與商業邊界的融合。原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在退休之後,便開始為提升商業向善、金融向善的發展水平和公眾認知奔走。2016年成立的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也在公益與商業相結合、實現商業向善上做了相關研究。

觀點|社會創新企業,在公益與商業之間

過去一週,社投盟邀請了投資界、學術界和公益界的代表,與社會創新企業的創始人們進行交流,希望能在社會創新企業這一新興群體中,發現並培育出一批兼具商業與社會價值的“獨角獸”。

白虹分析認為,公益曾一度成為了一種小眾的價值取向,但它本身應當是為大眾服務的。現在需要的公益不再是原先的簡單重複,而應當與各專業深度跨界、融合。這一變化,影響的將不止於一兩個項目的發展,更多還在於對整個社會資源的再分配。

觀點|社會創新企業,在公益與商業之間

執行主編 | 張羽漫

顧問 | 葛繼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