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名校才知道,你的學歷就是你的出身

教育部公佈消息,2018 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 820 萬人。與去年的 795 萬人相比,畢業人數又創新高。

年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季,但是 “找工作難” 是相對而言的。曾有熱門新聞:武大女博士因第一學歷是二本,而屢遭用人單位拒絕。

而作為用人單位,理由則是:

其實並沒有明文規定不要第一學歷非名校的,但是因為優秀的人實在太多了,肯定是優中選優,所以條件篩選下來就只能先淘汰本科非名校的學生了。

到底是什麼,拉開了二十多歲年輕人之間的差距?

讀了名校才知道,你的學歷就是你的出身

1、你還相信高考改變命運嗎?

或許有一部紀錄片可以幫我們解開答案。紀錄片《高三》講述了福建省武平一中高三學生的故事,在豆瓣上獲得了 8.4 分的高分。

班主任王錦春知道,讀書才能改變這群農村孩子的命運,他曾這樣對家長說,我們這裡鐵路不通,高速公路也沒修好,想要走出去只有高考一條路。

對孩子說:“讀書不會讀死人的,你就拿出半條命來讀就可以了。

這可能是大部分中國人的高中,沒有任何娛樂,每天在題海里奮戰。有的人聽從老師那句 “讀書不會死人” 的話,每天反覆地背誦知識。

有些人則充當了反叛者的角色。

成績不夠突出的張興旺家境貧寒,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內心脆弱,在重壓之下借酒消愁。班主任勸他:“你一個人要更加堅強...... 如果我是你這種家境的人,‘

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

高考的日子漸漸近了。張興旺頂不住壓力,留下一封書信要放棄高考。班主任趕忙跑到車站把他追了回來。

高考終於到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

有位家長的媽媽說,不想讓孩子回武平,孩子去哪裡她都會支持,如果錢不夠也可以把房子賣掉。“考上大學” 成了所有人共同的目標。

十年後,有記者回訪《高三》裡的同學。很多人好奇,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還相信——高考改變命運嗎?

接受採訪的同學們無一例外地回答:相信。

滿意自己的現狀的,他們感謝高考,比如羅豔。

對自己現狀不滿意的,他們反思導致這一切的根源——高中時不夠努力,不夠拼,比如張興旺。

高考所導致的學歷差異,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人生。

讀了名校才知道,你的學歷就是你的出身

2、讀了名校才知道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不可置否,每一個上名校的孩子都是班級裡的前幾名,但是到學校之後你會發現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和優秀的人交朋友是一件幸事,第一,你獲得了一次免費學習的機會;第二,你也可以肯定自己絕對不差,沒準在他們眼中你也是個優秀的人。

在名校中,你有機會獲得更加豐富的聽課資源,個人的興趣也更容易得到發揮。

有些老師不僅讓你對專業產生興趣,而且還教會你繼續鑽研的方法;而有些老師卻把點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某位網友說,她的老師上大課還要挨個點名,感覺半節課就在答到聲中度過了。網易公開課上,有網友聽完了名校老師的優質課程後說:

我的老師在課堂用四十分鐘講清楚一句話,而這些最優秀的老師,能用四十分鐘給你構建一個全新的理念,並且讓你不覺枯燥。

除了優質的名師,名校還有一個寶藏,那就是豐富的校友資源。許多知名校友會用捐款或提供工作崗位的方式來回報學校。

好的學校已經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這些人才也會自己的方式回報著母校。

雷軍有一次做客《奇葩說》,當陳銘提及自己是武大畢業的時候,前期沒有回答要哪個員工的雷軍脫口而出:“我們肯定要武大校友”。

讀了名校才知道,你的學歷就是你的出身

3、讀了名校才知道

好學校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一位學生用溫水煮青蛙來形容自己的大學生活,在大學裡很安逸,走出社會才知道自己想去的崗位早已經被別人佔據。

在 EBS 紀錄片《我們為什麼要去讀大學——人才的誕生》中,有一位學員名叫智雅,她已經畢業兩年了,可是還沒有找到工作。

問及她現在的想法,她提到的第一個詞是後悔為什麼當初高中的時候不努力一點去名校。

智雅夢想的企業都是招聘一些學歷較高的人才,而她則感到非常自卑。在鏡頭對準她的時候,有彈幕刷過 “好像曾經的自己”。

之後在老師的指導下,智雅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把高遠的夢想簡化為力所能及的小目標。六個月後她已經被一家用人單位聘用。

與其用讀書無用論欺騙自己或者後悔自己當年不夠努力,不如及時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再後來者居上。

讀了名校才知道,你的學歷就是你的出身

4、讀了名校才知道

找對象也要看學歷

你以為找對象只看臉嗎?不,也是看學歷的。

正如網上的段子說 “大學決定了你的朋友圈,朋友圈中暗藏著你的男女朋友。”“詞彙量不同,怎麼聊天?”

雖然是誇張的玩笑話,但它揭示了相同知識水平的人,更容易交朋友和產生共同話題。

有位知乎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兩人是初中同學,在內陸的一個小縣城。女生高考到了名校,男生考得不好留在省內。

但是兩人在大學依然保持著聯繫。後來女生考慮保研或者出國;男生則想留在省內過安穩日子。

最後兩人和平分手,女生說起來原因:“我的腳步已跨越了半個地球,而他卻還沒有出省。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殘酷,卻又很現實。

說看重學歷,並不只是那一張證書,更多的是看重你受過的教育、為人處世的三觀和奮鬥的目標,而學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勤奮、堅持和努力的過去。

讀了名校才知道,你的學歷就是你的出身

5、讀了名校才知道

你的學歷就是你的出身

我們不可否認個體的差異千差萬別。但是在知乎問題下,有人指出:三本和名校的差別,來源於畸形的校園環境,即努力學習的人是 “異類” 遭到打壓,在一個身邊大部分人不認同 “努力” 的環境裡,脫離環境有多難?

紀錄片《人生七年》採訪英國來自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孩子,導演每七年採訪一次,記錄了他們從七歲到五十六歲的人生歷程。

結果人們發現,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這並不能全怪窮人家的孩子不懂事不努力,因為環境對他產生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在影片中有一句旁白 “決定他們全部未來的關鍵,就在於自由和紀律的區別”。

因為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未來的社會需要掌握知識、技術、外語、資源等等,所以在沒有環境的薰陶下,孩子自我的選擇就是瘋狂玩耍。

小的時候很多人抱怨補課班枯燥乏味,而長大後又開始後悔為什麼當初不多掌握一項技能。

在影片中有一句旁白 “決定他們全部未來的關鍵,就在於自由和紀律的區別”。

因為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未來的社會需要掌握知識、技術、外語、資源等等,所以在沒有環境的薰陶下,孩子自我的選擇就是瘋狂玩耍。

小的時候很多人抱怨補課班枯燥乏味,而長大後又開始後悔為什麼當初不多掌握一項技能。

讀了名校才知道,你的學歷就是你的出身

6、讀了名校才知道

讀書才是大多數人的捷徑

很多人以為,不用辛苦讀書就能憑藉著家庭背景過上好生活才是捷徑,但是其實讀書或許才是大部分人的捷徑。

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家庭背景是不能改變的,而唯一可以讓你和那些富家子弟坐在同一間教室裡的方法,就是讀書。

之前韓寒在微博中坦言 “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我在一項挑戰裡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 這與他當年的態度大相徑庭。

讀書好的人在社會中看似具有某種優勢,但社會獎勵他的不是名校的文憑,而是他為了獲得這張文憑所付出的努力。

有的人進了名校就放縱,一手好牌輸地精光;

有的人高考失利,卻用四年講了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讀書無用論這種話,自謙起來說說也就算了,千萬不要當真。

讀了名校才知道,你的學歷就是你的出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