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道場》第1課-沒有不好的個性,只有不到位的方法

《人生是道場》第1課-沒有不好的個性,只有不到位的方法

今天跟大家講一點什麼呢?先講一點我自己在生活、在成長過程當中所面臨的一些人生的困惑和當時不解的一些問題。在不斷的修行或者不斷的成長過程當中,慢慢有了的一些體驗。

我覺得我對佛法的情懷,可能跟有些人有不一樣的感覺。主要是我從佛法當中獲得了太多東西,比如說改變了自己的個性。我曾經是個個性特別不好、心裡非常陰暗的人。因為我從小比較叛逆,在被壓抑的環境當中成長。我不太像很多修行人,現在想來用善的一面來表現人生的美,因為我的生長環境沒有辦法讓我表現出自己的優點。

當小時候,你要吃糖,家裡人不給的時候,你就會哭,你就會鬧,躺在地上打滾,結果大人就妥協了。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能表現出他的善的一面的時候,他會表現出極其邪惡的一面。我當年就是這樣的一種心理,所以特別陰暗。這個陰暗的心理困擾了自己很多年,是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慢慢轉變,後來才覺得原來我要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以佛法對我來說,教會了我這一點:讓我的個性取向和內心世界的打理,有了非常重要的一個突破。因為我的根性特別玩劣,不愛學習,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雖然我的秉性還沒有徹頭徹腦的改變,但是我的價值觀、人生觀,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有一個很好的變化,佛教對我這樣的人,有特別大的幫助。我覺得這是我對佛法、對佛菩薩有無盡的感恩之情的很重要的一點。

我這兩天聽到一個互聯網上的一個論調,就是學習本來是違反人性的,不愛學習的人才具有天性。我覺得這個話,用在自己身上特別好,我就是那種很有“天性”的人。因為我不愛學習,學習能力也差,再加上自己的個性不是特別好。這一切的一切原來是我人生成長過程當中的最大的困惑,因為學習是很重要的,然後成長、技能,包括人生追求我都沒有,可是在學佛之後,這一切我都有了。

我是1994年出家,我出家20多年以來,一直在改變。我改變最快的時候,如果說三個月一個階段的話,我每三個月都認為三個月之前的自己太不完美了。就是在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快速迭代當中,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看法,包括自己在信仰領域裡面對佛教的認識。所以我想把自己這一點點的改變的體驗,跟大家做一次分享。因此這次的主題就是“人生是道場,經歷即修行”。

先簡單地自我介紹一下,我就是大家看上去是這樣一個積極樂觀的人。這個可能跟遺傳有關,我還是比較相信遺傳。因為我個性當中兩點,第一點就是敏感懦弱、猶豫不斷、比較糾結的這樣一種個性我想是遺傳於我的母親;開朗、無畏、不懂得怕,這個是遺傳於我的父親。所以敏感的一面,在學習教理上對我有幫助,那所謂開朗、無畏的一面,我用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上。

所以這裡面有一個關鍵的概念就是,開朗無畏跟糾結的心理是矛盾的心理。矛盾的心理就意味著可能我是雙重人格,搞不好是一個人格分裂的狀態。可是當我學佛之後,我懂得了要尊重自己的心性的時候,你把自己不同的個性,用在不同的位置,用在不同的地方。

比如說你不要把開朗、無畏的個性,用在去學習細膩的知識上,而用在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上,就會更加好一點。你不要把糾結的、敏感的個性,去一天到晚去琢磨自己的理想為啥還沒有實現,我怎麼樣才能去感知它?理想不是用來感知的,理想是用來腳踏實地地去實踐的。所以你要把自己的心性用到好的地方。沒有不好的個性,只有沒有運用到位的方法。所以學佛對自己來說,或者對關注傳統文化的人來說,它有兩種特性。

第一種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與這個世界的很多人不一樣的地方:他們是關注外在的,雖然我們也關注外在,但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包括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關注內在,從內在作為起點。這對我們來說,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

孔老夫子說,四十不惑,不惑是指自己的內心認知能力不惑。可是有人四十歲還像一個小孩子,有很多人四十歲還在啃老,我見到過這樣的情況。而我們在自己的青春期,青少年階段,剛剛步入社會階段,就在思考人生的問題。這對我們來說,就是自己心智上是早熟的,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很有幫助的,這是有利的。但是凡是有利必有弊的地方就是,當一個人過於關注心靈的時候,他的社交能力比一般人要差,他對社會的認知能力比一般人要差。

寺院裡面也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寺院裡的出家師父,比如讓他跟社會上的人打交道,心裡就有點發憷。我覺得我們廟裡的和尚,都應該去保險公司上班上兩天,學會跟陌生人打交道。因為一個人過度關注自己的心靈之後,他與外界的環境不太適應。關注心靈的人,對自己有勇氣,對外在的事情,往往勇氣不夠。

可能這也是大家需要去慢慢注意的地方。不但要關注自己的內心,也要像理學家張載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要有巨大的人生理想和實踐的勇氣,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與社會相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