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學港大再復讀考上北大,這位連續兩屆的狀元不能複製

退學港大再復讀考上北大,這位連續兩屆的狀元不能複製

策劃劉冷絲

欄目絲說教育改革

劉丁寧考上香港大學後,但僅一個月就退學了,後回到家裡復讀再次考上心儀的北京大學,她的兩次高考都是遼寧省的文科狀元。

這是4年前的的高考“神話故事”。

退學港大再復讀考上北大,這位連續兩屆的狀元不能複製

劉丁寧在電視節綜藝目上

這幾天,人們又熱心討論這位不可複製的“學霸”,是因為她剛剛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大家之所以關心她,一方面是劉丁寧超乎常人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關心每一個學生如何選擇大學、專業和個人的未來。

我國恢復高考40年來,國內高等教育規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77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到1%,一直到1998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穩步增長到9.8%。高等教育1999年擴招以後,大學規模顯著擴大,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0%,我國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近50%,逼近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只有到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人們才有了大學和專業選擇的權利,專業選擇的價值才越來越凸顯。

退學港大再復讀考上北大,這位連續兩屆的狀元不能複製

日常生活中的劉丁寧

專業選擇的價值具有系統層面的意義。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每一個專業的規模都遠遠低於社會需求,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招生的急速擴張超過教育需求的增長,可能出現文憑貶值的風險以及由此產生的大學畢業生的社會降級。過度的專業設置和招生已經與低生產率和低工作滿意度相聯繫,假如過度教育存在,就會導致社會和個人資源的嚴重浪費。在專業選擇上實現供給與需求大致相符,可以有效緩解過度教育。

當今大學面臨學校工作轉型的高度不確定性、失業和不充分就業的勞動力市場。從理性選擇的視角看,大學教育對每個大學生的價值必須通過投資回報加以測定。個體試圖基於相對成本、期望收益和各種可選擇方案來最大化他們專業選擇的有用性。一旦專業選擇權受阻,學生喪失或降低從專業學習中獲得回報的期望,進而弱化學習動機,這就會給學校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困擾。

退學港大再復讀考上北大,這位連續兩屆的狀元不能複製

香港大學

因此,所有高校都需要擴大專業選擇權,弱化教育者決定專業的制度理念,轉而支持學生自己來決定專業。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的教授邀請幾位學業突出的學生外出午餐,問他們學校如何能招收更多像他們一樣的學生,答案非常一致:給我們塑造我們自己教育的權利,我們就來。這說明,自我設計的專業使大學對未來的學生更具新引力。

當然,高校給每位學生擴大專業選擇權還需要整個高等教育培養理念從“嚴進口、寬出口”轉變為“寬進口、嚴出口”,這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

退學港大再復讀考上北大,這位連續兩屆的狀元不能複製

澳門大學

在大眾化階段,進人大學的高選擇性已經讓位於學生求學權的彰顯。放開專業選擇的次數、時間和學科限制並不是一味去迎合學生需求,而是建立一種雙向選擇機制。學生可以選擇專業,專業依託的學院也可以選擇學生。學院需要提出專業學習的專業能力要求,建立一種“嚴出”機制,讓學生權衡好個人興趣和專業能力要求之間的差異。

總之,給予學生自我設計專業的權利可以滿足最聰明的學生的需求,狀元劉丁寧這樣的“高考神話”故事不可能複製,也不可能重演。

退學港大再復讀考上北大,這位連續兩屆的狀元不能複製

敬告劉冷絲所有文章如有錯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將在首發媒體評論版塊及時更正和補充,也請各位網友批評指正,謝謝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