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泛黃老照片 勾起40年同學新情誼

一張泛黃老照片 勾起40年同學新情誼

每年的六月末七月初這個時節,最緊張、最熱烈、最活躍、最繁忙的氣氛莫過於所有要上學的學生,要畢業的學生了。

比如,小朋友要上幼兒園,幼兒園大班小朋友要升小學,小學畢業生要升初中,初中畢業生要上高中,高中畢業要考大學,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成績差的學生要想上好的,成績好的要想上更高的,成績一般的要苦等統一搖號的,家庭富裕有錢的也得苦苦求關係好的。總之,每一個層級的學生升學都不是那麼的一蹴而就。

這個活躍、緊張、繁忙的氣氛,就像仲夏的太陽有時曬得心發慌。就像中午氣溫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有時還處在浪尖上。

還有一個群體的因子,在這個季節也異常地活躍。那就是已經畢業的老同學們都在積極籌備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以及更長的同學會。然後,熱心腸的同學(一般都是女同學)便會主動站出來,不遺餘力地四處打聽、八方聯絡,然後再順藤摸瓜地收集畢業幾十年後未曾謀面的同學電話、微信號碼、工作情況、家庭住址等信息。要不落下“散落”在北京、上海、重慶、江蘇、深圳、成都、攀枝花、南充等全國各地幾十號人的信息,不撈神費力、不花一番功夫,沒有一顆高度負責人的擔當精神,那是不會如願的。所以我要說,這是一個繁瑣的工作,更是一個細心的工程。為此,我要衷心地感謝為同學們建立微信群而搭建交流、溝通平臺的群主,並真誠地道一聲:“辛苦了!”。

人世間除了血濃於水的親情、美麗浪漫的愛情外,還有兩種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彌足珍貴的。那就是生死與共的戰友情,刻骨銘心的同學情了。

這不,今天上午11點同學微信群一建立,男同學們、女同學們便扔下手中的活,忙不迭地“閃亮登場”了,爭先恐後地講述47年前上學和42年前讀初中的歷歷往事。那熱鬧場面、火爆氣氛,猶如這就像仲夏的太陽有時曬得心發慌。就像中午氣溫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有時還處在浪尖上……”。

我關上辦公室的房門,一邊打開手機微信群靜靜地聽男同學、女同學的語音對話,一邊打開電腦,默默地記錄著同學們說著過去那些有趣的往事。

攀枝花一位女同學特激動地講到,“我們穿叉叉褲就在一起讀小學了,讀初中也才十一、二歲,什麼都不懂,小小年紀什麼書也沒有讀到,還要組織去東風水庫擔堰塘、到農場割麥子、撿棉花、拔棉杆,掙得錢用來班上買籃球……”。

南充一位女同學更有趣地講到,“我上學的時候還有男同學將寫好的紙條貼在凳子下面,還給我買橡皮筋、送擦子,可我年紀小什麼都不知道,遺憾的是幾十年過去了,記得這件事可不知道是那位男同學了……”。

還有的同學講到,讀書放假時就跑到國營農場去掙錢(現在叫打工),打著光腳板去割麥子、割油菜、撿棉花,把腳板刺得好痛,掙回來的錢就拿去買涼鞋。還有的男同學回憶自己讀書時,常常偷偷跑到農場去偷梨兒,被老師發現了就罰站,告到家長那裡被捱揍。還有的男同學總是欺負女同學,女同學聯合起來狠狠地揍那位男同學……。

還有好多同學講到,讀書放學時經常到一位同學家裡去吃過飯。吃的什麼飯,誰做的飯都記得非常清楚。哪個同學家庭條件好、哪個同學家庭條件差、哪個同學的爸爸在做什麼、哪個同學家裡有多少兄弟姊妹、哪個同學家的大門朝東朝西,也都記憶猶新,這一切的一切彷彿就發生在昨天。

聽著同學們興致勃勃、意猶未盡的對話,我也心潮起伏,情不自禁,浮想聯翩。童年的那些往事不停地在眼前閃現,在腦海裡縈繞。其實,同學們所講的清純故事和那個年代所發生的一切,我也都清清楚楚。比如與同學吵嘴、打架、搞惡作劇,上房揭瓦、爬樹搗窩、下河摸魚、晚上夾黃鱔都幹過。特別是讀書放假時,光著腳板就跑到農場去割麥子、割油菜、撿棉花,挑糞掙錢。偷跑到農場偷吃梨兒被老師罰站、被家長揍是常有的事。

但聽到有一件事情,卻是這麼的讓我心酸、讓我難受,以至於情緒一下子從高峰跌入了谷底。那就是讀小學時,有一位個子長得高高的、頭髮留得長長的、皮膚長得白白的、臉兒長得長長的、說話聲音細細的、見到同學總是喜歡笑笑的、夏天穿著白白淨淨上衣顯得亮亮的、讀書成績還蠻好好的女同學,因為家庭成分不好,小學畢業未能被推薦讀初中。她得知這個殘酷的消息後哭得死去活來。同學們也都為她傷心,也都為她流淚,也都為她感到深深的惋惜,女同學們都紛紛安慰這位同學,還親自將她送回遠離學校的家中。10歲多一點,小小年紀,就這樣剝奪了她上學讀書學知識學文化的權利,可想那是一個什麼世道。不知那位女同學現在的境況如何?身體好嗎?

我們這一批同學,全是生在農村最困難的59年、60年、61年、62年、63年,成長在國家文化大革命十年最亂時期,剛好是打倒“四人幫”的76年初中畢業生,畢業時我都才滿14歲。那時,初中畢業升高中全是推薦。班上的班幹部和成績好的、平時表現好的、家裡有關係的同學,都能被推薦去上高中。還有一些家裡有關係的同學也有主動放棄讀高中,目的是回到農村等待推薦去讀中專。像我這樣在班上既沒關係、又沒背景,學習成績差、還調皮搗蛋的學生就只有回農村幹農活了。14歲的孩子剛回到農村能幹什麼呢?耕田靶地、栽秧打穀、搶收搶種樣樣都不會。同大人幹一天的活,大人給計10個工分,我就只給計3.5分。最後大隊成立了基建隊(農村也叫基幹隊),每個生產隊都要派人去進行統一修建堰塘(儲水的小水庫)、溝渠、削山包等,我就在那裡面去“混了”,因為那裡的男男女女全是全大隊聚集在一起的清一色年輕人。那時的農村,家庭兄妹多、條件差、生活苦、經濟貧,升學無望、當兵無門、出門無“路”的我們,就只得面朝黃土背朝天,對於自己的人生道路、追求目標、將來走向根本沒有去思考過,也不會思考。想的最簡單的,就是今早學會耕田靶地、學會栽秧打穀、接過父輩手中鋤頭當個好農民。

一張泛黃老照片 勾起40年同學新情誼

由於年紀小和條件差的原因,從此,與上高中的、回鄉務農的男、女同學就很少有聯繫了。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年齡的增長,到了十七、八歲的年紀,正好趕上黨和國家撥亂反正、糾正錯誤、落實各項政策的好時節,高中畢業的同學可以考中專、大學了,在農村務農的同學,有當兵、教書的機會了。也有的在家當村幹部、外出打工掙錢的了。同學們為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家庭,都各奔東西了、遠走高飛了。有的同學遠在天之涯、海之角,相互之間的信息就更加的“渺無音訊”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歲月的流失,慢慢地同學們立業了、成家了、有孩子了。慢慢地,同學們事業有成了,有的當“官”了,有的開公司、搞經營、當老總了、掙大錢了,成大款了,還有的同學進城買房了、家裡買車了。再慢慢地,孩子成家了、有孫子了。這個時候同學們的年齡也都快到60歲了,有的同學已經過花甲了,頭上的黑髮明顯變白了、額頭上的溝痕明顯變深了,眼角的皺紋明顯變多了。人生路上奮鬥打拼的腳步大都放慢了、甚至停歇下來了,回過頭來一想,回味往事的次數也變得頻繁了,於是,當年同學的友情之樹又在心裡發芽了。

歲月無情,彈指一揮間。變的是社會、變的時代,變的是年齡,變的是容顏。在生命的長河裡,在記憶的版圖中,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個人要走多少路、到過多少地、歷經多少事、遇到多少人,但到了60歲、70歲、80歲的時候,在讀小學時、在上中學時,同學們那些有趣的故事,還記得那麼清楚、說的那麼全面、講得那麼明白。所以說,無論歲月怎樣變,鐫刻在同學們各自心裡的那份真情、那份清純、那份純真的同學情是永遠不會變的,也是變不了的。

不是麼,今天同學們在微信裡急切的對話就可見一斑。正如一首《一輩子同學情》歌曲所唱的:“一輩子,一輩子緣分讓我們一輩子,各奔東西我們四海打拼,經歷成功失敗東山再起,人生路途坎坷哪怕冰天雪地,同學一聲問候暖到心底。 一輩子同學情是一輩子,一輩子手拉手我們一輩子,一輩子緣分讓我們一輩子……”。

可是,在同學們的對話中方知,有的同學在很早的時候,便英年早逝了,真是感到遺憾,心裡真是深深地懷念。還有的同學身體健康出現狀況,心裡很是牽掛。

蘇聯一首題目叫《短》的詩這樣說道“一天很短,短的來不及擁抱清晨,就已經手握黃昏;一年很短,短的來不及細品初春殷紅竇綠,就要打點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的來不及享用美好年華,就已經身處遲暮。”這首詩寫得多好啊,文字雖短,但意義非凡。

是啊,我們“從穿叉叉褲都在一起上學了”,可如今我們卻都已變成了“鄉音未改鬢毛衰”的“老太爺”和“老太婆”了。所以,無論我們退居賦閒,還是帶孫子頤養天年;無論我們還在崗位,還是在外搞建設;無論我們是老總,還是大老闆,錢多錢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快快樂樂去幹自己事。放寬心態多保重,因為,我們有個好國家,有個好時代,誰也不缺吃、不缺住、不缺穿、不缺養、不缺醫,所以保重身體最重要。

活著就是勝利,掙錢只是遊戲,健康才是目的,快樂更是真諦。真誠地祝願所有同學及家人身體健康快樂,家庭幸福美滿!

一張泛黃老照片 勾起40年同學新情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