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保護」舉行兒童節倡導活動 發布青春期教育教學大綱

“女童保護”舉行兒童節倡導活動 發佈青春期教育教學大綱

5月27日,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女童保護”)在北京舉行六一兒童保護倡導活動暨“女童保護”五週年慶典,聯合多家媒體單位、公益組織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涉兒童暴力事件新聞報道倡議》,併發布了年度審計報告和青春期健康教育教學大綱。同時,還舉辦了關於應對兒童性侵新形式的專家論壇。

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副主任宋文珍,最高檢未檢辦副主任史衛忠,希望工程創始人、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徐永光,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理事長郝林娜,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會長、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名譽理事長闞麗君,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秘書長朱錫生,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鬍廣華,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執行理事肖隆君,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助理南靜,南都基金會秘書長彭豔妮,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兒童保護官員蘇文穎,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律協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張雪梅,上海政法學院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姚建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卜衛,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副教授童小軍,鳳凰衛視主持人、“女童保護”推廣大使許戈輝,前女排國家隊隊長、惠若琪女排發展基金創始人惠若琪,“女童保護”主題歌創作演唱人、“愛心大使” 丁克森,新華網公益文化部主任高向梅,鳳凰網市場與公關部總經理侯春豔等部門、機構、媒體的嘉賓代表和“女童保護”全國各地誌願者共400餘人出席慶典。慶典由央視主持人姚雪松主持。

“女童保護”舉行兒童節倡導活動 發佈青春期教育教學大綱

“女童保護”負責人、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鳳凰網公益主編孫雪梅介紹,“女童保護”自成立之初,就制定了“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路徑,一線授課和政策倡導並行。過去5年,“女童保護”持續召開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發佈數據報告,參與推動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兒童防性侵課程覆蓋全國29個省份的600多個縣區,210萬學生,45萬家長,同時還向網絡平臺上的上千萬網友普及相關知識。

在此前的5月26日,“女童保護”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龍迪、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文利、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阿里巴巴集團綜合政策研究室主任朱衛國,從發現兒童性侵如何應對、青春期安全教育、治理兒童性侵問題法律機制等方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進行了培訓。5月27日慶典現場,還為優秀地方團隊、優秀志願者進行了頒獎。

“女童保護”舉行兒童節倡導活動 發佈青春期教育教學大綱

2013年以來,全國各地曝出多起14歲以下女童遭遇性侵案例。2013年6月1日,全國各地百名女記者聯合京華時報社、鳳凰網公益頻道、人民網、中國青年報及中青公益頻道等媒體單位發起“女童保護”公益項目。2015年7月6日,“女童保護”升級為專項基金,設立在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下。2018年3月,“女童保護”團隊成立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私募),公開募捐繼續與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

“女童保護”以“普及、提高兒童防範意識”為宗旨,致力於保護兒童,遠離性侵害。“女童保護”發現,隨著社會各界對兒童保護的重視,一些隱藏在校園、家庭等場所中針對兒童的虐待、性侵、欺凌等暴力事件逐漸被媒體曝光。媒體介入兒童暴力事件的報道,有力地維護了兒童的權益,普及了一些涉及兒童保護的法律法規,並進一步促進社會的改變。但同時,部分報道中存在著一定隱患,例如缺少兒童權利、社會性別的視角,存在“侵犯隱私”“責備受害者”等造成二次傷害的問題。

鑑於此,多家關注兒童保護的機構在彙集研究已有的兒童議題報道指南,並結合我國記者的報道實踐和經驗,向媒體發出關於兒童暴力事件新聞採訪報道的10條倡議,希望引起媒體和公眾討論,並不斷共同完善。

本次發佈的10條倡議包括包括遵循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對於兒童傷害事件的採訪方法、對涉及兒童的文字圖片處理原則、新聞報道和傳播理念與方式等方面內容(10條倡議全文內容附後),聯合發起倡導機構為新華公益、鳳凰網 新浪微公益、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愛小丫基金、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工作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關工委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

“女童保護”舉行兒童節倡導活動 發佈青春期教育教學大綱

如何應對兒童性侵出現的新形式?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近年來諸如網絡兒童色情事件不斷增多,很多隱藏在網絡直播、色情聊天室背後的黑手伸向了孩子們,這引發了兒童保護機構和專家的警惕。在“女童保護”六一兒童保護倡導活動“兒童性侵新形式出現,如何應對?”論壇環節,與會專家對此進行了探討。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兒童保護官員蘇文穎介紹,現在國際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網絡的性引誘”,主要通過在互聯網上比如社交媒體、遊戲論壇,視頻平臺等等,針對未成年人挑選潛在的受害者。“有一些新的技術,比如數字貨幣、暗網、點對點加密的方式,可以使得針對未成年人的性侵隱蔽性大大加大,同時受害者的範圍也大大擴展。”她說。

“面對這些新情況,防性侵包括防網絡性侵,首先家長要有意識,不要以為網絡性侵離孩子很遙遠;其次是教育,教育還是對兒童防性侵的最好的保護。”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副主任宋文珍表示,家庭在防性侵方面要承擔首要責任,因為家庭是孩子生長的第一個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女童保護”舉行兒童節倡導活動 發佈青春期教育教學大綱

上海政法學院副校長姚建龍表示,在刑法裡與性侵有關的罪名有七種,包括強姦兒童罪等罪名,但法律的界定和時代的發展確實有一定的距離,“目前在司法實踐中在以前的觀念中只認為性侵都是指身體接觸性性侵,最近司法趨勢確實有一些變化,比如有一些猥褻兒童罪的處理中把非接觸型性侵行為也納入到兒童性侵範圍。”

除此之外,全國律協未成年人保護專委會副主任張雪梅表示,在工作實踐發現,性侵和其他的欺凌手段相伴而生,比如拍裸照、視頻,同樣給受害的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和侵害。“這樣沒有直接身體接觸的性侵在司法保護中就更加困難,比如我們識別、發現還有立案的問題,無論刑事訴訟還是不構成犯罪的民事訴訟,都會涉及到量的問題。”她說。

“面對多個種類的性侵兒童案件,下一步我們將總結推廣幾個制度,主要包括對性侵犯罪人的從業禁止機制、對特殊行業入職的查詢制度、建立強制報告制度等,希望能通過這些制度完善來從根源上遏制性侵案件的發生。”最高檢未檢辦副主任史衛忠表示,面對多個種類的性侵兒童案件,目前已經多方面採取措施,包括打擊侵害人、關愛救助未成年被害人、開展一些預防工作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副教授童小軍認為,現在兒童保護的制度體系設計還存在壓力和挑戰,“首我們講兒童保護的理念,制度設計的理念,怎麼界定哪些行為是對兒童的性侵害或者性傷害,從頭到尾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把這個界定貫穿到整個的制度設計裡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卜衛表示,傳統的新聞價值會把焦點集中於令人感到興奮的點,而不是權力、人權的點上報道。特別期望大眾媒介從兒童權力的視角、從性別平等的視角,來嚴肅地報道兒童的性侵事件,包括校園暴力事件等。

“公益更加科學化、正規化、法制化”

“‘女童保護’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過去5年讓210萬的兒童和45萬的家長受到教育,讓成千上萬的讀者、聽眾、觀眾在線上得到教育,更重要的它讓我們看到中國公益更加科學化、正規化、法制化。”鳳凰衛視主持人、“女童保護”推廣大使許戈輝說。

根據中維會計師事務所對“女童保護”所作的審計報告,根據會計憑證及銀行存款進賬單確認,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女童保護”向社會募集捐款788,1597.04元(含價值100萬元兒童服裝),實際支出314,0668.81元,結餘632,8214.35元(含價值100萬元兒童服裝),結餘部分由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監管,繼續用於“女童保護”項目執行。在2017年全年內,“女童保護”在28個省份相繼開課,面對面進行兒童防性侵教育覆蓋兒童546683人,覆蓋家長超過14萬人。

審計報告稱:經審計,未發現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在活動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方面違反《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專項基金管理辦法》和國家相關法規、財務紀律的情況。

此次“女童保護”還發布了面向小學六年級和初中階段學生的青春期健康教育教材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和內容包括讓學生能夠了解青春期第二性徵給身體帶來的變化,對廣義性的含義、性在人生髮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有所瞭解,掌握科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讓學生在遇到青春期及性的相關問題時,能夠辨別和判斷之後做出符合自己的明智選擇和應對;能夠學會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同時避免因性無知給自己帶來傷害等。據瞭解,此套教案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試點實踐。

“女童保護”舉行兒童節倡導活動 發佈青春期教育教學大綱

前女排國家隊隊長、惠若琪女排發展基金創始人惠若琪表示,預防悲劇的發生要比事後做補救重要很多,現在對孩子關於性教育的前期教育工作做得還不夠到位的。“針對受到傷害孩子,我們希望能在後期的治療當中進行一些體育干預、心理重建工作的探索。”她說。

“女童保護”舉行兒童節倡導活動 發佈青春期教育教學大綱

希望工程創始人、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徐永光在現場演講中鼓勵“女童保護”志願者說,“你們做了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因為你們的工作給孩子們帶來安全,給孩子們帶來一生的幸福,這是非常非常一種偉大的投入。其實志願者也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你們在付出的時候,整個社會越來越美好。”

“未來的5年,我們將努力打造“女童保護”模式的公益路徑,探索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兒童權利保護和政策倡導生態。我希望我們在未來的5年,能夠為1000萬兒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我們將團結更多的人,組織更多的資源,推動更多的政策,為兒童保護事業加持。我還希望,我們的探索不僅僅對兒童保護有所作為,而且能夠向整個公益行業貢獻模式和方案。”“女童保護”負責人、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鳳凰網公益主編孫雪梅說。

附:涉兒童暴力事件新聞報道倡議

隨著社會各界對兒童保護的重視,一些隱藏在校園、家庭等場所中針對兒童的虐待、性侵、欺凌等暴力事件逐漸被媒體曝光。媒體介入兒童暴力事件的報道,有力地維護了兒童的權益,普及了一些涉及兒童保護的法律法規,並進一步促進社會的改變。

隨著媒介越來越發達,傳播途徑越來越多元化,我們也發現部分報道中存在著一定隱患,例如缺少兒童權利、社會性別的視角,存在“侵犯隱私”“責備受害者”等造成二次傷害的問題。

因此,我們呼籲媒體更加遵循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更多關注兒童暴力事件的成因、預防和干預措施,並對相關的政策、法規、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共同為構建一套完善的預防兒童暴力機制和兒童受害者社會支持體系而努力。

在2018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我們彙集研究已有的兒童議題報道指南,結合我國記者的報道實踐和經驗,向媒體發出關於兒童暴力事件新聞採訪報道的10條倡議,希望引起媒體和公眾討論,並不斷共同完善。

1.遵循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平等對待任何背景的兒童,尊重每一個被採訪兒童的權利和人格尊嚴,注重保護和宣傳兒童的權利,提升公眾的兒童權利意識。

2.對於兒童傷害事件,儘量不直接採訪兒童及其家人。可多采訪接觸受害兒童的人,如醫生、護士、老師、警察、兒童保護社工等,以避免對受害兒童造成“二次傷害”。

3.確有必要採訪受害兒童的,採訪前必須告知兒童及其監護人採訪目的、採訪方式及新聞發出後可能出現的影響,徵得受害兒童及其監護人的同意,並告知有拒絕接受採訪的權利。

4.採訪受害兒童前,建議先聽取專業社工或相關領域司法人員意見,找到合適的採訪方式、方法及場所;採訪時,確保有兒童監護人和心理諮詢師或社工等為兒童提供心理支持的人士在場陪同,採訪全程尊重上述人員的意見和建議。

5.避免對受害兒童多重採訪,不讓兒童重複講述痛苦經歷;建議媒體在此類採訪中積極共享採訪內容,減少集中大量的拍攝、問詢等,以減少對受害兒童的刺激和傷害;不用誘導和誘騙的方式來獲得信息。

6.不將兒童置於危險之中,不暴露令兒童感到羞辱的事件,不用兒童的痛苦經歷或創傷事件再次刺激兒童;當無法確認被採訪的兒童是否正在處於危險之中,建議考慮放棄採訪。

7.尊重兒童隱私權,不使用受害兒童的真實姓名,對受害兒童的聲音和圖像做適當處理,不使用能推斷出受害兒童身份的資料,如具體住址、學校、社區等文字信息以及圖片。

8.尊重兒童的形象,慎重使用兒童處於被貶抑狀態下的正面照片、或衣不蔽體或裸體的照片;不採用調侃、戲謔和嘲弄的漫畫或插圖。建議不過分關注受害兒童受害前的生活細節,避免將受害兒童類型化、罪錯化。

9.建議公眾媒體與兒童媒體在報道上有不同的重點,兒童媒體可經常向兒童報道防暴知識和相關信息以及受害後的求助方法,公眾媒體可注重報道兒童暴力的預防和干預的信息。

10.精心選擇報道素材,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避免使用誇張性語言、渲染侵害兒童權利的細節,不使用帶有暗示性的語言;不重複性別刻板印象,從性別平等角度報道女童議題;從兒童權利的視角報道有關兒童的議題,避免“標題黨”。

聯合發起倡議的單位(排名不分先後):

新華公益、鳳凰網、新浪微公益、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愛小丫基金、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工作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媒介傳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關工委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