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性施策避開「懸崖效應」誤區

“農村沒有雞鴨魚鵝那還叫農村嗎?”近日,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聯組會上,有代表反映:一些地方對待畜禽養殖場的整治,簡單採取禁養、關閉和拆除的辦法,比如提出要建成“無豬鎮”“無雞鎮”。對此,該省環保廳領導坦言,在部分地區確實存在把握政策不準的現象,有的地方出現簡單粗暴的“一刀切”。

以柔性施策避開“懸崖效應”誤區

搞“一刀切”、劃“分割線”,是政策制定過程中,經常被選擇的一類方式。其最突出表現就是“行令禁止”,為適應特定要求、攻克特殊堵點、補齊即時短板進行針對性施策。

但每個政策都有其實施的特定語境,特別是那些一時半會兒難以解決問題、需要穩步推進的關鍵領域,搞非此即彼式的“一刀切”,就很容易矯枉過正、欲速不達,造成施政前後的巨大反差,形成“懸崖效應”。

以柔性施策避開“懸崖效應”誤區

就以基層汙染治理為例,眾所周知,環境汙染治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很難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並不能簡單地依賴“一停即止”“一關了之”。

特別是有的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執行、合法合規生產經營,若是因為同行的汙染大、生產行為“不檢點”,迫使自己也被連帶納入行業限停、整改之列,就顯得很不公平,也偏離了施政初衷。

對合法企業而言,一旦因政策造成了巨大損失,一前一後豈不是像“跌落懸崖”一般!長期如此,就很容易誘發“劣幣驅逐良幣”,滋生“不汙染白不汙染”的錯誤認識。

以柔性施策避開“懸崖效應”誤區

除卻懲處、整治類政策之外,還有一些鼓勵性、支持性政策,也存在著“懸崖效應”隱患

比如,我們對一些經濟薄弱村實施補貼,劃出一條“及格線”,不達線的都是薄弱村,地方會予以一定金額的補助。幾年發展下來,薄弱村的面貌確實得到了大大改善,欣欣向榮,反而讓那些原先艱難“達線”的村落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眼巴巴地看著“後進生”一個又一個反超自己,心裡很不是滋味。這也迫使一些村“放聰明瞭”,既是勉強達標,還不如想方設法讓自己不達標,於是“爭當薄弱村”的現象時有發生。

以柔性施策避開“懸崖效應”誤區

再看當前“炒”得較熱的“偽創新”問題。企業若能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頭銜,可以得到很誘人的政策支持,確實讓人“眼饞”不已。但也要知道,若達不到專利數量、研發人員數量等剛性要求是不可以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

於是有的企業深諳“創新”之道,將一項技術發明放在10個不同應用場景,分開申報,便有了十個專利;有的企業更乾脆,直接砸錢買,一項發明專利約需2萬元,儘管不能產業化,但用來充數量基本沒問題,手續都齊全。

如此看來,在關注企業“偽創新”問題的同時,是否也該反思政策前後的巨大落差,否則企業又有什麼必要知假造假呢?

以柔性施策避開“懸崖效應”誤區

我們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理性客觀的施政策略,尊重市場和客觀規律,審慎選擇制定“一刀切”“分割線”式的政策,給任何事物都留下一片合理發展、自主可控的進步區間,是子彈也讓它“多飛一會兒”。

比如,薄弱村的認定,完全可以在“及格線”的基礎上,再劃出一條“良性線”,分出幾個區間,按照補貼層層遞減的柔性方式予以發展支持,既不讓落後者“太實惠”,也不讓努力者“被遺忘”。

再比如,高科技企業認定,不妨以引導為主,鼓勵與支持並重,把“是與不是”轉變為“好與不好”“優與不優”,多劃幾類創新標準,對達到不同標準的企業給予有區分度的支持,讓企業避開“懸崖效應”的心理,一步一個腳印向上爬。

由此可見,以柔性施策避開“懸崖效應”的誤區刻不容緩,這也是每一項政策的頒佈出臺需要深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只有這樣,我們的政策才能更好更科學地服務基層發展,實現“叫好又叫座”,讓群眾得到更多更大的實惠。(文 / 儲旭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