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不妨多些「民心導向」

近日,有生態環境保護部門的同志反映,從上到下的環境考核指標大多為PM2.5、PM10、斷面水質、COD等,有時候好不容易達成指標要求,卻依然沒能得到群眾好評。用群眾的話說,“什麼PM2.5、幾類水,我區分不出來,也弄不太明白,但我知道天藍不藍、水清不清、空氣好不好聞!”

考核不妨多些“民心導向”

我們制定的每一項考核,從根本上說,都是為了讓工作可量化、可比較、可提升,營造爭先進位、奮發作為的濃厚氛圍,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但群眾簡單的一句話,卻如醍醐灌頂一般發人深省。的確,我們的考核大多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什麼來展開,針對性強、實效性高,也形成了幹事創業好氛圍,卻與群眾“叫好又叫座”還有差距。

考核不妨多些“民心導向”

經過多年的研究、磨合,各地各部門的考核指標體系已經很完善、很科學了。

儘管如此,不少考核恰如群眾所說,都是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向群眾公開這些考核指標的完成情況,固然讓人看著欣喜,但群眾的獲得感整體不夠強。特別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大多還停留在統計、比較的層面:

比如,考核地區人均收入,在百姓眼中似乎更是“中槍無數”,畢竟低於人均值的是大多數;

再比如,考核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比重),但老百姓更關注菜價肉價的增減,是否會影響生活質量等。

考核不妨多些“民心導向”

我們當前的考核體系,已近乎覆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考核結果也能夠基本反映地方發展的成效、質態,為政策出臺、發展定向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但我們常規的考核體系,大多立足於“俯視”發展、洞悉全局的角度,與群眾普遍關注、迫切需要的更加細緻、趨於“微觀”的內容,還存在一定的落差。

而考核本就是一種“指揮棒”,未納入考核統計範疇的內容,很容易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得不到地方應有的重視。長此以往,再好的考核體系、再優的指標設定或許都只能停留於紙上,難以走進群眾心裡。

考核不妨多些“民心導向”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我們在優化考核體系、設置具體指標的時候,不妨多些“民心導向”,從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出發,納入一些可視、可聞、可聽、可觸的感官性指標,讓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深入人心,成為看得見摸得著、深切感受得到的“幸福指數”。

黨員幹部特別是從事考核制定的同志,一定要加強調查研究,多到群眾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多些噓寒問暖、交心攀談,從群眾樸實真摯的話語間,挖掘群眾最關心什麼、最需要什麼、最希望什麼,將一些共性的、要緊的、有代表性的內容儘快納入到考核體系中來,真正把“為生民立命”落到實處,讓老百姓得到更多更好的實惠。(文 / 儲旭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