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歲「魔咒」,孩子的反抗期該如何應對?

今天中午都快3點了,大洋和小盼還在瘋玩著不肯午睡。按照往常,2點左右是一定要入睡了,因為兩個人在一個房間,互相扛著不睡。看這場面,不能聽之任之了。我出手干預,藉著給兩個孩子泡奶,趁機將小盼轉移到另外一個房間。

結果,小盼喝完奶,立即提出要去大洋那邊,和哥哥一起睡。鑑於之前的情形,我嚴厲制止:“不可以,就在這邊睡!”話音未落,小盼先是將奶瓶一丟,然後開始在床上翻滾,幾秒鐘功夫就開始大哭,像是受了莫大的委屈。無論我怎麼和他溝通,他就是咬定要過去睡,我的態度越是堅決,他也愈加強烈。最後,還是無奈的妥協了。

兩三歲“魔咒”,孩子的反抗期該如何應對?

網絡配圖

好在過了一會兒,大洋率先入睡,小盼發了十來分鐘的呆也睡著了。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一拍腦門才想到:小盼的年紀正是是3歲時候的叛逆期,我越是反對他做什麼,他越是反抗。

在2、3歲左右,幾乎所有正常的孩子都會出現持續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這個反抗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2、3歲的幼兒最愛自作主張,反抗也最明顯,被稱為可怕的兩三歲。

突出表現為:兒童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喜歡說“不”,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對和制止,就容易產生對著來的現象。到了5、6歲,還很容易自以為是的反抗周圍的人,常常因此不受歡迎,讓父母很是懊惱。

兩三歲“魔咒”,孩子的反抗期該如何應對?

當孩子進入兩三歲的年齡段,處於反抗期,咱們該如何應對呢?

家長少說不可以

孩子在這段期間常說“不要”,爸爸媽媽可以先反省,這個“不”字是不是也是自己使用最多的字,甚至是自己先說出口的。對孩子來說,如果爸媽說“不可以”時要服從,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為了要得到控制權,孩子也以“不要”來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模仿行為。如果你不喜歡孩子一天到晚把“不”字掛在嘴邊,自己就要儘量少說。如果孩子情緒不佳大吵大鬧,可以突然轉移話題或者做一些奇怪的表情,如說:“呀,那個小青蛙好像在笑,你看是不是?”以此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再哭鬧。

忌事事提前警告

現在的家庭,孩子一兩個,看孩子的四五個,所以幾雙眼睛往往盯著孩子。孩子要做點什麼,父母看苗頭不對,就要先給孩子警告。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缺乏自我控制力,又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警告等於是變相的提醒。

就像有次週末,我準備材料包好了餃子。拿出一部分放在桌上,準備放進冰箱冷凍。不放心,就叮囑了一句:你們不要去碰餃子。結果,我弄好轉身回來,最外面那排餃子已經“陣亡”。很多孩子都會去碰,因為他要去試試你說的不能碰是怎麼回事;他沒有概念,食物不可以玩,餃子碰髒了就不能吃。

指導孩子、規範行為

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也要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孩子正處於成長學習的階段,告訴他們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瞭解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孩子看到圓圓的大西瓜很新奇,用玩具敲,拿來滾。與其告訴孩子不可以,不如告訴孩子:西瓜可以這樣摸一摸,用手敲一敲。他照做了,誇他一下,進一步提供孩子可以敲打的東西,如可以敲打的玩具或餅乾盒。孩子可能會再犯,此時可以再次提醒孩子說:“你看用手這樣敲,來,試試看。”提供他們可以接受的情境,遠比對他們一直說“不可以”效果大得多,影響也會更正向。

尊重孩子,給予選擇

只要孩子的行為不具傷害性,就不要過分干涉和限制孩子的行為。當孩子說“不”的時候,他不是針對你,也不是針對這件事,他只是想表達他有權利否定一些事情。因此,在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時候,應該學會尊重他們的想法,讓孩子能夠暢通無阻地表達自己,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可以有想法的人。如果總是強迫孩子按成人的意志去做,或採取打罵、恐嚇手段,那這些兒童就會喪失自信,並且產生自我否定,影響其身心發育。

孩子喜歡做自己的主人,我們尊重孩子給予選擇正好滿足了孩子的需要;而且,事情是自己選的,通常會心甘情願去做。孩子亂摔玩具,你可以對孩子說:“這樣會把玩具摔壞的,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不摔好好玩,一個是繼續摔,但這樣媽媽就會把玩具收起來,你就不能玩了。”孩子如果繼續摔玩具,就把玩具收起來,孩子當然可能會哭,那就讓他哭,然後告訴他:“給了你選擇的機會,你選擇亂摔,那媽媽只好收起來了,不然以後你就沒有玩的了。”如此幾次之後,孩子碰到有選擇的時候,就會好好考慮,衡量輕重。

兩三歲“魔咒”,孩子的反抗期該如何應對?

網絡配圖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各種階段,我們應該學著瞭解孩子。對症出招,正視孩子的情緒,不要一味的用高壓手段壓制,這樣孩子的情緒無法排解。試試用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平穩度過孩子的反抗期!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