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大家柳詒徵之人生年輪

史學大師柳詒徵是中國近現代史學的先驅者和開創者之一,既是中國現代儒學的宗師和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也是集史學家、教育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等桂冠於一身的大家,而且每一頂桂冠,他都可以說是當之無愧。

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史學壇上,柳詒徵與國學大師陳垣、陳寅恪被時人並稱為“南柳北陳”,其中陳垣與柳詒徵同庚,而陳寅恪則是柳詒徵在南京創辦“思益學堂”時的親授學生。

史學大家柳詒徵之人生年輪

柳詒徵

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號劬堂,江蘇鎮江人。1880年2月5日,柳詒徵出生於江蘇鎮江城內一個私塾之家,其父親柳泉是一位私塾先生。

柳詒徵5歲時,父親柳泉因病去世,母親鮑還珠帶著柳詒徵和他的姐姐回孃家討生活,年幼的柳詒徵得到了外祖父及兩位舅舅的呵護,就讀於鮑氏私塾,在母親鮑還珠督促之下,柳詒徵每日誦讀經書及古詩文,從小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但由於家中藏書不多,柳詒徵就通過借閱和抄書來讀書,不但能夠讀書還順帶練就了書法。

少年時期的柳詒徵,還在篆書上下了功夫,曾以篆書抄寫《說文系傳》,後又醉心於臨摹漢隸《張遷碑》、《史晨碑》等,所讀之書,經日積月累,已是相當可觀,由此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而通過精心臨習,柳詒徵的書法也是日臻成熟。

史學大家柳詒徵之人生年輪

柳詒徵書法

柳詒徵後來以一首《憶兒時讀書況味》回憶兒時讀書時的情景:“細草凝油黯一燈,寒風憾牖雨繩繩。更無長物貧非病,竊睹殘編興倍增。”

1896年,柳詒徵赴金壇參加了科舉考試,以篆書答書試卷,吸引了考官的眼球,雖不符合考試規定,但考官念其才情可嘉,批語:“未冠能此,可稱妙才。”16歲的少年柳詒徵由此考中秀才,此後不久,柳詒徵開始設館授徒,並自立門戶,承擔起養家餬口的重擔。

1900年,經人稱“江蘇學者”陳慶年的介紹,柳詒徵離開鎮江老家前往南京,到繆荃孫創辦的“江楚編譯局”擔任編纂,並拜總纂繆荃孫為師。

繆荃孫是一代大學問家,稱得上是“學富五車”,與王運、趙爾巽、張謇等大家並稱為“博通”,曾先後主持過“江南圖書館”和“京師圖書館”。

柳詒徵在“江楚編譯局”期間,編輯了中國第一部歷史教科書《歷代史略》,全書共六卷八冊,每卷各分篇章,系統敘述了歷代史事之沿革,打破了過去史書習用編年體之形式,這是一種新式歷史教科書,開一代先風,頗為時人所推崇,以後的歷史教科書大多以此為藍本,而“歷史”一詞,即由“歷代史略”省略而來,柳詒徵深厚的史學功底和學術能力,深得繆荃孫的賞識。

1903年2月,新任兩江總督張之洞派繆荃孫、徐乃昌、柳詒徵等八人到日本考察教育,為籌備建立“三江師範學堂”而考察日本的師範教育,柳詒徵詳細記錄了他們在日本兩個多月的考察見聞,歸國以後,柳詒徵將在日本的考察情況整理成《日遊彙編》,這本書對當時中國的教育革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史學大家柳詒徵之人生年輪

柳詒徵(左一)、繆荃孫(左三)等考察團成員合影

為了模仿和實踐日本現代教育模式,1903年,柳詒徵與同鄉陶遜在南京創辦了現代新式教育學堂——“思益學堂”,校舍就利用晚清著名詩人陳三立的寓所,教授學生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任課教員有柳詒徵、王伯沆、顧石公、梁公約、周大烈等人,柳詒徵主要教授國文和歷史。

“思益學堂”也延聘外國教師,教授英語等新式科目,“思益學堂”在當時領風氣之先,不但是南京第一所新式小學堂,而且也是中國最早的新式小學堂之一,深得兩江總督張之洞的讚賞,學生中有陳寅恪、茅以升、宗白華、周叔弢、陳方恪等人,這些學生不但接受了傳統的國學教育,也接受了現代教育的啟蒙。

1905年秋,柳詒徵應繆荃孫之邀到“江南高等學堂”擔任教習,從此站在大學的講堂上,開啟了他在中國高等學府的執教生涯。清政府曾於1901年下興學詔,將所有傳統書院改為新式學堂,擔任“鐘山書院”山長的繆荃孫,將“鐘山書院”改為“江南高等學堂”並擔任學堂監督。

1908年,柳詒徵又應“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李瑞清之邀,接替劉師培擔任國文和歷史教習,“兩江師範學堂”在1906年之前被稱為“三江師範學堂”,而“三江師範學堂”於1904年正式創建開學,學堂模仿日本教育體制,也是中國近代最早設立的師範學堂之一。

史學大家柳詒徵之人生年輪

兩江師範學堂師生合影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社會局勢動盪,柳詒徵回鄉出任鎮江縣臨時縣議會副議長,次年又擔任“鎮江府中學堂”校政並主持校務。

1913年,曾在湖南長沙創辦“明德學堂”的著名教育家胡元倓來到北京,在黃興、範源濂等人的支持下,胡元倓在北京創辦了“北京明德大學”,先後聘請湘人章士釗、李儻擔任校長,聘請陳介、柳詒徵、張耀曾、周樹人等人為教授。

1914年,“兩江師範學堂”又改建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柳詒徵應“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江謙之聘,擔任文史地學部主任兼歷史系主任並教授歷史和國文等課程,開始了其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執教10年的教授生涯,培養了大批文史學生。

柳詒徵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執教時,主講中國文化史和中國通史,不僅文科學生愛選他的課,即便是理科學生也都愛選他的課,選不上就旁聽,以致柳詒徵的課堂上總是坐得滿滿的。

史學大家柳詒徵之人生年輪

南高師史地研究會會員合影

1922年1月,梅光迪、吳宓、胡先驌、劉伯明、柳詒徵等人在剛剛成立不久的國立東南大學發起創辦了《學衡》雜誌,而《學衡》發刊詞即出自柳詒徵之手,當時有相當一批學者,以《學衡》雜誌為中心和陣地,主張文學復古,反對新文學運動,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一個“學衡派”,與北京大學“新青年”派抗衡。

但無論是當時的學者,還是現代歷史學家,對“學衡派”的主張和觀點都有一種歷史誤讀,“學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梅光迪、、胡先驌、吳宓等人都是留美學者,可謂是學貫中西,對中西方兩種文化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他們所反對的是全盤西化,而主張洋為中用,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要堅守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不是將中華傳統文化視為封建糟粕而一棄了之。

柳詒徵還參與創辦了《史地學報》,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學術平臺,並於1923年完成了《中國文化史》的寫作,這部鴻篇鉅製是在其教學講義基礎上編撰而成,全書分上古、中古、近世三冊,約100餘萬字,“每編分章分段,緊接於段落後必附引經史、諸子百家語,以及中外學人的讜言偉論,藉供讀者徹底瞭解。”

《中國文化史》是柳詒徵最富盛名之著作,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國歷史學界大師之地位,既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開山之作,也是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

史學大家柳詒徵之人生年輪

柳詒徵所著《中國文化史》

而早在1905年,柳詒徵就完成的《中國商業史》的撰寫,這也是中國最早的商業史專著,其1910年完成的《中國教育史》,更是中國第一部教育史方面的著作。

1925年1月,時任國立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北洋政府教育部解除校長職務,引起國立東南大學“易長風波”,新任校長鬍敦復甚至被學生暴打一頓,柳詒徵也遭人攻訐,說他想做文學院院長,又說他想做江蘇教育廳長,柳詒徵沒做任何分辨,遂辭去在國立東南大學教職。

柳詒徵應東北大學校長王永江之聘去了瀋陽,自從郭秉文被撤校長之後,國立東南大學每況愈下,一些知名教授也都選擇離開,導致國立東南大學陷入低谷時期。

柳詒徵先後在東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在國立東南大學基礎上,組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柳詒徵才應張乃燕校長之邀,出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教授兼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當時實行的是大學區制,全省的專門學校和中學都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管轄。

柳詒徵謝絕出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一職,而是出任了江蘇省立圖書館館長,這個圖書館的前身是1907年創辦的“江南圖書館”,由柳詒徵的老師繆荃孫出任總辦,1913年7月改名為江蘇省立圖書館,1927年9月,由於第四中山大學統管江蘇全省的文化教育工作,江蘇省立圖書館被更名為第四中山大學國學圖書館,由柳詒徵出任館長,此後第四中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也隨之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直到1929年10月,圖書館才恢復獨立建制,並更名為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柳詒徵繼續出任館長一職,在任10年有餘。

史學大家柳詒徵之人生年輪

柳詒徵(右一)

柳詒徵在主持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期間,創立館刊,編印書目,印製善本,使圖書館的聲譽漸聞海內外,為了方便讀者索引館藏圖書,柳詒徵延聘了王煥鑣、周雁石等數人經過數載進行整理和編目。

1935年,由柳詒徵主編完成了三十巨冊《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正續編所收書籍達22848冊,匯善本、普通本、叢書於一體,盡括當時館藏,這是中國第一部圖書館藏書總目,至今尚無人能繼。

柳詒徵還參與了《江蘇通志》的編寫,撰修了《禮俗志》、《書院志》、《社會志》等,同時還整理了大批古籍,影印珍本,刊佈年刊等。

抗戰爆發之後,為了避免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藏珍貴圖書落入敵手或毀於戰火,柳詒徵趕在南京淪陷之前,親自帶領館員轉移館藏圖書,將一百多箱珍藏運至蘇北興化等三地,使這批珍貴書籍得以保存了下來。

抗戰初期,柳詒徵輾轉流亡東南、西南等地,先後在國立浙江大學、國立貴州大學講學,後來抵達戰時陪都重慶,再度出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

1942年,柳詒徵還兼任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導師,1943年12月,被國民政府教育部評聘為第二批“部聘教授”,而第二批“部聘教授”只有15人,每個學科領域只選1人。

此間,柳詒徵還完成了他另一部重要學術著作《國史要義》,該書以維護中華傳統文化為宗旨,引證大量的史料,從史原、時權、史統、史聯、史德、史識、史義、史例、史術、史化十個方面對中國史學傳統做了全面回顧,闡述了中國史學的精義所在和基本特徵,全書敘論結合,觀點鮮明,充分體現了柳詒徵宏通博雅、文理密察的學術研究特點。

史學大家柳詒徵之人生年輪

柳詒徵所著《國史要義》

1945年秋,柳詒徵從重慶回到南京,再度出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併兼任國史館纂修,他將全部精力都致力於復館工作,竭盡所能四處搜尋戰亂時散失的藏書,可謂是殫精竭慮。

柳詒徵親自造訪接收大員,要求發還國學圖書館藏書和書架等設備,甚至不惜以66歲之軀“長跪以求”,最終尋找回了18萬冊館藏書籍,並印《現有書目》以告世人,1946年8月1日,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恢復開放。

史學大家柳詒徵之人生年輪

柳詒徵(前排左三)與國學圖書館同仁合影

1948年,柳詒徵被評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人文組共有28名當選院士,柳詒徵以其學問和聲望在人文組獲得票數第一名,由此可見柳詒徵的學術聲望,當時兼有教育部部聘教授和中央研究院院士雙重榮譽者,只有柳詒徵和陳寅恪這兩名歷史學者,而陳寅恪比柳詒徵年輕10歲,曾是柳詒徵的學生。

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臺灣的時候,曾命令柳詒徵將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藏珍貴圖書運往福建,並伺機運往臺灣,柳詒徵採取了陽奉陰違的態度,將已經奉命裝箱的珍本善本,偷偷地寄存在南京朝天宮,結果這批宋、元、明、清善本、稿本、抄本、名家批校本等十多萬善本被保留在大陸,避免流失海外,為新生政權立了一大功。

1949年4月21日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線發起渡江戰役,22日下午,國民政府決定棄守南京部署退卻,在此局勢之下,年近古稀之年的柳詒徵,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匆匆離開了生活了40年的南京,前往上海長子家中定居並頤養天年,而在此前不久,柳詒徵已經辭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職務並正式退休,他太需要靜養身體了,為了搜尋抗戰期間流失的館藏古籍,他已經兩度中風,曾差一點丟掉了老命。

1949年9月,柳詒徵被時任上海市長陳毅聘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和上海圖書館籌備委員,負責圖書事業方面的工作,募集和收藏一些藏書家的藏書,以豐富上海圖書館館藏,使上海圖書館館藏成為東南之最。

柳詒徵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以讀書校書為樂,曾請同鄉印人趙蜀琴鐫“一生書裡活”之印,藉以表達其一生的信念和志向。

1956年2月3日,柳詒徵因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76歲,柳詒徵一生布衣蔬食,僅遺一床一桌,書籍10餘箱。

柳詒徵的追悼會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及上海圖書館三家聯合主辦,地點就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大禮堂,由復旦大學教授周谷城主持,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蘇淵雷致悼詞。

柳詒徵一生漂泊在外,死後才魂歸故里,被葬在鎮江南山松林公園,其墓地非常簡陋,與其年輕時好友趙聲之墓相隔不遠。

史學大家柳詒徵之人生年輪

柳詒徵與夫人之墓

柳詒徵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國學大師,其學術聲望和學術成就,足可以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垣、陳寅恪等人相提並論,尤其受其教誨的莘莘學子眾多,其文史思想和理念影響廣泛而深遠。

但令人遺憾的是,柳詒徵的名字並不太被國人所熟悉,學術界對柳詒徵的研究也甚少,希望學界能夠對柳詒徵先生重新認識,並給予一個客觀公正的歷史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