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柳诒徵之人生年轮

史学大师柳诒徵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先驱者和开创者之一,既是中国现代儒学的宗师和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也是集史学家、教育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等桂冠于一身的大家,而且每一顶桂冠,他都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史学坛上,柳诒徵与国学大师陈垣、陈寅恪被时人并称为“南柳北陈”,其中陈垣与柳诒徵同庚,而陈寅恪则是柳诒徵在南京创办“思益学堂”时的亲授学生。

史学大家柳诒徵之人生年轮

柳诒徵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号劬堂,江苏镇江人。1880年2月5日,柳诒徵出生于江苏镇江城内一个私塾之家,其父亲柳泉是一位私塾先生。

柳诒徵5岁时,父亲柳泉因病去世,母亲鲍还珠带着柳诒徵和他的姐姐回娘家讨生活,年幼的柳诒徵得到了外祖父及两位舅舅的呵护,就读于鲍氏私塾,在母亲鲍还珠督促之下,柳诒徵每日诵读经书及古诗文,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但由于家中藏书不多,柳诒徵就通过借阅和抄书来读书,不但能够读书还顺带练就了书法。

少年时期的柳诒徵,还在篆书上下了功夫,曾以篆书抄写《说文系传》,后又醉心于临摹汉隶《张迁碑》、《史晨碑》等,所读之书,经日积月累,已是相当可观,由此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而通过精心临习,柳诒徵的书法也是日臻成熟。

史学大家柳诒徵之人生年轮

柳诒徵书法

柳诒徵后来以一首《忆儿时读书况味》回忆儿时读书时的情景:“细草凝油黯一灯,寒风憾牖雨绳绳。更无长物贫非病,窃睹残编兴倍增。”

1896年,柳诒徵赴金坛参加了科举考试,以篆书答书试卷,吸引了考官的眼球,虽不符合考试规定,但考官念其才情可嘉,批语:“未冠能此,可称妙才。”16岁的少年柳诒徵由此考中秀才,此后不久,柳诒徵开始设馆授徒,并自立门户,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1900年,经人称“江苏学者”陈庆年的介绍,柳诒徵离开镇江老家前往南京,到缪荃孙创办的“江楚编译局”担任编纂,并拜总纂缪荃孙为师。

缪荃孙是一代大学问家,称得上是“学富五车”,与王运、赵尔巽、张謇等大家并称为“博通”,曾先后主持过“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

柳诒徵在“江楚编译局”期间,编辑了中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全书共六卷八册,每卷各分篇章,系统叙述了历代史事之沿革,打破了过去史书习用编年体之形式,这是一种新式历史教科书,开一代先风,颇为时人所推崇,以后的历史教科书大多以此为蓝本,而“历史”一词,即由“历代史略”省略而来,柳诒徵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学术能力,深得缪荃孙的赏识。

1903年2月,新任两江总督张之洞派缪荃孙、徐乃昌、柳诒徵等八人到日本考察教育,为筹备建立“三江师范学堂”而考察日本的师范教育,柳诒徵详细记录了他们在日本两个多月的考察见闻,归国以后,柳诒徵将在日本的考察情况整理成《日游汇编》,这本书对当时中国的教育革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史学大家柳诒徵之人生年轮

柳诒徵(左一)、缪荃孙(左三)等考察团成员合影

为了模仿和实践日本现代教育模式,1903年,柳诒徵与同乡陶逊在南京创办了现代新式教育学堂——“思益学堂”,校舍就利用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的寓所,教授学生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任课教员有柳诒徵、王伯沆、顾石公、梁公约、周大烈等人,柳诒徵主要教授国文和历史。

“思益学堂”也延聘外国教师,教授英语等新式科目,“思益学堂”在当时领风气之先,不但是南京第一所新式小学堂,而且也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小学堂之一,深得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赞赏,学生中有陈寅恪、茅以升、宗白华、周叔弢、陈方恪等人,这些学生不但接受了传统的国学教育,也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启蒙。

1905年秋,柳诒徵应缪荃孙之邀到“江南高等学堂”担任教习,从此站在大学的讲堂上,开启了他在中国高等学府的执教生涯。清政府曾于1901年下兴学诏,将所有传统书院改为新式学堂,担任“钟山书院”山长的缪荃孙,将“钟山书院”改为“江南高等学堂”并担任学堂监督。

1908年,柳诒徵又应“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之邀,接替刘师培担任国文和历史教习,“两江师范学堂”在1906年之前被称为“三江师范学堂”,而“三江师范学堂”于1904年正式创建开学,学堂模仿日本教育体制,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堂之一。

史学大家柳诒徵之人生年轮

两江师范学堂师生合影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社会局势动荡,柳诒徵回乡出任镇江县临时县议会副议长,次年又担任“镇江府中学堂”校政并主持校务。

1913年,曾在湖南长沙创办“明德学堂”的著名教育家胡元倓来到北京,在黄兴、范源濂等人的支持下,胡元倓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明德大学”,先后聘请湘人章士钊、李傥担任校长,聘请陈介、柳诒徵、张耀曾、周树人等人为教授。

1914年,“两江师范学堂”又改建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柳诒徵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之聘,担任文史地学部主任兼历史系主任并教授历史和国文等课程,开始了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执教10年的教授生涯,培养了大批文史学生。

柳诒徵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执教时,主讲中国文化史和中国通史,不仅文科学生爱选他的课,即便是理科学生也都爱选他的课,选不上就旁听,以致柳诒徵的课堂上总是坐得满满的。

史学大家柳诒徵之人生年轮

南高师史地研究会会员合影

1922年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人在刚刚成立不久的国立东南大学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而《学衡》发刊词即出自柳诒徵之手,当时有相当一批学者,以《学衡》杂志为中心和阵地,主张文学复古,反对新文学运动,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一个“学衡派”,与北京大学“新青年”派抗衡。

但无论是当时的学者,还是现代历史学家,对“学衡派”的主张和观点都有一种历史误读,“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都是留美学者,可谓是学贯中西,对中西方两种文化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所反对的是全盘西化,而主张洋为中用,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坚守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而一弃了之。

柳诒徵还参与创办了《史地学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术平台,并于1923年完成了《中国文化史》的写作,这部鸿篇巨制是在其教学讲义基础上编撰而成,全书分上古、中古、近世三册,约100余万字,“每编分章分段,紧接于段落后必附引经史、诸子百家语,以及中外学人的谠言伟论,藉供读者彻底了解。”

《中国文化史》是柳诒徵最富盛名之著作,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学界大师之地位,既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

史学大家柳诒徵之人生年轮

柳诒徵所著《中国文化史》

而早在1905年,柳诒徵就完成的《中国商业史》的撰写,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史专著,其1910年完成的《中国教育史》,更是中国第一部教育史方面的著作。

1925年1月,时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北洋政府教育部解除校长职务,引起国立东南大学“易长风波”,新任校长胡敦复甚至被学生暴打一顿,柳诒徵也遭人攻讦,说他想做文学院院长,又说他想做江苏教育厅长,柳诒徵没做任何分辨,遂辞去在国立东南大学教职。

柳诒徵应东北大学校长王永江之聘去了沈阳,自从郭秉文被撤校长之后,国立东南大学每况愈下,一些知名教授也都选择离开,导致国立东南大学陷入低谷时期。

柳诒徵先后在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担任教授,直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在国立东南大学基础上,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柳诒徵才应张乃燕校长之邀,出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兼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当时实行的是大学区制,全省的专门学校和中学都归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管辖。

柳诒徵谢绝出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而是出任了江苏省立图书馆馆长,这个图书馆的前身是1907年创办的“江南图书馆”,由柳诒徵的老师缪荃孙出任总办,1913年7月改名为江苏省立图书馆,1927年9月,由于第四中山大学统管江苏全省的文化教育工作,江苏省立图书馆被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国学图书馆,由柳诒徵出任馆长,此后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也随之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直到1929年10月,图书馆才恢复独立建制,并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柳诒徵继续出任馆长一职,在任10年有余。

史学大家柳诒徵之人生年轮

柳诒徵(右一)

柳诒徵在主持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期间,创立馆刊,编印书目,印制善本,使图书馆的声誉渐闻海内外,为了方便读者索引馆藏图书,柳诒徵延聘了王焕镳、周雁石等数人经过数载进行整理和编目。

1935年,由柳诒徵主编完成了三十巨册《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正续编所收书籍达22848册,汇善本、普通本、丛书于一体,尽括当时馆藏,这是中国第一部图书馆藏书总目,至今尚无人能继。

柳诒徵还参与了《江苏通志》的编写,撰修了《礼俗志》、《书院志》、《社会志》等,同时还整理了大批古籍,影印珍本,刊布年刊等。

抗战爆发之后,为了避免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藏珍贵图书落入敌手或毁于战火,柳诒徵赶在南京沦陷之前,亲自带领馆员转移馆藏图书,将一百多箱珍藏运至苏北兴化等三地,使这批珍贵书籍得以保存了下来。

抗战初期,柳诒徵辗转流亡东南、西南等地,先后在国立浙江大学、国立贵州大学讲学,后来抵达战时陪都重庆,再度出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

1942年,柳诒徵还兼任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导师,1943年12月,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评聘为第二批“部聘教授”,而第二批“部聘教授”只有15人,每个学科领域只选1人。

此间,柳诒徵还完成了他另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国史要义》,该书以维护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引证大量的史料,从史原、时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个方面对中国史学传统做了全面回顾,阐述了中国史学的精义所在和基本特征,全书叙论结合,观点鲜明,充分体现了柳诒徵宏通博雅、文理密察的学术研究特点。

史学大家柳诒徵之人生年轮

柳诒徵所著《国史要义》

1945年秋,柳诒徵从重庆回到南京,再度出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并兼任国史馆纂修,他将全部精力都致力于复馆工作,竭尽所能四处搜寻战乱时散失的藏书,可谓是殚精竭虑。

柳诒徵亲自造访接收大员,要求发还国学图书馆藏书和书架等设备,甚至不惜以66岁之躯“长跪以求”,最终寻找回了18万册馆藏书籍,并印《现有书目》以告世人,1946年8月1日,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恢复开放。

史学大家柳诒徵之人生年轮

柳诒徵(前排左三)与国学图书馆同仁合影

1948年,柳诒徵被评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人文组共有28名当选院士,柳诒徵以其学问和声望在人文组获得票数第一名,由此可见柳诒徵的学术声望,当时兼有教育部部聘教授和中央研究院院士双重荣誉者,只有柳诒徵和陈寅恪这两名历史学者,而陈寅恪比柳诒徵年轻10岁,曾是柳诒徵的学生。

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的时候,曾命令柳诒徵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藏珍贵图书运往福建,并伺机运往台湾,柳诒徵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态度,将已经奉命装箱的珍本善本,偷偷地寄存在南京朝天宫,结果这批宋、元、明、清善本、稿本、抄本、名家批校本等十多万善本被保留在大陆,避免流失海外,为新生政权立了一大功。

1949年4月21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线发起渡江战役,22日下午,国民政府决定弃守南京部署退却,在此局势之下,年近古稀之年的柳诒徵,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匆匆离开了生活了40年的南京,前往上海长子家中定居并颐养天年,而在此前不久,柳诒徵已经辞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职务并正式退休,他太需要静养身体了,为了搜寻抗战期间流失的馆藏古籍,他已经两度中风,曾差一点丢掉了老命。

1949年9月,柳诒徵被时任上海市长陈毅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负责图书事业方面的工作,募集和收藏一些藏书家的藏书,以丰富上海图书馆馆藏,使上海图书馆馆藏成为东南之最。

柳诒徵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以读书校书为乐,曾请同乡印人赵蜀琴镌“一生书里活”之印,借以表达其一生的信念和志向。

1956年2月3日,柳诒徵因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76岁,柳诒徵一生布衣蔬食,仅遗一床一桌,书籍10余箱。

柳诒徵的追悼会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及上海图书馆三家联合主办,地点就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大礼堂,由复旦大学教授周谷城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苏渊雷致悼词。

柳诒徵一生漂泊在外,死后才魂归故里,被葬在镇江南山松林公园,其墓地非常简陋,与其年轻时好友赵声之墓相隔不远。

史学大家柳诒徵之人生年轮

柳诒徵与夫人之墓

柳诒徵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学大师,其学术声望和学术成就,足可以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人相提并论,尤其受其教诲的莘莘学子众多,其文史思想和理念影响广泛而深远。

但令人遗憾的是,柳诒徵的名字并不太被国人所熟悉,学术界对柳诒徵的研究也甚少,希望学界能够对柳诒徵先生重新认识,并给予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