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對親戚的「不近人情」

周總理對親戚的“不近人情”

各級領導幹部對待親戚的態度和做法,不僅關係到個人的家事,而且關係到整個社會的風氣,關係到黨與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開國總理周恩來與所有普通人一樣,都有著濃厚的家庭和親屬之情。但是,他的這份人之常情往往又表現得比較“不近人情”,他嚴以律己,廉潔奉公,把無限的關懷和濃濃的愛意融入對家屬親戚的嚴格要求之中。為了從嚴要求家屬,周恩來親自制定了10條家規:一、不準晚輩丟下工作專程看望他,只能是公差順路看看;二、親人來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隊打飯,有工作的自己買飯票,沒工作的由周恩來付伙食費;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五、不準請客送禮;六、不準動用公家汽車;七、生活要艱苦樸素;八、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讓別人代辦;九、任何場合不能說自己和周恩來是親屬關係,不能炫耀自己;十、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予陳繡雲開除,給予勞動改造

陳繡雲是周恩來十四姨娘的女兒,比周恩來小十多歲,是周恩來嫡親姨表妹。1908年,周恩來生母、嗣母相繼去世,而周恩來又要離家讀書,兩個弟弟無人照管,只好將6歲的小弟弟周恩壽送去十四姨娘家,請十四姨娘代為撫養了兩年。因此,十四姨娘對於周恩來來說,遠勝於一般的親戚關係。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時,陳繡雲就主動與表哥周恩來聯繫。周恩來因為工作忙,無暇回信,鄧穎超便按周恩來的意思給陳繡雲寫了一封回信。陳繡雲拿著鄧穎超的信找到上海中共中央華東局民主婦女聯合會,請求安排工作。婦聯便把她介紹到松江縣人民政府。松江縣人民政府經過核實其身份,加之新政府也確實需要用人,就把她安排在縣文教科做掃盲等“社教”工作。

當時,掃除文盲工作面廣、工作量大,要經常下農村,可陳繡雲不肯下鄉。當地領導就把她調到松江縣印刷廠做統計工作,而她業務不熟,又不願好好幹。

1951年8月,鄧穎超到上海治病。陳繡雲獲悉後,就去鄧穎超的住地看望並向鄧穎超“訴苦”,提出要去北京找周恩來給她安排一份好的工作。鄧穎超婉轉而又明確地拒絕說:“你表哥非常忙,平常我要見他都很困難,你就不要去了。”病稍好之後,鄧穎超給陳繡雲寫去一封信,信中說:

繡雲表妹:

來滬以後,因病不能同你詳談,曾託胡耐秋同志告訴你一些獨立奮鬥的意見,希望你採納。解放了,我們不僅是在政治上從舊的統治下翻了身,我們還需要從思想裡用自己的努力掏出那些舊社會帶給我們的渣滓,只有那樣,我們才能真正地變成新社會的主人。從你的來信和言談中我們感覺到你缺乏一種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自信心,仍然存在有依賴的思想。這必須認識(到這)是舊社會留給我們的壞東西,必須要勇於拋棄它,你才能獲得在新社會里開闢你自己前途的力量與勇氣!

上海正在為了抵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之封鎖實行精簡、節約、疏散……等六大任務,這個方針你一定會在報上看到,因此,找事情是非常困難的,況且人民政府的用人,主要依靠他自己的工作表現,只要他的工作努力,吃苦耐勞,工作效率高,群眾關係好,則不管他是誰,將得到人民政府的器重;相反,則不管誰的“情面”去“提攜”也是沒有用的。這種作風是我黨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特別是我和你表哥現在的工作崗位,更不能因親故而違反原則。特告你。

對於你的工作意見,我意以去蘇北生產或從事義務工作為宜,現人民政府正有組織地在進行,望你注意讀報,直接前去接洽。

此復並問近好!

鄧穎超8月17日

陳繡雲收到鄧穎超的信後,並未完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松江縣印刷廠的領導又調她到食堂搞伙食工作,這項工作不僅比原來工作辛苦,而且廠大人多,眾口難調,群眾意見紛紛。陳繡雲不堪忍受群眾的指責,主動提出離職。

松江縣人民政府為慎重起見,就把有關陳繡雲的材料全部上報國務院。周恩來接報後,大為震怒,明確指示:一、予陳繡雲開除;二、給予勞動改造;三、擬登報聲明與她脫離親戚關係。

陳繡雲這才真正認識到,想利用親情關係攀表哥周恩來這棵大樹是完全“攀”錯了,便找到華東局婦聯,一再檢討錯誤,請求重新給予工作,結果未能如願。後來,她報名支邊,得到批准後去了大西北的甘肅,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才退休返回上海,後於80年代中期去世。

這裡要說明的是,周恩來的三點指示是基於當時的時代背景提出的。如“開除”一說,那是因為我們國家剛剛建立,希望各方面人士參加工作,誰如果自己提出不幹革命工作,那就意味著是對新建立的人民政權的一種牴觸或對抗,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而“改造”一說,並非是現在司法意義上的“改造”,而是要陳繡雲在艱苦的勞動中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觀;至於周恩來“擬登報聲明與她脫離親戚關係”,則是周恩來明確向陳繡雲和他的所有親屬們宣佈:我們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我周恩來的親戚不能以我的名義去向人民討價還價。

“我大伯要求嚴,不讓我說我和他的關係”

周恩來的大弟弟周恩溥去世後,他的妻子王蘭芳拉扯著獨子周榮慶艱難生活。

1957年,國家開始實行機關幹部下基層勞動鍛鍊,周恩來鼓勵剛從部隊轉業的周榮慶到基層學習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並送他一句話作為勉勵:“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於是,王蘭芳隨兒子周榮慶來到了河南焦作。從此,他們紮根焦作,一直到病逝。

1958年大鍊鋼鐵運動開始後,來到焦作市九里山鋼鐵廠的周榮慶也投身其中。期間,他和“三八”鍊鋼爐組裡踏實肯幹、長相俊俏的晉菊清建立了戀愛關係。1959年1月的一天,“三八”爐的幾位姑娘神秘地對晉菊清說:“你知道周榮慶是什麼身份嗎?”晉菊清不在乎地說:“他不就是從北京來的一個工人嘛!”而幾位姑娘的話卻讓晉菊清大吃一驚:周榮慶是周總理的親侄子!在吃驚之餘,晉菊清又感到生氣,她找到周榮慶質問:“你是周總理的侄兒,你為什麼不告訴我?”見瞞不住了,周榮慶說:“我大伯是我大伯,我是我。我大伯要求嚴,不讓我說我和他的關係。”

晉菊清認為自己父母是農民,高攀不上週榮慶,心裡打起了退堂鼓。王蘭芳知道後,對晉菊清說:“我們是總理的親屬不假,但我們也是普通人,你不要有什麼顧慮。”王蘭芳的一席話,消除了晉菊清的疑慮。兩家把大喜的日子定在1959年5月10日。

“不許扛總理親屬的牌子”

周恩來曾多次諄諄教導晚輩:“要過好親屬關,要否定封建的親屬關係,要有自信力和自信心,要不靠關係自奮起,做人生之路的開拓者。”他還特別叮囑晚輩:“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我的關係,都不許扛總理親屬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謀私利。”所以,在周恩來的侄子輩以及第三代的登記表裡,都找不到與周恩來的“關係”。周恩來還吩咐晚輩要將“不靠關係自奮起”這個準則代代相傳下去。

1964年,周恩來的侄媳蔡淑清隨愛人周保常從廣州調到湖南沅江工作。這年9月,他們去北京看望周恩來夫婦。在談話中,鄧穎超問到他們調到湖南以後,領導上知不知道他們與總理的關係。蔡淑清回答:“有人知道,但多數不知道。”鄧穎超於是說:“不要講出去,特別要教育小孩子也不要講出去。講出去,人家就會照顧你們,那樣不好!”

當晚輩們去北京看望周恩來夫婦時,都想跟兩位老人家照一張合影,作為永久的紀念。周恩來和鄧穎超很理解晚輩們的這種心情,總是儘量滿足他們的願望。但照片印出來後,周恩來卻只給他們一張,並叮囑道:“給多了,你們就會拿去送人,就會無形中炫耀自己。只能給一張。”

周恩來侄女周秉德回憶說:“伯父對親人的愛,首先就是他對我們要求嚴格,因為他覺得只有要求嚴格了,我們才能夠健康地成長,才能夠正常地成長,才能夠有在社會上獨立去生活、工作這樣一個能力。所以,我覺得他對我們的要求嚴格,就是一種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