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都是醫生,是種怎樣的體驗?

醫師,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名字,一個關乎生命的職業,他們默默為百姓的健康事業無私付出,承擔起守護生命的天職。

他們既是醫者,也是愛人的妻子、丈夫,是孩子的父親、母親。為挽救生命,他們潛心專注;為照看病人,他們時刻不怠。這便註定了這份工作的忙碌與辛勞。

在夫妻檔的醫生家庭中,這樣的忙碌更是雙倍的。

夫妻檔醫生從醫28年,孩子受其影響學醫

很多人說,找對象千萬別找同行,但是桐鄉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徐菊芬和丈夫繆新良,不僅都身穿白大褂,而且在同一個醫院,甚至在同一個科室,而就在近期他們的兒子繆天樂也即將進入市一院並接受規培。

一家三口都從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徐菊芬坦言,別看她和丈夫在一個科室,但也都是各自忙各自的,“我在門診,他在住院部,他在門診,我在住院部,再加上他值班,我值班這種情況,有時候一天不見面都是正常的。”

作為夫妻,他們很少因為家庭瑣事而紅臉,但是作為同事,他們卻常常因為患者診療而產生矛盾。

一家三口都是醫生,是種怎樣的體驗?

徐菊芬一家

在感染科時常會遇到診斷難明確的疑難雜症,每到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各抒己見,“每個人的想法、觀念不一樣,所以在診療用藥上,時不時都會有分歧,往往一個問題剛商討出結果,下一個新的問題又會出現了。”繆新良說,不止是在醫院,他倆回家也常常就患者的情況進行討論,“因為是夫妻,所以聊起病情也不客氣,通常也不顧及什麼,都是直接了當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有時吃飯還會爭得面紅耳赤。”

當誰也說服不了對方時,他們就各自查閱資料,看書本,請教上級專家,直到統一出一個治療方案。徐菊芬坦言,“我們不覺得這類吵架會影響夫妻感情,相反覺得經過這樣討論可以早點給患者找出病因,早用藥,早康復。與此同時,我們兩個人形成了一個自我競爭,也是在提升自己的診療水平。”

對於父母的辯論,兒子繆天樂從來不阻攔,“父母的分歧在別人眼裡看似吵架,但我覺得這是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負責任的表現,通過他們不同觀點的碰撞摩擦,才能給患者帶好的診療方案。”在醫院宿舍耳濡目染長大的繆天樂,從小的志願就是從醫,“看著父母不斷地幫助患者遠離痛苦,我深知做一個對社會有用有價值的人是多麼重要!”

隨著兒子也走上從醫道路,這對從醫28年的夫妻笑著說,接下來的爭論將變成一家三口的“口舌之戰”,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最好的健康服務。

彼此背後最堅強的後盾

“你先睡啊,爸爸去做個手術就回來。”

“那你要幾個小時才能回來呢?”

“一個小時我就回來。”

類似的對話,常常發生在桐鄉市第二人民醫院外一科副主任高偉和他兒子之間。因為夫妻兩人的工作原因,照顧兒子也成了兩個人“挑戰”。

高偉的愛人朱曉燕是市二院急診科護士,雖然在一個單位工作,但他們大多數時間裡都是擦肩而過。為了接送上小學的兒子,夫妻倆上班班次幾乎是完全錯開。早上,一個去上白班,另一個就負責兒子起床、上學;晚上,一個正好去上夜班,另外一個下白班去接孩子回家、做飯。一個星期下來,夫妻倆一起坐下來吃飯的時間少之又少。

一家三口都是醫生,是種怎樣的體驗?

雖然如此,但因醫結緣的他們,卻最能懂得彼此辛勞。作為一名醫生,高偉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投身在工作中,“雖然現在都說醫患關係緊張,實際上當你真心對待病患的時候,他們都看在眼裡,也能理解。”讓高偉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有一名高齡患者因為直腸惡性腫瘤住院,“術前,就告知病人家屬可能會出現的併發症。”高偉說,患者術後出現腸漏現象,高偉立即採取相應治療措施,從術後併發症處理到康復出院,整整經歷9個月。這段時間裡,有過辛酸有過疲憊,但卻從未抱怨從未放棄,多次查看患者,掌握患者恢復情況,同時還積極與家屬做好溝通,緩解他們擔憂的心情,終於經過全科室醫務人員共同努力,病人恢復出院。

高偉的手機不分節假日,永遠24小時開機,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醫院有需要,患者有緊急情況,就立刻放下手中事情趕回醫院。

很多次朱曉燕晚上值班,高偉一個人在家裡照顧孩子,這時候,醫院來了電話需要緊急進行手術,沒辦法,高偉只能把孩子獨自一人“丟”在家中,這樣的事情對於三班倒的夫妻倆早已是家常便飯,而他們10歲的兒子也早就習慣一個人在家睡覺。

行醫不易,但終要堅持。高偉和朱曉燕都認為,作為一位醫務工作者,能夠儘自己所能幫助他人,這是件很快樂的事情。

如有侵犯,請及時聯繫我們,若未表明來源,敬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