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甜瓜易得「白粉病」,千萬不可掉以強心

夏季甜瓜易得“白粉病”,千萬不可掉以強心

甜瓜白粉病危害症狀

夏季甜瓜易得“白粉病”,千萬不可掉以強心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柄和莖蔓。葉片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出現白色小粉點,後擴展呈白色圓形粉斑,發病嚴重時多個病斑相互連結,使葉面佈滿白粉。隨病害發展,粉斑顏色逐漸變為灰白色,後期產生黑色小點。最後病葉枯黃壞死。葉柄和莖蔓發病與葉片相似,初期產生白色近圓形小斑點,後期嚴重時白色粉狀黴層佈滿整個葉柄和莖蔓,而且會導致果實早期生長緩慢。治癒後也會在病斑處留下痕跡。

夏季甜瓜易得“白粉病”,千萬不可掉以強心

夏季甜瓜易得“白粉病”,千萬不可掉以強心

注意:

要與葉表面的白色藥粉相區別:植株葉片發黃,葉表面因噴施大量農藥粉劑而附有一層白色藥粉易與病菌混淆疑似白粉病。查看田間整體植株,葉片並沒有白色黴狀物,發病黃化的現象與機械化施藥有關,排除病害應與藥害有關。

甜瓜白粉病發生原因

夏季甜瓜易得“白粉病”,千萬不可掉以強心

甜瓜白粉病主要由子囊菌門的白粉菌和瓜類單囊殼菌引起。病原菌的有性態和無性態均可越冬,其有性態閉囊殼隨病殘體留在地上或溫室、塑料大棚的瓜類作物上越冬,翌年春季釋放出的子囊孢子成為初侵染來源;無性態則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菌絲體可附生在葉表面進行侵染,而分生孢子在適宜條件下產生芽管或吸器侵入寄主葉片表皮。

帶病種苗遠距離調運是無病地區的主要初侵染源。氣流是甜瓜白粉病傳播的主要途徑,病原孢子隨氣流在田間或溫室中傳播,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可在適宜條件下萌發侵染,從葉面直接侵入。

雨季來臨或灌溉時,病原孢子隨水滴沖刷或飛濺從發病植株傳播到健康植株,引起病害的流行。另外,雨後乾燥有利於分生孢子的繁殖和病情的擴展,容易造成此病的流行。

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發要求較高的溫度,以20-25℃最適合,不能低於10℃或高於30℃。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在溫度高於30℃或低於-1℃的條件下很快失去生命力。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發的溼度範圍較大,雖然溼度增高更有利於其分生孢子的萌發和侵入,但即使空氣溼度降低到25%,分生孢子仍可萌發並侵入為害。寄主受乾旱影響,白粉病發生會更嚴重。

施肥不足、管理不善、土壤缺水、灌溉不及時、光照不足均易造成植株生長髮育衰弱,從而降低對白粉菌侵染的抵抗力。澆水過多、氮肥過量、溼度增高等也有利於白粉病的發生。

如何防治“甜瓜白粉病”

1.選用抗病品種。

甜瓜不同品種間的抗病性有明顯差異,因此選用抗病品種是控制病害發生程度的關鍵。

2.清潔田園。

作物收穫後應及時清除雜草及殘留物,在甜瓜生長期及時除草,摘除病葉,並將雜草、殘留物、病葉帶到田外集中燒燬。

3.科學管理。

增強植株抗病性。施足底肥,特別要重施腐熟有機肥,深翻細耙;防止植株徒長和早衰,及時整理枝蔓,加強通風透光;生長中期注意追施磷、鉀肥,並用好葉面肥,培育健壯枝蔓,增強群體抗病性。

4.科學灌水。

創造適宜甜瓜生長而不利於白粉病發生髮展的環境條件。灌水要掌握4個原則:陰天不澆晴天澆,下午不澆上午澆,不澆大水澆小水,不澆明水澆暗水(即膜下暗灌)。適時揭棚通風排溼。

5.化學防治。

發現病情時,要及時噴藥,藥劑最好交替輪作使用。5-7天噴1次,連噴2-3次。由於甜瓜白粉病主要靠氣流傳播,在噴灑藥劑時,除了頁面噴霧,對地面和棚壁噴灑藥劑會增加防治效果。

甜瓜收穫前7天禁止用藥,以便安全採收。

我們建議預防為主,一般病蟲害,只要做好預防(清園,深翻,加強管理,不使用生糞(稻殼糞也是生糞),等等)都可以避免發生。發病初期,用藥及時,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