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非常茴香豆


很明顯的區別,誰是真正打天下的人。

李世民算是開國皇子,李世民雖無法獨自掌管大權,但已經把心腹將帥鋪排到軍中各處,分插在各職位,即便太子和三皇子要用兵都離不開這些人的輔佐。

只有宮廷和皇城沒法子沾染而已,但幾乎整個皇朝都已明裡暗裡視李世民為下一任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嘛,有羅成的下場,誰還敢指望李建成和李元吉,所以李世民並非造反,僅僅是搞宮廷政變罷了。

朱元璋,開國皇帝,剿滅競爭的軍閥,譬如陳友諒、張士誠,驅逐元朝至漠北,朱棣只是他的徒弟而已。

按理說朱元璋確實看出朱棣非池中之物,把燕京苦寒險惡之地派給他,把皇位傳給朱允炆,我的推測是一石多鳥的策略。

首先,燕京的環境若沒有消弱朱棣奪取帝位的心力和決心,那天下真的在朱元璋百年之後就無人可阻止朱棣。

其次,把皇位傳給朱允炆,甚至為其創造蠻不錯的發展條件,要說再給朱棣奪了去,那真是活該,或者是實在老夫已經盡力了,你們叔侄倆就優勝劣汰吧。

最後用現代化說明朱元璋對朱允炆和朱棣的態度,富養女,窮養兒吧,呵呵。

兒子總要成家立業,女兒總要嫁人,攔不住的。

在這麼一個身經百戰,老謀深算的朱元璋面前,朱棣敢放肆,簡直就是自取滅亡。


鴻哥iouyh福小鋪


很簡單,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時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孃胎裡去。

先說李世民和李淵父子,兩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險一搏

歷史上,李淵被塑造成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則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於有些不太懂歷史的會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這很可能當時史官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於598年,少年時就跟著李淵南征北戰,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20歲,心智體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幾個一起輔佐父親,並肩奮戰,立下不少戰功。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李淵的幾個兒子中當屬第一,這是毫無懸念的。

破薛舉薛仁杲,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唐朝後方,虎牢關一戰,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這兩個最大的敵人,後又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這些都是李世民實打實的功績,為唐朝統一華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其時已經是僅次於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的第三號人物。

626年,李世民29歲,秦王府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明著看是長安城內僅次於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權力中心,實際上李世民的實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於長期帶兵打仗,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心腹眾多,而李淵、李建成因為親自帶兵打仗少,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而軍隊是政變成功能與否的最關鍵因素。

李淵、李建成還有一處敗著,他們已經覺察到李世民勢力的膨脹,李建成甚至已經想要除掉李世民,卻遲遲沒有動手,也沒有迅速把他趕出京城,就讓他呆在身邊,才給了李世民冒險的機會,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時間內除掉對手,掌控局面。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佔據優勢,他的威望、能力、權謀比父親和長兄都要強,又掌握著主力部隊,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險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爺倆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當了皇帝以後的朱棣確實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樂大帝的名號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時,朱棣的能力水平還是差的太遠,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帶兵打天下,等朱棣長到17歲,可以幫助父親的時候,明朝已經建立好幾年,沒有他發揮空間了,所以朱棣沒能在明朝開國過程中做出貢獻。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亂或滅亡(包括玄武門之變)的經驗教訓,早早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並把其他兒子全都分封為王,幹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讓他們徹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後,經常和蒙古打仗鍛鍊身體,成績不錯,在軍隊中積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軍事才能是最強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開國過程中的貢獻,朱棣就太遜了。

李淵在世時,李世民在唐朝堪稱開國功臣之首,名義上的三號人物,實力上的一號人物;朱元璋在世時,朱棣對明朝開國屁毛貢獻都沒有,不用說朱元璋,那些開國將帥個個都能秒殺他,他哪裡來的膽子造反?

李淵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別,李淵是養虎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槍拼下來的,他本人就是軍隊最高統帥,親自帶兵打仗,對將領和整個軍隊保有完全控制權,不像李淵那樣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兒子給養肥了。

朱元璋有一個聰明之處,他不但把其他兒子趕到外地做藩王,還嚴格限制他們的兵力,並且禁止藩王進京,這相當於把藩王給閹割了,基本杜絕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殺功臣,但後來朱棣造反還是遇到了很大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難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換成朱元璋在世,朱棣連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淵當初學朱元璋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輕鬆奪取皇位。

試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樣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機會,即便他公開造反,李淵和李建成也可以從容應對,李世民絕不敢輕易冒險。

歸根結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許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淵換成朱元璋,李世民絕不可能得到“玄武門之變”的機會。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說造反可能不太合適吧!

直奔主題,概括為一句話:條件不一樣!

1、影響不一樣

(1)功績不一樣

於大唐而言,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隋末天下大亂,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開創李唐王朝。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李世民一直統兵征戰,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率部打下來的。因而,李淵特別給李世民設了一個官職:天策上將。並且給予開府置署的特權。

再看朱棣。大明王朝建立時,他還是個十餘歲的孩子,對大明王朝的開疆拓土功績基本可以說是沒有!

(2)地位、權力不一樣

李世民這個秦王,雖然比太子地位低,但是天策上將加開府置署的權力,基本可以和太子的東宮相抗衡了。特別是李世民又擔任著尚書令,百官之上。

朱棣除了燕王的封號,沒有其他朝廷官職。並且同等地位的還有其他兄弟,例如周王等。

(3)麾下人才不一樣

李世民秦王府麾下的人才,佔據了大唐王朝當時朝廷能人干將的一半以上。而且還個個都是不一般的人物。有政治人才,有謀略人才,更是不乏能征慣戰之將。

朱棣燕王麾下,那就沒法比了。人才少得可憐。要不是當時的南京中央政府當權者不行,否則朱棣絕對不可能從北京打到南京。

2、能力不一樣

李世民是個綜合型的統帥。政治和軍事都同樣出色。

而朱棣,最大的能力是軍事方面的。是一個征戰沙場的戰將型人才。在能力上和李世民不可相提並論。

3、老爹不一樣

朱元璋不是李淵。朱元璋除了對老婆馬氏不狠以外,對自己都狠的人,從一介要飯的,走到九五之尊的地位,那是李淵這個世家之後不能相比的。

所以,朱棣沒有那個條件。


志軍翔宇


這個問題問得好。一方面,李世民和朱棣確實有不少類似的地方,比如作為非第一順位的接班人,他們都非常能幹,都贏得了天下,都開創了盛世。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很多不同點,比如李世民的江山是從父兄那裡搶來的,朱棣是從侄兒那裡奪來的。

那為什麼李世民敢在李淵還在世的時候就動手搶班奪權,可朱棣卻不敢呢?

第一,李世民比朱棣更有本錢和籌碼——開國戰功。李唐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立下的功勞太大,幾乎是李唐的戰神,尤其是虎牢關決戰,以2500騎兵擊破竇建德10萬大軍,一舉奠定勝局。可以說,沒有李世民,就沒有李唐的江山。這一點,朱棣完全無法比。朱元璋驅逐北元和掃平天下群雄的戰爭中,大家記住的是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朱棣還真輪不上。從這一點上說,朱棣比李世民差得遠。

第二,李淵在立儲問題上不如朱元璋有智慧,給了李世民機會。可能是出於皇帝維持平衡的考慮,李淵擔心李建成當太子時間過長,形成一套穩定的班底,對自己的皇權形成一定壓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必須抬出一個人來制約太子,維持平衡,這個人就是李世民。李淵不止一次對李世民許願,想立他為太子。李世民也許本來沒和哥哥爭位的想法,但經不住李淵一次次誘惑,最終兄弟反目,手足相殘。反觀朱元璋,早早立下太子朱標,並輔之以名師猛將,更從未流露過換儲的想法。一早就斷絕了其他所有王子的想法。可以說,如果太子朱標不是英年早逝,朱棣也就只能一輩子在北京吃吃涮羊肉。

第三,李世民的身份和血統比朱棣高貴,搶班奪權更有合理性更容易得到支持。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樣,都是李淵皇后獨孤夫人所生。所以,他們都是嫡子,唯一不同只是建成年長為兄,世民年少為弟。在古代,嫡庶之別大過天,李世民這個嫡子的身份,使他更能得到很多人支持,這也是他奪位的底氣之一。再反觀朱棣,他的生母到底是誰,可能是千古之迷。從明朝中期開始,就有很多人質疑其生母不是馬皇后,大文學家錢謙益也提出過疑問。甚至有人懷疑朱棣故意抹去了自己生母的歷史,只承認馬皇后,這更說明了嫡庶在古代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說,無可爭議的嫡子李世民,完勝黑幕重重的“假嫡子”朱棣。

綜上所述,李世民在戰功、實力、身份、血緣等幾個方面都完勝朱棣,而朱元璋在對待接班人問題上的堅定也遠超李淵,所以,李世民敢對父兄直接動手,而朱棣根本不敢。

1.歐陽修:《新唐書》

2.張廷玉:《明史》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這問題其實很簡單,李唐是家族企業,朱明是個人創業,企業的根兒不一樣,權力結構自然就不一樣。

李淵在隋末群雄中,其實屬於反叛較晚的,一直到大業朝末期,他才以河東留守的隋官身份背叛,這個時機抓得很準,也很巧,等於是坐看群雄互相消耗,而他一直坐山觀虎鬥。

當然,不要相信什麼李世民是起兵主謀的鬼話,那都是李世民自己給自己貼金改的史書,在李淵親近舊臣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裡寫得很清楚,整個反叛的謀劃,李淵是一直有譜的,他本人在得天下後也和群臣說過,早在大業九年他就和宇文士及討論過謀反的大事兒,哪兒用得著一個18歲小青年給他拿主意。

不過,正因為李淵反叛晚,他的核心團隊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實際上就是他自己的“親友團”,所以,他分三軍之後,就自統一部,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都督,讓李元吉留守太原。

基本上,就是創業公司,以仨兒子做核心團隊。

等到佔領關中之後,統兵的將領把持方面軍隊,其上必以諸王領軍,如淮安郡王李神通、廬江王李瑗、趙郡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人,都是李淵的堂弟、堂侄,形成了李淵兒子之外的領兵族人群體。

而朝堂上,則是李淵自領的一群“親友”,比如裴寂、宇文士及,以及後加入的丘和等人,這些是李淵本身就有的老面子拉來的隊伍,還有武德十七功臣,裡面還有劉文靜、殷開山、長孫順德等人。

不過整體來說,唐朝的創業團隊,就是用家族親疏構成的遠近圈層。

這個團隊,李世民初起時優勢並不明顯,他的優勢真正發揮是在平薛仁杲之後,他在高祖三子中的軍事能力脫穎而出,而李建成長期留守關中,此消彼長之下,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指揮的軍隊勝利也越來越多,只能在秦王之外,任命天策上將,並允許開府。

這就等於是在創業團隊中凌駕於除了李淵和李建成之外的一個大山頭,而李淵的山頭,本身又與李建成共享,當二人沒有嫌隙時沒有問題,偏偏在武德七年發生了所謂的“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謀反案,李建成奮力自擲,險些把自己摔死,終於得到了李淵的諒解,這也造成了父子的嫌隙。

這種嫌隙越來越大,最終被李世民利用,用他手下的800勇士,完成了以小博大的大業。

而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賴以完成政變的軍隊,實際上是李淵允許他畜養的,同樣,太子宮有長林兵2000人,齊王府也有近1000人。

這種情況,也和剛剛入定關中後李淵本人對於家庭的愛護有關,甚至三個兒子都在宮中分殿居住,也沒個上下尊卑,使得太子之外的倆兒子有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可以說,李唐是成也家族,敗也家族。

反觀朱棣,他在明太祖取天下的時候才出生,生下來就是個“權二代”,也無所謂定策征戰之功,日後由於與徐達家族的結親,出鎮北平參與幾次戰爭,也無非就是跟著打打,在諸多功臣宿將中間,也不會讓他真的大放異彩。

所以,他的一切都是明太祖賜予的,包括王府,包括將領,包括他的三護衛。

而相對於掌握整個王朝的明太祖來說,他的那點護衛兵馬就是九牛一毛,如果他謀反,不用大兵壓境,就是一道聖旨,恐怕就都下馬投降了。

更重要的是,朱棣在南京城中沒有力量,就算想搞事情,面對整個南京城厚集的兵力,尤其是宮城、皇城的軍力,他的那點兵馬,根本不夠看,想斬首也沒戲。

而在玄武門之變中,由於李世民動作迅速,滲透得也深,皇城周圍駐紮的8萬府兵宿衛根本沒有反應,只是在玄武門與北門屯營的部隊有過照面,當然,從事後給殉國的北門屯營將軍的追封來看,這支部隊也已經被李世民滲透了,反過來對攻來的太子、齊王軍大打出手。

綜上所述,朱棣在明太祖朝,要力量沒力量,要資格沒資格,要膽子沒膽子,怎麼敢玩兒玄武門?他配嗎?


劉三解


這隻和情勢有關,和敢不敢沒有一毛錢關係。

李世民被逼到不得不反的時候,李淵還活著,李世民為了活命所以發動玄武之變,要保命就要殺兄弒弟,而不拿下李淵就拿不到政權,拿不下政權就要面臨東宮必然血洗的報復,那還不如當初直接死了算了。說白了,要活命就要反,和反誰不反誰沒關係,只看誰在“擋路”,李世民的歷代祖先全爬出來住皇宮裡,為了命他也會反。

而朱棣被逼到不得不反的時候,朱元璋已經死了,朱元璋不死,建文帝就不會生死不論的向叔叔們下黑手,那朱棣就不會造反,和敢不敢沒關係。他和李世民一樣,求一線生機必須反,和反不反誰沒關係。


古今通史


簡單說,原因唐朝和明朝統一方式不同:唐朝是靠李淵玩出來的,明朝是靠朱元璋打下來的。

李淵即位之後,基本上的需要的就是:薛軌、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四人,其他的都不用這麼打,輕輕鬆鬆的就成為了唐朝土地。如羅藝等更是雙手把土地送給李淵。李淵建立唐朝,實行一統,更像是下圍棋。

朱元璋從nobody到成為領袖,那是經過血雨腥風的。成為了領袖,有了自己的基地,才稱王。稱王之後,先和南方的夥計先內訌,幹掉了夥計後,才正式北伐。北方的元朝,更是割據林立,互相攻打、彼此對立,朱元璋因此很輕鬆的打下。朱元璋建立明朝,就像是做木工,需要一刀一刀的去做,都是力氣活。


另外,李淵父子和朱元璋父子之間的角色職責並不相同。李淵父子:李淵只管戰略,文治靠李建成、武功靠李世民。朱元璋父子:朱元璋以軍功立命,朱標靠文治,朱棣的軍功相比朱元璋不值一提,就是個nobody!

李淵父子是三角形的職責關係,各人分工明確。朱元璋父子是直線關係,朱元璋對接朱標,朱棣根本沒有插腳的地。

朱棣之所以能夠靖難成功,很大問題在於建國功臣基本已死——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這和西漢周勃、灌嬰等平定呂氏一樣的道理。


最後,唐朝時胡人風氣很盛,李世民能夠用突厥話和頡利可汗交流,充分說明儒家的孝理念,在唐朝時並不是很明顯的因素。而明朝時,儒家理學已經成為官方主流思想。不孝,就是不忠,不忠就是謀逆——就是借朱棣十個膽,也不敢反叛大名鼎鼎的父親朱元璋。

唐朝以開放、積極進取為文明,明朝以孝忠、順從為標榜。這也是為什麼明清時期反叛的越來越少的原因——因為在儒家理念的消磨下,血性慢慢丟失了。


歡迎關注歷史哨聲——為您提供有價值的觀點,多元化解讀歷史!謝謝您的閱讀!

歷史哨聲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肯定會認為是老子與老子不同,兒子與兒子不同。

就是說,一方面,朱元璋殺伐果敢,大權在握,而李淵寬厚優柔,大權旁落,朱元璋比李淵厲害。另一方面,李世民手握兵權,心狠手辣,而朱棣穩重謹慎,持正守中,李世民比朱棣厲害。

(朱棣,圖片取其意)

此消彼長,因此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不過,這樣的分析固然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朱棣為什麼要造反?李世民又為什麼要造反呢?

在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朱棣想都沒想過要造反。

朱元璋對大臣們很刻薄,利用了“洪武四大案”,處置了不少開國功臣。在所有開國皇帝中,他是殺開國功臣最厲害的一個皇帝。但是,他對他的兒子們非常不錯,把他的兒子們都封為藩王,給予他們很大的特權和優待。

從西漢開始,中央政權一直在打擊藩王的存在,一直在試圖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到了唐宋元的時候,可以說,藩王的問題基本上不存在了。皇帝當然要封自己的兒子、兄弟及親戚為王,但一般都只是讓他們當富貴閒王,不會讓他們管事,也不會讓他們去封國。所以唐宋元這些朝代,都沒有藩王作亂,都沒有削藩這樣的事發生。

朱元璋對他的兒子們很好,把之前廢棄的制度又撿起來(當然和西漢、西晉那時候的藩王概念有區別),目的就是,讓他的兒子們大家都享有坐天下的感覺。

而對於朱棣來說,他更不可能造朱元璋的反。因為他是朱元璋兒子中最能打的那個,朱元璋長期和他浴血奮戰,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朱元璋把他放在邊關,專門讓他對付蒙古人,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可以說,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他從來就沒想過要造反。甚至後來,如果朱允炆不在大臣的攛掇下削藩,他也沒想過要造反。

(李世民,圖片取其意)

李世民的情況和朱棣不太一樣。

前面說了,唐朝的王都是富貴閒王,沒有明朝那麼大的權力,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封國。因此,當李淵稱帝后,李世民就將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落差。他在打江山時候擁有的一切,包括軍隊,包括那些擁戴他的集團成員,都會很快失去,他的未來,除了還有一個“王”的稱號外,其它都不再屬於他了。

因此,李世民遲遲不願意放棄手中的這些特權,就是承受不住這樣的落差。

這個道理,太子李建成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對唐朝已經建立後,四海之內已經太平後,李世民還手握重兵,還有那麼一大幫擁泵者非常不滿。他不願意等到李淵去世後,再向李世民動手。那時候,李世民已經坐大,動手也搞不定了。更何況,當李世民手握重兵,身邊又有那麼多人才的時候,太子之位會不會一直在自己屁股底下,自己將來會不會當上皇帝,都無法確定。所以,李建成不得不動手。

而李建成一動手,李世民便先下手為強,率先把李建成幹掉。

(玄武門之變)

幹掉李建成後,就面臨著要受到他爹處罰的問題。(李淵也不可能不處罰李世民,不處罰,完全無法向天下交代)。要想不受李淵的處罰,唯有讓他爹提前退休當太上皇,自己當皇帝。這樣一來,天下都由自己說了算,也不可能承擔啥責任了。

由此可見,朱棣不是不敢造他爹的反,是不會。李世民不是敢造他爹的反,是迫不得已。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吧不難理解,朱重八是自己造反,兒子跟著忙活,李淵是被李世民逼著造反。老朱這邊兵權都在手裡,李淵那邊兵權雖在李淵手裡,但將領基本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李世民著急讓老爹當皇帝是因為只有老爹當了皇帝他才名正言順。李淵心知肚明所以犯壞把皇位給李建成,智商太低沒想到害死了李建成。


亮子88965


李世民和李淵,朱棣和朱元璋這兩對父子有許多相同之處,比方說李淵和朱元璋兩人都是開國皇帝,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而他們又有許多區別,下面我來一一列舉,明白了這些就可以很好的解釋上面的問題。



首先是二人的區別,朱元璋是一個農民出身,他是從底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做起來的,所以說朱元璋這個能力不用說,自然是十分的強。朱棣有這麼一個厲害老爹在,你說朱棣敢嗎?


而李淵相比朱元璋就差了很多,他本身就是皇親國戚,一直都是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下生活,沒有什麼鍛鍊,更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李淵起兵造反還是被李世民逼迫,在討伐楊廣過程中也一直是李世民在出謀劃策。所以這對父子相比朱棣和朱元璋父子是兒子強父親弱。

再者就是李世民造反除了有自己野心的因素,更多的是被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世民一直就被他些兩個兄弟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如果哪天李淵去世了,李建成就是皇帝,到時候李世民必然性命不保,所以李世民才不得不反。



而反觀朱棣就沒有這種困擾,朱元璋在位期間,朱棣的日子過得非常瀟灑,根本沒有性命之憂。朱棣後面造反是因為朱允炆把他逼到牆角實在沒法活了。

以上便是我的觀點,覺得還行就給我點個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