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下滑、人口紅利消失,會是汽車版的絕殺嗎?

從宏觀上看,本年上半年社會零售總額、居民收入增速雙雙創歷史新低,國民已經無力消費成了不爭的事實。房與車作為家庭消費的剛需兩個大頭必然率先收到衝擊,汽車產業,面臨的究竟是一時風浪,還是釜底抽薪?

消費下滑、人口紅利消失,會是汽車版的絕殺嗎?

消費升級與消費降級,背後是同一個邏輯

經濟學領域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口紅效應”,來源於經濟學家在美國經濟不景氣時發現的現象:女性對口紅的消費增加了,同時銷量大增的還有面膜、按摩等廉價卻讓人能夠得到享受的消費。這背後的原因是人的消費慾望並不會隨著收入的降低而消失,反而轉向了更加廉價且相對必須的商品。

這個經濟學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釋今年的A股行情,與房地產相關的家電走勢低迷,而榨菜、醬油、零食類企業卻能殺出重圍獲得亮眼表現,拼多多更是一舉登陸每股市場。正是下行的收入增長打壓了居民買房買車的信心,這是消費降級,而手上存下來的錢卻能力所能及地改善一下生活,並選擇質量更高的產品與體驗更好的服務,這便是消費的升級。消費的升級與降級,背後共同的驅動力是可支配收入的下滑。

統計局每個月公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顯示,今年上半年社會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為9.4%,這是2004年以來的最低值,若扣除物價上浮,該數據直逼95年來最低點。

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為8.7%,這是01年以後的次低增速, 僅高於16年 8.4%的收入增速。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為7.9%,同樣是01年以後的次低水平,和16年7.8%的歷史最低增速基本相當。

旺季不旺,汽車銷量下滑觸目驚心

在收入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一般家庭都會延遲或削減房車這樣的大筆開支,但房子尚有一定的剛需屬性,相比之下,汽車往往是家庭消費中首先放棄的選項。7月的汽車銷量數據很好地佐證了這個事實:

根據中汽協及終端實銷情況,7月份乘用車批發(剔除出口)約152萬輛,同比下降6.7%;終端實銷約166萬輛,同比下降6.4%。分品牌看,7月除德系、韓系外其餘系別終端銷量均同比下降,德系年化增長2.4%、韓系年化增長1.2%、日系年化下降1.4%、自主品牌年化下降10.0%、美系年化下降20.8%。

消費下滑、人口紅利消失,會是汽車版的絕殺嗎?

消費下滑、人口紅利消失,會是汽車版的絕殺嗎?

消費下滑、人口紅利消失,會是汽車版的絕殺嗎?

汽車產業鏈終究由下游驅動,汽車總銷量與自主品牌市場份額的雙雙下滑令國產替代與消費升級的邏輯難以自圓其說。

人口紅利接近尾聲,長期增長空間有限

過去幾十年中國轟轟烈烈的城市化建設造就了無數財富,其中最為受益的莫過於兩大產業:房地產與汽車,不斷建成的城市與湧入城市的居民是龐大而穩定的需求來源,而當前各項數據均顯示,無論是城市化紅利還是人口紅利,似乎都走到了尾聲。

2017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淨減少了500多萬,而預計1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60%,通常到 70%左右城市化就會基本結束,即便假定現在每年還有2000萬農民進城,目前每年的新增有效需求人口也僅為1500萬,僅為高峰時期的一半。

如果幾年以後城市化結束,那麼房地產和汽車兩大產業都將只剩下折舊更新的需求。按照4億套(輛)的存量,假定房地產和汽車的折舊率分別是2%和7%,那麼成熟時期房地產和汽車的年度需求分別在800萬套和3000萬輛,而2017年的中國房地產銷量達到 1800 萬套,汽車銷量達到3000萬輛,這兩大需求應該都到了歷史頂部區域。

未來支撐汽車市場增長的動力只能是消費升級,這也是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的戰略依據,只可惜短期內難以看到汽車消費升級的跡象,甚至短期內消費者對於汽車都將保持消費降級的態度,汽車行業的這個冬天或許將有些漫長。

海通證券 | 拿什麼來拯救我們的消費增長?——海通宏觀美洲交流與思考

廣發汽車 | 汽車:18年汽車數據點評系列十七

免責聲明:本號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僅供參考,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