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雜憶——大鼓書

童年雜憶——大鼓書

晚上除看電影和電視外,有時還會欣賞到大鼓書、快板、山東快書等曲藝節目,即縣盲人宣傳隊表演的節目。

縣盲人宣傳隊分了若干個小組,每組由三至四名成員組成,走村串巷表演節目。

宣傳隊員中的盲人隊員中,有些是解放前的老藝人,也有老八路、老英雄,因為在解放前的戰鬥中傷了眼睛,不得已退下戰場。在解放後,不甘過飯來張口的生活,便參加了盲人宣傳隊。後來看到一篇回憶文章,文中提到組織盲人宣傳隊這個點子最早還是作家老舍提出來的。

宣傳隊隊員們手拿馬杆,被人引領著到各村表演。隊員們一般在下午來到大隊部。先準備節目。每人拿著稿紙,趴在桌子上背詞。紙上沒有漢字,只有很多的坑坑點點---盲文。他們用指尖觸摸著,口中嘟嘟囔囔,唸唸有詞。他們的領隊是個高人,有房杜之才,能編寫節目,只見他熟練地把紙鋪在桌子,稿紙下墊著專用墊板,拿著筆---鐵筆,在紙上戳戳點點,創作態度很是認真。

當他們覺察身邊有幾個看熱鬧的,還會和我們搭訕幾句,問問學習成績,淘不淘氣等,或是要求我們帶路去廁所。有時牽著他們的馬杆去廁所途中,心裡總犯嘀咕,想搞搞惡作劇,把他們帶到糞堆或水溝處,捉弄他們一下,但怕回家捱揍,計劃始終沒有膽敢實施。

準備完節目,若沒到晚飯的時間,宣傳隊員的娛樂節目是打撲克。用一種專為盲人制造的撲克,上面刻著盲文。只見隊長從軍用挎包裡掏出撲克,熟練的在桌子上洗牌,然後抓牌、出牌。

正在玩著,大隊會計走進來了。他先把在一旁指指點點看熱鬧的我們幾個轟了出去。但我們並不遠去,仍扒著門框向裡看。見會計對幾位盲人說:“幾位別玩兒了,該吃飯了。”他們聽了便不緊不慢地把牌收了起來。飯食由大隊部負責,一般是貼餅子、棒子渣粥、大蔥、黃醬、鹹菜、拍黃瓜等。他們樂呵呵的摸索著拿起貼餅子,就著大蔥蘸醬,大口大口的吃著,再夾幾塊黃瓜,清脆的嚼著,不時端起碗,喝棒子渣粥。吃完飯,碗筷由會計撤下。

到了晚上,大隊廣播員郝俊德不免又廣播一番,讓社員們到大隊院裡聽大鼓書。

宣傳隊員在大隊部院裡大槐樹下表演節目。只見大槐樹斜伸的粗樹枝上,垂掛著一盞300燭光的電燈泡,燈下放一張桌子,在桌子後面支起鼓架,盲人們站著表演,觀眾站著圍觀。

他們表演的節目,大多是反映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剿匪的節目,表演親切自然,娓娓道來。有時也表演時髦的節目,如應觀眾的要求,唱一段京東大鼓《送女上大學》等,就跟現在唱流行歌曲一樣。

記得宣傳隊中有個每年都受縣裡表彰的明星級人物,他的節目極受歡迎。他是夾唱夾說,夾敘夾議,情節跌宕幽默,且以打小日本的節目居多。在他的節目中,無論是英勇機智的小八路,還是老謀深算的偵察員,均鮮活異常,引人入勝。

演出開始了。節目一個一個的進行著,幾個人輪流表演。

最後一個節目,一般是大明星壓軸。每逢他一出臺亮相,還沒出聲,便會像過去戲臺上名角上場一樣,有碰頭彩。眾人齊喊一聲“好---!”。他聽了後,便向大夥作揖道謝。

他那沙啞的嗓音,神氣活現的表情,指手畫腳的動作,獨具一格而又詼諧幽默。所以有他隨隊表演,觀眾總會多上一兩倍。

節目表演完了,但隊員們當晚並不離去,就住在大隊部。第二天吃過早飯,到會計處領完報酬後再到下個村表演。

報酬的標準是每人6毛錢。宣傳隊領隊拿到錢,核對無誤後,便摩挲著把錢放進隨身攜帶的軍用挎包中。有時會計還會開個小玩笑,用等長的一張紙夾在錢中交給領隊,但領隊的觸覺靈敏異常,一準兒會被發現,但他不說話,笑眯眯的把那張“偽鈔”半舉到會計面前,會計也笑著給他換一張真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