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脫微信束縛,拒做「低頭族」

摘編自雜誌文章《大學生微信依賴狀況調查研究》,原文刊於《現代商貿工業》(國內統一刊號:CN42-1687/T;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3198)2018年32期。【本文為全文】

作者簡介:卞小莉(1990—),女,江蘇鹽城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德育實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 浙江樹人大學2017年ZML課題“大學生微信依賴調查狀況研究—以浙江樹人大學管理學院為例”研究成果(2017ZML202)

摘要:近年來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APP迅速興起,虛擬社交媒體依賴現象日益引起社會關注。本文選取浙江樹人大學管理學院810位大學生微信用戶為研究對象,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總結出大學生從獲取信息、自我表達、社會交往、娛樂消遣四個維度對微信使用的需求狀況。通過實證調查研究,分析發現微信依賴普遍存在於大學生群體中,並總結出大學生在突顯性與超時性、強迫性與神經性、衝突性與虛擬性三個方面對微信依賴的狀況。

掙脫微信束縛,拒做“低頭族”

1 研究背景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 年1 月推出的一款可支持通訊、支付、娛樂、社交等方面的多功能社交軟件。2017年11月,微信在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發佈了《2017微信數據報告》,報告核心數據顯示:日登錄用戶(9月)9.02億,較去年增長17%;公眾號月活躍賬號數350萬。由此可見,微信已深刻影響著用戶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本研究旨在以浙江樹人大學管理學院為例,調研中國大學生的微信使用行為,瞭解他們的微信依賴水平,以期為高校倡導大學生健康使用微信提供一定的參考。

2 研究設計

2.1 文獻研究

媒介依賴理論最早是1975年由桑德拉·鮑爾和梅爾文·德弗勒提出的,主要研究個人與媒介系統的依賴關係。媒介依賴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一種新的媒介在社會中站穩腳跟後,人就會與媒介之間形成一種依賴關係,相互依賴中較強的一方是媒介,它們主要從傳播內容方面控制著人。”[1]劉振聲基於受眾媒介需求的預期、滿足尋求,總結出6 點關於微博使用的潛在需求,“即獲取信息、自我表達與社會認同、人際關係的維護與擴展、娛樂消遣、情緒釋放和習慣性依賴。”[2]本研究將以該理論為出發點,結合現實中大學生與微信的接觸和微信的功能特點,總結大學生對微信內在需求。

2.2 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隨機抽取浙江樹人大學管理學院在校生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樣本基本情況的調查,以選擇題為主;第二部分為大學生的微信需求情況調查,以5分制里克特量表形式為主;第三部分為大學生微信依賴影響的調查,以5分制里克特量表形式為主。

3 研究發現

3.1 問卷的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指同一個測驗對同一組數據被試測兩次或多次,所得結果一致性程度。本研究通過Cronbach's Alpha係數這一指標進行信度檢驗,檢驗結果可靠性係數為0.897,證明調查結果具有真實性和適用性。

3.2 問卷的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對設計的問卷的測量結果反映客觀現實的程度,本研究採用的是結構效度,如表1所示,本研究樣本充足度的KMO值為0.925大於0.7,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且Bartlett球形檢驗顯著觀測值為6403.049,顯著性概率接近0小於1%,說明變量具有相關性,樣本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掙脫微信束縛,拒做“低頭族”

如表2所示,本研究共提取4個公共因子說明大學生微信依賴的內在需求,第一個公共因子表明了大學生通過微信獲取信息的需求,故命名為“獲取信息”;第二個公共因子表明了大學生通過微信進行社會交往的需求,故命名為“社會交往”;第三個公共因子體現了大學生通過微信表達自我的需求,故命名為“自我表達”;第四個公共因子體現了大學生通過微信進行消遣和釋放壓力的需求,故命名為“娛樂消遣”。

掙脫微信束縛,拒做“低頭族”

3.3 被調查學生的微信用戶特徵分析

被調查的810名學生中,97.9%左右的被調查學生使用微信超過1年以上,20.12%的學生使用微信超過4年時間,只有17名學生(2.1%)使用微信不到1年。超過半數被調查學生的微信好友數在100之上,其中254名(31.36%)同學微信好友數量為100-199人,好友數量為200人及以上的有277人,佔34.2%。89.01%的被調查學生每天使用微信超過30分鐘,其中超過4小時以上的有312人(38.52%)。93.09%的被調查學生每天打開微信的次數在5次以上,其中每天打開次數超過30次以上的有282人(34.82%)。

3.4 被調查學生的微信依賴狀況分析

掙脫微信束縛,拒做“低頭族”

如表3所示,大學生微信依賴對大學生的依賴狀況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突顯性與超時性”,表明大學生使用微信已成為個人的主要想法和行為,且在微信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佔用了其他事物的時間;二是“強迫性與神經性”,表明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強迫性症狀,和對微信的過度使用會對大學生的精神和情緒產生不良影響;三是“衝突性與虛擬性”,表明大學生認為在微信上收穫的滿足感遠大於在現實,忽略現實中的交流。

4 研究結論與反思

4.1 研究結論

通過調查研究,可得出以下三個方面顯著的研究結論:第一,大學生對微信依賴狀況嚴重。從微信使用頻率來看,93.09%的被調查學生每天打開微信的次數在5次以上,平均每人每天打開微信29次;從微信使用時間統計,超過4小時以上的人數佔38.52%,平均每人每天使用時間接近3個小時。第二,大學生對微信獲取信息、自我表達、社會交往、娛樂消遣的需求增加是導致微信依賴的內在因素。通過分析,社會交往因子和獲取信息對微信的行為突顯性影響最大。第三,大學生的微信依賴對其日常學習、生活情緒和現實社交都產生了嚴重影響。通過分析,公眾的微信依賴對使用者的強迫性和神經性、衝突性和社交虛擬性都有顯著的影響作用。

4.2 研究反思

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及微信功能越來越強大,大學校園裡隨處可見時刻捧著手機的“低頭族”,大學生微信依賴問題日益突出。對於大學生微信使用者而言,微信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這種人—微信—人的交流方式,屬於一種間接交流方式,過多的使用會影響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交際能力和交際圈子。大學生需理性認識自己的微信使用行為,認識到微信“工具性”的一面,一是大學生可以有意識的控制社交媒體使用時間,高效使用其聊天通訊功能,利用微信進行“微”學習,不讓微信僅成為無聊時的安慰品;二是不斷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嘗試從手機屏幕的束縛中抽離出來,多培養線下興趣愛好,參與其中去感受現實社交生活的樂趣和滿足感。

參考文獻:

[1]謝新洲. 媒介依賴理論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實證研究[J]. 《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 2004. 第218-219頁.

[2]劉振聲. 社交媒體依賴與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學生微博依賴為例媒介依賴理論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實證研究[J]. 新聞大學,2013,(1).

------------------------------------

歡迎進入中國知網~《現代商貿工業》雜誌閱讀和參考引用原文

《現代商貿工業》雜誌官方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官方網址:http://www.xdsmgy.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