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補不是問題,怎麼補才是

維生素D:補不是問題,怎麼補才是

針對近1萬名荷蘭母親及其嬰兒的“R世代研究”(Generation R Study),近兩年公佈了一系列研究結果,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其他認知缺陷的風險指向維生素D缺乏。研究者發現,那些母親孕中期之後血鈣含量低、嬰兒臍帶血中維生素D不足的孩子,長到6歲時出現各種自閉症特徵的風險是母親營養狀況正常的孩子的2.42倍。與此相呼應的,是幾項關於冬季懷孕的孩子自閉症風險更高的大規模人群研究,以及一系列關於維生素D影響與感覺、認知、記憶、語言、運動相關的中樞神經細胞早期基因表達的細胞實驗。

而在最新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論文裡,哈佛大學的研究小組分析了經典的“護士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中20多萬名女性的膳食與健康數據後發現,那些日常飲食中維生素D攝取量最高的人,提早進入更年期的風險要比維生素D攝入量最低的那一組低17%。

權威專家都發話了,不想孩子變傻自己變老,是不是得立馬下單海淘網紅維生素D小熊糖?

維生素D:補不是問題,怎麼補才是

先容我給大家講個維生素D的老故事哈。

好多人的童年,都打著魚肝油那腥甜滑膩的獨特氣味烙印。追溯起來,這得感謝一個名叫愛德華·梅蘭比(Edward Mellanby)的英國醫生,和一群為科學獻身的汪星人。

1914年,梅蘭比醫生接受國王女子學院醫學研究委員會的委託,調查當時在英國城市兒童中大規模流行的佝僂病的成因。5年後,梅蘭比志得意滿的給出了答案:當給他的實驗對象——一群關在籠子裡的狗——僅僅餵食蘇格蘭窮人的日常主食麥片粥時,這些狗先後出現了骨骼疼痛、變形、生長受阻的佝僂病症狀。但在狗糧中添加了當時剛因發現富含維生素A而從工業原料搖身一變為神奇保健品的魚肝油後,那些軟骨頭的病狗居然痊癒了。

梅蘭比因此作出結論——要讓一代汪星人和大不列顛人的骨頭硬起來,得抓緊補充維生素A。魚肝油從此火上加火固不必說,另外一些以維生素A為賣點的補劑也大搭便車。

維生素D:補不是問題,怎麼補才是

正如很多人都已經想到的,維生素A能治夜盲症,抗皺祛痘也挺靈,但好像和補鈣壯骨沒啥關係啊。那是因為梅蘭比的宏論問世沒多久,就被後來被譽為“維生素博士”的美國生化學家艾莫·麥克科倫(Elmer McCollum)打了臉。麥老師把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想辦法破壞掉,但卻依然可以治癒實驗室中只吃穀物麥片、患上佝僂病的老鼠。大家這才意識到,起作用的恐怕另有高明——魚肝油中真正對骨骼有益的維生素D隨即被發現。

但你以為這個故事就這麼畫上句號了嗎?

不能夠!

很快就有人想到,蘇格蘭窮人家裡養的窮狗,和在穀倉裡打洞做窩的老鼠,多半隻有穀物可吃,也沒科學家給餵魚肝油,但它們也沒都得上佝僂病啊?

維生素D:補不是問題,怎麼補才是

於是麥克科倫的同事裡,有人腦洞一開,計上心來——無論是梅蘭比的狗,還是咱們的老鼠,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都被關在籠子裡不見天日,這會不會也和佝僂病有關呢?當他們壯起膽子試著把老鼠籠子放到戶外時不常地曬曬太陽時,不用吃魚肝油,這些陽光老鼠的佝僂病也好起來了!

原來,皮膚在接受陽光紫外線照射時,自然可以高效合成膽鈣化醇(Cholecalciferol)——也就是所謂的維生素D3——然後再經肝和腎的進一步轉化,以鈣三醇(Calcitriol)激素的形式,調節小腸內鈣和磷的吸收,促進骨骼的生長修復。

維生素D:補不是問題,怎麼補才是

如果你已經被這一串術語繞懵圈,那其實記住一件事就可以了:別看維生素D濃眉大眼的,真要摳起字眼來,它就是一打入維生素家族的奸細!

嚴格的說,只有那些自身無法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滿足生理所需、只能從膳食中攝取的關鍵有機營養成分,才符合維生素的定義。可維生素D呢?

維生素D:補不是問題,怎麼補才是

舉個例子,被許多健康達人奉為寶典的美國國家科學院(NIH)食品與營養委員會(FNB)制定的維生素D推薦每日攝入量,一個在大眾傳播和商業宣傳中被無心忽略甚至有意模糊的關鍵背景知識是,這一標準是在假定一個人一天中半寸陽光都照不到的情況下而制定的,也即大家都一秒鐘變身關進黑牢的基督山伯爵。

而眾多關於維生素D的研究顯示,要滿足這一需求,真的是隻要“擼起袖子加油幹”就管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之間,不擦防曬霜,在陽光下露出臉、手臂、腿或後背,視不同緯度和季節,曬上5到30分鐘,每週兩次以上,足矣。

不用咬牙跺腳地吞魚肝油。

更不用為了那22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去吃排名前四位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漿、水和明膠的小熊糖——不過,要是您圖的就是個萌、甜、洋,只當我沒說。

當然,我們固然不是身不由己的實驗室動物,但也沒有生活在理想世界之中。正如許多與維生素D相關的科普文章中指出的,生活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人,冬季袒露皮膚的機會極少,而現代人工作學習休閒空間從戶外轉向室內的大趨勢,也令曬太陽成為一件一年四季都需要有意為之的事。更不用說,雲層和空氣汙染物會吸收和折射皮膚合成維生素D所必不可少的UVB光線,而隨著老齡化和體重增加,人們自體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也會慢慢下降。

維生素D:補不是問題,怎麼補才是

此外,出於對皮膚癌的恐懼和美白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日常塗抹可以遮擋UVB的防曬霜。雖然一項廣為引用的澳大利亞研究指出,與整個夏季都塗抹不含防曬成分的安慰劑膏體的人相比,塗防曬霜的人體內的維生素D含量並沒有顯著差異,但一直有不同聲音指出,地處南半球、夏季日照時間超長、受臭氧層空洞影響最大從而令UVB致癌問題更嚴重、主要人口為膚色較淺的白種人的澳洲,在這個問題上並不具有典型性。

種種因素的疊加,才促使營養學界達成共識,雖然維生素D理論上根本就不該被算成維生素,甚至不需要去“補”,但鑑於其對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還是對它網開一面,讓它留在革命隊伍裡繼續發揮作用。

然而,細心去看那些出自靠譜來源的資料(比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關於維生素D的概況介紹),幾乎眾口一聲,將陽光接觸和食物攝取作為最主要的維生素D來源,而對過量補充鈣和維生素D所導致的心臟、血管和腎臟病變風險嚴加警告。即便是催生了最新這一波維生素D熱的那幾項研究,在原始論文的結論部分,也無一例外的諄諄告誡,我們目前並不知道,到底是維生素D的缺乏導致了這些健康問題,還是某種尚不為我們所知的機制,同時促成了維生素D的缺乏和大腦的病變。

畢竟,從梅蘭比醫生興高采烈的宣佈“富含維生素A的魚肝油是打敗佝僂病的神奇子彈”到現在的這一百年裡,醫學界已經見過了太多歸因錯誤的教訓。在越來越大的已知域的邊界之外,還有那麼龐大而浩瀚的陰影。

維生素D:補不是問題,怎麼補才是

但令人悲哀的事實是,這些聲音,很少能夠被依然在渴望一顆“神奇子彈”打敗所有病苦的大眾消費者聽見。

更令人悲哀的是,與歐美澳花樣百出的維生素D補劑銷量日增的趨勢並行的,卻是人群中維生素D缺乏的比例日見攀升。

也許,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漫天飛來飛去的“神奇子彈”,而是重新思考我們的健康觀:當一件原本自然而然的事情變得比較難的時候,是不是就此不幹、另闢蹊徑的正當理由?

畢竟,多曬曬太陽,真的那麼難嗎?

維生素D:補不是問題,怎麼補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