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普洱茶茶氣?辨別方法是什麼?

普洱茶者


茶氣,在茶葉愛好者之中一直是熱門話題。 有人視身體發熱、發汗、打嗝、手掌漲麻、通腸甚至茶味濃釅視作“茶氣足”,有人認為喝茶後身體發熱、出汗便是“氣感強烈”。各家各派都提出對茶氣的不同解讀,那麼,究竟何為茶氣?何謂氣感?

既然說到“氣”,必然要遵循傳統文化中對其的解讀,也就應依循中醫理論。在中醫理論中,所有食物都有歸經(專屬經絡與屬性),茶葉自不例外。飲茶之後,感知其經行的經絡,即是茶品的“歸經”。傳統中醫辨識某一味藥材的歸經與茶氣歸經是相通一理的,但如前文所述,現代人由於多種原因,身體感知的敏銳度大受影響。具有明確體感的人已然難得,能夠明確感知氣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反茶氣論”與各種對於茶氣和氣感的詭異解讀的產生也就自然而然了。

許多中醫藥典曾提及茶在十二經絡中歸屬肝、心、脾、肺、腎等五經絡,但此係特製綠茶、青茶類而言。若擴及其它茶類,如紅茶、白茶等又有不同。尤其是普洱茶,能夠經行人體絕大部分經絡。感受茶品循行經絡,是為氣感。

對於普洱茶而言新制生茶屬寒涼,品飲新茶時身體所產生的熱感,是因為驅動身體免疫機制所產生,而並非茶品本身性屬溫熱。普洱熟茶經過類似中藥炮製之法的渥堆,老茶經過時光淬鍊與微生物發酵,使得茶性轉變為溫熱。

依經絡氣感大略區分,新制生茶寒涼,老生茶溫熱;新制熟茶燥熱,老熟茶性溫。新制生茶走表,老生茶走裡。新制生茶生茶走心、心包、肝、膽、膀胱、肺、腎等經絡,老生茶與老熟茶入脾、胃、小腸、心包等經絡。具體到特定茶品則需具體而論。

老師於多年提出茶氣與氣感的概念,在當時的業界被其它業者斥為怪力亂神,而今當年的批評者又紛紛成了氣感的擁躉,併產生了對茶氣的各種光怪陸離的解讀,亦是茶業一怪現狀。

瞭解口感、體感與氣感的感念,明確喝茶時感知到的信息來源,方才是評斷茶品優劣的開始。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天威德成經典普洱茶文化”。



天威德成經典普洱


普洱茶的茶氣辨別的方法就是喝。


要學茶,找對的人,對的茶,不跟你和稀泥搗糨糊的,你說一他跟你說二的就不要學了,找有承諾,有信譽,敢說敢當,敢用茶說話,敢當面對峙,當面真正以茶論茶,用茶說話,用茶來比對,真正審評的學茶方法。茶,一份價格一分貨,不是看包裝,是看茶喝茶。喝不明白用茶比,用茶分,我可以幫到你,因為仁易說茶是讓普洱茶不再水深的。歡迎找仁易說茶,我說話一諾千金。


仁易說茶


百花吟旗下茶葉/茶具/茶生活美學知識分享專欄;點擊上方頭像關注,每天與您分享專業茶知識!

我覺得普洱茶的茶氣是在於它的活性。正是因為有了活性,才能讓人對它有期待,這個茶才會回甘生津,香氣口感才會層層漸進,充滿變化,才會在存放中越陳越香!

圖為百花吟-高級評茶員丨青衫

活性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茶湯入口與人發生的互動,如回甘生津和刺激發汗,而茶湯每一泡的變化和通過存放醇滑發生的改變則是另一方面,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是茶氣

如何感受茶氣足?

如果茶氣達到了一定強度感覺,就會令人除了感受到強勁口腔感受之外,還可以感覺到熱氣在體內溫流、激盪升騰、毛孔松馳微張、微汗、打嗝、排氣等身體感知,在品飲後有一種沐浴在愉悅輕鬆、飄然安舒的意境感受中,這就證明茶氣很強;反之,若是喝茶時沒有我上面說的那些感受則說明茶氣弱。

圖為百花吟-清流

很多茶友覺得茶氣就是一種熱量,然而並不能這麼簡單來表達,一般情況下,熱茶喝下去會有熱感,會使人出汗,所以有的茶友會說“那是燙的,喝熱水也會出汗”,的確,如果一杯接一杯喝熱水,確實會出汗,但熱量來得快,退得也快。

茶氣就相同了,茶氣會在身體裡產生一種源源不斷的熱感,如果從身體的維度來說,熱水只能讓皮膚的表面發熱,而茶氣呢則是在身體內部的滲透和疏通。

歡迎各界茶友在下方點贊和評論,喜歡記得關注“百花吟茶學院”,歡迎私信一起聊聊茶事。


百花吟茶學院


茶氣是一種滿足感,可以說是入口時在口腔中的飽滿程度;嚥下之後,茶湯由喉部進入體內,延伸至腹腔,直至胃部的充實感受也屬於茶氣的一種表現;飲畢結束,茶湯引起的人體微熱、胃部發燙、後背(脊樑)有出汗等感受都是茶氣給人體的感受。當然,人體各有異,茶氣對不同飲茶者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其實也無法過多言語形容,總歸會給人一定的滿足感。

辨別茶氣主要目的在於品鑑一款茶,尤其能一定程度判定原料的優劣。正常來說,底子好的茶葉給人的感受會更直接,茶氣的作用來得更快、停留更久;而底子相對差一點的茶葉並非沒有茶氣,甚至有些經過拼配加工的茶品也能給人體良好的茶氣反饋,只是因原料本身特性,茶氣的反映不那麼明顯罷了。

說到茶和茶氣,除了感官,必須經過品鑑才能喝出門道、感受到茶氣。因而,要說辨別,直接來說就是要喝,而且要多喝、對比著喝,有了比較自然會形成一定概念,也就能心中有數了。


原來網石頭君



茶氣,是在品茶過程中,茶水在腸胃吸收過程中,通過血液流動,在人體器官和體表的一種感受。

這種感受是否強烈,與個體的對茶的精神狀態,對茶的敏感度有很大的關係。 就像有人喝酒淌汗一樣,而有的人則沒有感覺。


茶氣的自身也有強弱厚薄,除了文化結構外,與物理結構關係重大。

一般來講,老茶中的茶氣較濃郁,因為陳放的時間長,酵化的物質豐富,這就使老茶的回甘和韻味更飽滿。還有,因為工藝的不同,緊壓的黑茶類的茶氣比其他茶類更能保持、回應更大。

如何體驗茶氣呢? 品味“茶氣”要帶著一份專一、帶著一份虔誠,帶著心境的明淨通透、閒適淡定,這樣才能夠在茶氣上升的剎那間抓住神經末梢的顫動、觸摸到心頁尖頂的微晃。就象是高手過招一樣,品味“茶氣”的功力和層級就在瞬間的釐毫之差。



同時品味“茶氣”也是踏尋一種生活境界,寄寓一種生活理想,一旦有了感悟,那麼即使無茶,心中的“茶氣”也能夠持久迴盪,就象古詩所吟唱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了。


煮茶聞書香


普洱茶茶氣

會出汗或者打嗝或者放屁或者等等

身體帶來一些強烈的感覺名為茶氣

或者說明喝的這款茶很好很厲害

我一直不覺得這是一種茶很好很厲害的表現

主要個人觀點不求認同

現在土壤很複雜土地汙染也很嚴重

為什麼出口歐盟的茶葉要去檢查土壤一樣

在這塊地長大理解成吃這一方水土長大

那如果這方水土好吃的也自然好

如果這一方水土不好吃的東西也也會殘留在身上

一直認為茶氣是一種身體機能的表現

比如我給你重重的來一拳可能你身體也能飆汗吧?、

所以我一直不認識茶氣是對茶葉的一種茶葉很厲害的表現


千年茶鎮




一、茶氣即品飲時舒適的感受:回甘好、茶香縈繞等


這裡的茶氣並不是指氣味或氣體,而是茶葉內的活性物質給人體帶來的舒適的感受就是茶氣,茶品皆有茶氣,差別在於茶氣的多寡而已。


二、另一種說法:茶氣即茶味,茶氣足就是茶味足


茶氣就是品茶時候的一種境界,心中的茶氣也能感悟良多,茶氣的功力化為感受持久迴盪。即使茶喝完了,還是有韻味。



怎樣驗證自己是否體驗到了茶氣?


有的身體發熱,熱量下行至腳掌心,以致腳掌心發熱汗出;

有的上下通氣,渾身發麻、身體發暖、手心出汗;

有的先由腹部發熱,然後周身流佈,渾身通泰;

有的是後背發熱出汗;有的前胸發熱,後背冒汗。

有的感到熱氣穿喉而過,腹腔與丹田有熱氣湧動;有的喝了四肢發軟,熱氣不斷湧上腦部;

有的感到一股熱流沿著某個經絡走竄,如一股氣在脈絡中運行;

有的當時喝了沒太大反應,而第二天上廁所時發現排洩超常順暢;

有的喝完後感覺渾身疲憊,昏然欲睡;

綜上所述,可以簡單歸納為



頭部:茶氣往上衝至前額或後腦,脹脹的,有麻感,臉頰發熱,氣按摩雙眼後方,眉心或太陽穴,氣在頭部打轉。


身體:身體前後搖晃或身體內部極細微的規律性氣動,打嗝或不打嗝,背後督脈感覺氣往上衝,氣衝某些穴道會有刺痛感,這可能與身體的舊疾有關,氣通後轉為舒暢,如果茶氣非常強,會覺得氣穿透皮膚、肌肉,瞬間擴散至全身,感覺溫暖或轉為清涼,全身舒暢。


手腳:氣往下至手腳,手肘,手掌及指尖,會感覺熱、脹、麻,尤其手指尖最敏感,會有刺刺的感覺。(來源:說茶網綜合整理)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看法!更多茶葉知識,請關注今日頭條“說茶網”或微信公眾號:ishuocha


說茶網


大道易簡這個說白了,茶氣那就是喝完茶之後人的一種感覺,好多品茶之人,喜歡喝茶的朋友呢,喝茶之後就會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我們把這種感覺稱為茶氣,這東西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喝出來的茶,感覺是不一樣的,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狀態下喝茶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因此這個東西一般人看來有點虛無縹緲,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測量方法測量,所以說呢,有些人就感覺這個是虛幻的,實際上的則不然,茶氣的是真實存在的。

要有一個想體會到茶去了,首先要保持你的心態平衡,其次是身體健康,再次沒有一些不良的習慣,如果你抽菸酗酒的話,你的味蕾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茶的製作工藝、茶的種類茶的沖泡方法都會影響到茶氣的發揮。


悟空茶館


翻看傳統文化典籍“氣”到底是什麼玩意?

茶氣對人和人與茶氣的互動產生的效應,不同的人感覺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環境和心境下的感受也不一樣。感受茶氣也有層次之分、輕重之別,有直觀感受,有重疊感受,也有多重感受,包括參與了文化、藝術、宗教的文化感情。
①亦稱“茗氣”。蒸煮茶葉的熱氣。
唐代項斯《山行》詩:“蒸茗氣從茅舍出,繅絲聲隔竹籬聞。”
許觀《贈張隱君》詩:“茶氣拂簾清草午,想應賓主正高談。”。
明代程用賓《茶錄》:“辨氣者,若輕霧、若淡煙、若凝雲、若布露,此萌湯氣也;至氤氳貫盈,是為氣熟,已上則老矣。”
②茶味。
明代許次紓《茶疏》:蒙茶“來自山東者,乃蒙陰山石苔,全無茶氣,但微甜耳。”
“茶氣”是讓人實現心靈瞬間的“逍遙遊”的載體,飲茶者藉助茶氣,將情感的宣洩依附在茶體、茶香和茶韻上,乘物遠行、心遊萬仞,與天地精神獨往來。正因為這種現象和儒、道、佛家的心遊、禪定感受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使得茶氣在品茶時變得奇妙與高雅,更使得茶道為芸芸眾生、為三教九流等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宗教所共同接受和推崇。
第一:茶氣的“氣”肯定跟傳統文化有關,這個字來自古代。古代這個字用白話文解釋不通!
第二:這個氣肯定不是簡單白話文表意,不是什麼空氣、喘氣、氣味……或者說物質形態—氣態。
第三:這個“氣”是一種確實存在的能量,是肉眼看不見,卻作用於我們肉眼看得見的身體上。
第四:傳統認為人的存在不僅侷限在有形物質(精),還有能量(氣),當然還有喜怒哀樂(神)。精和氣就像沙塵暴,能看見漫天飛舞的黃沙卻看不見沙塵暴動力元兇———大風。
第五:“氣”是能量存在形式,它承上啟下作用於肌體作用於喜怒哀樂情緒之間(中醫七情六慾)。
第六:肌體產生能量,能量推動情緒,情緒作用於能量,能量作用於肌體。(比如怒氣傷肝)

“茶氣”一說是從鄧時海先生的《普洱茶》當中被提出,打開了茶行業的玄學之門,今日茶行業的百花齊放與千般套路都從其中幻化而來。

“茶氣”可解釋性太強,包含了很多形而上的內容,這一部分無法證偽,有人就把“茶氣”和身體反應聯繫起來,即“體感”來配套對應茶氣,以此提出了活性物質與“茶氣”的相關性的猜想。
所謂“體感”,我能找到的不外乎以下幾點:
  • 有的身體發熱,熱量下行至腳掌心,以致腳掌心發熱汗出;
  • 有的上下通氣,渾身發麻、身體發暖、手心出汗。
  • 有的先由腹部發熱,然後周身流佈,渾身通泰;
  • 有的額頭冒汗;
  • 有的是前胸冒冷汗;
  • 有的是後背發熱出汗;
  • 有的前胸發熱,後背冒汗。
  • 有的感到熱氣穿喉而過,腹腔與丹田有熱氣湧動;
  • 有的喝了四肢發軟,熱氣不斷湧上腦部;
  • 有的感到一股熱流沿著某個經絡走竄,如一股氣在脈絡中運行。
  • 有的又打嗝又放屁;
  • 有的覺得前胸和後背不斷的出冷汗,皮膚涼涼的;
  • 有的當時喝了沒太大反應,而第二天上廁所時發現排洩超常順暢。
  • 有的喝完後感覺渾身疲憊,昏然欲睡;
  • 有的剛開始手足發冷,再往後發熱汗出;
  • 有的全身汗如雨下,衣服溼透;
  • 有的雙耳通紅,有的左耳熱,右耳涼……
這就是各種各樣對茶氣的反應。

從醫學生理角度去窺探茶氣

實質是茶進入人體後引起的藥理作用與人的精神活動相結合的綜合作用。
那我們先從出汗開始說吧:
既然有發熱出汗,就先了解發汗機制:
人體的汗腺是分佈於皮膚真皮內的一種分泌腺,有一長的導管將分泌 物(汗)引向皮膚表面。我們的身體表皮大都有汗腺分佈,以腋窩、腳底、 手掌,以及額部尤其豐富。汗腺是否活躍要看交感神經是否興奮。而交感神經是自主神經,也就是說它是不受人的意識控制的。 人體有大小汗腺之分,主要以小汗腺為主,大汗腺主要在人體腋下以及隱私部位。小汗腺的分泌活動主要受交感神經支配,主要是乙酰膽鹼能纖維。實驗證明,局部注射乙酰膽鹼可引起小汗腺大量分泌和排洩汗液。
此外小汗腺分泌汗液還受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飲食因素就是其一。在口腔粘膜、舌背等處分佈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及特殊的味覺感受器,通過咀嚼時食物的刺激,使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口周、鼻、面、頸、上胸,甚至全身的反射性出汗,尤其是在吃了諸如“麻辣燙”這類的辛辣熱燙刺激食物後更為明顯,這種出汗稱為味覺性出汗。
一般健康的人,在運動或遇高溫時,都會增加汗腺的分泌,這是為了讓上升的體溫下降的生理作用。因此,肥胖者往往較瘦者汗量多,這並非 由於前者體表面積大的緣故,只因肥胖者體重偏高,體溫容易上升,為了降低過高的體溫,必須以多排汗來調節。
除了以上的原因,在平常不流汗時,會大量出汗者,就可能是汗腺有了問題,局部多汗可由於交感神經損傷或異常的反應,乙酸膽鹼分泌增多,導致小汗腺分泌過多的汗液。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種異常的生理性反應,或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等內分泌疾病引起的症狀,也有可能是高血壓、更年期和副腎皮質荷爾蒙的作用等, 都可能發生這種症狀。 此外,服用感冒藥降熱,休克也都可能引起大量出汗。當腦貧血時, 腦部血液的流動發生障礙,體溫調節中樞受刺激,也會多出汗。幼兒因體 形的關係,也較容易出汗。
精神抑壓的多汗症 另一種多汗症稱為局部多汗症,如腳底、腋窩、額頭、鼻尖等處,很 容易出汗,例如乘搭飛機、開車時、手心出汗;在大眾前說話,臉上汗水 直流,這多半是精神抑壓或感動時發生。 此外,也有身體片面性出汗的情況,半身不遂的病患,失去知覺的那 一面會多汗;而腦神經系統有外傷、腫瘍、發炎者,由於交感神經受刺激, 也會引起片面性多汗症。 多汗症有全身性及限局性多汗兩種。全身性多汗者皮膚表面常是溼潤的,而且有陣發性的出汗。局部多汗常見於手掌、足蹠、腋下、其次為鼻尖、前額、陰部等,多在青少年時發病,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環功能障礙,如手足皮膚溼冷、青紫或蒼白、易生凍瘡等。足部多汗由於汗液蒸發不暢,致足底表皮浸漬發白,常伴足臭。腋窩部及陰部多汗時,由於該部皮膚薄嫩,經常潮溼摩擦,易發生擦爛紅斑,伴發毛囊炎、癤等。
因此我們可以從發汗機制看出,味覺性出汗、生理性出汗和體溫升高引起的排汗是體感出汗的主要原因
體溫升高引起的排汗
葡萄糖可以在體內氧化,釋放能量。此處的化學式略,這是一個基礎代謝問題。
茶水當中含有水解單寧,水解單寧的結構就是葡萄糖的沒食子酸酯,這個結構並不太穩定,容易裂解,在品飲過程中,可分解為沒食子酸和葡萄糖的分離結構。
▲水解單寧示意圖 化學式來自chemBlink
當茶水中含有大量水解單寧,茶水到達人體小腸時,小腸絨毛會主動運輸吸收葡萄糖,通過靜脈將其轉運到血液循環當中。此時伴隨著葡萄糖氧化釋放的能量,飲茶人就會感覺到發熱,這就是所謂的“體感”。
同時,咖啡鹼等填充物質也能有效促進循環代謝,使得代謝加速;同時能促使人體中樞神經興奮,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對於皮表感受敏感度加強,因此更能感覺“體感”加劇。
喝紅糖水也往往有明顯的“體感”就是這個道理,而喝薑糖水的“體感”更明顯,是因為薑辣素促進血液循環。
茶湯的這部分成分其實不算很多,因此一般都是頭兩泡一瞬間的背部發熱感或許與之有關,想來茶湯要有多少能量也是有限的。
所以喝茶感覺發熱,可以是茶裡的水解單寧或者說分解後的葡萄糖含量足夠多導致身體發熱,刺激發汗。
味覺性出汗
口腔黏膜、舌背等處分佈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味覺感受器,進食(尤其是辛辣、熱燙食物)可使口周、鼻、面、頸、背等處出汗。
有人有生理性味覺性多汗症的話,他們在進食某種特定的、通常是刺激性的食物或飲料時,面、頸部會大量出汗。引發他們大量出汗的食物可能是大蒜、洋蔥、番茄醬、熱湯。另外,咖啡、茶、巧克力也會引發某些人的味覺性多汗症。這種刺激可以是視覺,味覺甚至是心理暗示都會導致其發汗。

咖啡鹼促進機體代謝,使循環中兒茶酚胺含量提高,而兒茶酚胺恰恰是能夠刺激交感神經的物質,因此發汗也不算什麼稀奇事了。

因此各種發汗應該和咖啡鹼刺激有關,而且大部分感受到的都是在頭幾泡尤為明顯,也恰好這時候的茶湯咖啡鹼含量最高。

低血糖出汗
當人出現低血糖狀態時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臨床表現為心慌、手抖、多汗等。
茶裡面裡的茶多糖可以比較有效降低血糖。研究結果表明,茶多糖對糖尿病有顯著的預防與治療作用。通過動物實驗發現,茶多糖可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保護胰島β細胞免受自由基的侵害,從而起到預防作用。還發現,茶多糖能增強肝臟葡萄糖激酶活性,作用類似胰島素,改善糖代謝,降低血糖。
那麼如果喝茶的時候本身血糖值不高的情況下喝了較濃的茶,首先咖啡鹼刺激腸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外加上茶多糖降糖效果,於是出現了短暫的低血糖反應,這時候容易出現發冷汗的感覺,而且主要體現在後背,而如果不加控制發展下去就是茶醉了。
因此發汗還是咖啡鹼和茶多糖共同作用為主因,水解單寧含量高還有熱感發生。

我曾經看過某位知名茶人的視頻直播,他說了他教出來的學生都可以很直接感受到茶氣,頓時覺得他確實把“茶氣”搞得太玄了,感覺有心理暗示在裡面作用。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如果一群人一起喝茶,有人說喝了身體發熱,打嗝放屁,竟然很多人跟著喝也會有類似感覺,但是獨自喝的時候感覺反而沒那麼強烈了,這多多少少有點群體效應,心理作用而已。

我看到有人在說他在茶博會品茶經歷,旁邊一位大神級人物說是練過的,喝得氣感十足,而他卻無感,那麼我們按照日月精華理論來看這一片小小的茶葉,其內含物質能有多少,想來喝了7克茶就能飄飄欲仙的人心理作用絕對大於實際感受。

我並不是說有體感都是假的,因為即使是小編,也偶爾有喝完後背微微有發汗感的經歷,但是並不會以此作為茶好壞的依據,只能以此推斷自己身體狀況是否有恙而已。

顯然大部分人如果不是腸胃不敏感,發汗不算很強烈的基本是沒有對於茶氣的體感的,因此這個命題就很有意思了,有體感的茶是好茶,但是沒有體感,也就是所謂的茶氣卻不能證明這茶不好。

茶氣的感受因人而異,同一款茶不同人喝有不同感覺;同一款茶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喝也有不同感覺。茶還是那個茶,但是人卻不一定是那個人了,身體狀況,精神狀態都有差異有不同感覺也不是難解釋的事情了。

因此我還是覺得對於茶氣,不要盲目追捧,也不要人云亦云,品茶三昧不在於這些玄乎的感受,而在於自身茶湯入口的愉悅感,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心自在無礙


茶氣就是當你喝完茶的一種回味無窮的味道,喝茶最主要的就是聞茶香,品茶味,要看茶葉形狀是否完整,葉老或嫩,老葉較大,嫩葉較細,茶葉的顏色或深或淺,光澤度如何,茶葉泡出來是透明發亮的,口感清新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