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沒有本事,從小時候就可以看得出嗎?

聽肥貓講故事


我是滕駿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心理諮詢師。

本事,是人易於他人的一種技能,只有在被別人認可後,才能稱之為本事。大多數的本事是與生俱來的,由遺傳決定的。


比如當年秦朝禍亂後宮的嫪毐,他就天賦異稟。在閹人出沒的地方,唯獨他可以用男根拉動大車,討得太后的歡心,甚至當了九五至尊的秦始皇的“後爹”。

《隋唐演義》中,李元霸武功出眾,在使用冷兵器戰爭的年代裡,他的本領可以算得上當世第一。他的力氣就是天生的,手拿一對擂鼓甕金錘,在萬軍之中穿梭如天神下凡,挨著死碰著亡,這都仰仗著過人的天賦。

這給父母出了一道題目,自家的孩子有何本領?


許多父母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思想的引領下,跟風似的帶著孩子趕場學習。卻忽略了觀察孩子身上的長處,因材施教。這無異於讓李元霸去考狀元,讓嫪毐當教書匠,將他們的特質埋沒,本領也無法發揮出來。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的意見是:一個人有沒有本事,從小時候不一定可以看得出,但需要從小時候就開始培養。

我看到很多人都舉例說明很多名人小時候都有一些異於常人的表現,比如愛迪生,愛因斯坦等,但這些人的表現在他們小時候並不被人看好,而是大家嘲笑的對象。當然,也有很多人確實表現非常突出,比如莫扎特等天才人物,但這些人長大之後就真的一定有本事,很成功嗎?事實證明,非也。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北宋著名人物王安石的作品《傷仲永》中的方仲永。雖小時候天賦異稟,但長大後泯然眾人矣。

人們特別喜歡從成功的人身上總結他們的共同點,並美其名曰:成功學。甚至人們還會將之歸結到性格以及小時候的表現上。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百度:駁斥的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是指人們通常只看到了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成功的人小時候表現也許與普通人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生活窘迫的人小時候也可能具有這些特徵,只不過沒有人注意他們而已。

我們的人生確實有一部分是自己所不能把握的,但“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能不能把手裡的爛牌打得漂亮,除了遺傳、家庭等輔助作用,更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0-6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家長能不能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將會直接影響到其日後的成長和成才。從這個方面來說,一個人有沒有本事,與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有著直接關係。家長們應該抓住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從一點一滴做起,以身示範,讓良好的習慣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紮下根。這樣的努力絕不會白費,因為它們才是孩子長大後有沒有本事的決定因素。


親子溝通如何說


老輩子有句話,三歲看到老,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將來有沒有成就,除了努力和機會以外,關鍵看稟賦。而稟賦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是後天培養的。而稟賦高低,小時候是能看得出來的。



而什麼是本事呢?按現代的看法,無非就是事業成就,比如當官或者是做老闆,這在普羅大眾心中,都是有本事的人。在古代,因為重文輕商,商人是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所以老百姓心中的有本事就是能博取功名。縱覽古今,通讀歷史以後,可以給有本事做一個通用性的定義,那就是:能力比一般人強,事業比一般人高,擁有了普通人夢寐以求而又無法企及的東西,比如官位、榮譽和財富。

小時候聰慧過人,大了以後也取得了不凡成就的人,古時候有很多,廣為人知的有砸缸救友的司馬光,三歲就懂得讓梨的孔融……特別是中國古典儒學讀物《三字經》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香九歲,能溫席”的東漢人黃香。黃香九歲時,便知事親之理,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香”。長大時果然成就斐然,歷任郎中、尚書郎、尚書左丞,後又升任尚書令,調度軍政,一心為公,受到漢和帝的恩寵。其子黃瓊、曾孫黃琬,都官至太尉,聞名於天下。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宅門》中的白景琦。白景琦其實並不是虛構的小說人物,而是有歷史原型的,大宅門講的就是百年老字號同仁堂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小孩出生叫呱呱墜地,意思是都會哭,只要一哭,就證明孩子是正常的。可是白景琦出生的時候,非凡不哭,還笑了出來,這就異於常人了。白景琦小的時候非常頑劣,打哥哥揍弟弟,而且還惡作劇捉弄教書先生,氣的他母親(二奶奶)沒少修理他。可正是這樣好勇鬥狠、荒誕不經的人把白家老號做成了全國響噹噹的品牌。正如他的老師季先生所言:我喜歡這孩子,如果調教的好,大了以後不可限量。

當然,一個人將來的成就,除了天賦以外,還有後天的努力和機遇,三者缺一不可。小時聰明,大時了了的也有很多。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王安石的《傷仲永》。方仲永小時候很聰明,四歲就能做詩文,而且寫的有模有樣,鄉鄰都非常驚訝,於是,求詩索文的紛至沓來。他父親看有利可圖,就不讓方仲永學習了,帶著他整天東拜訪西交流,幾年以後,詩文非但沒有長進,還不如小的時候。及至成年,已經“泯為眾人矣”。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一個人有沒有本事,從小時候就看得出!準確率高達80%!

一個人有沒有本事,從小時候就看得出,那麼從哪裡看?

不是看這小的,而是看他爹媽,或者說跟他親近的人。別以為我要說拼家庭富裕與否的問題,並不是!

三歲定八十,沒錯!

三歲定八十沒錯,那麼請問,三歲的時候,這孩子他性格能力各方面形成靠誰?

一個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天才,不可能一出生就懂得是非黑白,不可能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這些東西從哪裡來?從他的父母那裡來!

父母怎麼做,怎麼教,他就成怎麼樣的人。

所以看一個人的成就,真就得看他的父母。

為什麼是80%?

著名的二八定律大家知道吧?

如果要讓一個孩子有出息,那麼他的教育就非常重要,而他的第一教育人是父母,影響他最深的就是父母。

首先要讓他的父母摒棄舊有的壞習慣,才能教育好這個孩子。

舉個例子,很多家長說知道打罵孩子不好,但是就是忍不住,就是道理都懂,但是做不到。

那為什麼有人可以溺愛孩子到極致?一直不打不罵?

所以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仍舊在把你失敗的原因,複製到孩子的身上。

今天你可以忍不住,那麼孩子在你身上學到的就是這個:我知道不讀書不認真就考不了好成績,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

家長自個都沒堅持,談何讓孩子懂得堅持?

那麼,要教育好一個有出息的孩子,就必須先讓其家長摒棄舊有習慣,這等於把改變一個人!不對,是兩個甚至一家子。

講個真實感受,在頭條育兒領域這麼久,私聊回答超過1000個家長的育兒問題,只有不到100個,真正的改變了。

50%的情況是諮詢完:道理都懂,但是我做不到。

40%的情況是諮詢完第一二天去執行:很有效!然後就認為孩子馬上就改變了,斷了不執行了。再強調一次:這是改變一個人的習慣!

剩餘的10%,是深惡痛醒的,一直在執行的,每隔一兩週,就來給報喜。

如果改變習慣那麼容易,為什麼那麼多人喊著減肥卻失敗?

如果改變習慣那麼容易,為什麼那麼多人沒獲得成功?

如果改變習慣那麼容易,為什麼那麼多人晚上想他千百遍,白天起來該幹嘛幹嘛?

所以,看出一個人有沒有本事,從小時候就看得出,從他的父母處就可以看出。

熊孩子專治


一個人有沒有本事,從小時候就可以看得出嗎?


有書君認為一個人有沒有本事,是從小時候就可以看得出的。


1、什麼是本事


本事,一般來說,即是本領,是指個人或集體的辦事能力。


本事的釋義形式多種多樣,各種社會背景下所指的本事各不相同。在當下社會,指的是地位有多高,財富有多少,及自食其力的程度如何。


本事更多強調完成某一件事所需的全部資源,包括自己的能力和自己對其他社會資源的調動能力。


有本事更多強調對事情的完成,有點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味道,所以只要能達到目的就是有本事。


2、本事與本領、能力有關


本事包括本領,幾乎等同於本領,又與本領不完全一樣。本事可以是有本事,學本事,本事大。 本領則是指技能、能力;有本領,本領高強。



常人的理解似乎有本事的人要比有本領的人有辦法。不管採取什麼手段,達到目的就是有本事的人。


總的來說,不管你怎麼做,只要把事辦成了,那就是本事了。當然,如果辦事時主要憑藉自己的某方面的技藝,那麼可以說是很有能力。


3、確實存在"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情況


1)有本事的人從孩子時就不簡單


發明大王"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電燈、電影、投票計數器、普用印刷機、同步發報機、留聲機、電燈等。小時候因為總是狀況不斷,又不能考出好成績,被學校勸退回家,在媽媽的引導下走上發明之路。


小時候的他就自己到雞窩裡孵蛋準備孵出小雞來,他還問鄰居小夥伴想不想飛起來,小夥伴很嚮往能飛,他就讓吃瀉藥,因為他認為洩空了肚子裡的食物應該可以飛。


在人們的眼裡,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熊孩子",後來他成為了聞名世界的發明家和企業家。

小時候聽過的"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小司馬光利用了逆向思維,砸缸救了掉進大水缸裡的小夥伴的命,他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成為了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2)"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從古至今,人們都知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受家庭環境所迫:這些孩子生活貧困,能吃苦耐勞,為他人著想,有責任心。長大之後敢於承擔責任,會比受到家庭溺愛的孩子,有本事有出息。


3)心理學實驗證明


有人在幼兒園做過類似"延遲滿足"的實驗。老師把糖塊發給孩子們,跟他們說,等老師回來再吃的,老師回來會給沒有吃的小朋友加發一塊糖。


然後老師到隔壁教室觀察:看到有的孩子根本沒忍住就吃了;有的孩子忍了一會兒,後來還是吃了。有些孩子一直等到老師回來,得到嘉獎後才吃。



後來心理學家跟蹤調查這些參與實驗的孩子們,50年後得出結論。那些忍不住馬上就吃的孩子生活狀態不佳,那些忍了一會兒再吃的孩子生活狀態一般。而那些忍住了,等老師回來才吃的孩子們,基本上成為了成功人士。


這個實驗證明:如果從小就能剋制自己的人將來獲得的成就更大。所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科學根據的。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慾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有書君提醒家長們:一個人的成長,確實是有從小看大的因素存在,這跟家庭環境的影響分不開,更與孩子自己的努力分不開。



作為家長不要完全滿足孩子們的要求,可能的話,有必要儘量"延遲滿足",可為孩子能夠獲得更美好的未來人生做準備。但請不要忽視孩子成長中對親情溫暖的需要。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從小能不能看出一個人有本事?有書君認為這是可以的,老話說三歲看到老,想必古人也是很早就發現了這個現象,才留下這樣的話。

那麼這三歲看老這句話到底有沒有科學性呢?

為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

研究者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先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然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

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讓卡斯比教授十分驚訝。他對自己的試驗結果進行總結,並在2005年發表了報告演說,這一報告在國際育兒學術界引起了轟動,為“3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有書君在這裡並不是強調三歲這個年齡的重要性,而是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看到,幼時形成的性格,將伴隨我們一生,人的性格對我們今後的道路也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可不一定,我的朋友小時候讀書不怎麼樣,人又皮得很,老師家長都快愁死了,但現在混得比大多數人都要好。

有書君覺得,每個人對有本事的定義不一樣,讀書不好的不代表沒有其他優點,也不代表沒有本事。

有書君的小學是在老家的鎮小讀的,班上有一位同學,姑且稱他為S君吧,S君的家在非常遠的一個村裡,在學校還不允許學生騎自行車上學時,他因為家實在太遠,而被學校特批,允許他和高年級的學生一樣,每天騎自行車上學。

我到班級的時候,S君往往已經到了,他每天都穿校服,而且校服看上去灰撲撲的,總是一副沒洗乾淨的樣子,他還有一個網袋,看上去像是裝蘋果用過的,用來裝飯盒,對的,他每天都自己帶中飯。

S君讀書不可謂不用功,但不知怎的,成績總是在後面幾名吊著。S君的爸媽就是最普通的農民,也沒讀過書,他爸會寫的唯一就是自己的名字,每次考試的卷子需要家長簽名,我去收卷子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他父親那個歪歪扭扭,像小學生一樣的簽名。有好幾次,S君考試成績不理想,就仿造他爸的簽名,偷偷寫在卷子上。

小學以後,我去市裡讀書,S君留在小鎮上讀了一年初中就退學了,因為他父親意外去世了,聽人說他去外面打工了。

等有書君再和他聯繫上已經是在大學,那時候,S君已經成家,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聽他說最初去了深圳打工,後來去了杭州,意外進了一家健身房上班,最初的工作是拉人辦卡,他利用空的時間一直偷偷鍛鍊,還和一些教練打聽鍛鍊的方法,他的勤奮好學打動了一位年長的教練,做了他的師父,經過一系列專業的訓練,他成為了一名健身教練。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他還專門去學習了營養學課程。現在的他已經擁有兩家健身房,自己升級當老闆了。

有書君想起來,S小時候唯一優秀的就是體育課了,另外他上學從未遲到,總是提前到校,這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等和他同齡的人畢業進入社會時,他早已在大城市紮根下來,甚至比很多同齡人要過得要好。

按照現在傳統的定義,他無疑是一個有本事的人,仔細分析S君小的時候,雖然讀書不好,但身體素質特別棒,而且他心態特別好,不管任何時候你看到他,他總是活得特高興,另一個品質是他做事情很堅持,我記得老師有一次在課堂上批評他字醜,他就開始練字,一直堅持到畢業。

所以呀,不要簡單的以成績好不好來定義一個孩子將來有沒有本事,善於發現孩子的特長,鼓勵孩子,家長以身作則,對孩子的將來更有影響。

在有書君看來,一個人有沒有本事,小時候可以看出來,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足以影響我們一生,在幼時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堅毅的品格,我想這樣一個人,在以後的生活中不出意外的話,都不會過得太差。


有書快看


本事這件事情不一定能看出,但心理學中關於童年期“延遲滿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成年期的成就。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王安石曾經著有名篇《傷仲永》,講得就是天賦異稟的方仲永,父母抹殺了其學習的機會,導致長大後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這就告訴我們小時候的成就並不能預測一個人長大後的成就。而且,本事這個事情是一個特別依賴外界評價的東西。在現代人眼裡,一個有本事的人可能是有很多套房,開好車,有很好的事業,受過很好得教育等等。這些評價都是非常物化和外界化的標準。如果一個人沒有達到這樣標準,很可能就會被認為是沒有本事,即使有很豐富的內在,也不能改變其他人的看法和社會對於“有本事”這件事情的評判標準。


童年期的延遲滿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成年期的成就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選擇一些四歲的兒童做了這個延遲滿足的實驗。

研究者讓這些兒童分別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擺放著兒童喜歡吃的食物:棉花糖、曲奇、棒棒糖等。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可以馬上吃掉這些糖果;二是,不馬上吃點桌子上的糖果,等實驗人員回來時再吃,這樣做的話Ta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是非常難熬的,因為房間裡除了糖果以外,在沒有能夠吸引他們注意力的物品存在了。實驗過程中,有些孩子通過捂住眼睛或是轉過身體的方式,來避免自己承受事物的誘惑。實驗結果發現,很多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會放棄等待,選擇吃掉桌子上的糖果。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兒童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等到實驗員回來兌現了獎勵,這個時間間隔大概十五分鐘。

研究者還對這些參加實驗的兒童進行了追蹤研究,發現那些能夠暫時抑制自己對糖果慾望而獲得更多糖果的兒童要比那些無法等待的兒童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能夠延遲自己慾望的孩子學習成績要更好一點。通過隨後幾十年的跟蹤觀察,那些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更為出色。

也就是說,兒童時期的某些行為還是能夠對成年期的成就有所預測的。

中國有句俗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並不是說孩子的成就,而是說氣質類型的本身。氣質類型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且是與生俱來,有很強的穩定性,通常我們所說的內外向就是氣質類型的一種分類。這種氣質類型在個體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來了,在成年期也不會有所改變。



不倒翁小姐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能否成才其實小時候或多或少都能看出一些端倪。

外國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40年前,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米切爾做了一個考驗兒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實驗,十幾年後,研究者發現那些通過實驗的孩子成年後更加成功。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跟家裡的孩子嘗試一下做個試驗:

1、首先,你的孩子必須已經對時間有一定的概念,而且確實喜歡某一樣事物。我建議測試年齡大約在3~5歲比較好。

2、然後,你在孩子的面前放一塊棉花糖,並且跟他說明,如果你在15分鐘內不吃掉這塊棉花糖,你將獲得2塊。如果吃掉了,那就沒有了。然後離開他的視線範圍。

3、最後,觀察一下15分鐘以後的結果。

如果孩子能夠在15分鐘內不吃掉那顆棉花糖的話,那麼恭喜你。你的孩子已經在某些方面領先於大部分的孩子,只要悉心培養的話,那麼成功的幾率更高,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幾率更高,而非絕對成功。

成功和失敗,很多時候並不單靠工作努力或腦瓜聰明,而更有賴於是否具備“延遲享樂”的心理素質。那些不急著吃掉棉花糖的人,為了實現目標而肯於忍耐,所以獲得了最後的成功。而那些一拿到棉花糖就馬上吃掉的人,則不願剋制自己的慾望,只圖一時痛快,往往與機遇擦肩而過。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偷偷吃掉了那顆棉花糖,也不必過於灰心。孩子的天性雖然一般很難改變,但我們可以試圖去培養他們更加有計劃性和延遲享受的習慣,這樣他們在成長的路上不斷學習,避開一些鬆散和負面的環境,也能慢慢養成品德,只是需要的時間更長一些罷了。

車輛有問題,歡迎關注:隔壁店老張,解答各種疑難問題


隔壁店老張


理論上可以 ,實際很難,主要一個人的成長和家庭關係非常大。他父母的關係,父母的成長這些光看孩子是看不到的。孩子本人也無法左右。我身邊幾個例子。一個我妹妹的同學,我妹妹小學當副班長,有個男孩一直是班長。我妹妹也想當班長。可是那個男孩我妹妹覺得根本超越不了。又聰明又勤快。而且非常有教養待人又好。長的也是白淨帥氣。老師都認為這個男孩以後會有出息,其他小朋友還說他是我妹妹男朋友。可惜的是他家庭原因,他初中就成績開始不好,因為要做很多農活,他很體諒母親,弟弟比他更聰明。初中畢業他就不讀書了。然後現在他就是一個又胖又粗糙的普通農民。她們班還有兩個女孩也是班幹部非常聰明伶俐又漂亮,大家也覺得前途無量。一個高中生病原因休學一年。回去複習的時候壓力過大瘋了。也不是太嚴重。後來斷斷續續讀了大專。三十多了也沒工作過也沒結婚。另一個家境不好初中畢業去做售票員。後來嫁給了大她二十多歲的車站站長。給自己家蓋了新房。但是也沒人覺得她有出息。唯一一個大家比較看好後來還不錯的就是我妹妹。但是也懸,高三那年我妹妹被懷疑得了紅斑狼瘡。也病了半年。不過我妹妹的高中在我父母做生意的小店附近。那段時間我爸爸專門在家做飯,照顧我們三個讀書。她一放學就端碗吃飯。然後午睡。她一個同窗好友騎車帶她去上學。早上我媽擠好牙膏才叫她起床。我媽後來說她特別擔心我妹妹萬一考不上大學也會瘋了。後來雖然只讀了一般的二本但順利的畢業,國企上班。嫁給同事。夫妻倆一起奮鬥買車買房。我們那是農村。都是農二代。翻身確實也難。她的小夥伴裡還有一個小夥後來讀了本科,不過讀的體校。現在在燈具城做生意比較富裕。那個孩家境比較好。他父親就是在燈具城做生意。


淡水魚42


三歲孩兒定六十,真的可以!我剛好七十歲也算過來人,憑我從小到大接觸觀察,凡好動靈活能言善辯思維敏捷的小孩,長大後沒一個蠢仔,或者有個別因教育不當影響引誘不好一時走上邪道犯罪了,通過勞教改造也轉變較快。凡啞口無言反應遲鈍五觀呆滯的長大後多數都是蠢豬傻瓜,只有少數成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