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低於面值」退市規定爲何尚未發揮效力?

weiboguo5034


2012年出臺的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票面價值就退市的政策,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公司真的因這條政策退市,最近的一次就是中弘股份,在股價連續低於1元后,傳出加多寶花樣借殼的碰瓷事件,最終加上市場的炒作,終於在9月6日漲停價1元收盤,1元下方沉浮15個交易日後成功上岸!

之前出現的股價低於面值的案例是政策剛出臺後的閩燦坤B,股價連續多日在面值之下,後來通過6股縮為1股而解除危機。然後就是過年前的ST海潤,2017年業績大跌公告出來後連續跌停,最後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到現在還沒出來。

這樣看來,市場對於股價低於面值就退市的政策,並不真的認同,反而成為藉機炒作的理由。退一步說,即便真的退市了,一番運作後還會恢復上市,比如去年4月份因虧損退市的攀鋼釩鈦,一年半後恢復上市,首日一度漲40%多,一年半有這樣的收益,比起這段時間跌成狗的大多數股票收益高多了。而且,連續3年虧損後退市還能恢復上市,何況僅僅因股價低於面值而退市的情況?所以對於股價低於面值的股票,炒作資金熱情高漲。

究其原因,或許監管政策的漏洞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比如任意停牌規則如果能夠更完善,st海潤的招數就難以使用了,比如對操作市場加大核查力度,比如對完善重組規則,比如加強退市股恢復上市的要求,等等,或許能夠遏制對退市股的惡意炒作。

從長期看,一個成熟的股市,保持一定的股票退市率,同時加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真實性的監管,有利於整體市場的健康發展,有利於資金流向真正的好公司。2001年以來,紐交所平均每年有128家上市公司退市,平均退市率為6%,納斯達克平均每年有303家上市公司退市,平均退市率高達10%。

從我們散戶角度而言,個人覺得對於這種惡意炒作的垃圾票,要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純炒作賺差價的錢,一定不是資金、信息、專業度、團隊都處於劣勢的散戶能夠賺到的錢,相反往往是被吃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