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為什麼中國文明是永恆傳承的文明,唯天道使然。

正統的華夏文明,是以天為錨定,為判準的,而不是以人言為錨定,為判準的。

以天為錨定的文明,自得其樂,有好生之德,求生不求死,貴生,貴自得,因而得以生生不息。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華夏民族的文明源流

我們的民族,是從一個小小的部落發展起來的。

在遙遠的古代,氣溫較高,大氣含氧量也較高,雨水充足,植被十分茂盛。

過於茂盛的植被,給生物帶來了足夠的食物,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野獸數目眾多。

華夏的開荒始祖——有巢氏帶領著族群從認知上、思想上、精神上做出了巨大的改變,發動了第一場文化革命——築巢而居。

築巢而居,讓華夏族躲過了被猛獸殺戮的危機,然而,也帶來了一個問題。

在定居之前,採集漁獵的生活方式,可以保證族群隨時得到足夠的新鮮食物。

而現在,因為居所固定,遷徙不方便,則需要囤積大量的食物。

囤積的肉食,無法再像以前那樣保證新鮮。

華夏民族的第二個開天之皇燧人氏應運而出,教人民學會去使用火。

火的使用,讓不新鮮的食物去腐去臭,避免了食物腐敗導致的食物中毒。

隨著地球氣溫的下降,茂盛的原始森林生態開始退化,原本靠狩獵怎麼吃也吃不完的小動物們,變的越來越少。

而人口的增加導致對食物的需求增加,造成了狩獵過度,進一步導致了獵物供給的減少。

食物短缺的問題日益嚴重。

本來吃肉的人類,不得不轉型為吃草,經濟生態,也從狩獵轉向採集。

人類的人文時代,正式開始了。

天文和曆法,是一切文明的源頭和肇始。

天文曆法,指的是天文觀測和天文計算。

人類開始研究天文曆法,是為了觀象授時,以天時來指導農業生產。

我們的祖先伏羲氏,通過圭表測影,以矩尺為基本測量工具,利用勾股定理和重差法,算出來了周天數,也就是一年有365.25天。

在周天數的基礎上,進一步算出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四個極值點: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定下四時,靜態的四時模型,再通過天地交合的過程,就可以推算出動態的天地運動的象數模型。

天地陰陽互生,為一三二四。天地陰陽交午,為五;天地陰陽互成,為六八七九;

互生有四象一三二四,互成也有四象六八七九。

冬至一陽生,天一交五,成地六;天三交五,成地八;地二交五成天七;地四交五成天九;天五交五,成地十,十復歸於天一,進入下一年陰陽二氣的循環,繼續以終為始,進入下一年的循環生息。

這十個數,不僅建立了一個完美的象數模型來解釋天地,而且也是後世所有數學的基礎和源頭。

這也就是河圖模型。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對河圖模型,再進一步推算,算出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就是洛書模型。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再以這八個極值點為根據,把周天分為八等份,這便是八卦模型。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八卦的每一卦,分別對應三爻,總計有二十四爻。把周天分成二十四份,二十四節氣,便誕生了。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伏羲,就這樣掌握了農時,指導百姓進行農業生產。

定居,用火,採集,人類的社會性和組織的複雜度越來越高。

原本,人類像動物那樣,依循天地設定好的默認程序生存。

而現在,定居的文明人類需要一套可以理解和應用的法則,以支撐社會的運轉。

伏羲開天,立天道以定人,我們華夏文化,就這樣從伏羲開始。

華夏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道”

為什麼中國文明是永恆傳承的文明?

唯天道使然。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這樣的思想,被後世稱為易道思想。它體現在河圖、洛書、易經、道德經、莊子、陰符經、黃帝內經、列子、素書等等先秦時期的典籍之中。

在正統的華夏思想看來,萬物本來都是不存在的,是天地的陰陽二氣,創造了它們。

天地,也是由陰陽所生,天地本來也是不存在的,是什麼創造了天地呢?

這就有了《道德經》中,無生有的概念。

那麼無既然能生有,那麼無又是從何而來呢?

無,從一個連無都沒有的地方來,這個連無都沒有的地方,就是道。

道從何而來呢,道不生也不死,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從道中來,它只效法自己,這便是道法自然。

這就是正統華夏的宇宙觀:“道”。

道為第一因,道生出無,一種混元之氣,純粹的能量,無質無像,所以無名。無生出有,有質有像,始可有名,有生出萬物,萬物並作,參差各態,各命其名。

要理解,連無都沒有,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非常難。

理解不了道,就很容易失道。失道了,那麼就會以天地為準則,人法則天地,便是失道而後德。

河圖洛書八卦易經這樣的象數模型,就是為了幫助人們理解天道。

然而,要理解河圖洛書,要理解易經的天地運轉模型,對很多人來說,依然很難。

無法做到法天則地,那麼就會人法人。

這樣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人倫之理,失德而後仁。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黃帝垂裳治天下,周公制禮,孔子立教,儒家就誕生了。

人倫之道,效法天道。

天無二日,因此,天下之有一個天子;

天地慈愛萬物,因此天子衣養萬民,這就是仁者愛人;

天地對萬物從不偏愛,因此天子亦不偏私,這就是天下為公;

有了仁,人倫綱常的禮儀就制定出來了。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日益發展,社會關係的日益複雜,原本平等的社會分工逐漸造成了對社會資源佔有的不平衡,階級的固化出現了。

聖人越來越少,妄人越來越多;君子越來越少,小人越來越多。

天運之善和禮運之善,都被惡人突破,華夏不得不以國家暴力機器為錨的強制性法律制度來約束人們,制止天下大亂的局面,法家就這樣出現了。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道家的至善,是天運玄同;儒家的至善,是禮運大同;法家的至善,則是權運循同。法家的核心精髓,是通權達變,循名責實,選賢任能。

秦朝以強力摧枯拉朽的蕩平了六國,終於實現了天下大一統,但是卻短短的十幾年,二世而亡。

中國的智識階層開始反思。認為秦國的政治思想,太過於殘暴和霸道。法家的思想,沒有人性和人情味,也沒有仁義。

他們認為,應該是華夏的文化道統出現了問題,於是開始出現了一次文化溯源運動。黃老之學,一度成為了西漢正統,這是一次從霸道向王道的復歸。

到了武帝時期,大一統帝國,又必須得配一套王霸思想,這時候董仲舒應運而生,創立了漢儒。

從此,華夏的治理格局就此成型,國家政體上,是郡縣制的中央集權的法家帝國,社會治理上,則是以法制規範官員,以禮教規範百姓。

然而,神學化的漢儒由於領導者的先天不足,曲解了先秦儒,讖緯之學成了國家顯學。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隨著漢朝的滅亡,漢儒破碎。

魏晉玄學興起,然而,王弼這些人,相比漢儒,更為不足取,華夏道統,在王弼這裡,只剩下了一個無。

混亂的唐代之後,宋儒再次開啟了文化溯源運動,以北宋五子為代表的宋儒,再次回到了中國文化的源頭——道,開始以道援儒。

可惜宋儒開始,儒家的思想逐漸偏離了經世致用的本旨,出現了體系化,本體論化的特徵。

他們的工作雖然很出色,但是卻似乎用力過猛拔斷了源頭的那顆根,以至於後世的幾朝,再也無法發起文化溯源運動。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明清時期,只出現了兩個大儒,一個是王陽明,一個是王夫之。

然而,王陽明並沒有返回到老莊孔孟的那個一流和二流思想界。

他走向了和朱熹平行的另一種世界:解構。

打倒了朱熹,也順帶這把孔孟之道也全拆除了。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既然世界不存在先驗客觀的真理,那麼一切都是自己說了算。人人都是聖人,大家想幹啥幹啥就是了。

於是,各路野心家利用王學的理論,成功擺脫了天子治理天下的合法性,士大夫階層的氣節徹底淪喪,儒學的經世致用的宗旨也被廢棄,以至於明朝亡國之後,都沒有哪個知識分子感到痛心疾首,還樂不可支的趕著伺候滿清。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王夫之強烈反對王陽明,認為王學使人任性而廢學,對導致明朝亡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王夫子的鴻篇鉅製《船山遺書》,中國幾千年經學道統的絕唱。

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失去了華夏文明之根,一群不學無術的文人粉墨登場,各路奇談怪論漸漸佔據了輿論,大道自然消隱,辜鴻銘,唱響了華夏道統的輓歌。

然而,雖然千百年來,華夏文化不斷衰落,但以天下為己任的浩然正氣,自強不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成功的被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大儒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華夏道統,也被保存在每一個真正的華夏人的血液之中,每逢亂世,總有英雄應運而出,我們這個民族,也就總能在治亂循環中重新崛起,直到今天。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貴生之道

我們從一個小部落,繁衍成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我們文明的深層驅動力到底在哪裡?

就在於我們前面所說的天道,

就在由這樣的天道而來的,子孫以祭祀不輟的生生不息的萬世傳承之理。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為什麼那麼多的文明都消亡了,那麼多的民族都亡種了呢?

因為他們沒找到萬世傳承的之道,抱道不離。

他們理解不了這樣的思想,所以就更不要說可以找到這個答案,並勤而行之了。

無道,就如同河流失去了源頭,天下萬物作為道的子孫,就無法再源源不斷的被生出來。

王朝這一代興了,下一代又亡了。

子孫這茬亡了,下一茬生不出來,整個文明和民族也就消亡了。

我們的文明,從個人的修身,到家族的繁衍,到鄉、邦、國的繁榮昌盛,到天下的長治久安,無不遵循的是同一個“道”。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與天地同德,天地生生不息,我們人類自然而然的也應該生生不息。

一個人,修身以合道之後,其德就可以與天地同德,就會讓自己所載具的生命種子,萬世傳承。

體會到這種生生不息之德,萬世傳承之大義,就能理解,生命原來是那麼的美好。

意識到,生命是美好的,那麼就會充滿激情和快樂的繼續把這個傳承生命這個幾百世的先人交到我們手裡的接力賽繼續跑下去,開始組織家庭,繼續的創造生命,繁衍生命。

兩個以道修身的人,和氣形於外,和顏悅色,相看兩不厭,人有和氣,才能順,順了之後,才能生化創造,家和則萬事興。

夫妻同心了,家庭和睦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經營家庭和事業上,家庭興旺了,那麼就有條件,養活更多的孩子。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如果一個家庭,子孫持續都很興旺。幾代人之後,就會形成基於血緣關係所構成的家門。門再繼續擴張,再持續興旺,幾代人之後,就會形成家族。家族再持續興旺,一個龐大家族的人口,都聚居在一起,就會形成鄉。

以道治鄉,讓人長久的聚居在一起,繼續興旺,繼續繁衍壯大,很多代人的持續擴張,人口的擴張,文明的進步,就可能形成邦,形成國。

國家的統治者進一步以道治國,不妄施妄為來,整個國家,就會上下通達,興旺昌盛。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

雖然華夏文明一代代衰微,但秦漢建立的外儒內法的社會治理體系幾千年來成功的穩定了國家的社會秩序,而中國人的倫理觀念,由被孔子的思想成功的影響了幾千年。

由“道”一脈而來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他們通於天倫,極於人倫,達於權變的三家之善,構成了我們中國人思維裡的深層意識,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有意無意的遵循它們。

這便是我們華夏能夠傳承至今的人文基礎。

為什麼華夏文明必將永久的傳承下去?

至於,為什麼只有華夏文明而不是其他文明得以綿延至今,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體質根源,今天就不扯那麼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