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體進入睡眠狀態時,生理機能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黃尚雲


人體睡眠分為兩個階段:慢波睡眠和異相睡眠。


慢波睡眠

腦電圖呈高波幅的慢波,以同步化腦電波為特徵,可分為四期。在慢波睡眠中,由於沒有感覺傳入衝動,大腦皮層神經元活動趨向於步調一致,腦電圖中以頻率逐漸減慢、幅度逐漸增高、δ波比例逐漸增多為特徵,表現為同步化趨勢。

慢波睡眠階段,視、聽、觸、嗅等感覺功能、骨骼肌反射功能、循環和呼吸、交感神經系統等活動隨著睡眠的加深而降低,而且相當穩定。另外,腺垂體生長激素的分泌主要出現在慢波睡眠階段,因此,慢波睡眠有利於促進生長和體力恢復。

異相睡眠

慢波睡眠之後,腦電的漸進性高波幅低頻率的變化出現倒轉,腦電圖呈現與覺醒類似的不規則β節律,顯示大腦皮層活動的去同步化,但行為上卻顯示睡眠狀態,因此稱為異相睡眠。

在異相睡眠時,機體表現為各種感覺功能的進一步減退、肌緊張減弱、肌肉鬆弛,以及交感神經活動進一步減弱,表現為心率進一步減慢、血壓下降、下丘腦體溫調節功能明顯減退。

除此之外,異相睡眠階段也可間斷出現陣發性肢體抽到、眼球快速運動及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快而不規則等表現。在異相睡眠期間被喚醒時,74~95%的人會說正在做夢,而在慢波睡眠期間被喚醒的只有7%的人能回憶起夢的情景,說明異相睡眠所表現的眼球運動、呼吸循環等功能的變化可能與夢境有關。

異相睡眠期間,腦內蛋白質合成加快,腦耗氧量和血流量增大。因此,異相睡眠與幼兒神經系統的成熟及新突觸聯繫的建立有密切關係,能促進學習、記憶和精力恢復。

睡眠過程是兩種睡眠形式的週期性交替

睡眠不是一個由淺睡到深睡的連續過程,而是兩個不同睡眠時相發生週期性的交替。入睡後,先進入慢波睡眠,由I期開始,隨後相繼過渡到II、III、IV期睡眠,持續80~120分鐘後,轉入異相睡眠,持續20~30分鐘後,又轉入慢波睡眠,整個睡眠過程約有4~5次交替。

兩種睡眠狀態都可直接轉化為覺醒狀態,但從覺醒狀態轉為睡眠狀態,必須先經過慢波睡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