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从北京故宫东华门出来,

过了护城河,走个十来米,马路南边,

有一处四合院翻修的小房子。

它是东华门外最耀眼的明星,

因为出自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之手。

四年前,它是只接待会员的高端茶室,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今天,它是旅游纪念品商店,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莉儿 摄

这些年,这座小房子究竟经历了什么?

2014年底,这座小房子以茶室的面孔出现。

它离紫禁城咫尺之遥,地理位置极佳。

人们坐在茶室的窗前,或者站在屋顶的露台上,

即可眺望故宫、护城河和远处的白塔。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隈研吾

日本第四代建筑师的领军人物,2020东京奥运会主场馆的设计师。他在国内设计的作品有长城脚下的竹屋、三里屯Village等。

在隈研吾的眼中,

这个房子是温和的禅意空间。

从天花板到墙壁,

都是用聚乙烯空心砖砌出来,

就像“北京是砖砌筑起来”的那样。

白天阳光会从墙体“渗”进去,

室内采光柔和,白天用不着点灯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在甲方爸爸的眼中,

这个房子是高逼格的私人天地。

茶室主人爱好中国茶道,

希望与宾客品茗聊天,谈古论今。

周围的塑料砖块,更是主人得意之作,

经过5年时间才研发而成。

无论是功能还是材料的选择,

每一处都寄托着甲方爸爸的深厚情怀。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然而,圈内人吐槽声此起彼伏。

有人感觉没有北京味儿,“怎么看怎么怪”。

有人发现白色外墙无力抵御最醇厚的京霾。

有人吐槽空心砖连接的白胶太明显,

看不出隈工装修的高级感。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温柔的马桶盖 摄

圈外人也看不出啥热闹。

刚建成使用的冬天,远远看去白花花一片,

东北来的游客以为京城办起了冰雕展。

它不像左右两旁的临街商铺,

外墙没有西红柿鸡蛋色的招牌。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一路小跑找到茶室的跟前来。

凭借特立独行的外表,

这座茶室引起路人的一次次误解。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随着隈研吾新作迭出,海内外屡获大奖,

这个小茶室很快就被建筑圈淡忘。

直到去年,它又成为设计师唏嘘的焦点。

北京当时综合整治“开墙打洞”,

微博上有人说这个茶室有违建嫌疑,

豆瓣上有人说它有碍文物保护。

众说纷纭中,

茶室的二层被有关部门拆掉了。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纵使你买得起故宫边上的四合院,

请得起蜚声国际的设计师,

但城市管理跟情怀、审美没半毛钱关系,

拆或不拆,全凭有关部门的一句话。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莉儿 摄

远眺故宫的写意不复存在,

剩下一半的建筑暴走起来。

从去年夏天开始,完全换了一副面孔。

不再是拒人千里的会员制茶室,

而是欢迎光临的纪念品商店。

红地毯从门口铺到人行道,

两侧墙壁上挂满大红大绿的义乌小商品。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莉儿 摄

门口的喇叭放着充满烟火气的歌曲:

“只要想起你毛主席

雪拌炒面甜如蜜呀甜如蜜”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错落的砖块下日光灯和射灯齐飞,

红灯笼、铜葫芦和“全场5-10元”的牌子,

随意到近乎随便地挂着,

管你原来像藻井还是普通吊顶。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无论它上半生由谁来设计,

如今它跟大江南北的旅游商店,

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彻底融入到国人审美的汪洋中。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莉儿 摄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再看一眼茶室刚建成时的一楼。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20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

他标新立异的作品恶评如潮,

有12年没在东京接到项目。

那时候,隈研吾没有哭,

而是转到日本乡下,利用当地材料,

设计融于环境中的“小房子”。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根津美术馆。

在长城脚下造竹屋的时候,

隈研吾已经感受过“国情”。

中国工人给他送去一堆竹子,

粗细不一,歪歪扭扭。

与他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那时候,他不仅没有哭,而且笑了,

觉得这会使建筑更有趣更有个性。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竹屋。

等到设计建造完成后,

他会像个旁观者那样去静观其变:

“我想让建筑随着气候、季节、时间,

以及所处的地点,不断地发生变化,

甚至在不同的人眼中,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移动速度,

都能对建筑有不一样的感受。”

城市与人的关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正如《探享家》中作家琼·狄迪恩所说的,

“记住它最让人痴迷,

在自己手中被扭曲、塑造、渲染的样子,

然后再彻底地爱着它,

以自己的形象来重塑它。”

北京丨在故宫门外,日本大师建了座“公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