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記者 鄭成航

昨日,我們迎來了第89個“八一”建軍節。《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軍事,作為政治的延續,不管在古時還是今日,不管是戰爭歲月還是和平年代,都是不可忽視的發展對象。這一點,對古人來說尤其重要,《左傳》中就記載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觀點。因此,軍事也往往滲透到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文藝。史籍、詩集中不乏金戈鐵馬的喧囂,歌舞、遊戲中也有大將破敵的身影,而書畫、雕塑、銘刻等藝術,也歷來與軍事密切相關。它們或是實用器物,是猛士手中削金斷玉的利器、大帥運籌帷幄的真實道具;或是純粹的藝術作品,刻畫戰事的殘酷與英雄的壯烈。

那一抹肅殺的典雅

戈,是先秦時期一種主要用於勾、啄的兵器。受石器時代的石鐮、骨鐮或陶鐮的啟發而產生,原為長柄,平頭,刃在下邊,可橫擊,又可用於勾殺。戈頭有援、內、胡三部分。“援”即平出的刃,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內”位於援的後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避免在揮殺時向後脫,有的在援和內之闊設有突起的“闌”。“胡”為援下刃的弧曲下延,並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兩週時期,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尚武的時代,君主武官都有專用的兵器。王者所用的戈矛,可謂古代兵器中的至尊重器,上面多用錯金字署名。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景公的一枚戈上,就有錯金鳥篆文“宋公欒戈”四字。

鳥篆亦稱鳥蟲篆、鳥蟲書,是先秦篆書的變體,屬於金文裡的一種特殊美術字體。其筆畫故作蜿蜒盤曲之狀,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長腳下垂,猶如蟲類身體之彎曲,故名。許慎《說文解字敘》中將之列為“秦書八體”之一,多見於兵器,少數見於容器、璽印。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宋公欒戈”銘文

在肅殺的兵器上,有如此典雅華麗的銘文,真可謂“力”與“美”的融合。

青銅壺上的戰爭史詩

戰國採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這個名字特別長的銅壺,內容也十分豐富。此壺侈口、斜肩、鼓腹、圈足,肩上有御環兩獸耳。令人驚歎的是其壺身的滿飾嵌錯圖案:圖案以三角雲紋為界帶,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採桑射獵圖,中層為宴樂戈射圖,下層為水陸攻戰圖,每層圖像左右側描繪的場景也各不相同。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戰國採桑宴樂射獵攻戰紋銅壺

銅壺的第三層刻畫了激烈的戰鬥場面。壺右邊是水戰,左邊是攻城戰。水戰中,兩條對攻的雙層戰船上飄揚著戰旗,左船的戰旗是用織物製成,右船的戰旗用鳥羽修剪、編綴而成,形制不同。上層的兵士正在廝殺,手持有長兵器的或刺或鉤,持短兵器的近體肉搏,右船有泅水的戰士,伺機破壞敵船或登敵船格鬥,奪取敵船。左船尾部則有人擂鼓助戰。水軍是中國春秋末期才形成的新軍種,且出現在傍海臨江的地區,在考古發掘中尚未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水軍物品,因此,該組水戰的圖像更顯珍貴。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水陸攻戰紋飾

攻城戰尤為驚心動魄,圖中的橫線代表城牆,斜線代表雲梯。當時由於兼併戰爭比較頻繁,促使攻城和守城的戰術、技術、兵器都得以長足發展。從圖中看去,守城的一方有弓箭、礌石、長戈、短劍等。攻城的一方有云梯、長矛、長戈、短劍。攻的一方處於下風,有的已身首異處,有的從雲梯上摔了下來……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攻城戰紋飾

銅壺中圖像的製作工藝為“嵌錯”。工匠們先在銅壺上刻出圖像的淺槽,然後把紅銅、鉛等金屬嵌進淺槽,接下來再用一種叫“錯石”的工具對嵌了金屬的圖像進行打磨,使之和壺身一樣平滑。此壺嵌錯精緻,內容豐富,畫面反映了戰國時代社會生活的許多側面。這幅水陸大戰圖,幾乎可以編出一部史詩了。

盈盈一握的“大殺器”

今年央視播出的《國家寶藏》中,陝西曆史博物館推出的三件寶貝中,有一件秦國的杜虎符。相比單人使用的戈矛劍戟,小小的虎符才是當時真正的“大殺器”。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杜虎符

杜虎符,虎作走形,長9.5釐米,高4.4釐米,厚0.7釐米,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槽。虎身有錯金銘文九行四十字,內容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就是說,這個兵甲符,右半存於君王處,左半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凡是調兵超過五十人,就需要杜地的左符和君王的右符會合驗證,才能行軍令。但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可以點燃烽火,不必會合驗證君王的右符。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秦詔版銘文

不同於前面華麗盤曲的鳥蟲篆銘文,虎符上的錯金銘文是清新舒朗的小篆。相較秦始皇時期規矩森嚴的刻石書法,虎符上的小篆隨著虎形分佈,錯落自然有致,頗有後來“詔版”書法的風采。

持矛勒銘的浪漫氣概

受到小說演義的影響,蜀漢大將張飛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猛將”的代表,但多少有點頭腦簡單。歷史上的桓侯張飛,顯然不是如此。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八濛山銘》拓片之一

218年,曹操擊敗張魯後,曹營名將張郃率軍進入益州東北部,此地向來為張魯的領地。劉備遂任張飛為巴西太守,出兵爭奪,兩軍對持五十多日。後來,張飛率精兵萬多人,邀張郃軍交戰,因山道狹窄,前後不能相救,張郃大敗,棄馬與十餘人爬山退還南鄭,張飛此戰不僅拓增劉備方領土,更使保住蜀地門戶,使益州轉危為安。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八濛山銘》拓本之二

大戰勝利後的張飛,並沒有像小說裡那樣大碗喝酒,而是以長矛在八濛山石壁上刻下隸書兩行:“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即後世傳誦的“八濛摩崖”。據《方輿紀要》說:“八濛山在渠縣東北七里,八峰起伏,其下平曠十餘里,江水環之不匝者一里,常有煙霧濛其上”。張飛在煙霧迷濛的山間立馬“持矛勒銘”,金石相擊、火花四濺的浪漫氣概,當不在曹操“橫槊賦詩”之下。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八濛山銘》拓本之三

由於年代久遠,八濛山銘早已壁裂字毀,現存的幾種拓本,皆為後代仿刻。我們只能以此來想象張桓侯當年持矛鏗鏘的英姿。

大明錦衣衛的妙筆丹青

相比張飛,關羽在歷史上的知名度顯然更高,後世竟被尊為“武聖”,有關他的藝術作品自然也不少,《關羽擒將圖》就是其中的一件精品。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關羽擒將圖》

《關羽擒將圖》描述的是三國時“水淹七軍,活捉龐德”故事。畫中的龐德雖然被擒,但心中不服,怒睜雙目、咬緊鋼牙、咆哮掙扎,幾近全裸的身體正可表現龐德雄壯的體魄。二員裨將一按住龐德,一正加緊釘敲木樁以便捆縛。一旁的關平欲拔佩劍,周倉瞋目持刀,兩人高度警惕,隨時準備應付突發事件。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龐德被俘

而關羽相對輕鬆,坐于山石之上,正雙手抱膝,身體略向前傾,美髯拂動,氣宇軒昂,正注視著龐德的一舉一動。畫中關羽與龐德大於其他人物,以此突出主要人物,兩個主要人物的動作神態還作了對比處理:龐德兇悍躁動,關羽巋然安坐,一靜一動,充滿戲劇性。愈是如此,愈能表現出關羽不怒自威的神武。襯景山石用斧劈皴,用筆勁挺爽利,有宋人遺意。人物衣紋線條流暢生動、轉折合度。鎧甲描繪繁而不紊,用色豔而不俗。全圖人物及故事情節表現的淋漓盡致、恰如其分。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關羽安坐

此圖的作者是明代的商喜。商喜,字惟吉,除人物外,兼擅山水、花鳥翎毛。清代王士禎《池北偶談》載“京師外城西南隅聖安寺寺殿有商喜畫壁”,“今大西天經庵殿壁龍神及大軸文殊普賢變相,亦喜筆。”據此看,壁畫也是商喜的拿手好戲,故《關羽擒將圖》雖繪於絹上,但具有壁畫的許多特點。此外,商喜還曾被授予錦衣衛指揮一職,看來並非尋常畫院畫師可比。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鎧甲細節

抗擊倭寇的那一天

倭寇是困擾明朝的一大禍患。明嘉靖年間,由於實行嚴厲的海禁,驅使一批靠海上貿易為生的中國海商集團鋌而走險,與倭寇合流,亦商亦盜,兼行劫掠,倭患復熾。為了消除倭患,明廷多次派重兵前往沿海地區剿倭,期間湧現了俞大猷、戚繼光等抗倭名將。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倭寇登岸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倭寇放火劫掠

這幅明人繪製的《抗倭圖卷》,現藏日本京都大學,系臨摹仇英《抗倭圖卷》。 畫面從海面出現倭寇船隻開始,由倭寇登陸、燒殺搶掠、居民避難、明軍出陣、水上激戰、倭寇被殲等組畫面組成。畫面中,倭寇的形象栩栩如生:頭髮剃成半月形,上身穿著單衣,下身赤裸僅穿兜襠布,光腳,手持長槍、弓矢和日本刀。 與跡近光屁股的倭寇形成強烈視覺反差的是,畫卷上的明軍士兵全部盔甲鮮明,陣容嚴整。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明軍出征

起初,由於在《抗倭圖卷》的畫面中並沒有找到能夠顯示畫卷性質的文字。在此之前,對畫面的解釋眾說紛紜。後來,經過對圖捲進行紅外線攝影和圖像分析時,發現了3處文字: “大明神捷海防天兵”,表明明朝軍隊的身份; “肅清海•倭夷”,表明明軍戰鬥的對象是倭寇;“弘治三年”,即後期倭寇的時代,方才證明此圖卷的內容確係抗倭事蹟。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軍事與藝事的傳奇往事

與倭寇水上激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