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70年代出生的人現在已經快50歲了,像我的父親今年都已經48歲。

在他們那個年代,整個國家與社會都是比較貧窮的,而在遙遠的農村,這種普遍的貧窮更是顯而易見。

吃不飽飯,沒有幾件好衣服,也不怎麼出遠門,但即使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們卻是撐起改革開放的主力軍。

我的老家是在陝甘交界的一個偏遠的山村裡,這裡在上個世紀和全國的大多數農村都一樣普遍貧窮。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據父親給我講他們十幾歲的故事,我更加對那個時候的農村有了深刻的認識。

那個時候,全村人普遍都吃不飽。雖然開墾了許多土地,種了很多莊稼,秋收時甚至要跑二三十里地背糧食,但即使如此,很多人還是養活不了家裡面的人。

女孩子比較多的家裡情況稍微好點,嫁出去的姑娘還能換幾袋小麥。倘若生了很多男孩子,這種飢餓更是會促使家裡做出無奈的選擇。

我的奶奶生了六個孩子,但無一例外全是男孩,我也就沒有自己的親姑姑。大伯打了一輩子光棍,現在還在老家,我每次回家都會給他帶點東西;老二就是我爸爸;三叔生活在甘肅,家庭圓滿;四叔在本市一個富裕的農村做了上門女婿;五叔因為抱送時年紀小到現在也不認我們,爺爺十幾年前去他家講這個事實時也沒絲毫改變什麼,但好在聽聞他現在日子過得好;六叔生下來沒多久就夭折了。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我最渴望的事就是將來某一天讓他們兄弟能夠在一張桌子上吃頓飯,畢竟打我記事起從來沒有目睹過這種美滿。六個人中,我大概最心疼三叔了,我覺得他青年時期受的苦讓我不由得想為他寫點文字。

給別人做兒子,卻被當做長工▲▲▲

三叔大概在六七時被抱送到甘肅的,當時就換了半袋小麥。當時爺爺餓得躺在炕上,父親受不了餓跑到鄰村給人放羊去了。因為奶奶孃家在甘肅,所以那邊算是有熟人,於是當時只有六七歲的三叔便被這樣安排了。

家裡的情況三叔估計能看到,據當時送他的人和他自己回憶,抱送時三叔並沒有哭,更多像是一種倔強。

送三叔去甘肅的人大概有十個,都是親戚朋友。那天是中秋節,山裡的早晨還是比較冷的。天還沒亮,中秋的圓月還掛在清明的天空中,奶奶用僅剩的一點白麵給爺倆做了一頓攪團,放了許多油潑辣子。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吃完後,爺爺揹著蛇皮袋縫的包,裡面裝的是發硬的幹饃饃和用瓶子灌的水。親戚朋友也已經在村口等著了。人們得趕早出發,當天晚上之前還要趕回家。

當時交通不便,三叔他們要去的地方距家有40多里路。路況用“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形容一點不為過,我曾在初中時有幸走過一次。

這路是人們踩出來的,路標這些現代的東西更是一種幻想,如果恰逢陰雨綿綿甚至會有迷路的危險。曲曲折折的小路延伸到茂密的灌木林地,高大的皂莢樹“遮天蔽日”,不時能看到上樹的松鼠,幸運地話還能看到野豬出沒的痕跡。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當時的三叔肯定無暇眷顧這些風景,他心情沉重卻又可能充滿期待。這一路沒有請求別人抱著他,硬是自己堅持走了下來。

他不知道離開父母之後會有一個怎樣的生活;他不知道沒有熟悉的玩伴之後,自己該玩些什麼;他更不知道等待他的生活將會是和黑暗一樣。這一切的一切對一個小孩子來講沒辦法思考。

接收他的那家人是奶奶孃家村裡的一戶,沒有兒子。三叔被送到時,這家人面對眾人還是笑臉相迎的。簡單詢問一些情況之後,爺爺揹著那半袋糧食和眾人當天就又返回家了,只留給了他那個蛇皮袋縫的包。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爺爺離開那家人大門時,三叔炕上端著的一碗麵條還沒吃完,他呆呆地望著爺爺回家的背影長時間沒有下筷。

爺爺他們走後,那家人立馬變了臉色。男主人奪過三叔的碗筷,嘴裡面謾罵著:“吃什麼吃,趕緊去幹活。”三叔幾口把剩下的面扒拉進嘴裡,拿著碗筷就從炕沿上“刷”的溜下來,直奔廚房。

鍋灶收拾完後,他被安排去劈柴。六七歲的他連斧頭都拿不穩,大人可以一下劈開的他得好幾下。就這樣,一捆柴他硬生生砍劈了一下午。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這樣的壓迫持續了好幾年,這不是給別人做兒子,像極了地主壓榨長工。吃飯時,家裡人也不叫他。即使在冬天他也很難吃一口熱騰騰的剩飯,更別說其他季節,最要命的是隻有一碗,想到鍋裡盛第二碗時發現只剩下需要洗的碗筷。

新爸爸常常打他,動輒棍棒上手,經常一打就是一整天,那個時候三叔經常棍痕遍身,衣服遮都遮不住。新媽媽也是毒蛇之口,難聽的話不絕於耳。三叔就是在這樣的家庭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這不能叫童年,是地獄。

闖蕩江湖,終獲一技之長▲▲▲

後來,三叔十幾歲了,揹著那個蛇皮袋做的包出去闖蕩了,於是才算脫離苦海。他扒過火車,進過磚廠,被人偷過,遭人騙過,總之他嚐盡了餘華筆下的種種苦難。

進入世紀之年,中國的房地產發展可謂迅猛,與此相關的建築行業更是吸引了廣大農村青年進城務工。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但與此同時,媒體與社會更是給這些勞動者安上了諸如“農民工”、“民工”,“外來務工人員”等等帶有歧視性的標籤,潛移默化中帶著一種鄙視。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他們和千千萬萬的普通一線勞動者一樣,在為這個國家,為這個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許多人甚至憑著自己學到的手藝養活了一大家人。

三叔和同村的青年去了發達的東部城市,他離自己的兩個家更遠了,從地理上來講真正成為一個異鄉人。當欣賞著城市的高樓大廈時,我們是不是可以停下腳步向這個城市的建設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我們不需要做多少,當他們坐公交地鐵時不再投去異樣的目光;當他們不會手機支付時可以耐心地教教他;當他們拖家帶口坐火車時可以分享自己不太需要的座位;……

三叔是幸運的,他憑藉著自己的勤奮與踏實學會了建築的粉刷,算是大工吧。但筆者不覺得是《粉刷匠》裡所唱“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的歡快,它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

無論是夏日炎炎還是冬風凌冽,他們都在與灰泥打交道。如果是在室內還相對比較好,可以防曬,但是長時間的彎著腰以及塗料的刺激性氣味會導致許多人幹到最後得職業病。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倘若是在室外,尤其是那種高層外刷,更是一種挑戰,在安全繩的牽引下慢慢刷,恐高的人沒辦法參與這種外刷。

三叔算是內外刷都幹吧,這幾年工資還可以,就在前幾年他在上海工作的時候能掙到五六萬,平均一個月六七千吧。

很多人感慨建築工人比白領工資還高,但是當你熟悉他們的工作內容時就不會這樣認為的。

但不幸的是很多人只看到光鮮亮麗的城市外表,卻很少去注意“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這些默默無聞的貢獻者,甚至某些程度上還帶著一種鄙視。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三叔學完粉刷技藝後,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自己能掙到更多的錢了,也有了比較穩定的工作選擇。他在外漂泊的幾年攢了點錢,揹著那個捨不得扔卻已經縫了不知多少次的包,徹底離開了那個地獄般的家。

只是他離開那個家之後,新爸爸和新媽媽也沒有所謂的找尋,只是後來聽說他們在鄰村找了一個男孩抱養。自此,我的三叔也算是和那個家徹底斷絕了。

他去了一個比較遠的村子裡,帶著僅有的幾件舊衣服便安置下來。作為一個外來人要想在本村長久的立足只得通過婚姻。而他作為一個流浪漢,此時是沒有對象的。

好在村長比較善良,聽聞了三叔的遭遇後給他把村頭那個以前關牲畜的廢棄窯洞讓了出來。那個窯洞的門是用木條編的,如果碰到下雨刮風,雨水都能吹進洞裡的床鋪上。但當時的三叔對這樣的房子已經很滿意了,好歹算是有了自己的家了。

善人相助,收穫家庭▲▲▲

三叔算是安頓下來了,但也不經常住,就是過年的時候回到住處,平時都在外面打工。過年時一個大男人也不懂得自己照顧自己,總是比較將就。過年時也就吃點鹹菜,煮點掛麵對付過去了。而這一切都被村那頭王大叔一家看在眼裡。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王大叔年近半百,有三個女兒,家裡情況一般。他經常趕著牛羊從窯洞旁邊經過,所以能觀察到,加之村裡的人也對三叔好評有加。

他更加珍惜這個年輕人,於是常常打發女兒去叫三叔吃點好的。過年的時候,三叔陪著一家人吃飯,也讓他感到久違的那種家的感覺。

而三叔有空也陪著王叔嘮嗑,像背柴這樣重的活也常常幫著幹。一來二去,踏實認真的三叔便被那戶人家的大閨女看上了。王叔自然喜愛有加,對此也心知肚明便首先吐露了心意。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兩個年輕人也情投意合,最後就把事情辦了。這個大閨女就是我後來的三媽,他們現在生活很圓滿,子女雙全。

婚後三叔也只得搬出窯洞住到丈人家裡,畢竟也算是一個有家的人了,但這也不是一個常事。三叔心裡清楚,作為大男人如果沒有自己獨立的房子是非常失敗的。

但好在丈人家裡支持,於是借錢給他,加上自己這些年攢的一點錢,以及奶奶孃家的一點幫襯,總算在村裡蓋了一間房。房子雖然小,但好在是自己的住處。從這以後,三叔更加拼命的賺錢。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前年走親戚時,我第一次去三叔家,往日他所說的一間房已經變成了一院房,借的錢也還的差不多了。

弟弟妹妹們也非常懂事,去了就直接叫我哥哥。雖然平時不怎麼見面,但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早已經超越了時空的阻隔。

那些年,三叔偶爾來陝西這邊走親戚。只是那個時候兩邊情況都比較緊張,來往也多不便利,所以聯繫也比較寡薄。

這些年,情況變好了,兩邊之間的走動也比較頻繁。三叔從剛開始的一個人到後來夫妻兩個再到一家人,雙方之間絲毫沒有生疏感。

雖然那個稚嫩的少年早已經變成了漸漸禿頂的中年大叔,甚至口音也變成甘肅那邊的,但看到那些昔日和他一起玩耍的玩伴時,他卻依然能清晰地叫出他們的名字。

從“寄人籬下”到“自立門戶”,一個貧窮男人如何改寫自己命運?

三叔現在談起那些小時候的經歷時,已經是一種“雲淡風輕”的狀態,只是很捨不得那個蛇皮袋做的包,每當看到它時心裡說不出來什麼滋味。

平靜地談起這些往事時,他已經像老者一般像是講述別人的故事。這種豁達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加會漸漸凸顯,而世事變化之快也會讓人不在刻意計較得失,要不連孔子也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我知道他們那個苦難的時代已經漸漸融入到國家的歷史長河中,一些甚至搬上了熒幕,但歷史不會忘記這些千千萬萬的勞動者為這個社會所做的貢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果這篇文章能對你自己的奮鬥之路有所啟發,筆者在這裡就已經非常滿意了。

圖/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