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南明僅堅持了幾十年而南宋卻堅持了上百年?

話語新風


南宋之所以能夠存活下來,和以岳飛為代表的南宋抗金力量對金軍的持續打擊分不開的。再加上蒙古的興起,金國腹背受敵,金國的強盛的勢頭被削弱,並且衰落下去。而南明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宋高宗究竟是歷史上的第一昏君還是所謂的“中興之君”呢?把高宗時代如果放在歷史長河中看,我認為南宋延綿150年,絕不是趙構的功勞, 宋高宗在宋金戰爭的作用就是他只是一個平庸的昏君,因此他即看不清金軍的戰力在戰爭中已今不如夕的戰略轉變,又坐視父兄母妻姐弟在北國受辱而無動於衷,著實屬於懦夫一類!在金軍剛滅亡北宋的時候(公元1127年前後),當時的金國統帥完顏宗翰(粘罕)、完顏宗望(斡離不)等手下名將雲集,像完顏活女、拔離速、銀可術、闍母、婁室、撻懶等,其中,完顏活女曾擊敗並陣斬北宋名將种師中,拔離速擊敗姚古,闍母、婁室等曾攻佔陝西,他們無一不是能征善戰,並且都是女真本族的宿將。

但是到了公元1140年前後,金國統帥完顏宗弼(兀朮)卻讓李成、孔彥舟、徐文之流當上了分路大將軍。須知,李成、孔彥舟等人本來都是宋朝的軍匪流寇,在亂世中到處燒殺搶劫、擄掠百姓、姦淫婦女,卻被各路宋軍接連擊敗,於是他們只好投靠偽齊和金國,成了金人南侵的漢奸走狗幫兇。但是到如今,一向依靠女真完顏氏皇族帶兵打仗的堂堂大金國居然以這些戰鬥力差勁的漢奸流寇為寶,讓他們當上了分路大將軍,這實在讓人感到驚奇!很顯然,當時的金國不僅兵老氣衰,而且缺乏良將,皇族諸名將皆亡故殆盡,僅靠金兀朮獨自維持。

兀朮在南進和北返途中也遭到了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並遭到沉重打擊。例如,1129年他在明州城下和太湖之畔,分別敗於張浚和陳思恭之手,還差點被陳思恭俘獲;同年鎮江之戰,他又慘敗於韓世忠旗下,尤其是韓世忠率軍將兀朮圍困在黃天蕩達四十八天之久,幾乎使他不能北返(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9)。這一切都大大地打擊了兀朮的囂張氣焰,嚴重地削弱了金軍士氣。特別是1130年以後,兀朮在對宋戰爭中屢屢敗北。首先是Il30年南宋名將張浚、劉琦、吳玢等五路兵馬又與兀朮戰於富平.兀朮一開始就陷入宋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雖然通過奮勇拼殺,他最終取得了富平之戰的勝利,但是金軍卻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可謂名勝實敗;同年他又在靜安敗於岳飛之手。再就是1131年和尚原之戰,金軍被宋將吳玠打得落花流水,連作為主帥的兀朮也“中流矢二,僅以身免”(《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9,449頁),以至於他狼狽不堪地“亟剃其鬚髯遁歸”,才免於被擒(《宋史·張浚傳》301頁)。同年,金軍在仙人關再次被吳玢打敗,兀朮“幾為吳玠所殺,賴韓常援而出之,常被南軍射損左目”(《大金國志校證》卷8《太宗文烈皇帝六》,127頁)。之後,完顏兀朮在與宋軍交鋒中也是敗多勝少,特別是1140年的順昌之戰,兀朮在與劉錡的交戰中敗得更慘,幾乎全軍覆沒。伐宋的慘重代價和嚴重挫折,使兀朮開始認識到滅宋的困難和不切實際。面對低落的士氣和一敗再敗的局面,他也產生了畏難情緒。據《大金國志》卷6《太宗文烈皇帝四》記載,兀朮“自江南迴,初至江北,每遇親識,必相持泣下,訴以過江艱危,幾不免”;當撻攋再次約他南伐時,“兀朮皇恐,推避不肯從之”。接著宗翰又提出伐宋的建議,此時兀朮卻說:“江南卑溼,今士馬困憊,糧儲未豐足,恐無成功。”(《金史·劉豫傳》,1761頁)。可見兀朮自1130年從江南北歸後,滅宋的雄心已消失殆盡。於是他便審時度勢,由主戰而轉向主和,1139年宋金簽定了第一次和議。 《金史》記載,金 兀朮臨終時,在“臨終遺行府四帥書”中說:“讓我非常擔心的是,南宋近年來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強勢和銳利,已經有信心和我們決戰,聽說韓、張、嶽、楊之間因為不和氣而不能協同做戰,這真是我大金朝的幸運。我因病危在旦夕,雖然還有爭戰的心情,可是現在命快要沒了,因此把遺言告訴爾等:“我死後,南宋要是撕毀和議盟約,招集賢能之士集中兵力,大舉進攻北國,乘勢憾動中原人的愛國熱情,收復故土則易如反掌,不難做到。”從中不難看出,戰爭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反轉! 洪皓曾經在給宋高宗的密信中陳述:“金已厭兵,勢不能久,異時以婦女隨軍,今不敢也”。(《宋史》卷373《洪皓傳》)。

南宋紹興十年(金國天眷三年)前後,在南方金國接連敗給南宋,在北方金國面臨蒙古的威脅,在西邊金國遭到西夏的攻擊,在東北金國遭到高麗國的抵抗。窮兵黷武的金國當時腹背受敵,四面楚歌。 當時被女真人扣留在金國的宋使洪皓就很清楚。洪皓曾在給南宋朝廷的密信中指出金國正被蒙古所困擾,“彼方困於蒙古” (《三朝北盟會編》卷221《洪皓行狀》;

從中可以看出力量反轉的戰機出現了。 當時的金國不僅兵老氣衰,而且缺乏良將,皇族諸名將皆亡故殆盡,僅靠金兀朮獨自維持。因此金國 滅宋的雄心已消失殆盡。於是金兀朮便審時度勢,由主戰而轉向主和,但他絕不是為了和平,而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 為金國獲取了戰略緩衝期, 待到恢復元氣後再消滅南宋!1148年兀朮臨終時,在“臨終遺行府四帥書”中披露:“……十五年後,南軍衰老,縱用賢智,亦無驅使,無慮者三也。俟其失望,人心離怨,軍勢隳墮,然後觀其舉措,此際汝宜一心選用精騎.備具水陸,謀用才略,取江南如拾芥,何為難耶?爾等切記吾囑”。(《三朝北盟會編》[丁]炎興下帙115引李大諒《徵蒙記》而秦檜的議和主張正是在策應金人的戰略規劃,因此上演了殺嶽換議和的鬧劇!

岳飛北伐之時,黃河以北的各地抗金義軍趁機揭竿而起,並形成了燎原之勢。在京東、京西路,岳家軍的忠義統制都接連取得重要勝利,並攻克佔領瞭如永安軍、南城軍等地;在黃河以北的河東路,忠義軍攻佔了十一州軍;在黃河以北的河北路,眾多州縣的民眾起義。

雖然《宋史》中僅記載了北方義軍攻佔慶源府,但據《金史》記載可知,當時河北路的重鎮大名府也已經被忠義軍攻佔。在東京開封府衰落之後,北京大名府已成為北方第一大城,金兵的重要後勤基地,連這樣的基地都丟了,充分說明金國已經開始喪失對其屬地的控制力。

岳飛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 《宋史》記載:飛遣梁興等佈德意,招結兩河豪傑,山砦韋銓、孫謀等斂兵固堡,以待王師,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舉眾來歸。金人動息,山川險要,一時皆得其實。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會。其所揭旗以“嶽”為號,父老百姓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

金國已經漸漸日暮途窮的事實,以及北方抗金義軍出色的作戰能力。《宋史》 記載: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籤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收復故土人心所向,而金軍內部也發生了動搖!金國大帥烏陵思謀性格桀黠,在此期間也不能控制他的麾下官兵驚恐不安的情緒,只好對下屬說:“你們不要輕舉妄動,等到岳家軍攻來時我立即帶你們投降。”金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覬崔虎華旺等人皆率所部投降岳家軍,甚至禁衛龍虎大的下屬忔查千戶這麼勇猛的人,都秘密的接受了岳飛的旗榜,從北方來向岳飛投降。金國將軍韓常也曾想帶領他的五萬兵馬內附。

面對大好形勢,已經戒酒的岳飛大喜,對其下屬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宋史》記載:在岳家軍馬上就要渡河,拿下故都汴京城之日可待之日,然而秦檜恰在此時欲與金國達成以淮河為界把淮河以北全部放棄的協議,並命令岳飛馬上撤軍班師。岳飛不明其理,向高宗上奏道:“金人銳氣沮喪,盡棄輜重,疾走渡河,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秦 檜深知岳飛北伐的志向是堅定不移的,不可能輕易回師,於是先命令張俊、楊沂中等策應部隊南歸,然後放言岳飛孤軍不可久留,再三命令岳飛班師。

面對中原唾手可得的大好形勢,秦檜一黨的暗中掣肘, 岳飛悲憤難當,沮喪的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乞止班師詔奏略》”。

真的是一言成讖!自此中原淪落金人之手,再也沒有迴歸。

岳飛的 “連結河朔”戰略實施的結果就是金軍陷入南宋軍隊和北方漢人所形成的汪洋大海中淹死。在這一行動初見成效之時,兀朮就已經怕的要死,並迅速將兵力向關外逃竄,以逃避滅亡的命運。如果不是高宗十二塊金牌掣肘,還有一書生喚兀朮慢走,他對兀朮言到:“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嶽少保禍且不免,況欲成功乎”?岳飛被迫回撤,導致金人兵不血刃的重新佔領汴京,南宋因此坐失收復失地的夢想!否則中原可失而復得。

根據當時宋金軍事實力所發生的變化,如果高宗是個有為之君的這個假設能夠成立,理論上南宋極有可能收復中原失地,甚至打到黃龍府,這是有史料依據的。如果高宗支持岳飛北伐,至少能夠收復故土,那麼高宗的歷史定位雖然比不過漢武大帝,但是歷史定位和光武中興的劉秀平起平坐。

如果高宗是個有志氣的皇帝的話,完全趁此時機遣韓世忠和吳玠軍與岳飛軍三面合擊金軍,在金軍人心思歸軍心浮動無心戀戰身後有抗金義軍阻擊的情況下,潰敗是必然的!一旦金軍主力被殲,宋軍則可以摧枯拉朽之勢直搗金京,取得抗金戰爭的全勝。 然而 一切都是假設,首先要假設高宗是個有囊有志的有為之君,這個假設就會成立。單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如果這個假設能夠成立,歷史是能夠改變的。 然而這個所謂“經武緯文”的皇帝哪有如此的氣魄?從他的詩作 “睡起棚窗日正中”,就可看出這是個何等昏庸的皇帝!他追慕的是“有意沙鷗伴我眠”、“但願尊中酒不空”。紹興十年秋以岳飛部為主導的北伐被破壞後,要再組織一次北伐、再達成兩河關陝指顧可下的局面不很容易,得花一些時間和精力。但趙構到這時已經完全不想再做任何努力了,原本殘存的一丁點進取心已經湮滅了,在他眼裡這個選項的性價比實在太低,為籌措下一次北伐而過勵精圖治臥薪嚐膽的生活,遠不如就踏實窩在杭州吃喝瀟灑玩弄宮女的生活對他更有吸引力。所以他最終不光應允了金國請和的要求,放任秦檜以此為靠山操弄國柄、清洗南宋士大夫集團,還為了確保和議達成,順應兀朮和秦檜的意願殺掉了對金國威脅最大以致兀朮點名要求清除的岳飛,這 在趙構看來是很合理的交換,不會有任何負擔和顧慮。

青史昭昭,再造華夏的中興之主無不是令國人引以自豪的明智之君,在歷史上,英明的君主開創一個時代,昏庸的君主毀滅了一個時代。說起宋高宗,一個奇葩的人物便浮現在眼前,看到一些美化他的文章,如此荒淫無道的皇帝被美化成治世之君,不知文章作者的大腦是怎麼想的。在他的頭上戴著“中興之君”的榮譽桂冠,然而如果沒有被他後來殺害和罷黜的抗金將領的庇佑,這個所謂的中興之君早就在北國陪著他的父兄跳“牽羊禮”了。

《宋史·秦檜傳》〈兀朮遺檜書〉記載:“‘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故力謀殺之”。高宗用自毀長城的代價換回了暫短的虛假和平,然而“天理昭昭”!後來的事實卻是殘酷的,金國並因為和議而罷手,紹興和議二十年後,金國背盟,金主完顏亮舉重兵攻宋,高宗聞訊嚇得尿了褲子,在他的有生之年終嘗惡果!

而南宋在建立之初在抗金力量的保駕下經歷了虎口餘生後,之所以苟延殘喘了100多年,和岳飛的盡忠報國的理念流傳於民間是密不可分的。這個現象 從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陸游等人的愛國詩篇中便可見一斑。由於趙構的苟安政策,南宋的政治軍事經濟出現大滑坡,如果沒有後面的有為之君撥亂反正推崇岳飛,又怎能重樹血性,出現以文天祥為代表的一大批忠義之士?從而演繹出涯山殉海這樣的悲壯結局!




董小華E


南宋能保存下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其他親王都被金一鍋端了,反而是被宋欽宗派去送死的趙構一個人跑了出來,皇位沒啥爭端。

南明保存不下來,主要是崇禎大帝不允許自己的孩子跑到南方,怕靈武故事,當然闖軍圍城後,裝模作樣的送,那是忽悠腦殘的,崇禎大帝完美地敲碎了南明的脊樑,南明陷入皇位爭奪的內亂,從而使得南明的滅亡再無阻礙。

正牌的皇室嫡系不知所蹤,造成各個利益集團紛紛推出自己的代言人,為了個誰是正統的皇帝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全然不顧大敵當前,國家生死存亡,徒耗了明朝最後一點復興的火種。

南明時,江浙己是當時全國的經濟中心,地盤也比南宋大。明朝南京有全套政府機構,南宋卻是臨時搭的班子,怎麼說都是一把好牌。而且北方大順和清正打得如火如荼,南宋當時可是被金兵追著跑的,跑的趙構不能人道了。後方蒙古還沒起來呢,所以南明的敵人還要分心些。

但結果呢?南明軍隊一觸即潰,望風而逃,酷愛投降,友軍被圍了也是拖拖拉拉不願救,這戰鬥意志比起一直被黑的南宋都差遠了。南宋反而越戰越勇,湧出許多名將。而且把南方也經營的不錯。

清軍拿下江南好像都沒打過很艱難的拉鋸戰,明軍還不如太平天國戰鬥力強。

史可法雖然氣節高尚,揚州也就守了一兩天吧?他其實有機會北伐的,可惜他不是祖逖岳飛啊,沒戰略眼光。

大概也就是搞人民起義的江陰小城折騰了毛三個月算得上可歌可泣。

如果說開始是被清軍懷柔騙了,那後來多爾袞搞了留髮不留頭,那就真的搞不懂了,難道還覺得投降了有好果子吃?

死戰起碼換個好名聲吧!但各地實力武官都偏安自保,幾乎沒有人願意組織聯合反擊的,左良玉、鄭芝龍、何騰蛟等反正都一路貨色,也不知道在想啥,難道覆巢之下有完卵?還是夢想著換個領導繼續幹?

投降的一大批都是被清政府宰了的,清政府倒是蠻欣賞史可法這種的還給紀念一下!

史可法守揚州的時候滿清還在和大順死掐呢,多好的機會啊,結果北伐打得一塌糊塗。

事實上滿清進了北京以後,也有不少人主張回東北的,他們開始沒想到攻下中原這麼容易。

看了南明史,一肚子氣,一部內鬥史。

動不動就看同僚不順眼了,要救援不給,或者操刀直接滅了,然後投降清朝的也特別多,望風而跪,或者看上司不順眼了就跳槽,還有高手反覆跳槽幾次,天下奇觀,說好的氣節呢?沒對比就沒傷害,忽然發現南宋被黑的太歷害了!

但凡團結一點,保住南方沒問題。

後來李定國和另外兩股勢力暫時聯合後,兩蹶名王后,順治都曾經動過和李定國劃江而治的念頭。

內鬥是不是會傳染,果然清軍停止進攻沒倆月,內鬥又開始了,李定國和孫可望那倆人又打起來了。

而南宋堅持到中期時,金國北邊受到崛起的蒙古不斷地攻擊,根本無暇南顧。同時關中和四川尚受南宋控制,南宋的水師也受到朝廷的直接控制。所以威脅在降低!

東晉不滅因五胡無渡江之能,南宋猶存因宋士人氣節尚在,明失國因民心盡喪矣!



蓉兒不姓馬


嚴格來說,南明只堅持了十八年而已,即公元1644年-1662年。之後盤踞在臺灣及夏金一帶的明鄭政權,雖然還打著明的旗號,其實已經不能算是南明瞭。



因為,明鄭只不過是沿用了永曆的年號抗清而已,並未再擁立明朝宗室稱帝或監國。因此,算是鄭氏家族的獨立小朝廷了……

而南明之所以只堅持了短短十幾年就崩潰,無法向南宋那樣延續百餘年,與北方的金國南北對峙,很大一個原因是無法形成統一的中央朝廷,領導各方抗清勢力。



南宋剛立國時,其形勢不比南明好到那裡去。金軍勢如破竹,而且已經打過了長江,攻破了金陵,宋高宗趙構還一度被趕到了海上。南宋朝廷那時幾乎是命懸一線。

但是,好在宋室尚得人心,而且就只有趙構一個合法政權。因此,千萬漢家軍民都紛紛聚集在他的旗下,共同抗金。西起巴蜀,東至大海,千里戰線上,數十萬的南宋將士不斷向南下的金軍發起反撲。這才保住了趙宋的半壁江山。



但南明就不同了,北京的朝廷滅亡了,崇禎一族被滅了。而明朝宗室又遍及江南,這樣一來,能被立為皇帝的就不止一個選擇。如是,傭兵的文臣武將都為了各自的利益而迎立藩王,是的彼此不但無法統一,而且還在外敵緊逼之危急關頭同室操戈,自相殘殺。

說完內因,我們說說外因。與金國相比,滿清政權更加成熟,可以說已經做好了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準備了。



清朝在入關前,經歷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幾十年的經營和發展,有不斷吸收和融入漢人的文化和統治理念,早在入關前,就已經建立起一個標準的封建帝國。這一點比幾百年前的金國滅北宋時的情況,那是要強好幾倍的。

此外,清朝入關嚴格來說可不像金國那樣是完全靠武力打進來的。事實上,清朝是被漢人“請”進來的,而這個人就是吳三桂,更可怕的是,吳三桂一樣支持滿清的,其實是廣大北方的故明官僚士族。

因此,清朝可以說是完完全全做好了一統天下的準備。一江盛勇追窮寇這個道理,我想雄心壯志的多爾袞不會不懂。所以,清朝壓根不會給南明留下機會!


這些歷史要讀


明朝的滅亡成垮塌式的,好像是什麼預兆都沒有,一下子就亡了。明朝應該到1644年崇禎帝死後就算滅亡了。所謂的南明政權不過1644年明亡以後,一直到1662年,算上臺灣的鄭成功集團,也就是到1663年共十八、九年間,明朝的皇室貴族南逃之後,散落在南方各地的小政權。如福王、唐王、桂王以及魯監國等都建立了各自的政權。


這些大大小小的南明政權,沒有統一的目標,沒有統屬關係,各自為戰,互不支援,基本上形成了割據勢力。而且各自內部也是問題不少,主降人士仍然居多,對於這樣的政權,清軍或剿或撫,像捉蝨子一樣逐一清理,各個擊破,清軍用不到20年時間清理完畢。

南宋的情況和南明大不一樣,自從趙構建立南宋以後,基本上還算是一個統一的王朝。無論如何,趙構的趙家班子還是國家最高管理人。雖然亂跑,畢竟軍心民心所向。



當金國南下入侵的時候,南宋軍民能夠協同一心,全力抵抗,金國也佔不到半點便宜,而且還出現了黃天蕩和朱仙鎮之戰那樣的慘敗,欲侵南宋實屬無力。南宋雖然朝廷偏安,但是,軍民抗金的決心是堅定的。隨著蒙古的崛起,金國應付蒙古都只有招架之力,更不用說南下侵宋了。最後蒙宋聯合反過來把金國給滅了,之後,蒙古南下,南宋才亡。


西從頭越


南明堅持幾十年而南宋堅持上百年,原因多種多樣。

首先是朝代的建立和政策。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吳三桂借清兵平亂,清軍趁機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多數逃亡南方,還割據江南的半壁江山建立多個政權,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還有起義軍建立的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建立的大西國政權。

這些小朝廷各自為王,各自為戰,互不統屬,互不配合,分不清主要敵人,形不成統一戰線,甚至置清軍於不顧而自相殘殺,政權內部也是君無君威、臣無臣德,為私利而爭權,內亂不斷,給滿清提供了利用其內部紛爭各個擊破的大好機會。

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後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弘光朝廷還以為吳三桂當真借清兵為崇禎報仇,朱由崧還下旨加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南明想借虜(清)以破賊,而當時清軍只佔領了京畿附近,主要進軍方向是向西追擊農民軍。在“聯虜平寇”的錯誤戰略指導下,南明朝廷大學士馬士英、史可法惟恐出兵黃河流域收取山東等地,將觸怒清廷,引火燒身。故按兵不動,讓清廷得以集中兵力打敗大順軍,控制區擴大到整個北方。弘光朝廷愚昧地推行消極避戰的“借虜平寇”政策。錯失良機還發生內訌,結果,也直接導致了自身的覆亡。清軍在擊潰李自成之後,清軍快速南下,圍攻揚州,揚州城破,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接著被處死。

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在大臣黃道周的主持下發動了短暫的北伐,鄭芝龍拒絕北伐,君臣不和,但隨著鄭芝龍降清,局勢進步惡化,隆武帝被俘後絕食而亡,清軍迅速佔領東南大部。

隨著李自成被殺和弘光政權覆滅。在局勢危機的情況下,農民軍和南明才認請了真正威脅,此時堵胤錫提出聯寇平虜之策,農民軍大順、大西軍餘部和明朝官僚聯合起來,在西南地區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改元永曆。與此同時,鄭成功在東南沿海也乘勢崛起,東西兩面打擊清軍,抗清局面出現了高潮。但是隨著李定國、孫可望內訌,孫可望降清和清軍的加大進攻,明軍滇黔防線被清軍迅速擊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緬王莽白將永曆帝執送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所弒,明統始亡。

此後鄭成功仍奉大明正朔,東征收復臺灣,作為抗清基地,建立明鄭王朝,明鄭政權繼續沿用永曆年號,但未再用明朝宗室稱帝或監國。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延平王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明朔始亡。

而南宋的建立是趙構在靖康之變後,唯一作為宋室嫡系在宋朝軍民擁戴下做了皇帝,內部雖然也有主戰、主和紛爭,但關鍵時候,還是有吳玠,岳飛、韓世忠、劉錡等將領一致對外,使金兵沒有各個擊破而導致亡國。南宋軍民的同仇敵愾積極抗戰,也使金國沒有能力滅亡南宋。

政策方面,滿清入關前已是漢化程度較重,也熱衷於中原文明,而且投降清廷的漢奸都是大明朝的精英,範文臣提出的‘’官來複其職,民來複其業‘’籠絡了民心,厚葬崇禎也迷惑了軍心,清朝實行的減稅,科舉等政策得到大家擁護,因此清朝入關後迅速建立起了穩定的政治體系和正確的安民政策,這對南明的存在也是造成重大打擊,只是後來推行的剃髮易服制才又激化矛盾。而金朝當時還處於奴隸制社會,戰爭實行的是劫掠搶奪和屠殺政策,甚至把漢人當做兩腳羊充當食糧,種種體制根本不適用於中原環境,也不得人心。才有了淪陷區人民的殊死抵抗。金國被迫扶立偽楚、偽齊傀儡政府,以望漢人治漢。金國沒有直接統治中原,也為南宋提供了偏安江南的外部環境條件。

另外,滿清入關前已通過婚約聯姻聯結蒙古,臣服朝鮮,後方安定才興兵伐明。而金國滅亡北宋,採用的是斬首行動,實屬僥倖取勝,南宋還有廣大領土做為立國根本。可金國就不一樣,是推翻遼國而建國,其疆域之外,北有蒙古反抗,西有西遼、西夏的威脅,南有南宋的牽制,危機四伏。就其國內實行奴役政策不得人心,反抗統治起義不斷,金兵南侵,後方補給線都受騷擾,甚至不能全身而退,且其統治階層也是矛盾重重鬥爭激烈,從滅亡北宋後,其內部爭權奪利,內訌、謀反、殺君、滅族等血腥殺戮禍事不斷,所以金兵南下滅宋沒能長期執行,也不會團結對外。到後來,金國出了一代明君金世宗完顏雍,實行對南宋友好政策,儘量避免發生戰爭,才有了南宋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德厚致遠




靖康之際欽宗被圍時就讓人帶著蠟封詔書突出重圍,找到在相州的趙構,任命他為“河北兵馬大元帥”,趙構能對宋朝殘餘地區各路人馬發號施令。徽欽北擄後,在中原地區趙構是唯一沒有被擄走的皇室宗親,是欽宗的兄弟,按正常路子皇位和他根本挨不上邊。現在國難當頭,不可一日無君,由趙構來繼承大統無疑是名正言順的。

趙構無時不刻的在關心維護著自己的合法性,他坐在這個位子上時間越長,地位就越正。期間也曾經出現過宗室成員對他構成潛在的威脅,趙構防微杜漸命令所有宗室都要到朝廷備案登記看管起來,令劉光世誅殺宗室趙叔向,凡是利用遠房宗室成員為名義的勤王軍隊和義軍都收編或遣散。

在軍政等重大問題上不被人挾持,舉臂一揮,詔令一下所向披靡,沒有人和他分庭抗禮,客觀上達成國家各武裝力量能為其所用和全憑朝廷中樞調遣的效果。北方金國南侵經常從西向東分三路進攻,西路從川陝邊境,中路襄樊一線,東路角逐江淮戰場,如果趙構當局沒有統一指揮全國武裝力量的威信,各方出於自己的利益各自為戰,無法想象戰局會混亂到何種局面。

偏偏南明當局的情況和南宋完全相反,甚至“南明當局”這四個字誕生以來就法理上從沒有被達成共識。皇家宗室福王,唐王,魯王,桂王等不是同舟共濟而是相互爭比法統,各有各的地盤和勢力範圍,各有各的所謂部隊和幕僚。互相不從屬,不配合還不算,還刀兵相見,使漁翁得利,本來那些部隊就心有旁鶩,一到打仗就成烏合之眾。

在南宋你找不到一支不屬於南宋朝廷管轄的部隊,即使是農民義軍,只要略成氣候要麼被朝廷派大將鎮壓下去,要麼被當地軍事長官直接吸納收編。而在南明地界,軍隊組成相當複雜,有原本李自成或張獻忠餘部歸降朝廷的,有名義上是朝廷的正規軍,實際上後來成了私人武裝和朝廷討價還價的,還有土匪海盜出身的,各有各的利益所在,魚龍混雜不一而足,視“南明當局”如同兒戲。

要怪就得怪崇禎這位末代皇帝,自己不肯南遷不願意做趙構,又沒有應急預案,否則的話振臂一呼,東南半壁百萬之眾試問哪家敢多羅嗦。

南宋只把杭州作汴州,當然有軍事實力作保障,但話又得說回來,從偃城大戰開始北方金國的軍力是在走下坡路。到了南宋採石大捷後,金國的國勢逐漸衰落,即便如此也能和南宋對峙,不過想再南下興風作浪已經沒有了能力。另一方面隨著更遙遠的北方蒙古部落的崛起,金朝承受著巨大的北方邊境壓力,兩方面因素一疊加,南宋當然自我殘喘的感覺更加良好了。等將來他們先後面臨蒙古人的鐵蹄,成了難兄難弟,那是另外一碼事了。

但更苦命的南明卻不是這樣,它的情況和南宋又是恰恰相反。北方滿清各方面正方興未艾,從北向南一路摧枯拉朽,投誠清軍的隊伍絡繹不絕,甚至出現了在南明隊伍裡表現平平的,一旦投降滿清就如狼似虎,在這階段湧現出的名將最多,比如李成棟,李定國(這兩位就是投降滿清後勝仗連連,一旦反正就戰績斷崖式下降)。南明不管哪一方的軍事實力不斷被抽真空,還自相頃扎,亡國又亡天下還能怪誰呢。

至於經濟實力,南宋雖然陸地貿易受阻,但它有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貿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政府鼓勵臣民開展海外貿易,視作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廣州,泉州,明州南宋三大貿易港口,僅僅廣州一地,1140年關稅收入達110萬貫,它還不是最大的港口。趙構視海外貿易市舶之利是金飯碗,那大海波濤捲起的千堆雪在他眼裡都是白花花的銀子。穩定的政局更促進海外貿易的發展,南宋不缺錢。

反觀南明,這些宗室或者成天忙於享樂或者為正統和別人掐架,還有的就是傀儡做個樣子,談不上治理一方理順行政,更沒功夫開源節流富國利民,收稅搜刮倒是一文不少。幕僚士大夫們有的是爭先恐後從龍有功,江山已經淪落到如此地步,哪怕有幾個忠臣良將也儘可能在軍事領域發揮餘熱,沒那閒功夫替“南明當局”掙錢。

兩相對比,一樣中原政權東南偏安,南宋能持久百多年,南明確國運轉瞬,其中道理也不復雜,只是兩國皇帝祖宗有靈能不能想得通,子孫們同是天涯淪落客,相逢境遇卻也大不相似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邀請。

南明是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以明朝為正朔,先後建立的弘光、魯王、隆武、紹武、永曆等多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它們自立為王,也可以說一盤散沙,直到完全滅亡時都未停止過內鬥,存在39年,但不算曆史上的正規朝代。

南宋是北宋覆亡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共傳5世9帝,存在153年,歷史上算正規朝代,與北宋合稱宋朝。

其實,南明有首都南京及政權機構,就是沒有正統皇位繼承人,而選擇了漂泊流浪的福王朱由菘即位,找不到一個人能代表政府來整合力量,都是各自為戰。

南宋趙構是宋徽宗的兒子,正統皇族。而南宋地處江南,物產豐富,商業發達,沒有民眾因捱餓而造反。北方的蒙、金、西夏等爭霸,相互制約,保持均衡很多年,金國也不敢動用全部兵力來攻打南宋。

南明僅堅持幾十年,而南宋堅持上百年,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南明前期憑藉長江天險和滿人不習水戰還可得到暫時安寧,當滿人克服了這些困難之後就大舉進攻,而軍事指揮和政府決策能力的大大不足,便促成了南明的滅亡。南明靠的農民軍幾個將領苦苦支撐,朝廷也從來沒有信任過農民軍,真的到了無將可用的境地。而南宋擁有名將陣營,如與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張鈺、陳瓚、汪立信等等,都有一顆報國之心。

其二,南明不如南宋團結,內訌內鬥頻頻發生。

清軍進攻江南之時,馬士英和左良玉內訌,江北4鎮10多萬兵力被馬士英調走對付左良玉去了,史可法孤身守揚州時幾乎無兵可援;

清軍進攻福建之時,隆武和鄭芝龍不和,鄭拒絕出兵北伐,成天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清軍逼近兩廣之時,永曆帝、紹武帝置清軍入侵於不顧,兩者竟然火併起來;

最後南明依靠“大順”(李自成)餘部和“大西”(張獻忠)餘部,在西南7省勉強維持了幾年,最後還是亡在內訌上。

其三,南明投降派多,當漢奸的不少,如鄭成功堅持抗清,可他的父親鄭芝龍卻投降了清政府;如史可法多次上書朱由崧,要他報仇雪恥,而朱由崧還嫌史可法羅嗦呢!

當清軍兵臨揚州時,只有史可法困守孤城,到處寫信求援,各鎮拒不聽命。史可法戰死後,清軍渡江抵南京,朱由崧帶著一幫妃子倉皇出逃,文武百官就乾脆就投降了,朱由崧竟被南明的蕪湖總兵抓起來獻給了清軍。這與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之情景,形成了鮮明對照。

朱由崧死後,南明又分成魯王和唐王的兩個政權,仍然搞窩裡鬥、搞內耗,南明就是自己一步步作死的。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北宋滅亡以後,南宋只有宋高宗一個人有皇位繼承權,並且也有指揮各路抗金力量的權威性,這就意味著,南宋的抗金力量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從而發揮最大的效力。

南明則不同了。

崇禎帝一死,南明朝廷內耗積極,抗清消極,這樣的混蛋朝廷不垮臺,天理難容。


辰州觀海


其實南明的局面比南宋開國時要好很多,在南京擺著一套現成的政府班子,天時、地利都有,唯缺人和。

沒有一個名正言順的強勢儲君來整合各路抗清力量,各自為戰,事權無法統一,是南明政權最大之軟脅。

南明存在時間不長,也就二十來年,以南京的弘光朝開始前前後後有隆武、紹武、魯監國、永曆等諸多政權走馬燈式的輪番登場,直至滅亡南明朝權也沒有在政治上實現統一。

前期的抗清主力靠擁兵自重的江北四鎮來抵抗清軍,結果是弘光朝的快速滅亡。

明王朝同農民軍打十幾年的戰,也是被農民軍推翻的,新成立的南明政權將領大都是軍閥都擁兵自重,只想著割據自雄,那管明政府的死活,人心早已喪亂。要不是滿清的剃髮令激起了漢人的民族仇恨,明清易代的代價會小很多。

南明能堅持近二十年歸附永曆帝的大西軍功不可沒,在李定國、孫可望等人的努力下南明似乎迎來了轉機,但重要關頭內部又開始了內訌,孫可望降清抗清勢力瓦解,至1662年永曆帝被俘,李定國病卒,南明終走到了盡頭。

再看南宋,有趙構做其政治代言人,諸抗金力量能凝聚於趙宋,沒有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北宋時期的和平與繁華讓人民仍舊很懷念,宋王朝仍有強大的民意基礎,軍事上人才輩出,更重要的是,朝廷對將領的控制仍很有效,將領對朝廷仍有巨大的向心力,憑藉著川陝與長江天險,南宋得於在南方重整河山。


賀灝


這個問題非常好,這個問題是個照妖鏡,想明白這個道理,很多問題包括近代問題都能回答。我的方法是看農業,因為中國自古以農治國,炎黃子孫,諸子百家中有農家思想,我的看法也算是一種古道。農家發源炎帝神農氏,特點是農業科技記載很多。

南宋對峙的是金國和元國,南宋前身是北宋,對抗的是遼國。南明對抗的是大清,為什麼南宋能抵抗很長時間,而南明不能呢?網上有些觀點我這裡記載一下並一一駁斥。

比如說金國短視而大清高瞻遠矚,比如南宋團結和南明內鬥的,比如南宋文化合力強於金國,比如南宋沒有大的起義,比如南宋武將忠心等等,我來一一駁斥。

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第一次抗清高潮。

說宋朝文化裡強大的,其實是一種自打耳光的行為。因為自古中國講究宋明理學宋朝的理學和明朝的理學源於一脈。南明之所以內訌,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這些所謂的理學家在彼此爭鬥,就是所謂的南明黨爭。毫不誇張的說,就是因為南明有了這些所謂的宋明理學家,才導致南明那麼快的亡國,南京跪迎八旗軍的就是這些所謂學士。儒家思想在這個時代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進步了,早就該被打倒了。

說南宋沒有大規模起義的原因,其實南明也沒有大的起義,不僅如此,明朝時期的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在南明時期都歸順於明朝,聽從明朝的調遣。這也是南明比南宋多的優勢。

說南宋的武力強的話那更是一個笑話。我不知道岳飛或者南宋的哪個武將北伐有沒有到達雁門關,有沒有到蒙古草原,南明的第一次抗清高潮,可是已經到達了山西大同了,這個時候的雲州已經是明朝地界的一部分,而幽雲16州成為宋朝永遠的痛,這是南宋比不上南明的一個具體體現。

金朝的短視與大清的遠視是根本就是個笑話。但凡大清有點遠見的話,就不會採用圈地政策,正是因為這個圈地政策導致的大清幾乎亡國。而這個政策與金國的權利政策如出一轍。

而從農業上來看,這一切都非常好解釋。因為在中國古代,農民是天下民心。所以明白了農民的舉動,就知道為什麼南宋和南明的區別。

南明比南宋時間短第一個原因:農業生產方式不同。

首先一點,遼金和宋的農業模式一樣嗎?答案是不一樣。

中國古代思想,都是著書立說,以文字傳世。唯有農家,傳世是科技。所以中國古代的科學史就是農業發展史,這個觀點一點不誇張。正巧遼金宋的國史部分都有農業記載,可以看看。這是一個典型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遼國農業模式是什麼?答案是畜牧農業(含商業)與種植業相結合,種植業代表就是幽雲十六州。

宋朝呢?種植業,還有海洋商業,宋朝商品經濟發達,國內糧食不夠了,很多人吃的都是南洋的稻米。這還不說當時的大宗商品——香料貿易。

金國呢?金國有種植業,有畜牧農業,還有一種,叫做圈地。圈地是一種很落後的生產方式,後來的大元帝國的農業模式中,主要方式也有圈地。圈地就是貴族圈住一個地方,該地方所有人財物都是貴族的,這是很落後的農業制度。所以金元時代都很短。元代甚至不到百年,我認為就是偽朝。

看了以上三種農業哪個最先進?答案是宋國,它代表了當時世界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四百年後鄭和能下西洋的物質基礎。歐洲的海洋農業的雛形,就是宋朝的海洋農業。當然,歐洲的海洋農業更發達,還有完整的生物學基礎。這個這裡不展開說。

在這裡我要說一個概念:當國家被滅之後,不到百年,不能全是徹底亡國。比如日本佔領中國,北京南京都淪陷了,我們不能認為中國亡國。同樣的道理蒙古滅宋不到百年開啟了明朝,我們漢人不能認為是亡國滅種。畢竟當時蒙古帝國太威猛,全世界無敵手,我們中國是最晚被佔領,最早推翻反抗。

因為蒙古帝國就是圈地,和中國農業格格不入。

讓我們回來看明清,明清農業生產方式有什麼區別嗎?清朝順治年間的耕明田,康熙年間的永不加賦,和雍正年間的攤丁入畝,這都是農業的好制度吧?所以清承明制並不誇張。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清朝也幹過圈地政策,主持的人是多爾袞和鰲拜。鰲拜時代出現吳三桂起義,因為圈地運動其實是在康熙鎮壓完吳三桂之後才廢止。而多爾袞時期更為誇張,差一點把大清國葬送了,這就是第一次抗清高潮。

多爾袞的圈地政策源於努爾哈赤,所以努爾哈赤時期抵抗後金的漢人很多。但是皇太極雄才大略,開始種地,才為大清一統天下奠定基礎,所以才會有支持種地的順治皇帝。

從農業看,南宋和金元是兩個國家,屬於國戰,所以時間長。而清與南明是一個國家爭正統,屬於內戰,所以時間短。這是根本原因。

南明比南宋時間短的第二個原因,是南明領導者素質太差。南宋領導者宋高宗,逃跑逃到海上,而且有宋一代一直有這個國家戰略——佔領海島反攻大陸。可是南明皇帝怎麼跑?陸地跑,最後跑到緬甸,眼光太差。

南明比南宋時間短第三個原因:南明失民心。這集中表現就是第一次抗清高潮結果。第一次抗清高潮,北到大同姜鑲,南到廣東李成棟。中間有江西金聲桓,兩湖何騰蛟,浙江有魯監國張名振,福建有鄭彩,同時起兵抗清,尊永曆王朝為正統。而此時農民軍大西軍、大順軍宣佈效忠明朝,大西軍在四川雲南,大順軍在漢中,號稱夔東十三家。此外,甘肅寧夏和蒙古也有配合明軍作戰的勢力。此時,觀望的人有吳三桂,在漢中與夔東十三家和清朝孟喬芳三家對峙。大同人劉澤清在山東與姜鑲暗中呼應,當時天津叛亂就有劉澤清影子。

這個時候清朝僅控制北直隸和山東部分,盟軍有蒙古一些部落。清軍由多爾袞率領八旗主力和大同姜鑲血戰十分辛苦,除了姜鑲本人武功不俗之外,姜鑲麾下王輔臣也是萬人莫敵,清軍只有鰲拜勉強能應戰,被稱作滿清第一武士。清軍軍糧無法順利送到大同城下,需要從蒙古高原過,因為姜鑲大將高鼎兵力在宣府,擋住北京往大同的路線。

此時大清在全國沒有什麼主力軍,因為八旗軍被牽制在大同,是永曆帝揮師北伐的最好時機。但是永曆帝沒有派來一個援軍,只在南方花天酒地。一年過去了,大同城五十萬軍民殉國,而同期金聲桓、李成棟相繼戰死。於是鄭成功偷襲鄭彩,而吳三桂自此再也不願為明朝奮鬥,帶領三順王開啟全國統一的道路。從此民心導向清朝,因為導向明朝的民心死於戰爭。

其實在此之前的南京投降明朝已經失去一次人心,當朝權貴在南京大雨中跪迎多鐸。這還不算崇禎皇帝的三餉,沒有三餉農民軍不會起義啊。

第四:清世祖順治個人魅力。按道理說順治登基小屁孩一個,有什麼作用呢?很多人這麼自以為,因為南宋時金國也是少年天子,天下只知道金兀朮,沒人直到金熙宗。讓我們看看順治幹了什麼?!!!

1、以禮治國。特點是供奉孔子。這是皇太極遺德,皇太極五入中原,北直隸山東打爛了,清軍就是沒碰曲阜孔府。順治尊孔順勢為之。

2、和親。順治才多大?就在多爾袞和姜鑲血拼的時候,順治要和厄魯特蒙古的巴圖爾琿臺吉的女兒和親。為什麼?因為順治要草原平定。

清朝的草原政策是滿蒙一家,皇太極的基調,當時大清已經和科爾沁蒙古合流。可是當時對中原有野心的還有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其中厄魯特蒙古勢力最大,因為他們就是當初土木堡之變的瓦剌蒙古後人。在皇太極時期,多爾袞殺了喀爾喀蒙古林丹汗之後不久,巴圖爾琿臺吉就來到烏蘭察布,今天大同北部集寧,開展,聯合喀爾喀蒙古對峙大清意圖十分明顯,而且也想入主中原。在當時,三大蒙古就屬厄魯特蒙古蒙古勢力最大,順治的這種做法不但穩住了厄魯特蒙古,而且還讓厄魯特蒙古變成中立勢力。因為如果清軍八旗和姜鑲兩次血戰後,巴圖爾琿臺吉和他的厄魯特蒙古是完全有能力消滅兩方,入主中原的。巴圖爾琿臺吉的軍隊可是能在野戰和俄羅斯正面對抗能夠取勝的隊伍,比起後來康熙三萬人打不下雅克薩城堡幾千人,形成鮮明對比。

3、國教。清朝立藏傳佛教就是順治時期,順治親自接見了那啥喇嘛,為穩定蒙古立下汗馬功勞。可能人們不知道這層關係,我來說明白。

蒙古三部,科爾沁蒙古已經合流,科爾沁蒙古的女兒就是順治的媽,厄魯特蒙古又因為和親與大清化干戈為玉帛,這時對於喀爾喀蒙古是很不利的。

喀爾喀蒙古是北元本部,大元玉璽就在喀爾喀蒙古的林丹汗手中。林丹汗主張聯繫明朝對付大清,袁崇煥答應了林丹汗的要求。結果袁崇煥被殺,清軍趁機殺了林丹汗,多爾袞將大元玉璽獻給皇太極,自此皇太極即使皇帝也是草原可汗,地位與唐朝天子如出一轍。可是喀爾喀蒙古沒有放棄,在順治三年,喀爾喀蒙古因為騰吉斯事件突然向遼東進行一次攻擊,已經揚州十日佔領南京的多鐸緊急回到北京,帶領不多的京城衛戍部隊,不到兩萬,大破喀爾喀蒙古十五萬聯軍,整個把喀爾喀蒙古打怕了。當然,代價是多鐸永遠沒有醒來,雖然清史記載多鐸死於病,但是這個過程記載在蒙文文獻裡,怎麼看多鐸都是累死的。

女真能打仗天下皆知,喀爾喀蒙古必須要想個辦法。這時,喀爾喀蒙古的兒子,學自西藏的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來到草原喀爾喀蒙古。順治趁機尊藏傳佛教為國教,在清朝,活佛的地位和皇后平級,喀爾喀蒙古算是扳回一城。因為藏傳佛教四大活佛,喀爾喀蒙古就有一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清朝尊敬喀爾喀蒙古與科爾沁蒙古一樣,在這個位置上,喀爾喀蒙古不吃虧。

順治用和親和國教,保住了清軍糧道,是清軍能夠最終贏得大同戰爭的根本原因,因為清朝的糧道當時只能走蒙古草原。

4、耕明田。就是清朝鼓勵百姓種植明朝土地,特別是藩王土地。這樣清朝取締了明朝王爺的土地,同時收買人心。這是順治和多爾袞本質的不同。

5、滿漢全席。雖然滿漢全席很多人說是假的,我更傾向於它是真的。因為滿漢全席是種說法,本質上順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高規格的禮餐,用來招待貴賓,國事活動等。比如順治的六白宴,康熙的九白宴,就是為了招待蒙古三部。再比如千叟宴等等國宴。這種將禮餐走到最高形式,就是清朝,而且始於順治。我就叫它滿漢全席。可以說我們今天引以為傲的中華美食的古代最高階段,就是大清的滿漢全席。

順治的這些貢獻,比南宋金熙宗強不少吧?也比永曆皇帝強吧?

而這期間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農業制度。是圈地呢?還是種地呢?這是有區別的。禮餐則屬於農家與儒家結合。北宋和遼,南宋和金元,本質上是兩種農業制度的競爭,就是國戰。而清朝則是以種地模式俘獲漢人民心,導致兩國之戰變成內戰,所以南明時間短。

但是清朝也是有代價的。因為明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結合種植農業+畜牧業+海洋農業的國家,實際是農業最發達的國家。而清朝統治放棄海洋農業,自此中國放棄大航海時代,才有1840年之後恥辱史。要知道明朝時期,菲律賓馬來西亞大量中國人,只是明朝本身創新能力不夠,面對多種農產品,明朝沒有用好單一貨幣制度,發行的大明寶鈔明朝自己都不用,笨死了。清朝等於閹割了海洋農業,是農業歷史的退步。後來中國被鴉片打開過門,鴉片是農作物,中國國門被農作物打開,本身就說明清朝農業落後,枉稱自古農業世界強國的名譽。

讓我們來看這個方法的應用:抗日戰爭中,日本人為什麼沒有像清朝一樣,快速統一中國?

日本軍事戰略和清朝一樣,先佔遼東,再佔中國。而且當時中國有效忠日本人的政府,他們認為日本人和清朝人一樣,他們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當然他們就沒想明白這個原因。而且日本也佔領了北京南京,為什麼日本人最後會失敗呢?

因為日本人也圈地,叫做滿蒙開拓團。當年多爾袞在山西,被姜鑲迎頭一棒,一年之後,多爾袞死去。這次在山西,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迎頭痛擊,將中華大好河山保護手中。圈地在中國沒有好下場,這就是必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