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糾結的12個建議

減少糾結的12個建議

減少糾結的12個建議

人生總有沮喪、納悶的時候,跨過這些坎需要一定的智慧。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總結了自己的人生經驗,寫出《12條人生法則》一書,為孤僻、被痛苦折磨以及自卑的人提供了一些可減少糾結和自怨自艾的建議,讓心智得到成長。

1.把胸挺起來。自然界中有種現象,若龍蝦體內的血清素降低,它的“戰鬥力”就會下降,身體開始蜷縮,越來越“自卑”,這種蜷縮的姿態又會進一步減少血清素的分泌。這在人類身上也一樣,體態會影響一個人的精氣神。研究發現,僅僅是抬頭挺胸、腰背有力,就會讓人更有信心和勇氣。所以,別做“低頭族”了,平時要昂首闊步走,把血清素提上去。

2.對自己負責任。我們常常對上司畢恭畢敬,對親朋好友許噓寒問暖,甚至對別人的要求赴湯蹈火,卻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和需求。好好對自己,尊重自己的生命,關注自己的健康,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難事。“別太把自己當自己人。”皮特森認為,我們要把自己當成需要被幫助的人來對待,愛惜自己,對自己的一切負責。

  3.遠離負能量的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卻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想要人生積極向上,不再沉淪,就要接近對你有正面影響的人,遠離不思進取的人。

  4.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些。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比你厲害的人那麼多,都拿來作比較,你只會灰心喪氣。所以,不要拿他人來定位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是唯一可以控制、可測量的道路。每天都往前挪一點,努力和時間不會辜負你的。

  5.別慣著孩子。皮特森認為教育孩子一定要恩威並施,為了不讓孩子討厭你而一味縱容他們的任性,最後會害了孩子也害了家庭。所以,帶孩子不能無限包容,要管教,要用規則幫孩子建立是非觀。

  6.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好了再來指點江山。很多年輕人空談多於行動,理論大於實際,如果你連自己的生活都打理不好,又有什麼資格對他人、對世界指手畫腳?所以,先培養好自己的自律性,堅持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抵制無益的誘惑。

7.追求意義。“隨便打掃一下,反正別人不在乎”,還是“我要把我負責的區域擦得一塵不染”?再小的事,都存在“意義”和“權宜之計”的選擇,對每個決定都“隨便、無所謂”的人,對待人生也大多敷衍。而追求意義、精益求精,會讓你自己更看得起自己一些。

8.誠實,至少不要說謊。人類對不誠實有本能的厭惡,而且大多數人對謊言都十分敏感。因此,寧肯閉口不談,也別說違背真實意願的話,說謊看似迷惑他人,其實困住的是自己。

  9.多聽少顯擺。有時候,我們和他人對話時會有一種“說贏對方”的心態,尤其是爭論時,總想讓對方聽自己的。讓人無話可說,除了顯擺自己,一點意義都沒有。如果你無法從一次對話中獲得更多的信息或知識,不能從對方身上學習,那麼這次交談就是無效的。多問自己,“我從他身上得知了什麼。”

  10.明確想法,準確表達。用語言或文字把想法表達出來是整理混亂思緒的一個好方法。有時我們會莫名其妙地情緒低落,你可以在形成文字的過程中理清一些具體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去解決,而不是繼續拉拉扯扯。

11.培養孩子的勇氣。皮特森建議,當你的孩子在玩滑板的時候,不要打擾他。也許他會失敗、會受傷,但這是培養他勇氣的好時機。作為父母,要孩子活得安全,還是活得精彩,你需要好好選擇。

  12.感恩生命,看到希望。這是一種對人生的態度:活著,本身就很好。被生活打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提醒自己去看到微小的美好和神秘,感受世界的生命力和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