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用的冰是哪裡來的?

Mrs-Micky


飲料中加一小塊冰,涼爽整個夏天,雖說古代也有炎熱的夏天,但那時候屬於農耕社會,樹木眾多,人口數目少,二氧化碳少,夏天也沒那麼熱。

不過,吃點冷東西總是不錯,古人是沒有冰箱,但大自然就是一個龐大的天然冰箱,冬天的時候,會派人去陰寒的深山峽谷取冰,然後打一個較深的洞儲藏。一到夏天,便可以使用。



為此,周朝王室設置了一個“冰政”機構,專門負責這事,負責人叫“凌人”,宋朝設立“冰井務”。最後,剩餘差不多有三分之一。要想夏天冰多,則需“深挖窖,廣藏冰。”

在現在陝西咸陽、河南新鄭等地方,都曾發現有冰井。曹操的銅雀臺不光等著吳國的大小喬美女,還是可以儲藏冰的,此外,又修建了金鳳台、冰井臺。

儲存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還屬清朝,僅在北京就有十四口窯,能儲藏十萬到十一萬塊冰,一個儲藏五千的冰窯,相當於五層四個單元樓的體積。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外逃西安,還是叫人從太白山運來的冰塊。



所以說,冰的來源都是“冬藏夏用”。能夠享用的也都是些貴族,後來才在民間興起(差不多宋朝時候),此時冰窖分三種,一是民窖,二是官窖府窖,三是宮窖。

冰來源河、湖,每到冬天,先“涮”,然後再開採,一般一年五批。開採前,先割塊,再搬運入窖。



說硝石製冰,沒有明確記載,倒是在《淮南萬畢術》中有過製冰說法,但太過粗略模糊。


非常茴香豆


古人不會製冰,所以夏天用的冰塊,要在冬天的時候就保存起來。這就涉及到保存冰塊的方法。其實對於古人來說,把冰塊保存到夏天並不難,三千年前的人們就做得到。

無非是冬天挖個坑,埋點土,墊上厚厚的植物纖維,夏天再刨出來給貴族老爺們用。

春秋時代的冰箱用青銅製作,外層放冰,內層放食物和酒水,稱之為“冰鑑”

清朝時,乾隆老爺子的“冰箱”則用上紅木、掐絲琺琅與青花瓷器,但原理都是一樣的,最多在家裡搞點冷飲。

所以對於古人來說,短時間的保鮮是可以實現的,但長時間的保鮮和冷凍則是不存在的。


視知TV


炎炎夏日,吃一碗冰淇淋,確實能讓人心曠神怡。那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在夏天有沒有冰淇淋吃呢?他們用的冰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早在春秋時代,諸侯百家就有了在宴席上引用冰鎮米酒的習慣。《楚辭·招魂》有“挫橫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說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醇香又清涼。可見,那時候的古人,已經在冷飲製作上有了建樹,夏天也能吃到冰飲。


不過,當時的冰多是天然冰,需要在冬日鑿冰儲存。據現存的資料顯示,在周朝時期,官府已經設立了專門負責取冰的官員——凌人。他們每到冬日,就去規定的河道鑿冰、藏冰,來年春日,再開冰、取冰。

冰被取出來後,會被送去專門的儲藏室。古書中記載的冰庫叫法頗多,有凌室、冰室、冰窨、冰窖、冰井等等。冰庫一般都修在地底下,中間墊上稻糠之類的東西,來隔絕外界氣溫。


但饒是如此,冰塊仍有損傷。隨著人們對冰的需求量逐漸增大,越往後世,冰庫的規模越大。到了清朝,光正陽門外的一座冰窖,就可以藏約3600立方米的冰塊,相當於現在一幢五層四單元的住宅樓。

因為古人覺得夏天用冰是逆天而行,所以在取冰、藏冰之時,都會行祭祀之禮。



唐朝以前,夏日用冰一般是王侯貴族才能享受到的優待,唐朝末期,人們發現硝石溶水可以結冰,街上開始逐漸出現販賣自制冰塊的商人。諸如冰淇淋一類的吃食,已經逐漸出現其雛形。

到了宋代,聰明的商人開始在冰飲里加入水果或者果汁,稱之為“冰酪”。南宋詩人楊萬里就有詩云,“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對冰酪可謂讚賞有加。忽必烈統一中原後,蒙古人喜愛奶食,他們把牛奶加入了冰飲中,其形狀、口味,已經頗似現在的冰淇淋。

可在當時,這種冷飲只在皇室內生產,普通民眾是絕沒有機會品嚐一二的。到了明朝,工部開始頒發“冰票”,普通民眾憑票領冰,夏日飲冰逐漸成為廣羅眾人都可以享受到的事情。


至清代,逢冰窖開放,人們只需要數文錢,就可以買到一大塊的冰,街上也開始有了售賣冰鎮食品的小販。


除了藏冰的冰庫,古代還出現過類似冰箱和空調的東西。冰箱是在容器中做一個內膽,內膽被冰包圍,膽內的食物就可以長久保鮮而不至發黴。乾隆皇帝曾作過一首詩,“廣廈無煩署,精盤貯碎冰”,說的就是這種“冰箱”的保鮮的方法。

所以,古人在夏天不只可以吃到冰淇淋,還能享受到冰箱和空調的便利,與我們現在也相差無幾。只是,那時候階級分化嚴重,這些大多是上層人士專有的權利,普通民眾都享受不到罷了。

不過,古時氣候溫和,臭氧層沒有被破壞,也沒有溫室效應,夏天不似現在這樣焦熱。植被茂盛,房屋寬敞,民眾沒有冰淇淋和冰箱,也沒有我們這般難熬。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夏天這條命是冰箱和空調給的,因為實在是太熱了。但是說起古時候,大家又是怎麼消暑的當然也有冰塊了。

最早期的冰都是自然冰,存儲冰的容器叫做鑑,這種器皿不止可以存冰,還可以保存很多需要低溫的食物。

從唐朝開始,就出現了取冰過夏天。那個時候的冰塊來自天然結冰的河水,這樣的冰塊從北方一些冷的地方取來放在叫做凌陰的儲存冰的櫃子裡,就可以給貴族和皇帝享用了。

再往後,非常偶然的機會,製造火藥的工人發現通過火硝石可以利用大盆轉小盆的方式人工製造冰塊。這就是最早的老冰棍。

再到了宋代,冰已經成為夏天的標配,大街小巷都有冰攤,吃冰成為了風靡全城的流行吃法。

而一直到清朝,吃冰作為一直流行的吃法成為了養生的一種方式,這個在紅樓夢中有記錄。賈寶玉最愛吃的就是蓮葉羹,是當時的祛暑佳品。


旅日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中國人夏天用冰遠遠早於歐美國家,夏商時期,桀紂已經發明冰刑,他們把人放在冰窖裡凍的半死,然後放到熱屋子裡,人就會虛脫死掉,死前會因為腿腳抽筋,不自禁舞動起來,紂王笑稱為太空舞步!那麼他們的冰哪裡來的呢?

據記載,當時一般是從高山山頂採集下來,用棉被包裹,運到挖的幾百米深的井中,供皇帝使用,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大的海船已經可以抵達北冰洋,他們就在北冰洋取冰,當初鄭和下西洋就為了取冰,不想風暴迷失了方向,到了非洲,促成了新貿易!

古人用的最多的冰還是來自冬天儲存在冷窖裡的冰塊,每年冬天都會儲存上千噸冰塊,到了夏季,冰鎮西瓜等用來降溫解暑。

希望的我的回答很好幫到你!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吧!


書評小說


不要以為古人夏天吃不到刨冰,他們吃得到!


當然……能吃到的基本也就只有皇親國戚……


最早的時候,古代夏天是沒有製冰手段的,只能利用地窖在冬天先把河裡凍起來的冰塊保存起來,然後到夏天的時候再拿出來用。


關於具體冷飲歷史已經有答友說了,這裡就不再重複去講了。

可以額外提一下的是,作為古代中國大哥的小跟班的日本,古代用的也是地窖儲存冰塊的方法。現在奈良的冰室神社就是當時祭祀冰塊兒建立的。



方芝維智能家居


我們常常會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中看到劇中提到天氣炎熱,喝冰鎮飲品或者吃冷飲的情景,我們不禁會疑問,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冰從哪裡來?難道是導演和編劇胡編亂造的嗎?其實不然古代中國人夏天獲得冰塊的渠道有好幾種。

早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古代的藏冰條件當然沒有現代人好,方法也比較簡單。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吏監督奴隸、農民到水質好的地方鑿採,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裡。

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蓆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由於這樣儲存,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河南新鄭、河北易縣、陝西咸陽等地,都曾發現戰國時期的冰井。


大小菠蘿


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

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來用,在沒有冰箱的當時,古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答案:冰窖

古代的藏冰條件當然沒有現代人好,方法也比較簡單。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吏監督奴隸、農民到水質好的地方鑿採,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裡。

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蓆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

由於這樣儲存,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北京冰窖


瞅一瞅


我80年春節在天津水上公園見證過釆冰過程。幾個人用鋼釺在冰面砸大約60×40 厚度在30左右。再撈上來用馬車拉到河旁的大窖裡去.這大窖在我看就是座山,上面樹蠻多的。我問他們這有什麼用?他們回答到夏天用處多著呢。

今年我再去那裡看,沒了?我打聽多人都不知道。後來碰到位上年紀的聊聊。知道早就拆了。可惜!


走走看看聊聊


用具: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即開始用冰消暑,那時,他們用的工具叫冰鑑。是用木製或青銅製造的箱子,大口小底,底部有直徑很小的排水口,可在冰融化後直接排出冷水,以供使用。


如何存冰?

從周朝開始,有專門負責管理冰的官職“凌人”,每年 12 月、1 月都要帶領下屬到江面、湖面上採冰,封存在陰涼處的冰窖裡,配備樹葉等隔熱材料,以備夏季使用。由於保存環境、方法的限制,這些窖冰的三分之二都會在使用前自行融化,因此儲冰者需打好提前量,採集遠遠多於需求量的冰塊,才能滿足宮廷需求。

如何製造?

在採冰、藏冰、用冰等方面,清代都有其獨特的管理流程。每年北京水道結冰前,要先放水“涮河”,去掉水中的雜草。約到冬至時開始採第一批冰,待水面再次結凍之後再採第二批。如此反覆,每年冬天大概能採到五批冰。

如何搬運?

為保證冰的質量,防止冰塊從窖口掉落到窖底時摔得不成樣子,窖內會設置專門搬運冰塊的冰板,待冰到了窖口,便將冰板一頭支在窖口,一頭支在窖底,形成一個斜面,讓冰塊滑下去,再由窖裡的工作人員碼放整齊。

早期的冰十分珍貴,更多時候只能選擇吹風消暑。

漢朝末年坐擁“冰井臺”的儲冰大戶曹操,即常將冰塊作為珍貴物品賞賜給下屬。漢代長樂宮凌室遺址。

到了明清時期,冰製品就更普及了。以儲冰量最大的順治年間為例,官方冰窖的年儲量可達208621 塊冰,乘以單塊冰的重量(約 100 公斤),總重可達 20000 多噸。即使在藏冰量最少的雍正年間,官方儲量也有一年 9000 噸左右。

清廷儲備的冰塊除皇室成員使用外,還對各級官員設置“冰票”,憑票供應。不過,能憑冰票領到的冰數量極少,根本不夠使用,官員們往往還會到市面上去買冰。以下圖片為

清末北京各衙門每日應領冰塊數目。

冰的普及

不過,唐宋以前,冰塊過於珍貴,冰塊要真正走向民間,還要等到物質文明豐富的宋朝年間,民間採冰、藏冰乃至出售各種冰制食品的現象屢見不鮮。如《東京夢華路》中就記載了很多冷飲、冷食,如“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湯”、“冰雪涼水荔枝膏”、“冰雪細料餶飿兒”等,都以冰為原料或輔料,如“冰雪甘草湯”就是用甘草、砂糖等原料熬成湯後加入冰屑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