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70-200/f2.8二代鏡頭,平時旅遊夠用了嗎?

文韜武略MJ


什麼?帶一隻70—200去旅遊?我沒有聽錯吧?你確定你是去旅遊嗎?而不是因為愛死了小白。

坦白地說,我也很愛小白,幾年前就將她擁入了懷中。我愛她帶給我夢寐以求的淺景深效果,我愛她能夠保證手持穩定拍攝的安全快門速度,我愛她能夠幫我遠距離抓拍異域美女,我愛她常常帶給我的拉風感。然而,這兩年我漸漸地疏遠了小白,並非我喜新厭舊,而正是因為近年來我轉向了旅遊攝影。

一、從旅遊拍片的角度講,只帶一個70—200是絕對不夠的。因為旅行中我們更多的是拍攝一些風光性的場景,即便是拍人,也是融入了風光場景的人像。這樣一來,16-35和24-70這兩款鏡頭在旅遊中的運用就明顯優於70—200。

二、從旅遊的特點來講,經常是翻山越嶺、走街串巷,十分辛苦。我曾經有一段時間是揹著16-35和70—200兩隻頭去旅遊的,久而久之體力上明顯覺得吃不消。我現在出去旅遊是怎麼輕巧怎麼來,不怕大夥笑話,平時就是一隻35mm定焦掛機,也足以我完成旅行中風光和人文片的拍攝了。

所以,我認為70-200並非旅遊拍攝的最佳選擇。如果你身強力壯,建議帶上16-35和70—200兩隻鏡頭;如果你和我一樣身單力薄,那麼24-70或者35mm定都是不錯的選擇。


三姐姐


這是一支讓旅遊攝影愛好者愛恨交加的鏡頭。

愛,是因為旅行中它的焦段、成像質量、虛化效果不可或缺;恨,不僅是因為揹著它太太太笨重,而且舉著也太太太考驗臂力。

出門旅行,如果因為笨重沒攜帶它,一定會一路上都在後悔;揹著它但使用很少,也一路後悔:哎,真不該帶你出來……

這就是無時無刻都在讓攝影愛好者糾結的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愛死小白。

愛死小白的沙漠日出。讓只攜帶有廣角的顫抖吧!勒克兒 攝

EF 16-35mm f/2.8L II USM的沙漠日出,讓出門只帶愛死小白的去哭吧。勒克兒 攝

但即使再糾結,現實的旅遊場景中,與我同行走遍大江南北的小夥伴們,攜帶的鏡頭,愛死小白絕對是標配。到了目的地下車,幾乎都是“雙槍”,左邊挎EF 16-35mm f/2.8L II USM,右邊必然是是EF 70-200mm f/2.8L IS II ,攝影包可以不背,但手裡一定還拿著腳架……

當然,我所描述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自駕攝影愛好者,且發燒至少在38℃以上者。

描述這場景的目的,就是為回答題主“佳能70-200/f2.8二代鏡頭,平時旅遊夠用了嗎?”——你這“平時”旅遊,出行的形式是什麼?跟團?自由行?自駕?出行的方式,決定了你鏡頭的使用頻率。

愛死小白的雪蘑菇,讓出門只帶廣角的一邊哭去。勒克兒 攝

愛死小白洱海邊的“街拍”,讓出門只帶廣角的一邊哭去。勒克兒 攝

跟團:基本沒拍攝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都“上車睡覺下車屙尿到了景點拍拍照”,跟團的景點拍照,到處人頭攢動,到處爭先恐後“到此一遊”,你帶個愛死小白,不是夠不夠用,是根本不能用的問題,因為你能拍到的,畫面一大半基本是後腦勺和屁股,要麼就是別人各種凹造型的裝13照。因此,跟團遊,千萬錶帶愛死小白,明智的選擇是24-70,16-35也行。

16-35的茶卡鹽湖,讓出門只帶愛死小白的一邊哭去。勒克兒 攝

場面恢弘的小金朝山會,絕對是16-35的菜。抱著愛死小白的,只能拍局部。勒克兒 攝

面對這樣的場景,愛死小白明顯力不從心了。勒克兒 攝

自由行:個人自由出行標配一般是一行李箱一揹包。這揹包根據對攝影愛好的發燒度略有不同,對攝影不發燒的普通旅行,只是一般性拍拍表示來過,這揹包基本是旅行款的,裝點小零小碎物件和相機+普通鏡頭;對攝影開始略發燒的,那一定是標準攝影包。看題主提問的口吻應該是對攝影略發燒這一階段(已經用愛死小白了)。如果所料不假,你得明白自由旅行面對的不僅僅是戶外風光,很多場景是室內的人文,出行一趟花錢花時間挺不容易的,因此,愛死小白你一定得攜帶,它抓拍人像超棒,對風光的局部表現力也是超讚,但它對風光大場景以及很多室內場景無法應付,所以,建議配置佳能鏡頭群的16-35,這樣,風光、人文90%的場景可應付,不留遺憾。

遠處眺望蜀山之後—四姑娘山,這樣的場景,愛死小白最拿手,只有廣角鏡頭的,一邊待著去。勒克兒 攝

日照四姑娘山的“么妹峰”特寫,這是愛死小白的拿手,必須的必。勒克兒 攝

自駕出行:這個沒得說,時間自由,有車負重,能帶的照材,自己的鏡頭群、腳架、鏡片、燈光啥的,建議一股腦兒都帶上。沿途風光、人文,根據場景的不同,該用啥鏡頭就用啥鏡頭,該用腳架用腳架,該等光線就坐等……而自駕行愛死小白+腳架的搭配,你儘可放放心心手動F8、ISO100,不管速度慢到什麼程度,你拍的片子至少都可做到焦距實,景深夠——自由行手持愛死小白的話,速度必須是使用焦段的倒數,因此你絕大多數場景都是使用F5.6及其以下的大光圈,這不僅僅是犧牲景深,稍不注意,片子就會發虛,畢竟,愛死小白是鍛鍊臂力和定力的神器……

隔海遙望傳說中的洱海雙廊,這也是愛死小白的看家本領,只有廣角的,你坐船走近去拍吧,但這裡沒船……

綜上所述,出門旅行,沒有愛死小白是遺憾的,但是,只有愛死小白是不夠用的。


勒克兒


本人作為佳能EF70-200F2.8第一代的老用戶,一直擁有70-200mmF2.8。我想說這真的是一支非常優秀的鏡頭。

只有2個缺點。第一個缺點是太重太大了。年輕的時候很喜歡用,現在不得不接受現實,更多使用70-200mm F4了。不過畫質,柔和度,色彩,都是F2.8的更好。

第二個缺點是,不管一代二代還是帶IS的,像我使用頻率比較高的話,對機械結構還是有一定影響。我自用的這款已經更換過內部零件。現在依舊工作出色。也就是說這款鏡頭是需要送到專門的地方去保養保養的。使用頻率高的話,2年-3年做一次。

我喜歡多帶一隻2X。其實這個2X是專門針對EF70-200F2.8設計的,或者說EF70-200F2.8是專門針對這隻2X設計的。所以配合起來幾乎天衣無縫。這樣焦距就擴展到了400mm。非常適合風光攝影。如果是喜歡很認真地拍攝風光,建議一定要帶上EF70-200F2.8和2X的組合。

但是如果只是旅遊,我不太建議攜帶EF70-200F2.8。畢竟太大太重了。我一般只攜帶EF28-300L。有的時候需要再輕一些,我攜帶EF70-200F4和17-40組合。

在一個攝影包裡帶上5D加上EF70-200F4和17-40組合,空間還很富裕。缺點是EF70-200F4和增倍鏡雖然可以組合,但是光圈F8,幾乎不具備實用性。此時只好犧牲長焦了。

最近又在重新試用騰龍的大倍率變焦,感覺也不錯,屆時再向大家彙報是不是合用。

隨手拍攝,隨心拍攝,用碎片時間享受攝影的樂趣,請來《91拍照》看看!


91拍照聊相機


忙於東方IC圖片,回答晚了。

打開《悟空問答》,攝友討論激烈。只好湊一角相互討論學習增知。仔細一看此邀答題,是去年底寫文參加討論題。

佳能EF70-200mmf2.8二代鏡頭,擁有者基本屬於操作嫻熟的攝影師或業餘愛好者。


初入攝友駕馭這隻鏡頭拍攝,約壹公斤重量(含方型濾鏡),扛“炮”者體力稍弱負重要點韌性和吃苦精神,更重要還是技藝,二代鏡頭雖有防抖功能,最終用獨角架或三角架出圖質量才穩定可靠。

佳能EF70-200mmf2.8II鏡頭參數就省略了。不是寫文偷懶而是能玩這支鏡頭的攝友,參數人人倒背如流。

這隻鏡頭平時旅遊拍攝焦段夠用嗎?這必然不夠。幹嗎帶這隻頭出行?建議出行就別帶了,雖然適宜焦段涵蓋了百分之七十,而丟失更多的是16-70mm常用焦段。且重量問題也該考慮?

建議出行還是帶EF24-105mmf4鏡頭,拍攝中主要焦段不丟失,一鏡也能走天下



其次EF16-35mmf2.8搭配24-70mmf2.8鏡頭,儘管長焦端有所丟失,但滿足了常用焦段拍攝需要。而且拍夜景暗光時f2.8開大光圈確保了暗光中的進光亮。


旅遊拍人像拍風景,如果不想負重,新上市的索尼黑卡M6專業口袋相機,才是最佳的選擇。這款機器1英寸的傳感元件雖偏小,由於使用堆棧技術和更新元件,該相機24-20ommf2.8大光圈,其功能和焦段,才是真正符合旅遊出行的最佳器材。


出門旅遊拍攝,不必有攀比心態,全焦段、輕質化既符合攝影需求,且輕巧,便攜口代專業備機出圖效果也很好。


前哨影像傳媒


一般來說,旅遊中所包括的題材比較廣泛,例如風光、人文、人像、遠攝、微距、靜物都能夠在旅途中有所涉及。很多朋友會希望能夠“一鏡走天下”,但是這樣大變焦鏡頭在畫質、體積方面有很大的缺陷。詳情就請到我以前的一些問答那裡看看。


佳能70-200/f2.8二代鏡頭,平時旅遊夠用了嗎?


面對樓主這樣的需求,在拍攝人像方面會比較擅長。特別是70-135這個區間,對人臉、身體部分幾乎不存在畸變,桶變也比較輕微,因此如果能夠控制在這個區間的話比較理想。恆定F2.8光圈也能營造比較強烈的淺景深虛化效果。這樣對於人像拍攝比較好。


如果是涉及到風景類的話,720這樣能拍到的範圍就比較窄了。想拍大場景的話最好選用16-35、12-24甚至11-24這樣的超廣角變焦頭會比較合適。720要拍攝風景類其實也不算是不行,可以強調特色。例如在距離比較遠的山體、樹林,這樣的情況才能發揮它的擅長之處。

(上圖來自於官網樣張)

另外,最好選擇帶有防抖IS功能的720會更加理想。一般來說,為了確保安全快門,在這個焦段快門速度一般都要確保在1/125甚至1/200,所以選擇帶有防抖IS功能的話起碼能保證有4級左右的快門速度的手抖動補償效果,在昏暗場景或手持拍攝等時,大幅提高了低速快門的拍攝成功率,用戶可更加專注於構圖拍攝。

(上圖來自於官網樣張)

720/2.8L IS II USM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全焦段最近對焦距離是1.2米,可以更加接近拍攝被攝物,利用F2.8的話還可以拍出長焦微距的畫面效果。


小眼睛的日常


佳能70-200/f2.8二代鏡頭,平時旅遊夠用了嗎?

這個頭品質不錯,不過重量也不輕。是否夠用取決於你旅遊的目的,是以玩為主還是以拍為主。

如果是玩為主,帶啥都行,我經常旅遊就只帶兩個手機。拍出的照片也挺滿意。

如果你是以攝影創作為主,建議你加一個24-70或者16-35,這樣廣角端也能照顧到。

說實話我是很多年旅遊都不帶相機了,我覺得拍什麼比用什麼拍更重要。另外,不要太追求設備上的大而全,把你器材擅長的題材拍好了就可以。

我出去旅遊每天的目標就是拍到一張自己滿意的作品就好,如果拍到兩張就算賺到了。儘管我基本都用手機拍,但題材的選擇要求也是很高的。首先它得適合用手機表現,另外當時的機位是否理想?光線怎樣等等都要考慮進去。如果條件不滿足,再美的風景也就是多看看。

歡迎點贊、分享和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手機攝影手冊


這個問題我比較清楚,肯定不夠用!我長期掛機的鏡頭就是EF70—200mm f2.8L IS II USM(愛死小白兔),絕大多數時間是拍攝人像,雖然也有其他鏡頭,但是用得相對都比較少。

一般出門看情況,如果是計劃自駕旅行拍人像為主,就至少會帶一個愛死小白兔和一個EF16—35mm f2.8L II USM,有時候偶爾也會帶個50mm,因為一個70—200在某些場合不夠用甚至沒法用!



如果是單純以玩為主的旅遊,沒計劃拍人像的話,那就只帶一個EF 24—105mm f4L IS USM加一個閃光燈,這個拍點紀念照什麼的基本上夠用了!主要是帶太多鏡頭出去根本就沒辦法玩,想想看一機兩鏡、至少一個閃光燈再加上雜七雜八的附件,那一包再加上三腳架,起碼也得二、三十斤重(沒稱過,估計差不多這個數)。

由於大部分時間我是開車出門,所以最常帶的還是至少兩個鏡頭。
如果要是單純為了旅遊,帶愛死小白兔真不是太合適,帶那玩意兒必須再帶個廣角和一個三腳架,結果負擔更重!


不冷紅塵


我的答案:不夠!

本人非佳能系,但鏡頭應用都是相同的,這裡提供參考。

旅遊需要的是一鏡走天涯。70-200雖然價格不錯,成像挺好,但焦段並不合適!使用組合套頭來回更換非常麻煩,當然也可以背雙機。但旅遊的話…

風景需要廣角,焦段在35之前,

人文焦段集中在35,

人物焦段則集中在50,

微距焦段集中在100,

遠景焦段則要140以上。

考慮到旅遊環境多變,要風景,人物,遠景兼顧我認為18-200這個變焦段比較合適。

但佳能好像沒有這個焦段。類似的有,但感覺價格與您檔次不符。

我是尼康aps~c,配18-105的,使用7年,主拍紀實,感覺遠端不夠使。


世圖


對每個人需求的不同的。單從提問看他的需求24-70應該基本夠用。人像攝影愛好者這個焦段及畫質沒問題,24-70這個焦段拍風景是攻守兼備。但我個人認為它拍風景略顯平庸,少了些廣角的誇張和長焦的重點撲捉努力。

玩單反相機就是要體驗不同鏡頭的味道,這裡的鏡頭不一定是高檔貨。我一般外出三個頭,16-35F4、一千多一點沒有防抖和超聲馬達的75-300頭、50F1.8頭。它們雖不是什麼高檔鏡頭,但焦段我還滿意。對於一個愛好者夠用。











一般般369


推薦入手個24-70 ,這樣配合70-200就覆蓋了24mm-200mm的焦段,甚至可以只帶24-70出去旅遊了。

下面給你一篇24-70的使用體驗,希望對你有幫助。


該鏡頭作為關注力很高的佳能 EF 24-70/2.8L USM的升級版鏡頭自然也引來了大量影友的關注,我在長時間的試用後,可以肯定的是新款24-70在畫質成像方面確實全面超越老款24-70,包括鏡頭結構設計、銳度表現、外觀設計等。

從上面樣片的實際拍攝情況看,新24-70採用了新的鏡頭結構設計和多枚特殊鏡片的加入,無需多言,這些新設計帶來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要說上代24-70還在兼顧一些膠片相機,那麼新款的24-70就完全是一枚數碼鏡頭了,因此它的成像更有數碼的特點。下面我列出了一些使用中該鏡頭的直觀感受。

優點:1,鏡頭全新設計,使用多枚特殊鏡片來矯正成像不足

2,防塵防水方面比老款鏡頭有較大提升

3,加入了鏡頭防滑鎖

4,成像方面讓人滿意,最大光圈表現不俗

5,手感提升明顯

不足:1,鏡頭不是完美的,逆光拍攝時有輕微眩光產生

2,沒有采用內變焦設計,鏡筒伸出在惡劣環境可能會有進灰隱患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色影無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