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海思有望超越聯發科,排進全球前15

來自芯謀研究的統計,作為IC設計公司,華為海思今年的銷售額增長很快,預估會超過80億美元,超越聯發科成為亞洲第一大Fabless公司,也將是第一家進入全球前15的中國大陸半導體公司。


華為海思有望超越聯發科,排進全球前15

海思設計的芯片覆蓋無線網絡、固定網絡、數字媒體等領域,但其規模、行業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手機處理器SoC了。按照芯謀研究的說法,海思今年的銷售額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就是來自於華為手機市佔率的強勁提升,而海思設計的麒麟系列手機處理器SoC就是為其中高端手機量身定製的,並不外銷。這使得海思及其芯片與華為手機形成了緊密的共生關係。

芯片與手機共同成長

Counterpoint Research發佈的2017年Q3手機SoC市場份額報告顯示。高通、蘋果兩家的SoC份額沒有很大變化,高通份額達42%,比2016年的份額多了1%,同比增長2.5%;而第二位的蘋果則是20%,比2016年少了1%,同比下降4.7%。

聯發科比2016年的市場份額少了4%,同比下降22.2%;三星比2016年增加了3%,同比增長了37.5%。

而華為海思比2016年增加了2%的份額,同比增長33.3%。

華為海思有望超越聯發科,排進全球前15

在以上這幾家公司當中,海思在2017年Q3的市場份額雖然在總量上僅增長2%,但由於其原本的市場份額基數很小,這2%已經是33.3%的增長,而且考慮到海思處理器絕大多數出貨成績都來源於華為/榮耀智能手機,這也側面反映了華為/榮耀手機的銷量增長。

2017年,海思芯片收入達到47億美元(約合32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1%。

聯發科的市場表現則正相反,在被高通不斷打壓下,就連長期堅挺聯發科的魅族也倒戈高通了,聯發科的市場份額也是這幾大公司當中下跌最為嚴重的。

今年8月份,Strategy Analytics發佈的報告顯示,2018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應用處理器市場規模為45億美元,同比下降0.3%。不過,三星LSI和海思半導體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高通以45%的市佔率排名第一、蘋果以17%排名第二,三星LSI以14%排名第三。聯發科與UNISOC在智能手機應用處理器市場仍表現不佳,出貨量再次同比下滑,海思芯片排第五。

可見,最近幾年,海思發展迅速,這主要是得益於華為手機賣得好,使該公司成為了芯片業界的新星。

據統計,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5420萬部,佔據全球智能手機市場15.8%的份額,同比增長40.9%,超過蘋果4130萬部的出貨量(市場佔有率為12%),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僅次於三星。

在這樣搶眼的業績面前,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表示,華為手機的市場份額有望在2019年第四季度超過20%,超越三星成為全球第一。

據悉,2018年,華為使用旗下的海思處理器手機佔比將超過50%,隨著2019年華為手機份額在全球的提升,海思芯片業務必將繼續同步增長。

排名前15

8月份,IC Insights公佈了2018上半年全球15 大半導體廠商銷售排名。與去年同期相比,前15家半導體公司在2018上半年總銷售額增長了24%,其中14家的銷售額超過40億美元。這樣粗略計算,排名前14的廠商全年銷售額大約在80億美元左右,這樣,按照芯謀研究的統計,華為海思今年的銷售額預估會超過80億美元,正好處在第14或15的位置。

而在這份榜單中,聯發科排在第15,該公司在過去兩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營收下滑,幸好公司高層及時調整產品策略,隨著年初P60手機處理器的推出,扭轉了頹勢。從榜單中可以看出,該公司今年Q2營收環比增長了20%,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為負局面的出現(榜單中的統計結果為0%)。

可以看到,聯發科上半年銷售額不足40億美元,這樣粗略計算的話,海思全年收入很有可能超過聯發科,排進全球半導體廠商前15。

華為海思有望超越聯發科,排進全球前15

按照IC Insights的這份榜單,在排名前15的公司當中,若排除臺積電,蘋果會排在第15位。蘋果的半導體業務與華為海思的手機SoC業務類似,都是自產自銷的,其設計的手機處理器只用於自家的手機等消費類電子產品,並不銷售給其他系統製造商。

這樣看來,今年海思銷售額不僅會超過聯發科,成為亞洲第一大Fabless公司,還將超過蘋果的半導體業務。看來,華為手機和海思的處理器SoC將全面超過蘋果,下一個目標直指三星!

堅持研發與投入

華為海思能夠取得以上驕人的業績,並不是偶然的,這些是其不懈的堅持、研發與投入結出的果實。

2004年10月,華為創辦了海思公司,它的前身是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正式開啟了華為的手機芯片研發之路。

2009年,海思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公開市場的K3處理器,其定位與展訊、聯發科一起競爭山寨市場,但並沒有用在華為自己的手機裡。

2010年,蘋果自研的A4處理器用在了iPhone 4上,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海思,於2012年推出了K3V2處理器,這一次用在了自家手機中,而且是旗艦機型。

之後,海思推出了第一款SoC——麒麟910,它第一次集成了海思自研的基帶Balong710。

海思後來推出的每一款麒麟系列處理器,都會配置在當時的華為手機中,如麒麟910T用在了華為P7當中,還有後來的Mate7和麒麟925,P8和麒麟935,Mate 9和麒麟960,Mate 10和麒麟970,以及最新的麒麟980和即將推出的華為旗艦機Mate 20。

2013年,華為收購了德州儀器OMAP芯片在法國的業務,並以此為基礎成立了圖像研究中心。從麒麟950開始,海思的SoC中開始集成自研的ISP模塊,這使得華為海思可以從硬件底層來優化照片處理。

決定手機相機畫質的並不是攝像頭的像素,而是圖像處理器和算法。從P9開始,華為已經躋身全球手機拍照的第一陣營。據統計,P9系列銷量超1200萬部,自研ISP發揮了重要作用。

海思芯片經過數代的發展,特別是在麒麟960之後,進步顯著,其諸多性能指標已經達到了高通驍龍等旗艦芯片的性能指標。

而真正引爆市場的就是海思於去年推出的麒麟970。麒麟970是華為首個人工智能移動計算平臺,也是業界首個集成NPU硬件單元的移動處理器,包含8核CPU、12核GPU、雙ISP、LTE Cat18 Modem以及HiAI移動計算架構。麒麟970基於臺積電10nm工藝,集成了55億個晶體管,功耗降低了20%。相比於傳統的智能手機芯片,麒麟970在處理用戶需求、指令時,可以用更高的能效比、更快的速度、更短的時間來完成任務,為用戶節省出更多的時間,同時結果也將更加精準。

而前些天剛剛發佈的麒麟980,性能比麒麟970又有了顯著的提升。麒麟980是全球首個採用臺積電7nm製程的手機芯片,集成了69億個晶體管,性能和能效得到了全面提升。對比麒麟970,其性能提升75%,能效提升58%。

據悉,麒麟980項目研發耗資超過3億美元,2015年立項,包括聯合臺積電進行7nm工藝研究、定製特殊基礎單元和構建高可靠性IP、SoC工程化驗證,最終定型、量產,前後投入36多個月,1000多名半導體設計與工藝專家,5000多塊工程驗證開發板。

在手機處理器研發方面,華為海思與三星、蘋果有所不同,後兩者設計芯片的重點是應用處理器,而海思則更看重核心技術——基帶的研發。因為基帶芯片是聯繫電信設備與手機的紐帶。創新需要大量的投入,特別是芯片等基礎性研究領域。

2014年,華為的研發投入比A股400家企業的總和還多。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高達897億人民幣,大大超過蘋果和高通。過去10年,華為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位居世界科技公司前列。

2012年,任正非曾有一次內部講話:芯片可能暫時沒有用,但還是要繼續做下去。一旦公司出現戰略性漏洞,我們不是幾百億美金的損失,而是幾千億美金的損失。我們公司積累了這麼多財富,這些財富可能就是因為那一個點,讓別人卡住,最後死掉。這是公司的戰略旗幟,不能動搖。

這或許就是華為海思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外銷擴大營收?

按照華為手機的發展勢頭,海思芯片在今年業績爆棚的基礎上,2019年營收肯定會再上一個臺階。

海思芯片在進一步擴大產能之後,除了供給自家手機之外,是否會對外出售芯片,以進一步擴大營收呢?這也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從實際情況來看,海思芯片外銷的可能性比較小,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海思芯片供應量有限,尚不能滿足所有華為手機的應用需求,目前主要用於中高端機型,在華為的全系列產品中,大量的中低端機型使用的仍然是高通和聯發科的芯片。

據統計,2017年華為出貨的1.53億部智能手機中,約有7000萬部使用海思芯片,佔比不到50%,其餘8000萬部中低端手機採用的是高通和聯發科的芯片。

芯片供給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海思芯片對外出售的可能。

其次,由於華為有了自研芯片的支持與保障,使得其中高端手機不會被高通等掣肘,把主動權掌握再自己手裡。但假設華為將將海思芯片外售給國產智能手機廠商,那麼華為智能手機依託芯片建立起來的核心競爭力無疑將會被削弱,使得華為中高端手機在市場競爭中缺少核心賣點。對於正處在追趕期、尚未建立起統治級優勢的華為而言,外銷芯片是非常冒險的。

再者,在角色關係上,作為第三方供應商的高通相對於華為海思而言,手機廠商都願意選擇前者作為供貨方,畢竟他們是純粹的產業鏈上下游關係,沒有競爭利益混雜在其中。而其它手機廠商與華為是直接競爭者的關係,自然不願意將自己的元器件貨源掌握在競爭者手中。

結語

可以說,海思芯片對於華為是個殺手鐧,需要不斷髮展和強化其功能和地位。然而,就目前情況來看,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與高通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用芯謀研究的點評做個總結吧:

從中國產業鏈來說,海思真的是一家好公司:願意長久投資、有耐心、願意扶持本土產業鏈,能用的就用。更可貴的是,海思不是拿本土產業鏈和國際供應商做殺價用,而是願意抽出資源與國內產業鏈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惜海思是獨一無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