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树森院士接受央视纪录片拍摄 引领中国肝移植走向世界

俞茜茜

器官移植被誉为本世纪最受瞩目的“医学奇迹”,是治疗多种终末期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但在四十多年前,它曾是每位外科医生的噩梦。移植学有哪些重大创新,才拥有现阶段的辉煌?

郑树森院士接受央视纪录片拍摄 引领中国肝移植走向世界

日前,树兰医疗总院长郑树森院士接受央视纪录频道(CCTV-9)的采访,采访内容将呈现在一部名为《手术200年》的电视纪录片中。

这部纪录片时长八集,是中国第一部以医生视角系统展现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作品,力求纪录科技历史变化,展现人道主义光辉。内容集中体现解剖、麻醉消毒、打开腹部、攻入头颅、打开心脏、器官移植、癌症、医生角色、手术未来等方面。

该片在国内已经拍摄了极具代表的医院、外科学专家、医学史专家、外科医生、医疗器械研发专家等,其中包括院士十余位。国外采访拍摄了“器官移植先驱”罗伊·约克·卡恩爵士、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毕晓普和“合成生物学之父”乔治·丘其等医学大家。

郑树森院士接受央视纪录片拍摄 引领中国肝移植走向世界

郑树森院士是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是中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动者和器官移植界的领军人物,见证了中国肝移植事业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和变革。

郑树森院士说,“移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经坎坷,达到今天的临床应用阶段,使得成千上万的终末期患者重获新生,突破了三个技术难关:血管吻合、器官保存、移植排异。”

80年代以前,外科医生做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不到20%。以肝移植为例,经过郑树森院士等专家不懈努力,存活率提高了近三倍。

2017年我国肝移植的数量达到5149例,位于世界第二位,肝脏恶性肿瘤已成为中国肝癌肝移植的主要适应症,占总移植数量的37%。郑树森院士提出肝癌肝移植的杭州标准:没有大血管侵犯,总的肿瘤直径小于8cm,或者肿瘤大于8cm,甲胎蛋白小于400ng/ml,组织学分级为中高分化。杭州标准相比原来的国际标准标准扩大了52%的受体,更多患者受惠。

数据显示,从2010年1月到2018年8月,中国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19055例,捐献大器官突破5.4万个。2017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数与移植数均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器官移植大国。

郑树森院士接受央视纪录片拍摄 引领中国肝移植走向世界

目前全国有178家具有移植资质的医院,但无论是肝移植也好,肾移植和心肺移植也好,70%以上的移植手术均集中在前几名的移植中心。在浙江省,根据浙江省卫生计生委2018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树兰(杭州)医院肝移植已破百例。

未来,器官移植学将如何发展?郑树森院士表示,现代外科发展突飞猛进,开创了很多过去认为不可能的技术,器官移植技术就是其中一项,过去认为不能做的事,现阶段技术越来越成熟,甚至还有“李氏人工肝技术”,作为肝移植等待期的过渡治疗。

接下来,郑树森院士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的主委、全国器官移植学科的带头人,将在技术上进一步突破创新,做好复杂肝移植手术上的技术创新,做好肝移植抗排异抗感染技术上的技术创新。

“树兰医院在浙江省和全国有责任也有技术实力,带领整个器官移植学走在世界前列。”郑树森院士说。

郑树森院士接受央视纪录片拍摄 引领中国肝移植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